隆万盛世 第1198节
至于准备守城物资,这个时候哪里还有时间准备。
只能在明军攻城的时候,拆除靠近城墙的房子,用那些砖石木料抵抗明军进攻了。
“砰砰。”
两声沉重的碰撞声发出,俞大猷的座船稳稳的停靠在勃固港码头上。
船下官兵接住船上抛下来的缆绳快速系稳,又有士卒抬着跳板快速搭好,而俞大猷此时带着王诏等将官已经站在甲板上等待了。
跳板搭稳后,俞大猷就一马当先走上跳板,几步就冲下船到了站到码头上。
“大帅。”
王世科带着几个手下在码头恭迎俞大猷上岸,本来俞大猷应该是下午晚点再登陆的。
不过看到缅军并没有激烈抵抗,明军登陆出奇的顺利,自然就早一步上岸了。
“大帅,末将已经派人在山坡上搭建大帐,稍后大帅就可以入住其中休息了。”
王世科又说道。
“派出斥候了吗?”
俞大猷问了句。
“已经派出去几拨人了,应该很快就有消息。
不过就末将观察,勃固城那边似乎并没有动静,没有援兵往港口过来。”
王世科继续说道。
现在码头上其实有些杂乱,因为没有发现敌情,所以王世科让手下尽快登岸。
这一下子不免让船只出现了混乱,有些本该排在后面靠岸卸人的船只看到有空位,就抢先一步挤到前面去了。
不过这种混乱也只是暂时的,大部分官兵上岸后还是能够快速找到建制归队,百户接到王世科的命令,带着兵马就可以去执行任务。
只有极少数官兵因为提前登陆,一时找不到自己的主官,只能茫然无措等在那里。
“他们应该在准备守城的事务,短期内不会派人来这里。
不过,多派出斥候,我想城里应该派人过来查看,抓住他们,我要知道城里的消息。”
俞大猷吩咐道。
抓舌头,打情报战,古代虽然并没有系统性把这个战术总结出来,但带兵之人都知道消息的重要性,所以很多时候也采取了他们能够想到的一切办法获取敌人的情报。
一句“知己知彼”,其实就体现出了情报战的精髓。
“末将这就去安排。”
王世科答应一声。
抓对方斥候,其实说起来也简单,就是在港口附近,便于观察港口情况的地方隐藏一些人,等对方靠近打探情报的时候突然暴起,把他们抓住。
俞大猷带着人直接登上小山坡,看着四周忙碌的明军,远处数个军阵也已经摆好,正对的就是勃固城方向。
虽然预感到缅军不敢主动来攻,但该有的防备还是不能少。
再回头看向码头,一大群士兵正在从一条靠岸的大福船上奋力的拖拽着一根长长的,黑黑的粗铁棍。
后世,他的名字叫红夷大炮,现在叫威武大将军炮。
从战船上会拆下来六门这种重炮,作为明军攻打勃固城和东吁城的利器。
佛朗机炮打人还行,攻城威力显然不够,还得靠这种重炮才有可能轰垮敌人的城墙。
伸手一探,身后亲兵机敏的递上千里镜。
千里镜入手,俞大猷拉开镜筒,就朝远方的勃固城一阵观察。
距离稍远,但还是能够大致看明白。
这个位置是真好,算是附近这一片的高地,可以看到很远的地方。
“他们关闭城门了,果然是在准备守城。”
俞大猷嘴角一扬,露出一副智珠在握的笑容。
城门已经关闭,通过千里镜能看清楚,而城墙上不断跑动的人影也能看明白。
虽然看不清楚他们在做什么,但想想也明白,肯定是搬运守城器械。
“咦”
忽然,就在俞大猷观察勃固城城墙的时候,嘴里不由得发出一声惊呼声。
“大帅,怎么了?”
一旁王诏开口询问道。
“缅甸人这城墙,好像和我家院墙差不多。”
俞大猷也没卖关子,直接开口说道,“就是不知道东吁城的城墙是不是也这样建的,否则那真是一战就能攻破那个所谓的王都了。”
“我看看。”
王诏听到俞大猷这么说,兴趣大增,急忙伸过手去。
千里镜这东西刚刚传入大明,数量太少,所以王诏其实手里都没有千里镜这东西。
也就是俞大猷上岸,把舰队交给他指挥的时候,才会把这宝贝给他用用。
这次上岸是大仗,俞大猷的千里镜肯定是要带着走的。
只可惜上次在吕宋,他们还打算找西班牙人采购一批千里镜,一开始谈好了,可最后交易的时候西班牙人反悔,不卖了。
俞大猷放下千里镜,直接交到王诏手里。
王诏接过来就迫不及待举起,看向勃固城方向。
入眼的城墙,果然如同大帅所言,极为低矮。
虽然距离很远,但是看着城墙上忙碌的人影的长度,王诏还是大概能判断出城墙的高度。
“城墙大概两人高,城墙垛倒是有近一人高,看上去很是怪异,城墙垛上也没有射口,哦,我明白了,他们是拿垛口隐藏身形”
王诏一边通过千里镜观察缅甸的城墙,一边还在嘴里分析道。
确实,眼前的缅甸城墙和大明的城池建造完全不同,但就是城墙垛就高出许多来。
士兵可以直立着站在墙垛后面,通过侧面观察,向下面射箭或是做其他。
但是当面之敌,貌似就没什么办法了。
毕竟从城墙垛口探出身子,妥妥就是箭靶。
“看来不需要准备太多的云梯,简单的木梯就能够攀爬上城墙。”
俞大猷也是笑着说道。
这样的低矮城墙,无疑让明军攻城难度变小很多,攻下这样的城池不费多大劲。
貌似,就和大明国内一些小县城的城墙差不多。
只能防盗,而不能防敌军进攻,甚至防盗贼的能力都有限得很。
这种城墙阻拦山匪强盗都比较勉强,更何况是正规军队的攻城。
大明的城墙一般都是按照风险程度建造,内地没什么战事,所以城墙也是低矮。
而沿海和一些靠近大山的地方,因为早年倭寇山匪的原因,城墙就修的高大些。
甚至在一些县城,连城墙都没建,就是一道矮土墙,和大户人家庄子差不多。
“大帅,这缅甸还真是这附近的霸主,应该是没人来攻打过这里,所以才建成这样吧。”
王诏嘿嘿笑道,“这倒好,省我们不少事儿。”
情况还正如王诏所言,缅甸不去打周围国家就不错了,谁敢来挠虎须。
所以这些年,根本就没什么人想过要提高缅甸那些城池的防御功能,加高城墙完全是奢望。
也就是新建的东吁城,因为是王朝的首都,所以城墙稍微建的高大些,也是参照昆明城墙建造的,城市内部也是仿照昆明的布局设计的。
对于缅甸人来说,他们能够看到的大城,也就是昆明了。
当然,昆明其实在大明也算大城,只不过因为是西南边陲,相比江南和其他重镇总还是差了不少。
这一切,也注定了明军一路攻城拔寨都是顺利无比。
而李成梁一路就要悲催些,虽然没有高大城墙需要攻克,但面对地形复杂的缅北,还真有些束手无策。
第1091章聚会商议
看到勃固城那简陋的城墙,不管是俞大猷还是王诏,以及其他将领都是长长的松了一口气。
入缅第一战,算是稳了。
千里镜在众将手中传递着,最后还是回到俞大猷手里。
他没有再次看向勃固城,而是随手交给身后的亲兵收起来。
“大帅,大帐已经搭好了,可以去里面歇歇脚。”
亲兵过来禀报道。
“好,大家都去军帐中休息一会儿把,今天应该没人敢来挠虎须,大家可以轻松一下。”
俞大猷笑着和王诏等人说道。
于是,一众将领跟着俞大猷走向了不远处刚刚扎好的军帐。
而此时,一匹快马在马上骑士飞速抽打下,正疯狂朝着保山城东门而来。
门城门处的军卒看到,急忙上前打算拦下,这么快的马速冲过来,撞到人可不是小事儿。
可是等人稍微近点,看清那人胸口大大的‘驿’字,急忙转身开始驱赶城门里的行人。
“快快闪开,让出道来。”
中军卒用枪杆抽打路人,嘴里高声喊叫道,耳中也听到城外传来的声音。
“八百里加急,拦路者死。”
京城发出来的消息,经过十余日的日夜奔行,今日总算是送到地方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