隆万盛世 第1250节
开炮之际,火药与弹丸齐备于子炮,再将其安放于炮腹,炮管上的准星与照门如同他的眼睛,瞄准目标后,一点火门,弹丸便呼啸而出。
其炮腹粗硕,炮尾舵杆灵动,让炮管可随心所欲地转向,展现无尽威力。
它射速惊人,弹炮分离设计让它在战场上快如闪电,重型版“无敌大将军”三炮连发仅需二十秒。散热迅速,后装设计确保火力持续,降低自燃风险。
火药容量稳定,安全无忧,子炮分担膛压,炮管寿命更长久。
明朝得到佛郎机炮后,不仅仿制,更勇于创新,孕育出舰炮、城防炮、战车炮、野战炮等多款火炮,以及步兵枪、骑兵枪等枪械,种类繁多,总数高达数万门。
嘉靖末年,佛郎机炮已成为明军得力助手,至明末,明军冷热兵器配比优化至三比一皆因为此物。
佛郎机炮虽好,但天生有缺陷。
受限于技术,其子炮与炮腹间气密性差,火药气体外泄,射程受限,面对敌骑冲锋,难以施展威力。
这也为后来居上的红夷大炮提供了机会,使其脱颖而出,成为新的霸主。
与佛郎机炮不同,红夷大炮乃前装滑膛铜炮,射程翻倍,最远可达数千米。
威力巨大、炮管修长、精度上乘、管壁厚实,红夷大炮在实战中也展现的卓越性能,迅速赢得了明廷官员的赞誉。
当然,红夷大炮的射速,始终是绕不开的坎,对于大量使用佛朗机炮的明军来说,这个时代其实对这炮还是觉得有些鸡肋,食之无味,弃之可惜。
实际上,若不是水师需要重炮,兵部是看不上这种火器的。
至少在没有证明他实战能力之前,是不会选择让工部大量铸造的。
但是这次西南潞江边一战,红夷大炮就用射程教训了明军,让他们第一次体会到红夷大炮对佛朗机炮在战场上绝对的碾压之势。
“善贷,可是西南出事了?”
魏广德看完文书久久无语,张居正开口问道。
“叔大兄看看吧。”
魏广德把手里文书递给张居正,让他也看看。
魏广德是支持铸造红夷大炮,说起来似乎这事儿又一次体现出他知兵的一面,但他却没办法沾沾自喜。
因为实战的效果,也冲击到了他的思想。
火炮射程,任何时代都是放在第一位的。
此时,魏广德在心里不断提醒自己。
大炮被誉为战争之神,在战场之上可以摧枯拉朽,但即便都了后世飞机满天飞,导弹可以洲际打击的时代,大炮依旧在顽强的生存着,还在努力的提高射程。
从过去的十几公里到二三十公里,再到底部排气弹的五十多公里,并没有被时代淘汰。
魏广德也重视大炮,但相对他更重视射速,而不是射程。
现在,葡萄牙人算是给他魏阁老上了一课。
“这红夷大炮还是善贷最早提出来让工部铸造的吧?
虽然我们的工匠没有搞出来,但是从壕镜学到制炮手艺也是一样。”
张居正已经看完战报,知道明军又吃了个败仗,但还是奉承魏广德道。
“当初只是认为这种炮对于水战有利,倒是忽略了陆战之威,所以铸造出来的红夷大炮,优先供应给了南海水师,陆师给的不多。
现在看来,这炮工部还得加紧生产,各卫所也要装备一些才行。”
最早红夷大炮的思路提出后,工部是以将军炮命名。
但是因为需要熟铁精铸,一直没有成功,直到在壕镜发现葡萄牙人能铸造这类火炮,于是明廷才从那里学会了铸造之法。
于是,将军炮在明廷里也有了另一个名字,那就是“红夷大炮”,也显示出技术其实来自西洋。
“让他们多生产一些红夷大炮,减少一些佛朗机炮的生产?”
张居正问道。
红夷大炮既然显示出巨大的威力,其实在张居正看来,似乎佛朗机炮就没什么继续生产的必要了。
不过他也知道,魏广德似乎一直很喜欢佛朗机炮,故而由此一说。
“嗯,是该如此。”
果然,魏广德当即就点头说道:“红夷大炮要多生产,各部都要装备,佛朗机炮射速快,也适合陆战使用,也不能少。
若非缅军之中混入夷人,何至于有此一拜。
这个战报,我还要让兵部发到各地卫所去,让下面的将官都知道此事,免得他们以为朝廷给了他们火器,就不可一世了。
当知道现在不同了,夷人西来,带来了太多新东西,对战争作战模式改变很大。
以前是用火铳和弓矢为主,现在变成佛朗机炮和鸟铳,以后或许还要增加红夷大炮的远程火力压制。”
魏广德嘴里不断吐出一些新词,但是字面意思,张居正大概还是能理解是什么意思。
毕竟,他也是军户出身,他爷爷可就是军队的指挥,虽然没打过仗,但耳闻目染还是有的。
再想到魏广德的话,张居正其实也很快理解了魏广德对战场的分析,那就是大炮打得远,先把敌人打一顿,放近点就是佛朗机炮轰,还有军中现在不少卫所都装备的虎蹲炮、鸟铳,最后才是真刀真枪的厮杀。
“嗯,有道理。”
张居正点头支持道,虽然这些火器制造起了很费银子,但只要能打赢,其实花钱都是小事儿。
对他们来说,打败仗是不可接受的,至于花银子,想点办法总是能办好的。
当即,魏广德就在值房里写了条子,让芦布安排人送到兵部和工部去。
第1131章横扫缅南
“大哥,不行啊,攻不上去。”
大明滇西控缅八关之一的汉龙关外,明军架起火炮正在不断放炮,成队的明军抬着云梯往城墙上冲。
而在城墙垛后,时不时飞起一蓬箭雨落在明军队列里。
若不是明军士兵头顶着盾牌和树枝临时编制的简易盾牌,怕是城墙外已经尸横遍野了。
“这炮威力太小,砸不开城门。”
李如松看着前面的战况,恨恨说道,“叫人都撤下来,这样只会徒增伤亡。”
“鸣金收兵。”
得了大哥的吩咐,李如桢马上命令亲兵发出撤兵信号。
随着鸣金之声响起,躲在城墙下的明军又如潮水般退回,还不忘把几个被射死的倒霉蛋尸体拖回来。
“算了,不打了,没带上大炮,这些小炮打城根本就不顶事儿。”
李如松回头又看了眼汉龙关高大巍峨的官墙,不服气说了句。
“那大哥,我们接下来做什么?”
李如桢开口问道。
“把营寨扎好,不给缅军突围的机会。”
李如松回头就走,边走变继续说道:“营寨前面多挖陷阱,值夜的分明暗两处哨兵,鸟铳手和炮手都轮流靠营寨休息,只要关头上缅军敢出来,就给我打回去。”
本来做为抵御外敌的城关,此时攻守异位后,反而成为阻止明军进攻的障碍。
“真不知道沐昌祚那个傻瓜怎么想的,居然把这么重要的关口交给地方土司镇守,心也是真大,难道他就不知道非我族类,其心必异的道理吗?”
李如桢也是跟着说道。
“这个,又不是他做的决定,我听说西南这边,老早以前就是如此了。”
李如松叹气道,“只能说西南这地方没经历什么大战,听说以前就是一些土司早饭作乱,其他再无战事。
哪像我们辽东,年年都要对外征战,不是打女真就是打蒙古。
就算是驻扎在辽西走廊或者长城上的,都得时刻提防敌人偷袭。
这里,实在太安逸了。”
李如松冷笑道。
“大哥,这次出发时老爹说遇敌尽量杀,也不要留什么俘虏,那是什么意思?
二哥也一直都没明白,之前我们还琢磨了半天,这些天都忘记问你这个事儿。”
李如桢知道,父亲最器重的儿子还得是大哥李如松,老爹知道的事儿,大哥肯定是知道。
“爹那话说的隐晦,也是因为想让你们自己去想。
你先说说,你想明白没有?”
李如松开口问道。
李如桢摇摇头。
大明的军功,首级是大功,可要能活捉敌酋,那功劳自然最大,甚至能混个午门献俘,这可是对武将莫大的荣誉。
好吧,虽然老李家已经混到过了,可谁会嫌弃这种露脸的机会多啊?
他们其实是听明白话里意思了,只是有些不敢相信,觉得难以理解。
“这里面有些事儿,爹一开始担心告诉你们,你们没个把门的,说漏嘴,影响不好。”
李如松朝四周看了看,几个亲兵都距离他们数步,倒是不怕他们偷听到。
两兄弟此时说话的声音都不大,传不了那么远。
“知道那个黔国公是怎么坐到这个位置上的吗?”
李如松小声问道。
“黔国公?不就是带兵打下云南,又征服了安南。”
这点,李如桢当然听说过了。
黔国公沐家发源于沐英,是明朝开国功臣之一,杰出的军事将领,更是明太祖朱元璋与孝慈皇后马氏的养子。
洪武九年以副帅之职随邓愈征讨吐蕃,因军功被封西平侯,赐丹书铁券。
洪武十四年,与傅友德、蓝玉率兵三十万征云南,云南平定后,沐英留滇镇守。
洪武十五年时,因义母马皇后病逝,沐英悲伤过度而咳血,洪武二十五年又因太子朱标的去世,遭受打击而患病,两个月后病逝于云南任所,年仅四十八岁。
朱元璋倍感痛惜,命归葬京师,追封黔宁王,赐谥“昭靖”,侑享太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