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隆万盛世

隆万盛世 第1162节

  当然所有的这一切制度的实行都受到内阁的统一管理和核查,这样政令从发布到实施就都可管可控。

  张居正有心要影响大明官场潜规则,自然就不是小事儿。

  只是,这个心思他不打算告诉魏广德和吕调阳。

  在他们身后各自有一群追随者,告诉他们怕不是会起反效果。

  魏广德可能认可他的尝试,但他后面的人呢?

  吕调阳的情况也类似,只不过实力没有魏广德那么大。

  “你们的顾虑有理,不过我还是打算就此事奏报陛下。”

  张居正的话,让魏广德不由得眯起眼睛。

  显然,张居正是考虑周全了才提出此事的。

  魏广德不知道张居正这次尝试的考虑,只觉得他是掌握权力以后,可能有点飘了,打算用这个事儿试探朝中百官的态度,以此作为评判,看哪些人支持他,哪些人反对他。

  魏广德看了眼吕调阳,他眼里尽是无奈。

  张居正打定主意,魏、吕二人肯定很难说服,而且人家似乎也不算讨论,而是直接和宫里商议。

  首辅,自然是有这个权利的。

  他是内阁和皇帝沟通的第一人,而且如果张居正事先和冯保通过气,那这个事儿办成的概率还很大。

  魏广德刚刚生起再劝说一二的心思也没了,让他和冯保去干吧,到时候朝野闹起来才有意思,也是挫挫他锐气的时候了。

  魏广德和张居正大部分时候保持合作关系,朝堂也算稳定。

  对于张居正今日无视他意见的做法,魏广德只以为是他自认为可以掌控朝堂,可以抛开他魏广德行事了。

  两人的关系,当然不算亲密无间,不过是相互利用,有利用价值才能聚在一起。

  魏广德已经想好,坐看好戏就行了。

  “善贷、和卿,你们今日处理的公文可有需要商议的。”

  自己的事儿说完,张居正又开口问道。

  魏广德闻言,心里冷笑但是面上不显,先看了眼吕调阳,见他也望过来,却无其他动作,当即伸手从袖中摸出一份奏疏说道:“我这里有一份京营戎政、彰武伯杨炳议置造战车的奏疏,兵部已经复议。”

  说完话,魏广德就把奏疏递到张居正手中,请他翻看。

  “京营战车要一千一百四十辆?”

  张居正只看到前面,就眉头皱起。

  好吧,现在工部的钱财,大多投向迦运河、漕运和水师,很多时候都要靠户部支应才能应付各项开支。

  现在兵部又要造战车,数量还不少,到最后怕又是户部贴补才行。

  “是不是太多了?”

  张居正皱眉问道。

  “这是参考了蓟辽车营配置才定下来的数,要成营还真得这么多。

  不过好在此前工部督造过一批战车,库内应该还有些,倒不用全部新造。

  有的,悉数发放京营,缺失部分工部加紧打造交付就是了。”

  魏广德解释道。

  现在朝廷里因为车营此前在蓟镇长城的表现,对于车营已经产生了迷之自信,认为大明已经找到了对付蒙古骑兵的办法。

  京官们为了自己的安危,督促着京营也建立车营。

  对此,魏广德也乐见其成。

  至于开销,那是张居正和王国光,还有谭纶、朱衡的事儿,他们会去扯皮。

第1061章书信

  明朝,散衙时间其实并没有定数。

  早上点卯,这个有固定时间,其实官员们起的比这个还早,特别是遇到那些勤奋的皇帝,早上上朝那就是个苦差事儿。

  魏广德感觉自己运气不错,嘉靖皇帝就不说了,一直就不怎么管前朝的事儿,都是交给严嵩在帮他打理。

  之后的隆庆皇帝倒是勤奋了一年多,然后也懒散了,经常取消早朝,把政务甩给徐阶和高拱处理。

  至于现在的万历皇帝,一个月两次朝会,这个也可以忍受。

  而散衙的时间,一般就是衙门里没事儿了,官员其实就可以离开。

  当然,就算有事儿,只要不是军国大事儿,拖延一两天其实也没人会说什么。

  申时,送到内阁的奏疏就已经处理完毕,在首辅值房耽搁了点时间,魏广德出来后就直接选择回府。

  “老爷回来了。”

  在轿子停下后,就有人往里面通报。

  魏广德出了轿子,直接跨进府门,二门里张吉就急匆匆跑过来迎接。

  “你带进来的口信,说云南那边出事儿了?”

  魏广德一直往里走,只是小声问道。

  “是,李成梁李都督从云南派人送来书信,说有大事请老爷定夺。”

  张吉小跑着跟着魏广德身后,一脸谄媚的说道。

  “去书房。”

  路上不是说话的地儿,魏广德带着张吉去了自己书房。

  很快,魏广德就见到李成梁送来的书信。

  不得不说,云南形势的复杂,超过了魏广德的预料。

  他知道西南一些土司一直在蠢蠢欲动,好像万历三大征里面,其中一个就是西南土司叛乱。

  能够位列三大征之一,可见这次叛乱有多厉害。

  不过,边境土司心怀不轨,居然让大明官军排兵布阵都受到影响,这是魏广德没想到的。

  在他看来,就算那些土司有不臣之心,可见到大军开到,应该也不敢有逾矩的胆量。

  但是现在情况明显不同,大明在西南调动十万大军,貌似还是不如缅甸召集军队的规模。

  按照现在李成梁报上来的数字,缅军当在三十万人上下,还有二百多头战象。

  其中一半多的战象,属于缅王莽应龙,剩下几十头则是属于缅甸及附近其他土司。

  为此,李成梁一边等待军队到达,同时还在云南各处收集佛朗机炮等重火器用来应对缅军的象兵。

  书信里,李成梁还抱怨了广西都司的贪腐无度。

  在明史或者明朝对外战争中,几乎从没有出现过明军的象兵部队。

  但实际上,明朝在广西专门设置了一个庞大的卫所专门从事驯象工作,也就是驯像卫。

  驯象卫首设于思明府凤凰山,洪武二十年沿江迁至南宁府,后多次迁移,而他们的设立,当初就是为了针对麓川等地土司的象兵。

  驯象卫初有官兵2万余人,专事捕象驯象,训练象军。

  两万人的卫所,远远超过一般明军卫所五千多人的规模,可见当时明太祖朱元璋对这支部队有多重视。

  可以说,西南地区稳定,或许在老朱看来,就靠这个驯像卫达成。

  不过这次李成梁到了广西,专门去了驯像卫驻地才发现,曾经两万人的驯像卫仅剩旗兵三百余人,战象两头。

  驯像卫已经名存实亡。

  导致驯像卫没落的原因自然很多,最主要还是宣德初年安南之役,驯象卫官军“随征交趾,失陷大半。”

  之后虽然重建,但因为各种原因都没有能够恢复,到最后就彻底被人遗忘。

  当然,明朝还不止一个驯像卫,实际上北京城里还有个驯像千户所,隶属于锦衣卫旗下,属于皇帝仪仗之一。

  大朝会的时候,驯像千户所的大象就会被牵出来以壮声势,甚至当初嘉靖皇帝还坐过大象牵引的龙撵南下。

  在北京城养大象,肯定是很麻烦的,毕竟大象不赖干旱和寒冷,正常情况下北方根本就不可能有大象。

  魏广德还真忽视了缅军的象兵,不过又想到明军有火炮,应该不怕大象。

  直接在书桌上铺好宣纸,魏广德提笔就写了两张条子。

  一张自然是给工部,另一张则是兵部,都是要给西南补充大中型佛朗机炮的条子。

  这个时候重建驯像卫肯定不现实,时间来不及,朝廷也没财力重建这个吞金兽。

  大明搞出南、北京的两京制度,看上去机构重叠,但实际上还是有点好处的,那就是北京有的,南京也都有。

  南京兵部和工部也都有武库和火器局,当然,不管是规模还是其他,北京肯定是最大的,但是南京的火器产量也能够满足南兵的需要。

  所以,魏广德给工部和兵部写条子,自然就是帮着李成梁讨要他所需要的火器。

  “信使安排住下没有?”

  魏广德写完条子,抬头看着张吉问道。

  “已经安顿下来了,他还等着老爷的回信,他好带回去。”

  张吉在一旁恭敬的答道。

  “嗯,我这就写。”

  魏广德答应一声,随即又拿出信纸,提笔就在纸上写起来。

  如果是其他文官,对于李成梁诱敌深入,围而歼之的计划,肯定会嗤之以鼻。

  为什么呢?

  因为他们不会认为区区缅甸这样的弹丸之国,值得大明费尽力气去剿灭。

  在这些文官看来,大明大军一至,缅军就该望风而降才对。

  至于明军曾经在安南遭遇的惨败,早就被他们丢尽犄角旮旯里了。

  就是这么自信。

  不过魏广德倒是能接受李成梁的计策,毕竟他知道,中国之后和缅甸断断续续打了许多年,但都没有真正将其打服。

首节 上一节 1162/1447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我在秦朝当神棍

下一篇: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