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隆万盛世

隆万盛世 第1233节

  朱衡没考虑丢烫手山芋,而是想知道张居正推荐的人是谁。

  魏广德看了眼朱衡,低声道:“潘季驯。”

  “他啊.”

  朱衡倒是没生气,自是摇头说道:“他只会清淤清淤再清淤,可你能清一段,却不能把整个黄河都清理了,最终也不过是劳民伤财罢了。”

  朱衡很是不屑,因为他知道潘季驯的那点本事。

  其实,后世关于潘季驯用“束水攻沙”法清理黄河泥沙淤堵之事,过于神话了。

  束水攻沙法通过收窄河床断面来增大流速,试图利用水流的力量冲刷河床底部的泥沙,以达到清淤防洪的目的,但这种方法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黄河泥沙淤堵的问题。

  束水攻沙法的理论基础在于通过增大水流速度来提高水流挟沙能力,从而减少泥沙在河床的沉积。

  尽管这种方法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冲刷河床,减少淤积,但由于黄河泥沙含量极高,水流中的泥沙无法完全被冲走,最终还是会导致河床不断抬高。

  历史上,黄河频繁的改道和决口问题与泥沙淤积有直接关系。

  黄河泥沙含量太高,即使通过束水攻沙法增大了流速,也无法将所有泥沙冲走。

  黄河的改道和决口问题不仅仅是泥沙淤积的问题,还与河流的地形、气候等多种因素有关。

  因此,实际上潘季驯治水,利用束水攻沙后虽然有效果,但黄河水患根本未根除,这也为他反复遭到弹劾埋下伏笔。

  是的,每次治水结束后不久,黄河水患再起,作为治水人自然就要被朝廷、被御史问责。

第1118章背锅的

  朱衡看不起潘季驯,认为他没有能力解决此事。

  实际上,即便放到后世,黄河泥沙问题依旧无解,除非黄河流域中后段降雨量下降,不形成大暴雨进而引发洪水。

  但没有水,那就是明末的那番场景,百姓衣食无着,最后铤而走险。

  “他不行?”

  魏广德饶有兴趣看着朱衡问道。

  “他没那本事。”

  朱衡依旧摇头,“其实黄河一直都是工部主要的责任,我在工部这么多年,也一直备受黄河水患困扰,但依旧毫无办法。

  只能说,这非人力所能及也。”

  随即,魏广德视线移到江治那里,这也是个治水多年的老治水人。

  不过,他的表现丝毫没有比朱衡强多少,只是摇头。

  “那首辅的提议,你们看是给还是不给?”

  魏广德淡淡开口问道。

  “劳民伤财罢了,或许会把水患延后一两年,但终究无法持续。”

  朱衡直接说道,也表达了他的态度。

  魏广德知道了朱衡的态度以后,默默点点头。

  “善贷,今日若有瑕,不妨和我们一起去广和楼坐坐,听听曲儿,听说今日有江南名家顾大典新作《青衫记》登台。”

  工部的事儿说的差不多了,就在魏广德告辞准备会内阁时,江治发出邀请道。

  “广和楼,好。”

  魏广德也不拒绝,笑着答应下来。

  广和楼,即后世的广和剧场,在北京前门外。

  广和楼建于明末,曾为京城最早最出名的戏楼,与华乐楼、广德楼、第一舞台并称为京城四大戏园。

  早在明代中期,这里就是小有名气的茶楼,后来逐渐形成戏园。

  至于江治口中的顾大典,后世虽然名声不显,但却是明朝有名的诗人、戏曲家、书画家。

  顾大典字道行,号衡寓,南直隶苏州府吴江人,顾昺之孙,隆庆二年进士,现为处州推官。

  不过他对于做官,似乎只是出于对家族的回报,而他的爱好更多还是戏曲和书画,喜欢与友人纵情山水之间。

  而《青衫记》,剧作取材于自居易《琵琶行》和马致远所做《江州司马青衫泪》杂剧,算是顾大典改编之作。

  剧谱白居易访善弹琵琶之教坊女伎裴兴奴,以青衫典酒;后白居易因抗疏忤旨,被贬江州,临行访兴奴不遇;浮梁茶客买得兴奴,载至江州;兴奴于月冷风清时自弹琵琶,因此得与白重圆。

  因为其官员身份和进士光环,所以他的作品一直都备受推崇。

  魏广德出了工部,看到轿子边站着一个府里下人,当即过去。

  “老爷。”

  那人急忙对魏广德行礼。

  “查到没有?”

  魏广德只是点头,随口问道。

  “老爷,最近一段时间进出张府的人都查过了,没有发现有浙江官员的踪迹,倒是有一个他的同年曾进过张府。”

  下人在魏广德耳边小声说道。

  “嗯,知道了,再查查。”

  魏广德只是淡淡说道,随即就钻进轿子,回内阁去了。

  他在出来的时候,就安排人回去查此事,想知道是不是潘季驯在找人运作复出。

  虽然没有明确消息,但至少看起来似乎有这个可能。

  回到内阁,魏广德也没有马上去找张居正,说明工部的态度,而是打算拖上一两天再说。

  等到散衙,魏广德先回府换上便服,和夫人说了声,这才乘轿去的广和楼。

  在前面雅间里,和朱衡几个人吃了饭,这才到后面戏园子里听戏。

  虽然魏广德对明朝的戏曲兴趣不大,可没办法,到了这里可不就得融入进来,和光同尘。

  “况且刘员外是个为客的人,贩夫俗子,教我怎生伴着他.”

  台上,角儿卖力的表演,魏广德几个人一边喝茶一边闲聊着。

  “不愧是进士编曲儿,词儿,曲儿也好。”

  江治是个爱听戏的,当即就笑道。

  “进士,嘿嘿”

  旁边舒化却是笑了起来。

  “汝德何故发笑?”

  江治看着舒化,乐呵呵问道。

  “近日坊间流传一本章回小说叫做《金瓶梅传》,据说作者就是位进士。”

  舒化笑着解释道。

  “那书我听人说过,不是说没有作者名吗?”

  蔡国珍在一旁问道。

  “你们都看过?”

  魏广德听到这个熟悉的名字,不由得来了兴趣,开口问道。

  “随意翻翻,只能说.唉,不好评价。”

  舒化答道,“外面也就是传说,是为官员写的,不过我感觉应该是位前辈,通篇看到的都是.”

  朱衡皱眉问道,他是这群人里资格最老的,所以对舒化的话很是好奇,笑问道:“为何这么说?”

  “嗨,我看那书,感觉那西门庆,怎么看怎么像那个.‘庆儿’。”

  舒化压低声音小声答道。

  “庆儿?嘶.”

  朱衡在朝多年,自然一下子想起是谁,不由倒吸一口凉气。

  “你再看那姓,西门,西门。”

  舒化继续说道。

  魏广德点点头,他明白舒化话里什么意思了。

  西门对东楼,而严世番小名就是“庆儿”,还是太师蔡京的干儿子,影射意味非常浓。

  其实,明朝的时候,《金瓶梅传》就流传甚广,不过这书却没有留下作者名。

  至于后世传出作者是兰陵笑笑生,也是因为发现的最早版本的刻本前还附有一篇署名“欣欣子”的序,第一句话就说“窃谓兰陵笑笑生作《金瓶梅传》”,指明书的作者为“兰陵笑笑生”。

  “兰陵”是郡望,“笑笑生”是作者。

  所以该序最后一句话是“吾故曰:笑笑生作此传者,盖有所谓也。”

  于是,后世认定此书作者,就成了兰陵笑笑生。

  几人一阵闲聊,魏广德私下里给舒化递话,“看完了送我府里,我也看看这书写得如何。”

  魏广德在后世看过所谓的电影,但书却没看过,所以也有些兴趣。

  “好说好说,我叫人抄一本送去就是。”

  舒化笑道。

  明朝是没有版权意识的,其中中国很长一段时间里,一般作者著书,虽然有版权,但大部分收入就是第一次给书商的那点银子,后面就没有了。

  西方按出版数量给稿费,中国古代就从未出现过,这样的情况持续到八十年代才结束。

  这时期绝大部分著书之人,其实都是自掏腰包,倒贴钱进去才能出书。

  就比如后世名气很大的李时珍所作《本草纲目》,若非他为大人物治病得到赏识,此书怕是问世都难。

  坊间大卖的书,除了书商大量刻印外,民间手抄本也非常流行。

  舒化这直接就要给魏广德整一本手抄本,魏广德也只能微笑点头以示谢意。

  是的,《金瓶梅传》虽然已经流传开来,但并不是书商所出,所以没有刻板书,都是手抄。

首节 上一节 1233/1447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我在秦朝当神棍

下一篇: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