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隆万盛世

隆万盛世 第1210节

  就算是清贵的翰林掌院也绝对不会在这么一件小事儿上惹杨大人的不快,肯定会首肯支持的。

  可是,张四维那段时间里就好像烂泥扶不上墙一般,整日在翰林院就是游手好闲的形象。

  是的,当初的弹劾或许对他影响很大,但说到底还是他性格的问题。

  富人家的孩子,多少总是缺了点锐意进取,吃苦耐劳的坚韧精神。

  对于张四维来说,钱财应该也只是一个数字的概念。

  很多贫苦人家的孩子梦寐以求的东西,张四维早已见怪不怪了。

  别人刻苦读书,是希望有朝一日鱼跃龙门,步入仕途,光耀门楣的同时还能改变家族的境遇。

  而张四维读书,科举,入仕,不过是一种人生选择,也许有施展抱负的文人气象,却绝对没有以此改变家庭境遇的期望。

  事实上,明代官员那点可怜微薄的俸禄,可能都不够张四维买本好书的。

  张四维小时候据说非常聪慧,也很早熟,七岁的时候,言谈举止就和成人无异。

  父亲常年在外经商,但却很喜欢给张四维寄东西。

  父亲的礼物不是各种玩具或者他处的特产,而是一车车的书。

  对,书,还是用车拉回来的书。

  在古代,一本好书价格不菲,而张四维的父亲却到处搜集大量珍本善本,用车运回来让张四维研读,其家境之优渥可见一斑。

  在明代科举中,蒲州这个地方,成绩并不理想。

  但张四维就是从这个地方蹦出来的异类,他24岁中举,28岁进士及第,30岁被授予翰林院编修,42岁才做到五品的右中允,隆庆四年也就是45岁升翰林学士和吏部侍郎,真正开始在大明朝廷崭露头角。

  《明史》里对张四维有一句评价叫“四维倜傥有才智,明习时事“,一个倜傥,便能读出张四维的洒脱。

  或许,他一开始就从未想过入阁,主宰大明天下事务的一档子事儿,而是被高拱、张居正推着走上的前台。

  因为他们要借他的势,或者说是他背后的关系网。

  只不过,当高拱为他铺平了入阁这条金光大道以后,他和他背后的家族也没得选了。

  “还真叫人头疼啊。”

  魏广德嘴里喃喃道,他没办法拒绝张四维入阁,他条件齐备,朝中四品以上官员,他都打点的很到位。

  到现在,即便知道张四维送礼都比别人重,都察院也都懒得再理他。

  因为人家里就是有钱,就是豪横。

  他不是只对个别对他有用的人才送重礼,而是所有人都送,一视同仁那种。

  都察院还有什么理由怀疑人家送礼动机如何。

  “左侍郎升迁,右侍郎替补,吕调阳啊,你可给我出了个大麻烦。”

  魏广德还在默默念叨着,自己口袋里没人。

  这些年江西考生表现不好,自己的同年那一届压根就没选庶吉士,所以想找帮手都难。

  把嘉靖三十八年进士过了一遍,没找到合适的人,又想了想四十一年的进士,第一个就想到段孟贤。

  可惜,这位老兄殿试成绩还算不错,二甲八十多名,可最终没有人选庶吉士,没资格进礼部做侍郎。

  “申时行?”

  忽然,嘉靖四十一年状元徐时行的名字出现在魏广德脑海里。

  虽然申时行没法入阁,但现在申时行已经是詹事府詹事兼侍读学士,进入朝堂只差临门一脚。

  要不然我来踢这一脚,把他送进礼部去?

  魏广德心里微微一动,有了想法。

  高拱、张居正抬着张四维入阁,可不也花费好些年的时间准备。

  自己手里没人可以,但自己不妨伸手从外面薅人到自己这边来啊。

  申时行可是状元,入阁是有先天性优势的。

  实际上,大明朝每科取士的一甲三人,直接保送翰林院为官,就是为将来入阁进行汰选。

  一些人会因为各种原因失去资格,而一些人则会留下来,成为那个幸远儿。

  是的,入阁,其实多少还是有运气成分的。

  就如当年状元陈谨,本来就要提拔了,可惜送功劳的差子上出了错,病倒在路上,功劳没了,也被直接剔除出了竞争道路。

  而申时行就缺最后一脚,从詹事府转进礼部或者吏部。

  有关系的,如张四维这种,自有人帮他们安排。

  申时行这种,就属于没运气的,只能苦熬等待机会。

  这次,魏广德打算雪中送炭,帮申时行一次,如果他识趣,自然会来自己府中拜访感谢,这关系也就铺开了。

  等看看他在礼部处理公务的能力,再决定要不要帮他一把,送他入阁做自己的左膀右臂。

  以前,魏广德的目光还一直落在各省布政和知府,以及朝中几个大衙门里,还真没考虑到内阁帮手上面来。

  倒是棋差一着,晚了张居正许多年。

  显然,张居正其实也是犯了这个错误,所以才会选择张四维,任用由高拱扶持起来的人。

  “还好,现在发现还不算晚。”

  魏广德心里打定主意,等张居正提出举荐张四维入阁,自己就把礼部右侍郎的位置要过来给申时行。

  魏广德能够预感到,张四维都不怕嫌疑往自己府上拜访,那肯定张居正那边很快就要有动作。

  果然,没两天,一次散衙前在首辅值房聚会商议政事,吕调阳就开口对张居正和魏广德说道:‘我这几天老毛病又犯了,打算请假休息几日看看,实在不行就要上奏请求致仕,回乡养老,这内阁的差事儿,两位阁老还要早做打算。’

  “我看和卿兄气色还好,不急,若身体有恙,休息几日就是了。”

  魏广德开口笑道。

  “老毛病了,将养几次也不见好,还是把位置让出来,朝中杰出俊杰颇多,该他们来为阁老分忧了。”

  吕调阳只是笑笑,内阁就三个人,少一个人,处理的政务就要多上许多,继续占着位置短时间还行,时间长了不管是张居正还是魏广德,怕都会不满。

  “是啊,善贷这话在理,和卿先休息两天再说,致仕的话就不要再提。”

  张居正也开口说道。

  “二位意思我明白,不过身体确实有些扛不住了。”

  吕调阳苦笑道,“还是看看朝中谁人合适,到时候奏疏上,和卿还可以推荐一下。”

  吕调阳就是个老好人,他早看出来了,魏广德并没有准备好人入阁,也就是张居正才有打算。

  说白了,首辅和次辅谈好人选,基本上事儿就定下来了。

  他呢,借此卖个好,也好把自己的一些人要个好点的位置。

  魏广德闻言也不再言,只是看着张居正。

第1100章眼光不行

  魏广德也没想到,他才做好的盘算没两天,吕调阳就第一次在阁议的时候把这个事儿提了出来。

  是的,以前吕调阳也说过大选只是的事儿,言说身体毛病比较多,需要好好修养。

  但现在在这个场合把话说出来,那意思显然就不对了。

  想到这里,魏广德又不由得想到前两天张四维送来的重礼,显然吕调阳的打算,之前张居正就已经知道了,张四维也知道,所以才会有那么一遭。

  “既然如此,善贷,你那里有没有合适的人选?

  和卿不管是假休还是致仕,内阁补人,宫里首先是会问我们内阁的意见。”

  张居正没有直接说出自己的想法,而是委婉的问起魏广德是否有推荐之人。

  “有资格入阁的,朝中现在看来,也只有礼部和吏部的几位。

  能够做到这个位置,能力上都还是不错的。”

  魏广德虽然不怎么认可张四维的能力,可他能在吏部和礼部都做好侍郎的工作,但说处理公务肯定是没有问题的。

  收了人家的东西,这个时候自然不好说他的坏话。

  干脆,魏广德就把礼部和吏部几个有资格入阁的人都提了出来。

  能在礼部做到堂官的,必然是出自翰林,是绝对有资格角逐阁臣之位的,而吏部更多是一个转迁,也是给新任阁臣在入阁前有一个收拢人脉的机会,安插一些人手,方便行事。

  听到魏广德说礼部和吏部的官儿都有资格入阁,张居正首先想到的,自然就是魏广德那位老乡,可听说魏广德和他不和啊,怎么可能举荐他入阁。

  张居正心下诧异,但也没有表露心迹,而是点头笑道:“现在礼部和吏部的几位的啊人,都是翰林出身,倒是都附和资格。

  可惜,内阁不可能补太多人,而且若是都入阁了,两部谁来领导,呵呵”

  魏广德给他处了个难题,张居正就把视线投到吕调阳身上,笑问道:“和卿可有合适人选?”

  “嗯,本来礼部尚书马自强应该是个合适之人,可他掌部时间不长,也没有转迁过吏部。

  倒是张四维之前是吏部右侍郎,现在是礼部左侍郎,资历已经够了,若是宫里同意,可以改迁吏部左侍郎,然后入阁。”

  吕调阳果然是和张居正有过交易,所以这个时候由他来举荐张四维,这样朝中一些关于他和张四维之间的非议就可以化解掉。

  别忘记,那刘台的奏疏里,可是指名道姓说张居正任用张四维居心叵测。

  张居正自然不好出面举荐他入阁,由吕调阳来做这个事儿,就再合适不过了。

  至于吕调阳提到的马自强,现任礼部尚书,是陕西西安府同州县人,嘉靖三十二年进士,和张四维是同年。

  中进士后,他又入选翰林院庶吉士,授检讨,后升修撰,参加重录《永乐大典》。

  隆庆年间任洗马,充经筵讲官,纂修《明世宗实录》,后升国子祭酒,迁詹事,曾短暂执掌翰林院,整饬学政,教习庶吉士。

  隆庆六年擢礼部右侍郎,为万历皇帝讲官之一,讲授经史,和魏广德等人自然不会陌生。

  魏广德还知道,万历皇帝朱翊钧很喜欢听他讲课,他的教学方式和魏广德类似,多是启发性教育,并不像其他讲官那样,要求他背诵太多东西,而是让他写心得。

  也是在年初,马自强接替万士和出任礼部尚书,这是宫里钦点的,自然两宫有让他入阁之意。

  吕调阳这个时候单提出这两个人,自然也是在提醒张居正,马自强被点中的概率也是很大的。

  当然,礼部尚书入阁,倒也未必需要必须走礼部绕一圈,毕竟他要去吏部必然是掌部,而现在吏部尚书张翰可是张居正的铁杆心腹,难道还要让张翰和马自强对调,等马自强升迁后再换回来?

  显然不行。

首节 上一节 1210/1447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我在秦朝当神棍

下一篇: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