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隆万盛世

隆万盛世 第1314节

  魏广德想想就笑道。

  张居正闻言,也是微微点头。

  “不过.”

  张居正点头时,忽然听到魏广德说出这两个字儿,心就是一紧,紧张的看向魏广德。

  “不过,福建一地简单,又没什么大户,想来清丈应该很顺利,叔大兄选择此地很是恰当。

  但是一旦推开,广东、浙江就不说了,无非就是一些地方大户,可到了河南、山东等地,有藩王府在的地方,对那些藩王府的田地,又该如何作为?

  藩王府的田地是丈还是不丈?”

  魏广德小声问道。

  这个事儿,之前张居正没提过,魏广德也没想到这层。

  或许,从他们心里早就已经认定,那就是藩王府的田地因为制度,是皇帝明旨免税的田地,自然不用丈量,就算清丈了也收不到税。

  可魏广德现在问出来,意味自然不同。

  “善贷有何想法,不妨直说。”

  张居正之前还真没考虑过藩王府的田地,因为那都是免税的,他考虑最多的其实就是避开那些士绅家族多的地方,所以选择相对贫瘠的福建试点。

  其他如浙江、南直隶等地,反正按照福建清丈的法子做就是了。

  士绅的田地,该缴税就缴税,其实真不算多。

  但是这些赋税汇聚到一起送到户部,对于朝廷那可就有大用了。

  填补以前的亏空,建立一定的储备应对不时之需,于国于民都有利。

  “藩王的赐田,早有旨意,自然不是不需要缴税的。

  可藩王之后购置的田产,那可不是赐田,是否也应该享受免税待遇,善贷觉得需要推敲。

  当然,现在朝廷当务之急还是先把福建清丈之事推行下去,好在福建没有藩王府,不存在这个问题。

  可其他省是有的,所以早点有个决策,我认为或许更好。”

  魏广德把自己的意思说完,总算觉得心里舒服点了。

  那帮宗室占了那么多田地,真的让人看着不爽。

  魏广德话里的意思,张居正听明白了,不由得低头思索起来。

  赐田和兼并田地不能一视同仁,魏广德其实就是这么个意思。

  不过这个事儿要定下来,还得宫里来,内阁只能提出。

  不过魏广德也说了,这个事儿最好慢慢来,怕耽搁当下的大事儿。

  本来官员们就对此多少有些不满,若是再把宗室也牵扯进来,清丈之事最后说黄了也并非不可能。

  “王府赐田其实宫里和朝廷都有底档,需要随时可以查到。”

  张居正微微皱眉说道,“那其他的田地,善贷的意思就是要收税?”

  “若是不收,那些投献土地的就不说了,各地王府还不继续大肆收购田地,最后国用依旧会减少。

  何况是对王府外购田地征税,多少也会让他们不至于老是盯着田地,想点别的赚钱法子。

  宗室如此,勋贵亦如此。

  只要控制陛下赏赐田地的数量,国用就有保证。”

  魏广德小声说道。

  他再次透露了一点,那就是对王府外购田地征税,可能会减缓宗室、勋贵兼并土地的速度。

  张居正现在有点为难,魏广德给出这个建议,其实真的很有难度。

  其实张居正从为考虑在清丈田地时对宗室出手,毕竟牵扯到那些藩王,会把事儿搞复杂。

  倒不是他惹不起亲王、郡王什么的,只是不想节外生枝。

  但是在魏广德看来却不是,当今敢对宗室出手的,也就是张居正了。

  不管当初对辽王之事是不是张居正刻意为之,至少外面谈及此事时多认为就是张居正暗中操纵的结果。

  也就是张居正或许自己都没有意识到,他对大明的那些个宗室,已经有了非常大的威慑力。

  那可是辽王,朱元璋儿子的藩王府,说干掉就干掉了。

  别人要是提出来,那些藩王就敢冲上来一阵撕咬。

  可若是张居正提出来,那些藩王怕只会摇尾乞怜,根本不敢说半个“不”字儿。

  因为他们都担心得罪张居正,步了辽王后尘。

  在魏广德眼里,或许利用张居正还在的功夫,把他的威慑充分运用才是最好的,控制住大明藩王们的膨胀,避免出现之后几万顷几万顷侵占田地的事件发生。

  就算那时候的藩王继续大肆兼并田地,反正都按章纳税,只是地主发生变化,朝廷不会少一分银子的收入,大明也就不会沦落到经济崩溃而被异族窃据中原的地步。

  “好在还有时间,此事容我再想想。”

  张居正没有一口回绝,因为他也看出来这个提议其实很有道理。

  藩王府的赐田不变,只是对王府新购田地征税,貌似合情合理。

  正如魏广德所说,今天清丈了田地,那明天那些地主就把田地投献给宗室又当如何?

  难道这税就真让他躲过去了?

  如此,清丈田地还有何意义。

  张居正忽然意识到,他之前自以为很高明的清丈之事,貌似一个处理不好,怕就是埋下了大明覆国的祸根。

  不得不说,万历年间宗室、勋贵兼并土地加剧,不仅是万历皇帝纵容,也和张居正改革内容当中一些疏漏有关系。

  “是啊,幸好有时间。”

  张居正低声说了句。

  言罢,张居正起身对魏广德道:‘我回去再好好想想,此事当初确实是我疏忽了。’

  此时,张居正脸色已经极为难看。

  “叔大兄,此事你我之前都疏忽了,若非昨日提及家中田地,我都想不到此事。”

  魏广德还是帮他开脱道。

  张居正点点头,道:“善贷,此事你也多费心想想,看有其他法子杜绝否。”

  闻言,魏广德微微点头。

第1178章向皇庄收税

  张居正从魏广德值房出来,回到自己屋里,越想越是心惊。

  因为之前张居正想着皇室对宗室一向很是提防,司礼监向各地亲王府和郡王府都派了眼线盯着。

  而且,因为各地提防财税收入和户部一样,都非常紧张,所以拨付宗室禄米本来一直就不足,所以他压根没考虑过动藩王府的田地。

  但是现在魏广德的提议,却让他不得不深刻思考这个被他忽略的问题。

  闹得不好,藩王会在新政推行之后,再次大肆兼并田地。

  除非,对藩王府兼并的田地征税。

  可是,大明从未向藩王府征收过赋税,自己如果冒然提出,此事必然不会小,怕是那三十多个亲王府和上百个郡王府的弹劾奏疏就会雪片般飞进司礼监。

  宗室是可以直接向皇帝上奏章的,到时候他们真要一起上奏章,就算宫里怕是也顶不住宗室的悠悠之口,不得不做出妥协。

  他必须砸这段时间里想到妥善的解决办法,既要对宗室自置田地征税,防止他们继续大肆兼并田地,还要想法子安抚住他们才行。

  张居正已经没有心思处理公务,坐在椅子上开始思考起来。

  而魏广德在张居正离开后,和他一样,也是没心思办公了。

  里,清丈探底和推行一条鞭法,其实就是他和张居正合谋出来的。

  只是他没胆量自己提出来干,而且他也没本事完成这么大的一件工程,只能靠张居正。

  魏广德所能依仗的,只有当初隆庆皇帝交给他的裕袛那一帮人和他们的门徒,还有就是自己大本营江西官员,远不是张居正继承自徐阶的庞大政治资源的对手。

  而且,张居正通过和杨博等人的合作,还把山西和扬州盐商也拉了进来,实际上拥有比魏广德更加强大的商业实力。

  只不过在魏广德眼里,这股势力应该是跟在张四维后面,因为张四维家本就是这个庞大的商业集团中的一份子。

  “芦布,你叫人去文渊阁,把涉及藩王的文书都搬到这里来。”

  魏广德可不愿意把心学付诸东流,或者搞出个半吊子工程来,他必须要搞明白藩王不交税的权利到底是不是朱元璋定下来的,当初到底是怎么回事儿。

  要知道,后世疯传士绅不纳税,其实那不过是官员们故意引导,瞎编的故事。

  按照朝廷章典,士绅的田地要交赋税,只是有优免,也就是免除一定的杂税和摊派,还有就是有几口到几十口不等的丁税,根本就不是士绅不交税。

  但是实际上,士绅的税不好收,官场盘根错节,所以时间长了连一些不学无术的官员都以为自己真的可以免税。

  估计那个不纳税的传闻,就是这么传开的。

  而现在魏广德要看涉及藩王的文书,就是因为在张居正离开后,魏广德忽然察觉到其中有大大的猫腻。

  都说祖制祖制,给人的感觉好像什么都是朱元璋定下来的,可老朱活着的时候,根本就没有给藩王府田地,那时候老朱只给了藩王封地。

  藩王封地是什么意思,那就是所谓的采邑,藩王府每年会向采邑要求供奉,也就是藩王府的生活所需。

  藩王们不仅通过封地获得禄米,还有钞、锦、纻丝、纱、罗、绢、冬夏布、绵、盐、花等多种物品,这些都是保障王府日常生活开支,还用于维持王府的运营和藩王的社交活动。

  那是封地,不是赐田。

  明朝的王府赐田实际上起始于明宣宗朱瞻基,他给赵王八十顷赐田作为王庄开始,各地王府纷纷效仿,请求皇帝赐田建立王庄。

  而这些王庄的田地,似乎就从未向朝廷缴纳过赋税了。

  忽然,魏广德想到这里,猛然就发觉不对的地方。

  王庄的田地确实不会向户部缴纳赋税,那是因为在魏广德印象里,好像是说封地只是名义上划给王爷的食禄地,由当地官员运营,收税,再从王田税收中拨发王爷俸禄,多退少补。

  因为是地方上直接和王府对接,自然不走户部,省去中间环节。

  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魏广德也听到过不少藩王府被地方官员坑害的消息。

  在宣宗下旨给藩王赐田以前,那些封地的管理权其实不在王府而在地方官员手里,也就是收租权。

首节 上一节 1314/1447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我在秦朝当神棍

下一篇: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