隆万盛世 第1325节
否则,当年也不会有那么多逃兵,到最后也因为负担过重不得不撤回军队,放弃那片土地。
魏广德把计划和朝廷能得到的好处都写的明白,其实奏疏这东西,如果是议政的,都非常简单,也就是贺表一类恭贺的奏疏,那就得费点心思,写的花团锦簇才好。
反正就是和八股文差不多,不断的堆砌辞藻,追求的就是华丽。
魏广德就是随便写写,在阁臣之间传阅,自然不是什么正式奏疏,那东西最后还是要兵部来上的,内阁票拟司礼监批红盖印,早得很。
写完,魏广德等墨迹稍干,这才起身出门,直接去了张居正值房。
“首辅大人有空闲吗?”
到了门前,魏广德开口问道。
“大人正在处理公文,小的马上通报。”
门前书吏急忙说道,随即告个罪就转身进了屋子。
很快,人又从屋里出来说道:‘魏阁老里面请。’
“嗯。”
魏广德点点头,迈步走进屋子。
这段时间,内阁散衙前的碰头会也几乎没开,毕竟也没什么大事儿。
最大的事儿,除了万历小皇帝选后,也就是对外的两场战争。
秀女已经进宫学规矩,就和外朝没关系了。
而西南和辽东的战争都打赢了,剩下就是收尾和叙功,那都是兵部议定以后交给内阁和宫里做出最后的定夺。
至于其他事儿,自然是不需要碰头,一个阁臣按规矩票拟就好。
都知道张居正现在的情况,魏广德自然没事儿也不会找他聊天。
张四维到是很早就跑了张府,魏广德当晚上就听到张吉汇报了,也没放在心上。
进屋相互行礼后,张居正引魏广德坐下,魏广德直接把他写的东西拿出来递给张居正,又把他的考虑说了下。
“虽说朝廷给奴儿干的部族送去粮食和布匹之类的,看似耗费国帑,但是在那里自然也会收获毛皮,山参等关外的稀罕货作为贡品。
有了这些东西送入宫中,今年宫里采购也会变少,所以算算账,其实也亏不了多少,却重申了我大明对奴儿干的管理之权,吾觉得利大于弊。”
张居正边看边问,魏广德也耐心解答。
刚才就是涉及到年底,户部财政窘迫,不过这其实只是白银有所不足。
但是一年两次收上来的实物赋税还是有的,就比如这粮食和布匹,对于送出去的,自然不需要多好。
实际上,大明现在收取的实物赋税,特别是布匹,成色好的都送到京城,差的就留在地方,或发卖或用来制成军服,剩下的不少,也就是棉花稍微有些紧张。
调拨物资而已,户部应该还是能够轻易完成。
“这样也好,就是这兵船,善贷打算如何解决?”
张居正思考片刻也是点头,辽东有兵马,只是抽调几个百户所,几百人去一趟奴儿干城,耗费倒也不大。
至于送过去东西,也是有回礼的。
何况,都是物资,朝廷给得起。
但是说到北上的兵船,张居正就得问一句了。
辽东在沿海一带有少量的船只,而且都是小船,运载数百人北上,怕是很难找到足够的大船,那就只能从南边调。
“山东。”
魏广德低声道,“登莱水师中抽调部分堪用的船只移交辽东都司,冬季北方结冰后返回登莱,来年冰融后再北上归建就是了。”
魏广德自然考虑到船只问题,只是他也不确定登莱水师现在船只的情况,只知道很不好,多是些老船。
南海水师主力又一直没有回来,现在江浙几个造船厂的新船,都是南海水师订购的,钱财也是从南边拨给。
要是京师直接从那里要船,少不得就得朝廷出这笔银子。
还是那话,现在户部没钱,这笔银子按说也该是工部出,不过工部重心转移到黄河下游治理上,也没钱造船。
“我会给现在登莱水师主将写信,让他挑选最好的战船移交给辽东都司,也会从南海水师调船补充登莱。
朝廷财政宽裕了,也会拨银子给登莱水师新造大船,兵部再下文,我想山东那边也没什么好说的。”
现在的登莱水师归山东都司管理,不像南海水师,和各省都司一个级别,只听兵部的命令行事。
但是也因为这样,魏广德可不认为山东巡抚就会跳出来反对朝廷的命令。
毕竟,他的官帽子还在内阁手里。
虽然不能直接任免,但影响力还是足够的,要换人虽然有些麻烦,但绝对不难办到。
“唉,都是没银子闹的。”
张居正叹口气说道,“西南李成梁那里可曾回报能够送回来多少银子?”
魏广德摇摇头,苦笑道:“算算时间应该也收到兵部公文了,就算马上起运,最快也要三五个月吧。”
第1186章海图
“西南李成梁那里可曾回报能够送回来多少银子?”
对于张居正提出的问题,魏广德摇摇头,苦笑道:“算算时间应该也收到兵部公文了,就算马上起运,最快也要三五个月吧。”
“那也是过了年以后了,你说,是不是可以把预备给陛下大婚的银子挪一挪,先解决年底银子的亏空。
等来年西南的银子运到,再补上?”
张居正迟疑着说道。
听到张居正的话,魏广德微微皱眉,随即轻轻摇头说道:“叔大,此事万万不可。
宫里那两位,对陛下关心的紧,绝对不会同意这么做的。
就算我们背着宫里,一旦消息传到她们耳朵里,对你我还有王大人可都不利。”
魏广德可不认为这是个好办法,他也知道张居正的考虑。
其实,不管怎么说,皇帝大婚都不可能缺银子。
不说内廷的存银,就是常盈库里面的银子,那就堆积如山,已经过了千万两。
但是那又如何?
张居正还是想尽可能在不动用常盈库银子的前提下,维持朝廷的正常运转,这才是内阁和户部做出来的成绩。
即便朝廷收支依旧亏空,可只要不动用常盈库的银子,那就说明并不多,还在可控范围内。
张居正其实把朝廷财政亏空这件事儿看的很重,也抓住了封建帝国运转的根本,那就是钱。
天下大事儿,只要有钱就没有办不成的。
就算是“横征暴敛”上来的银子,只要不是用于穷奢极欲生活,而是存在朝廷里备用,那这天下就乱不了。
因为朝廷有银子,可以平息一切不臣。
“叔大兄,还是稍安勿躁,等清丈大事进行以后,朝廷就不会缺银子了。”
魏广德最后还是劝慰一句,真这么干了,或许在朝臣心目中会加分,可是在宫里,那就是大大的减分了。
“呵呵,不过是刚刚发布福建清丈之事,外面就已经在传我与宫里那些污秽之事,也不知道等福建清丈完成,全国各省开始清丈后,又会如何。”
张居正脸上尽是苦涩笑容,叹口气,也不再继续说话。
“张公所为是为国为民,我们知道,宫里也清楚。”
魏广德只好说道。
这里面牵扯太大,张吉到现在都没查到流言到底是从什么地方传出来的,宫里其实也没查到。
不过太后迁怒,所以冯保直接就把宫里给洗了一遍,做给李太后看,平息慈宁宫的怒火。
但是魏广德还知道,到现在冯保还在要东厂和锦衣卫继续追查此事,显然并未就此了结。
看样子,张居正已经认定是朝中一些士绅官员搞出来的。
想想这种可能性也是最大的。
不是说你是首辅,别人就怕你。
大家都有官身,只不过职位不同而已。
在大明,官场中人,正常情况下相互之间其实都是平等的,都是进士,谁又比谁高出一筹去。
当然,钻营之辈自然会对上官极尽阿谀奉承,那是另一回事了。
“让兵部商量好就上奏疏吧,北巡奴儿干城之事,我同意了。”
张居正收拾好心情,对魏广德说道。
缅甸阿瓦城,李成梁已经看完京城兵部发来的文书,随即就对身旁亲兵说道:“这份文书,即刻派人送到东吁城去,顺便给如松传个话,让他尽快清点收获,把清单先送回来,马上飞报京城。”
正如魏广德所说,李成梁刚刚收到兵部文书,看到是要西南尽快把此战缴获运送回京。
虽然李成梁心里多少还是有些不满,居然都没说留下多少银子犒赏此战有功将士,这叫他这个大都督怎么面对手底下的将士。
当兵打仗,为的不就是那点银子。
好嘛,这一下子全部都要运走,下面人一点念想都没了。
当然,这里的银子是说朝廷发给将士们的赏钱,这次参战的将士,只要跑在前面的,多多少少都有收获,他也已经收集了几箱子的财物。
不过,那是他的缴获,是不算上缴朝廷的。
私分战利品,在这个年代其实很普遍,除了特殊地方出来的东西必须上缴外,其他大多都是不管的。
因为多少根本就没有个数,还不是下面报多少就是多少。
而李如松南下,李成梁就和他讲过这次的主要任务。
一是彻底控制南边,毕竟俞大猷的信里也说了,水师战兵不足,难以长时间控制缅甸南部庞大的区域。
二就是东吁城的缴获,走海路虽然顺畅,但也有倾覆之险,走陆路虽然艰难,但好在安全。
至于时间,貌似都差不太多,都需要几个月时间。
当然,对于李成梁来说,获得南方的粮草补充更重要。
云南那边储备的军粮已经快要空了,再不找到足够的军需,李成梁就只能下达纵兵劫掠的命令,让手下自筹粮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