隆万盛世 第1328节
李如松其实也和老爹、兄弟们一样贪财,只不过他和老爹贪财不完全是为了穷奢极欲,他并没有那么多欲望,而是为了养家丁。
这个非常耗钱,不搞到财路就只能像以前在辽东那样,通过克扣士卒军饷和走私,甚至在辽东欺行霸市垄断商业的办法来筹集经费。
缅甸这里这么多金子和宝石,让李如松自然而然想到这里应该是有矿的,特别是宝石矿。
他可没少听人说缅甸的宝石,连宫廷都派人定期前来采购。
把金矿和宝石矿抓在说理,就能为家族提供源源不断的财富。
有了银子,养家丁队就有钱了。
李如松其实想的挺不错的,他已经和冯保、魏广德想到一块去了。
相对于缅甸丰富的矿产资源来说,到时候也就是利益分配的问题。
任何一家想要一家独大也是不可能的。
别看冯保在内廷是第一人,甚至说一人之下万人之上也不为过,可真能影响到缅甸吗?
这里可是山高皇帝远,京城其实也不好使。
第1188章矛盾
“有矿。”
李如柏双眼放光说道,老哥说了这么多,他也不是笨蛋,自然就想到了。
“哈哈.”
李如松大笑着点点头,继续说道:“这次你出去,顺便查查附近那里出产宝石,尽快控制那些矿场。
你要知道,大明的那些矿山都是朝廷的,因为需要才会允许开矿,产出也多是朝廷自用。
像宝石矿这种,还没人听人说过。
只要咱们能抢先占下缅甸的宝石矿,还有那些出产金银的矿山,那可不就有源源不断的财富进账。”
“对对对,还得是大哥看的远,我这就带人出去把矿山占了。
指不定还有多少人惦记这些矿山,就云南那边就有不少商人每年都往这边跑几趟,怕是早就在打这些矿山的主意了。”
李如柏这会儿也有些急了,云南那帮坐地户,怕是早就对缅甸的这些资源眼红得紧,只是碍于缅甸有自己的王朝,自己的手伸不进来。
以后,这里成为大明的土地,那帮人肯定要拾掇着沐王府那边想办法过来搞矿的。
谁想要吃独食,肯定绕不开云南的土皇帝沐家。
就算现在缅甸的土皇帝成了他们李家,可也不能和沐王府闹得太难看。
惟一的办法,就是抢在沐家前面把这些矿山搞到手。
先下手为强,后下手遭殃就是这个道理。
大明从立国开始,对于开矿的总体政策就是禁矿,因为在朱元璋看来,开矿的利润可比种地高太多了。
要是运行民间开采矿山,那大家都为了利益奔着挖矿去了,谁还会安心种地?
而且,开采矿石许多时候还会损害农田,和他的基本理念相悖。
大明,终究是以农业为本的国度。
最起码,朱元璋是这样想的,所以对于工商业的政策,和禁矿政策一样,都是偏向于保守。
除了开国那段时间因为需要商品流通,短暂支持了一阵子,之后就以户籍的理由开始大肆限制。
只是限制,不是完全禁止。
因为朝廷也需要商人沟通市场,贩运货物满足百姓的基本需要。
对于开矿,一般都是以朝廷为主导,朝廷需要什么就开采什么,并不以获利为主要目的。
民间开矿也多是铁矿为主,生产农耕器具,限制颇多。
当然,虽然朝廷禁止民间私自开矿,但面对矿山的暴力,地方上许多时候都选择阳奉阴违,私下里偷偷开采。
而之后的明朝历代朝廷,也大多支持朱元璋的理念,特别是担心矿工聚集而生出事端来。
明朝时期的矿业和现今的矿业最大不同在于,安全性非常低,矿难风险远高于现今,所以当时从事开采矿业的人普遍被视为豁出性命的亡命之徒。
比如明末辽东乱起,经略熊廷弼就非常排斥招收矿工。
他认为矿徒们穷凶极恶、唯利是图,难以驯化管理成军,还容易惹出祸端。
这点,就和戚继光的理念完全相悖。
戚继光更看重矿工的凶悍脾性,再有相互的协同性,可以让他设计的军阵能够相互协调运转,造成最大的杀伤力。
可以说,各人对此有各人的看法。
戚继光知道矿工凶悍,但都是为了财,所以以利诱之。
而熊廷弼则只看到矿工桀骜难驯,所以就完全排斥他们。
在他眼里,这样的人聚集在一起为了维护利益必然会抱团抵抗朝廷的管理、封禁,成为社会的不稳定因素。
而在历史上,从明初到明末,矿工闹事就屡禁不止,例如正统年间爆发的叶宗留、邓茂七起义就是朝廷为解决财政问题开矿引发的矿工作乱。
此后成化朝、嘉靖朝均为解决财政困境而复开过,但是都因为矿工骚扰而再次禁绝。
所以到了万历朝,官员们总体来说依旧反对开矿,毕竟在他们眼里那就是个容易引发时段的地方,如果禁矿就可以避免这种事情发生。
有这种思想存在,所以他们反对反对开矿也就不难理解了。
至于下面一些地方私自开矿,其实还真多和朝中大臣关系不大,也多是下面人在做。
当然,他们禁矿,还有一个比较敏感的事儿,那就是矿税,说起来也是属于大明朝的工商税。
不管是成化朝还是嘉靖朝,亦或者后来闹出巨大风波的万历朝,朝臣们,特别是南方的朝臣们最敏感的其实就是担心朝廷、皇帝因为矿税而对工商行业打主意,征收工商税。
北方士子稍好,南方士绅经商成风,要是朝廷严格收税,那就会严重损害他们的利益。
反正此时的大明就是这样,朝廷和民间都有开采一些矿山,但是总量有限,能满足自身需要即可,并没有大规模开采各种自然资源。
魏广德当然知道工业发展离不开矿山开采,但他做的更多的还是沟通商贸,通过贸易赚钱。
现在国内的矿产资源还是能保持供需平衡的,所以他是根本就没往开矿这方面去想过。
毕竟,后世开矿引起的环境污染,还有矿山的安全性,他很清楚,所以他对开矿并不十分热衷。
煤老板的传说,他听说过,但那不过是特定时期的产物。
之后几年又有多少人还注意到这个群体,大多都因为各种原因逐渐消失了。
这次稍微注意缅甸,还都是冯保的提议。
在他习惯的思维里,都是在国外募人挖矿,至于污染和安全,跟他有什么关系。
而李如松知道朝廷对于矿山的政策,也就是打算搞个既成事实。
一直都存在的矿山,就算大明管理这片区域,也不能说停就停,说禁就禁。
所以,他有把握让这些缅甸的矿山继续开采,为他们李家赚取源源不断的财富。
李家就在这里,再有京城的支援,根本不怕云南沐家。
大不了分出一部分利益给京城那边的人,反正李家还是有得赚。
“多带些家丁过去,到时候占下矿山就让家丁带人守在那里,别管是谁都不用管。”
李如松继续给兄弟交代道。
以后李家要在大明混下去,京城那边的孝敬怕是还要增加,就从这些矿山的产出里面出好了。
李如松打仗是不怕死,但脑筋还是蛮灵活的,否则也不可能带领明军打那么多胜仗,特别是之后在朝鲜的对倭作战。
那场战争,明军可是没占到兵力优势,也就是火器犀利,外加倭国没有的精锐骑兵,让明军有更多的战法用到倭人头上。
“哥,我这就去调兵。”
有了捞钱的法子,李如柏此刻片刻都等不及了,就想马上动身。
他不是傻子,此时缅甸的现状,若不尽快把这些矿山拿到手里,不说别人偷采偷挖造成的损失,就是矿山里多少总有些库存吧。
要是管事儿的人看着此时缅甸的混乱,心生贪念之下会不会监守自盗,也不好说。
“出去小心点,现在缅甸那些残兵败将还没有全部臣服。”
看着小弟跃跃欲试的样子,李如松还是提醒道。
搞钱重要,可自家兄弟的命更重要。
他可不想因为一些身外之物,就让兄弟身临险境。
当然,支走李如柏最根本的原因还是不想留他在东吁城里,一天到晚想着那批贡品。
早晚会出事儿。
看着李如柏出门,李如松又扳着手指算了算,清单应该已经到老爹手里了吧,也不知道自家老爹看着清单上的东西,会不会也想兄弟那样眼热。
想想感觉不会,老爹眼光还是有的,那些钱能贪,那些不能贪,他心里其实清楚的很。
正如他所想,京城文书发出去几天时间,他就受到了第一次缴获财宝的清单。
十多箱宝石玉器,还有几十万两金银,除此以外还有大量用黄金白银和黄铜制造的精美器物要上交京城。
看到清单,李成梁就已经挪不开眼了。
这笔财富太大的。
就是那十多箱宝石玉器,至少也是十几、二十万两银子,还有近五十万两黄金白银,这得是多少钱呐。
官做到总兵,每年经手的银子也不少,可是也没这么多。
“咚。”
李成梁的手狠狠砸到桌子上,发出沉闷的响声。
留在东吁城里的财宝有这么多,那水师到底从城里带走多少财富,简直不敢相信。
从一起送来的缅甸东吁王朝账本上看,国库里收获也是不大,金银储备不多,缅甸也是以收取实物赋税为主,南方许多仓库里堆积着大量粮食。
但是那东西他才看不上眼,还是白花花金灿灿的东西可爱。
儿子的信,李成梁也看了,于是他马上亲笔写了一封信,让儿子派人把十六箱财宝和几十万两金银先押送阿瓦城,之后走陆路尽快运回国内。
至于那些仓库里的东西,走陆路太麻烦,李成梁倾向于走海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