隆万盛世 第1309节
扯远了,就近了说,隆庆朝以后,内阁对于兵事愈发重视起来,不管是高拱还是张居正,都考虑到明军底层是不的情况,所以在财政拨付上优先保证兵部需要。
这个结果就是最近几年,特别是进入万历朝以后近十年时间里,地方上再未发生过军队哗变的事件。
当然,魏广德也不敢拍胸脯说下面没有发生,或许有,只是规模比较小哗变,很快就被地方官员动手平定下来,然后捂盖子没有上报。
其实,大明地方上的督抚们,早就开始有意识瞒报一些情况了。
现在朝廷要掌握地方上许多情报,要么是通过锦衣卫上报,要么就是地方巡按御史上奏的方式知道信息。
年底刚好就是给九边发军饷的时候,要是户部不给银子,那就意味着年前士兵们怕是拿不到辛苦一年的银子。
马上要过年关,这不是把士兵往哗变这条路上逼。
京官过年要是官俸拖欠都要到户部和内阁堵门的,遑论那些只会拿刀枪的士兵。
“都十来年没因为闹饷发生事端了,要是这时候再上报,这年兵部没法过,那户部也就别想过。”
魏广德话音刚落,王国光立马就恼了,对着魏广德后的:“魏阁老,你这是威胁我们户部是吧。
没银子就是没银子,要你就把礼部大婚的银子拉走。”
“这不是我威胁你,而是你在拿大明士卒的命威胁我。”
魏广德马上就答道,“以往河工,非耗费巨大是绝对不会找户部要银子的。
而今年不同,为了保证沿河两岸百万百姓生计,朝廷才觉得发大工,把黄河中下游河段整修一遍。
河道和工部的银子那里支应得起,这才要户部承担部分。
而你呢?
身为户部尚书,不是考虑从哪儿搞银子,反而拿军饷威胁内阁,你要做什么?
你想让地方上卫所造反吗?”
用兵饷威胁内阁,这个先例绝对不能开。
魏广德本来是打算来这里挨王国光说几句气话就完事儿,可要是户部以后没事儿就拿兵部的军饷说事儿,这个头可不好开。
闹什么脾气也不能拿军国大事开玩笑。
所以,直接把王国光的话引到造反上。
虽说这十年来没有发生军队哗变,可在座的那个没经历过这种事儿。
别说,魏广德当初还遭遇了南京哗变,那可是南京城啊,闹事的还是京营,当时就震惊整个大明。
虽然那次不是因为军饷,而是其他事件的起因,但是士兵闹事儿,多少还是和缺斤短两的军饷有关系。
要是军饷到位,当官的想带着手下闹事儿都难。
“善贷,慎言。”
张居正见此马上就喊道,随即也狠狠瞪了王国光一眼,语气稍微放缓些说道:“汝观,户部拨付军饷必须保证,这个没得谈。
户部有难处,内阁自然有考虑。
其实这些年来朝廷财政年年亏空,也不是到你这里才出现的,内阁对此已经在考虑如何提高朝廷财政收入。
可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这两年还要苦一苦户部,等朝廷新政出来再说。”
张居正的打算,在场几个人都知道。
这两年因为考成法,实际上户部每年的收入已经增加了。
过去各省的拖欠几近杜绝,没人还会让下面人拖着国税皇粮不交,那是要掉官帽子的。
仅此一项,户部每年都能把税都收上来,算是增收不少。
不过也因此,地方上为了追税确实也闹出不少事端。
清丈田亩,一是通过分摊赋税为民户减税,二也是掌握更多的田亩信息,凭此重新制定天下赋税。
按照朱元璋定的数字,根本达不到增收的要求,只能说减负。
而百多年来,天下田亩暴增,朝廷却一点没有增加收入,张居正这次就是要朝廷也从中获得好处。
王国光也知道,先前的话过于激进了点,这会儿也是默不作声。
片刻后,还是张四维打破了室内的氛围,开口说道:“户部有难处,可是河工还是要做的。
户部先紧紧,把银子都支了,年底各衙门要钱,到时再看到底有多大的缺口,能缓缓的就缓缓,不行的,就从常盈库借支出来。”
张居正和魏广德都点点头,魏广德顺势也把兵部送来的奏疏拿出来说道:“这是西南李成梁发来的详细战报,我倒是想到点,不如让兵部下文,让李成梁尽快和俞大猷联系,把缅甸东吁城里的财宝送到京城来。
缅甸王宫里的,肯定要入内廷,不过金银这些可以转户部做为犒赏,先支应着朝廷。
至于明军,先让他们继续在缅甸驻防,倒是不着急准备赏银,先把事儿应付过去再说。”
第1174章清丈之始
也不知道是不是错觉,在魏广德说出让俞大猷把在缅甸东吁城的缴获上交国库以后,张居正眼中似乎闪过一道释然。
不过不管是不是早有预谋,明军在缅甸的缴获,是不可能被几个军头私吞的,多少都要交回来。
不说随军充当监军之责的御史,军中还不知道有多少锦衣卫布置的密探,在一刻不停的盯着几个手握重兵的将领。
早晚都要交,而且也不可能一点汤汤水水都不留。
所以,魏广德说出这话才这么干脆。
估摸着,俞大猷那里应该早就把缴获瓜分好了。
“缅甸国小民贫,就算抄了缅王的家,又能有多少缴获。”
不过王国光还是补了一句,话音落下马上就被张四维截住说道:“总是个进项,能弥补下朝廷财政的亏空也是好的。
再说,用缅甸土地作为将士们的犒赏,就能省下不少赏银,户部的压力也没那么大。
等缅甸彻底平定下来,那里的矿藏也可以发卖不少银钱。
据我所知,缅甸的宝石矿可是挺有名,宫庭都要定期前往采购,这又是一个进项。
所以就算暂时借支常盈库的银子,来年很快就能弥补回来。”
“那也不过是一次性的收入,朝廷以后还要在缅甸驻军,得多少兵马,朝廷的银子还不是得往里面投。”
王国光依旧不满的嘟囔一句。
这就是这时期大明官员不愿意继续向外扩张的原因之一,因为在他们看来四周的土地虽然广大,但是都是贫瘠之地,收不上来多少赋税。
说不定,连驻军的军费都承担不起,最后还要朝廷拨银倒贴。
就比如辽东,虽然已经开发,可大明朝廷时不时还要发钱粮补贴,就十几年前那次,朝廷还贴了好几年的钱粮,赈济辽东因灾受困的百姓。
不过这些在文官眼中不值一提的地方,在魏广德看来其实就是朝廷不善经营导致的结果。
要是真在缅甸收不回成本,英国佬吃多了才把那地方占下来,还花费百年时间稳固对那里的统治。
归根结底,还是大明财政制度的问题,该收的税收不上来。
当然,不收这些税,对魏广德似乎也有诸多好处。
最起码,他现在就不算逃税。
“缅甸,内阁自会考虑持续经营的问题,就不劳户部费心。
就算需要倒贴,也先从云南补上,若还不够,则由西南几省补上。
据我所知,西南猪省因路途遥远,赋税每年送往南京耗损颇大。
就近补贴缅甸,也能省下不少民力。”
魏广德马上就说道,算是堵住王国光的嘴巴。
“善贷,王大人也是为国劳心,你就少说两句吧。”
张居正这时候有开口说道,不过随即脸色变得严肃起来,说道:“如今国用艰难,朝廷确实需要找到解决之法。
本来今年各省上交朝廷的赋税总算是足额,之前清缴的欠赋也成绩显著。
前些日子王大人还和我说,今年户部应该会有一些盈余,这可是这十余年来的第一次。
可是现在大家也知道了,因为河工的原因,今年的盈余怕是不可能了,朝廷还是亏空。
所以我就想啊,清丈田亩增加朝廷赋税收入,同时也通过清丈完成地方上一条鞭法的推行,是否借此就在福建试行下去。”
张居正的话,立即引得张四维、王国光两人点头认同,魏广德愣了愣,旋即明白张居正让王国光来户部闹着一出,原来是奔着福建清丈田地来的。
想想也是,张居正准备这个事儿已经过去几个月了,福建官场变化颇大,从布政使到按察使都换成了他的人,确实可以推进下去了。
清丈田地,说白了,事情应该是按察使司和巡按御史协助督办,不过也需要巡抚和布政使的支持。
今天内阁发生的事儿,之后肯定是要传出去的,所以魏广德这个时候是绝对不能马上点头的。
于是,他开口说道:“首辅大人,清丈田地之事影响太大,是不是在谨慎些,再考虑考虑,或者召集一次廷议,让更多人参与其中讨论。”
魏广德这会儿称呼都变了,极其严肃的说话。
不过张居正似乎早有预料,马上笑道:“善贷,朝廷财政的难题你是知道的,若不能想办法增加朝廷赋税,就很难支撑下去。
你若有其他办法增加朝廷财政收入,清丈之事自然可以压下来。”
听到让他想办法增加朝廷财政收入,魏广德心里当然有想法,只是更加不方便说。
迟疑片刻,魏广德才继续说道:“可是,清丈田亩兹事体大,是不是在朝中商议一番再上奏。”
“奏疏递上去,支持的和反对的,都会上奏,到时候通过奏疏也就知道同僚们是个什么态度了。
召开廷议,大臣们各抒己见,未必能说的明白,不如直接上奏,各人撰写奏疏,或许更能把意见表达清楚。
到时根据奏疏,也能看清楚朝堂上支持和反对到底那边多。
其实,就算反对的人多,也不影响行使此策,最主要还是能够找到解决办法。
若是反对有道理,还能提出解决办法,自然就是可行的,吾也会放弃此策,改为支持。”
张居正话说的很好,提出反对清丈田亩的理由,还得找到帮朝廷增收的法子,在这个年代,在已经画好的圈子里,是绝对找不到办法的。
除非敢于打破朱元璋定下来的规矩,也就是所谓祖制。
不过,真要如此容易,魏广德也早就提出加征商税的法子了。
实际上,魏广德一直考虑的增加牙税,通过牙行在商品流通过程中收税的想法,到现在魏广德还没打算说出来。
无他,一旦说出来,万一被张居正看中,说不得历史就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