隆万盛世 第1206节
看到几个家丁装扮的人护着一个汉人老爷直接往军营来,自然大声呵斥。
说实话,这还是第一次看到有明人这样大摇大摆往他们这里靠,以往见到都是有多远躲多远。
在营门前停下,有线府家丁当即对着里面喊道:“麻烦通禀罕拔将军一声,就说线府三爷听说缅王驾到,特来拜见。”
此时线府投靠的事儿虽然没有完全谈妥,但城里的威胁已经被线贵剪除,自然也没太多顾忌了。
而且,就当下线贵做的事儿,他也只能一条道走到黑,根本没有回头路可寻。
此时,迎接缅王莽应龙的罕拔在王帐得到消息,就是一愣。
他还没来得及向缅王诉说这边的情况,怎么线家就主动找来了,这么迫不及待?
在缅莽应龙面前,罕拔简单把情况一说,莽应龙笑道:“既然那线家人要见我,那就让他进来吧。
他们现在,应该是不可能反悔了,呵呵.”
“那好,缅王,我这就出去带他进来。”
罕拔听到莽应龙的话,立即笑着说道。
很快,罕拔就到了营门,果然看见线老三带着几个家丁就来了这里。
“罕拔大人,可算见到你了。”
线老三主动拱手笑道,热情上去攀谈。
“怎么,城里出了什么变故吗?”
罕拔看出今天的线老三貌似比昨日还要热情,显然有情况发生,当即询问道。
昨日的线老三,虽然也已经决心投靠,可毕竟手里还有筹码,所以还能和他谈谈条件,但是今天这么热情,明显就不对。
“没有,只是我大哥已经完全掌控了潞江城,他催我尽快过来拜见缅王,想知道下一步该怎么配合我军过江。
现在保山城那边还不知道,兵贵神速,如果这个时候全军突击过河,等我们兵临保山城下时,那李成梁可能还来不及反应。”
线老三自然不会直接漏底,自己这边已经事发,朝廷已经知道了。
所以,还有尽快把计策定下,让缅军过江,才能确保他们在缅军中的地位。
这,也是线家现在在缅王眼里唯一的价值了。
如果时间耽搁久了,明军援兵抵达河对岸,在想过河可就难上加难。
河对岸的明军虽不归线贵管辖,可虚实却是一清二楚,就一个游击带队,兵马不过数百人而已。
线贵虽然就可以直接把这些明军击败,可他还想抓稳手里的两千来兵马,也不愿意损失多少。
大明这边不说了,在缅甸,那就是讲究实力的地方,手里的实力就是你在缅甸国内的地位。
线贵虽然不是缅甸人,可对那边的情况也是耳闻目染,看得多了。
土司只要手里有兵,又愿意听缅王的调遣,就能成为这个地方的土皇帝,为所欲为。
没了兵,土司算个屁,地方直接就被缅王分给别人了。
兵越多,地盘越大,这就是缅甸那些土司领地的规矩。
也就只有东吁王朝直接控制的区域,才是按照缅王的一直在运转。
总体来说,比大明控制的宣慰司还要残酷许多。
罕拔虽然不怎么相信,可线老三的话有一句说道他心坎上了,那就是“兵贵神速”。
带兵打仗的人,就算没有总结出这个词儿,但也会在实际作战中使用。
此时听到罕拔耳中,就觉得很有道理。
看了眼线老三这个草包,心里倒是对大明的文化有了敬意。
从这样的人口中都能听到这么有道理的话,看来汉家文化回头还得好好学学。
由此,不免又想到缅王常年不离手的那本汉人的书,叫什么《三国》的,也得找来叫人讲讲。
罕拔是有点文化的,至少汉字认识一些,不过看汉人的书就太难为他了。
好吧,只能说当初他看的都是汉人考功名的书,自然不是一般人能看进去的。
缅甸人中但凡能看进四书五经的人,大多会选择跑到大明参加科举,大明也对他们来者不拒。
实际上,明朝的进士还真有外藩读书人成功考取进士的实例。
从唐朝开始,就有直接让藩属国士子考进士的先例。
比如日本遣唐使阿倍仲麻吕,进了国子监,后来考中进士,留在大唐当官,一度归国,后来又返回唐朝,葬在长安。
唐穆宗时,设立“宾贡制度”,番邦可以向大唐推荐“宿卫学生”,被推荐的学生可以进国子监学习,并参加“宾贡科举考试”,成绩优异的学生会被授予“进士及第”称号。
然后可以选择回国,或者参加吏部遴选,留在大唐做官。
新罗崔致远考中后,担任过溧水县尉,给高骈做过幕僚,还写过《檄黄巢书》,最后回归新罗。
一直到唐末,宾贡进士有58人,即便是五代十国时期,登科的也有几十个。
北宋延续了这一制度,开宝九年,高丽金行成入国子监,后来进士及第,朝鲜王要他回去,他死也不走,官至殿中丞。
太平兴国五年,高丽康戬进士及第,留在北宋为官,还弹劾过寇准。
由于元末明初多年的战乱,科考就像动乱时期的高考一样,耽误了许多年。
当明朝第一次举办科举考试时,已经是洪武四年了。
这次开国第一考,最终有一百二十人考取了进士,其中有一位来自朝鲜半岛,史料中原话是“高丽国中一人“,名叫金涛。
那年有四位高丽国学子来中国读书,只有金涛一人中第。
在《明太祖实录》中记载了金涛的经历“惟金涛登第,授东昌府安丘县丞。朴实、柳伯儒皆不第。
三人俱以不通华言请还本国。诏厚给道里费遣舟送还。“
高中进士后金涛被安排到东昌府任安丘县丞,不过他竟然以语言不通为由申请回国了。
不过,朱元璋也没有太在意,还专门下旨给了他们丰厚的路费“遣返回国“了。
不过,金涛回国后却是一步登天,据记载他“归为其国相“,由中国一个县令摇身一变成了高丽的宰相,可见在中国高中进士的含金量最好的证明。
此外,外藩参与科举的还有越南和缅甸等地读书人,不仅展现出儒家文化在亚洲文化圈的辐射影响,也展现在古代中国强大的自信心,对外秉持的开放的态度。
用现在的话来说,也算是古代版人才争夺战,抢人大战。
线贵在罕拔的带领下,自然很快见到了缅王莽应龙,此时他的态度也异常恭敬。
毕竟这位,以后就是主宰他们一家生死的人,而他们线家在做出这个决定以后,也不再是明人,而是缅人了。
此时线老三,就是以自己是缅人自居,处处都表现出自己为缅甸考虑的一面。
当然,这些大多是线贵教他的,倒是把莽应龙逗得高兴不已。
“兵贵神速?”
当罕拔把从线老三那里听来的这个词儿说出来后,自然也让莽应龙很重视。
控制潞江渡口,本就是此战重中之重,若是给保山明军反应的机会,突袭怕就难打了。
当即,莽应龙就派出千多兵马,随着线老三绕城而过直接去码头,用潞江城的船过江占领两岸渡口和抢夺船只。
“大军营盘按照行军扎营,今日拿下渡口后,明日全军过江,直奔保山城,活捉李成梁。”
莽应龙当即就下达了最新的王令。
李成梁可是大明朝的正一品武将,右军都督府大都督,如果能够捉住他,对大明朝廷的影响无疑将是巨大的,裂土分疆貌似难度就减少不小。
反正,在莽应龙看来,大明京城那些主宰帝国命运的官员,应该都是胆小惧战之辈,只要展现出缅军的强大,很容易逼迫他们屈服。
而此时的大明京城内阁里,魏广德也被张居正在值房召来。
“叔大兄,此番相召有何事儿?”
魏广德走进张居正值房,两人相互拱手行礼落座后,魏广德直接开口问道。
“这些天我看了你送过来的云南战报,此次缅军势大,你看李成梁那里,需不需要继续加派援兵?”
从兵部报上来的纸面数据,明军从三省抽调精锐兵马七八万人,这个应该是实数,毕竟都是李家父子点选的兵马。
但是云南账面十余万大军,按照明军卫所的情况,张居正估计有五六万人就不错了。
说起来,此次朝廷在云南聚集的兵马不过十二三万人,还要分守各地,真正能够投入战场的不过十万,主要还是李成梁点选的兵马。
十万不到的人马,要对抗二十余万缅甸大军,真正最近总有些心绪不宁。
即使水师已经抵达缅甸南方。
第1097章拒绝
“这些天我看了你送过来的云南战报,此次缅军势大,你看李成梁那里,需不需要继续加派援兵?”
说起正事,张居正当即侃侃而谈道。
这些天夜不能寐,他是首辅,是帝国的当家人,对于兵事自然上心,即便内阁分工兵部划到魏广德那里,可不代表他就没有一点责任了。
魏广德听了他的话,呵呵笑道:“叔大兄,虽然缅军势大,可那都是些什么人?或许就和内地卫所差不多,所谓的士卒不过就是刚刚放下锄头的农户而已。
三十万农户和十余万士卒作战,只要李成梁不蠢,就不会败。”
“可我听说缅军军中有数百头大象,西南那些土司长期豢养大象用来作战,象兵的威胁还是很大的,特别是战阵之上。
何况云南多山,地形复杂,最近云南巡抚报来,说边境土司多通敌,导致我军一直处于被动,军队只能依托城池固守,却不能主动出击。”
张居正开口说道。
魏广德听到这里有点明白过来,应该是云南巡抚上奏了云南的一些事儿,但是主要应该是在甩锅,把引发战争的责任丢给那些所谓“吃里扒外”的土司头上,减轻自己的责任。
这些奏疏,不过就是做给别人看的,或者说糊弄朝中不知情的官员,让他们减轻对云南官府的不满。
不过,奏疏到了张居正眼里,怕是就多想了一些。
“对付象兵,其实办法很多,火攻是最好的办法,禽兽惧火。
至于李成梁会如何对付象兵,我想还是会仰仗大明占优势的火器。
大象皮糙,确实抢扎不进,刀砍不伤,可是佛朗机炮轰击的话,我想那大象也会承受不住。
就算打不伤它,也会让他吃疼受惊。
所以,我对那象兵倒是不怎么在意,要是李成梁连这点本事都没有,也就不要继续做什么大都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