首页 > 军事历史 > 隆万盛世

隆万盛世 第1140节

  不然,就只能沿着海岸线航线,触礁风险比较大。

  “嗯,这捷报既然来了,我们还是找和卿来一起商议下,一会儿一起去宫里向陛下和太后报捷。”

  这个时候,张居正猛然想起,明军打了胜仗,他们高兴不行,还得先向皇帝奏捷才是。

  “宫里应该知道了。”

  谭纶笑道:“我进宫来的时候,在宫门前遇到通政使,他就是送捷报去司礼监的。”

  “呵呵.”

  张居正抚须笑笑,他也明白了,冯保是绝对不会错过这个请赏的好机会,怕是此时他已经拿着捷报在慈庆宫里了。

  “来人,快请和卿来我这里议事。”

  随着张居正的吩咐,自有书吏赶紧去请了吕调阳过来。

  自然,俞大猷的奏疏也交到他手里。

  于是,魏广德不得不由解释了吕调阳提出来的问题,其实和张居正所问相差不大。

  至于那张图,再次被魏广德拿出来进行介绍。

  “善贷,你是如何懂的这些的,书上可没有。”

  吕调阳此时心情不错,乐呵呵问道。

  “我从一些海商口中知道的,他们和夷人做生意,觉得他们的这种办法很好,所以花钱学到的。

  我不是主要做这个,所以也只是听了一耳朵,大致知道是怎么个意思就是了。

  若不是今日看到奏疏里所说,都快淡忘此事了。”

  魏广德爱参股做生意,其实京中早有流传。

  京官,不参股的现在也不多了。

  以前大家都羞于启齿,不过有魏广德这个阁臣都这么做了,大家也就不觉得有什么丢脸的。

  正经做生意赚钱,养活在京的家人,貌似也没什么不好看的,总比那些贪赃枉法的官员强吧。

  京官在京城过日子,光靠朝廷那点俸禄,是真过不下去的。

  以前大家都是让家里仆人出面,经营各种生意,大家心照不宣。

  京官和勋贵,其实一样都为黄白之物苦恼。

  很多人或许觉得勋贵有许多田地,生活应该衣食无忧才是。

  可别忘记古代的生产力,田地租子那点收入,可以保证他们吃好喝好,但要过上奢侈的生活确实很难的。

  所以,大家其实都在做生意赚银子。

  至于家里的宅子和田产,都是不可能变现的,那只会给人败家的印象。

  脸面,也很重要。

  “收拾一下,一会儿宫里该召见了。”

  几人愉快聊天,这时候张居正开口说道。

  魏广德和吕调阳都微微点头,随即又对谭纶说道:“一会儿宫中召见,一块去吧。

  你是兵部尚书,此事也正是你的职权范围。”

  果不其然,半盏茶的时间都不到,慈庆宫就有小內侍过来,传旨两宫太后和皇爷召见诸位阁臣。

  “冯公公在宫里吗?”

  魏广德随口问道。

  “魏阁老,干爹刚过去,貌似有大喜事儿,听到殿里娘娘们和陛下都欢声笑语的。”

  魏广德和冯保关系有些不睦,但也仅限二人心知肚明,其他人可都不知道。

  冯保那些干儿子、干孙子对魏广德也恭敬的很。

  当然,对张居正更加恭敬就是了。

  此时的大明,已经不是嘉靖时期,剿灭了大海盗林凤的消息,在京城官场竟然没有掀起半点浪花。

  此时外朝官员们议论最多的还是奏疏里所说,获得吕宋半壁江山的事儿。

  而其中,支持者有之,反对者亦是不少。

  反对理由,自然是认为吕宋是大明藩国,就不该贪图其国土,而应该寻找吕宋王后裔,助其复国,

  如此,才能显示大明的气度,宣威于南洋。

  持此理由的,多是朝中德高望重的儒士,影响力还是很大的。

  他们的言论,多少对于那些刚入官场的新科进士影响巨大,特别是翰林院里,许多人都在讨论上奏,请求归还吕宋国土一事。

  不过这些人还只是在私底下商议,而那些官场老油条则是不动声色,等待内阁和宫里的态度。

  他们都明白一个道理,对或者不对,主要看掌权者的态度。

  站队,才是最重要的,关系到自己的仕途。

  进了慈庆宫,本该在文华殿上课的小皇帝朱翊钧早就被接到这里,冯保就站在旁边,满脸乐呵呵的。

  吕宋攻略,冯保略知一二,是没办法隐瞒的。

  所以在上奏的时候,冯保可也没少往自己脸上贴金,将此事说成是他这个内相和外相们商议的结果。

  开疆拓土,上次东番岛就没占到便宜,这次吕宋自然不会错过机会。

  商议其实很快,两位太后就提了祖制关于吕宋的事儿,但有东番岛事例在前,大明吞并吕宋并无不妥。

  倒是没人注意奏疏最后提到,苏禄国国王想进京觐见的事儿。

  别人没注意,魏广德却必须提出来。

  此时大家正高兴,自然没人会反对,于是很愉快就答应下来。

  即便现在当今年幼,并不适合接见外臣。

  不过大明刚刚宣威南洋,自然不怕苏禄国国王起什么心思。

  奏疏里俞大猷也写的明白,现在苏禄国一直在担忧西班牙人对他们的贪念。

  大明皇帝接见苏禄国国王,也算是为苏禄国站站场子,消息传到南洋,想来南洋诸国也该知道如何站队。

第1045章大明税改的尝试

  “既然如此,那此事就交给俞大猷全权操办吧,按东番岛旧例执行。”

  陈太后在充分听取了三位阁臣和兵部尚书谭纶的意见后,一槌定音道,“就是皇帝接见那个苏禄国国王的时候,三位爱卿可要陪着,免得失了我大明皇室体面。”

  现在小皇帝毕竟还未成年,太后担心的就是小皇帝有些被人看轻。

  要知道,万历皇帝朱翊钧现在可不仅仅是年幼,他的腿疾经过这些年御医的诊治,基本已经宣布治疗无望了。

  也就是说,万历皇帝接见外臣,若是坐在龙椅上自然没什么,可一走动起来就会被人发现,他走路是一瘸一拐的。

  虽然中国历代王朝大多不会明文规定开科取士不仅要考生文采斐然,还要相貌出众,但实际上也是有这方面要求的。

  这唯一例外的,自然就是强盛的大唐了。

  唐朝参加科举考试,颜值不高或者长相怪异,很可能会因此名落孙山。

  据唐朝的《新唐书》“选举志”记载:“凡择人之法有四:一曰身,体貌丰伟;二曰言,言辞辩正;三曰书,楷法遒美;四曰判,文理优长。”。

  即:一是身材要挺拔丰伟,长相俊美;二是语言表达能力强、能言善辩;三是书法要工整、漂亮;三是文章的文理和才学。

  在这四条考核标准里,容貌长相压倒了能言善辩、书法以及文章才学等条件,排在了前面,可见颜值对考试选拔的重要性。

  唐朝的诗人罗隐就因长相不如人意而屡试不第,史称“十试不第”。

  同朝代的诗人、词人温庭筠也因为长相问题,多次考进士均落榜,一生郁郁不得志。

  还有就是一甲第三名的探花,其实一甲三名的状元、榜眼和探花称号是南宋才开始出现的,而在此以前,唐朝就已经有了“探花郎”。

  只不过那时候的探花并不是考试名次的代名词,而是一种殊荣。

  自从唐代以后,每一榜进士都有探花使,也称探花郎。

  探花使由年轻俊美的进士担任,负责在琼林宴上选出,到各名园采摘鲜花,并且赋诗迎接状元,因此得名探花。

  当时的探花郎不是一甲第三名,只是年轻、英俊的美少年。

  传统承袭到宋朝,宋太祖也规定,进士中选年少貌美者为探花使,在琼林宴上采花献给状元,因此得名探花。

  直到南宋时期,一甲第三名才被称为探花,民间也称之为探花郎。

  据说,那时候的探花郎依要然在名园采花,在琼林宴上赋诗,敬献给状元。

  当然,这样的传统在明朝就没有了,所以知道探花有此责任的还真不多。

  由此可见,其实中国自古也算是外貌协会的创始会员国,虽然这些只是要求臣子,但皇帝多少也会受到一些影响。

  万历皇帝后来学嘉靖,几十年不出宫露面,多少也和他的腿疾不无关系。

  大家知道皇帝有腿疾是一回事儿,可亲眼看到就是另一回事儿。

  听闻太后的话,四人都是齐齐颔首。

  就在众人准备请辞,退出慈庆宫回前面的时候,张居正忽然若有所思开口道:“另外还有一件事儿,是昨日户部王尚书说起的。”

  “还有何事?”

  陈太后听后当即问道。

  户部是朝廷的钱袋子,钱袋子有事儿都不是小事儿。

  朝廷和宫廷的运转,都离不开钱财支应。

  “之前南海水师筹划东番岛,将东南沿海赋税全部留下。

  之后因为西南事,朝廷又下文将云南赋税全部留下以备万全,如今户部虽还有余银,但算算迦运河开凿,还有其他工程支应,北方边军的军饷赏赐,今年怕是又要入不敷出。

  去岁结余那点银子,貌似是根本不够的。”

  张居正开口说起户部对今年财政预算进行核算后的结果,已经预计到今年又会出现亏空。

  王国光可是知道张居正最在乎的其实就是户部,户部有盈余才好,出现亏空肯定就要想办法弥补。

首节 上一节 1140/1447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我在秦朝当神棍

下一篇: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