隆万盛世 第1184节
明朝兵部收税主要包括皂隶银、马价银、柴炭银、筏夫银、驿传站银等。
明朝兵部在明代中后期逐渐获得了大量的白银收入,来源包括各种形式的银两,这些收入主要集中于武库司和车驾司。
这些收入项反映了兵部在明代财政体系中的重要作用,尤其是在军事和后勤保障方面的贡献。明代兵部的财政职能不仅体现了其在国家财政体系中的独立性,也反映了其在军事和后勤管理方面的专业化。
明朝的税收在不同时期有所调整,可以理解为官府有了新的支出,而自己又没钱列支这笔费用,往往就会想个税种,向特定地区征收一笔税收用来支付这个支出。
所以,明朝的税收这块,即便是有文献资料,其实很多时候也完全说不清楚。
王国光现在主持的户部,想要把财税大权真正落到户部,魏广德心中不由得冷笑不已。
或许在许多人看来,户部尚书管理国库,地位极为尊崇,其实不然。
明朝的六部尚书里,户部尚书其实才是个苦差事,真不是个人就能做好的。
或许,在许多人眼中,户部尚书是六部中户部的最高行政长官,相当于现代的财政部长。
这一职位主要负责国家经济事务,包括户口、税收、统筹国家经费等,掌管着国家的财政大权,无论是救灾、拨款还是战争,都需要经过户部尚书的审批。
因此,户部尚书在明朝政治和经济体系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但实际上,在古代这样君主专制的政权里,户部尚书哪里有这么大的权力,他在多数时间里其实不过是扮演着皇帝的财政顾问的角色。
在正常情况下,他的职责仅仅是实施一些有限的计划。
在王朝早期,百姓以实物纳税,亲身应役。在北京的军事设施、宫廷和几个其他的支出性机构都有固定的物资和差徭额度,由指定的征收机构来完成。
到王朝后期,大多数物资和差徭都被折成银两,但是这些货币收入并不合而为一。
支出机构只不过是维持单独的开支账目,而折色银还是由先前完成这些供给与差徭的征收机构来支付。
唯一的例外是宫廷,由于在皇城中没有中枢性财政机构,部分供给宫廷的折色银由户部管理。
此外,工部以及兵部管理下的太仆寺、礼部管理下的光禄寺,其账目都是单独管理,数额很大,军事装备与设施的管理亦是如此。
户部只起到解运银两的簿记职能,它不能通过预算来控制拨款,所有各项开支的节余都由各个部门自己控制,存入它们自己的银库,户部无权管理。
这种情况的出现,就意味着收入与拨款是建立在制度之上,户部尚书只能进行很有限度的调整,比如修订折纳比率,建议更多地进行折色,有时改变物资和资金解运的地点。
这些工作都是临时权宜之事,所以明代的户部更可以说是一个大型的会计管理部门而不是一个执行机构。
王朝的大体制度被朱元璋安排的明明白白,所以户部自主权力有限,很多时候面对皇帝和太监的无理要求而难以应付。
明朝的户部尚书,多是因为反驳皇帝采购各类宝物旨意而出名,但这也是要付出代价的。
从1380年以后共任命了 89名户部尚书,16人被罢职,3人被处死,2人被流放而终身不得录用,1人被放逐。
而这些人中,绝大部分都是因为皇帝不喜,在残酷的政治斗争中败下阵来。
人出险地而不自知,王国光居然还想集中朝廷的财税大权。
无疑,这是犯忌讳的事儿,不止让皇帝不满,还会让同僚不爽。
“跳吧,闹吧,到最后,张居正也未必保得住你。”
魏广德在心里默默想到。
张居正的权势,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后宫的信任和冯保的支持,这点魏广德比谁都看的明白。
第1079章倭国的战争潜力
“把这个抄录两份,送到朱尚书和谭尚书府上,让他们知道此事。”
户部想要归集大明的财政大权,虽然只是户部在商议这个事儿,但魏广德多少还是看出背后应该是得到张居正默许的。
大明的财政税收确实太复杂了,其实这并不利于财政资金的合理调配。
魏广德知道此消息放出去,必定会在京城引起轩然大波,但他还是决定要这么做。
算是投石问路吧,虽然他内心倒是支持这条改革措施的,但是知道能通过的概率极低,所以没必要上张居正这条船,让他们自己折腾去。
张吉答应一声,从魏广德手里接过条子放进盒子里,又拿出一张条子递过去,小声对魏广德说道:“老爷,这是刘指挥派人送来的,说是倭国最新局势,那边好像彻底乱了。”
“乱了?那什么织田信长攻破室町幕府,流放足利义昭以后,倭国不是就形成织田氏和武田氏两派内战的局面,还能怎么乱。”
魏广德皱皱眉,伸手接过张吉递来的纸条。
“把灯凑近点。”
魏广德只瞥了一眼字条上的字儿,就皱眉吩咐道。
纸条上密密麻麻写着很多小字儿,说实话,魏广德的眼力算好的了,但也感觉看起来吃力。
张吉急忙把桌面蜡烛凑近,又从旁边端来两根蜡烛,魏广德这才仔细观看字条上的内容。
“确实是乱了,但也快接近大治了。”
纸条上是锦衣卫密探从倭国发回来的消息,自然主要集中在倭国现在正在酝酿的长筱之战。
如果说几年前幕府将军一派还势力占优,随着武田信玄病故,局势就发生了逆转,战场上幕府军再也不能压制织田军。
织田信长又挟天子以令诸侯,护着正亲町天皇,以夺回大权的名义,继续向参与幕府军发动攻势。
现在正在酝酿的这场会战,双方是精锐尽出,战争的结果足以影响之后日本的历史走势。
武田信玄,魏广德并没有什么记忆,倒是此时活跃在倭国的织田信长和德川家康他还知道,不过却没见到另一个大名鼎鼎的人物,那就是丰臣秀吉。
是的,得益于曾经玩过的那款岛国策略游戏,魏广德还记得这段时间叱咤倭国的风云人物依次应该是织田信长、丰臣秀吉和德川家康。
这场战斗,魏广德不用猜也能想到,笑到最后的一定是织田信长,击败以武田氏为代表的残余幕府势力以后,织田信长就开始统一倭国之路。
好像之后被手下被叛,死在什么寺庙里。
魏广德不知道织田信长什么时候挂的,但肯定不是现在。
情报里详细分析了织田军和武田军的实力,做出的判断是武田军赢面稍大,但是织田军主将织田信长更加老谋深算,若指挥得当也有翻盘的可能。
好吧,这时代的大明,对战场的认识其实和倭国类似,也是看好骑兵占优的武田军。
最后,又是锦衣卫密探收集的最新倭国主要人物的名字等信息,包括各地大名和公卿,还有所谓的名将。
“还是没有丰臣秀吉?”
魏广德在烛光映照下一个个名字看过去,就是没看到丰臣秀吉的名字。
不被掌握的感觉很不好。
魏广德不由得揉揉自己的太阳穴,总不可能是石头缝里蹦出来的孙猴子吧,一出来就把倭国那些大名打服了,取代了织田信长。
跳过那些熟悉的“名人”,魏广德主要关注织田系将领和家老的名字。
织田信长能够打下现在的江山,应该说是手下一众杰出人材有关,而其中被誉为织田双臂的织田家家臣明智光秀和羽柴秀吉就多次进入他的视线。
名将,自然是很吸引魏广德关注的。
当然,其中羽柴秀吉就曾被魏广德点名查探过,毕竟他的名字里有“秀吉”两个字。
不过最后查探的结果,羽柴秀吉幼名日吉丸,原名木下藤吉郎,后被织田信长赐名羽柴秀吉,只是尾张国爱知郡中村乡贫苦农民家庭出身,本是足轻,后因侍奉织田信长而崛起。
这样的家世,也不是姓丰臣,自然就被魏广德给否掉了。
不过在心里,魏广德对羽柴秀吉倒是有些好感,无他,就是因为他和马芳类似,都是从小兵一步步爬起来成为主将的。
抓得住机会,命还硬。
“老爷,你怎么说倭国很快就要大治了?他们那边现在打得那么厉害,都是几万几万人的大战。”
一边的张吉这时候小声问道。
他也不算军事白痴,多少也知道一些军伍方面的事儿。
倭国的情报,他多少也看了,每次看到会战一方动不动就是几万几万的兵力,说实话,感觉比大明这边打仗还厉害。
最起码,张吉很清楚,大明要发动几万大军作战,那几乎就是倾尽举国之力才能办到。
就说现在西南战事,大明就近调兵近十万人进入云南,之前为了筹措军需,魏广德就一直抓着兵部和户部的人商量,从各地府库硬挤出钱粮支应。
别只看着将军们在前面打生打死的,其实后方朝廷才是战争输赢的关键。
当兵的吃不饱饭,拿不到饷银就要闹事儿,就会不听指挥,最后就是吃败仗。
但看看倭国,弹丸之地就能动员这么多兵马,真是不能小觑。
也难怪当初倭寇可以把东南搅合成那个样子,这特么都是大仗打出来的,作战经验丰富。
“就快要决出胜负了。”
对于张吉的话,魏广德只是笑道,虽然他不能说织田军必胜。
“现在倭国最强的就是织田氏和武田氏,就算一次战争不能决出高下,可一次次打下来,终归一方要彻底败北。
两年前,武田军优势巨大,因为武田信玄意外死亡,武田家没能一举消灭织田氏。
可这两年的情况就反转过来了,织田氏压着武田氏打,这次又被迫决战,武田家的潜力怕是要耗尽了,一场败仗就会让他再无翻身机会。
而反观织田氏那边,却感觉是越打越强。
下一次会战,织田信长还能拉出几万人马,可武田家就未必了。”
魏广德分析道。
每次织田信长打完仗以后,多少都能占领一片地盘,然后当地的百姓就成为他的领民,下次打仗这些人就得跟着他出去,所以兵马并没有因为战争损失太多。
而武田家这两年大大小小的战争中丢失许多地方,虽然每次都不大,可积少成多,最后损失可不就大起来。
“武田军前几年就该趁胜追击的,一举击败那个织田信长,只能说武田家的家主是真不行。”
张吉在一边小声说出自己的看法。
“呵呵,死了老的,小的继承他的基业,总得有过稳定的过程,要全盘接手才好。
机会只是被织田信长抓住了,所以武田家这两年损失惨重也可以理解。
至于趁胜追击,你还没发现倭国人打仗的特点,他们都是在农闲时候发动战争,这就是为什么他们每次打仗都能动员几万人,甚至更多人的原因,都特么是扛着锄头的农民。”
魏广德笑道,不过很快脸上也浮现出一丝苦涩。
其实,说大明走的是职业军人的道路,所以很难再供养起几万,几十万人的大军,其实这么说多少还是有点不对。
大明所谓的军人,有多少是真正职业军人。
或许,只有营军才能勉强算是,因为他们是募兵。
而卫所军,和倭国的农民有大多的区别?
倭国在战国时期的战争主要集中在农闲时期,这是因为农忙时期,农民需要投入大量的劳动力和时间进行耕作,无法参与或支持战争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