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隆万盛世

隆万盛世 第1351节

  相对的,北方缺乏铜料,更加需要这一批缅甸铜料铸钱。”

  注意到看过来的目光,张四维马上说道,表达出对李幼滋意见的支持。

  紧接着,王国光也表达了类似的意思,总的来说,大明南方铜料确实比北方多。

  每到北方缺铜之时,往往都要从云南等地调集铜料或者直接运输铜钱到京城,舒缓北方缺钱的烦恼。

  一开始魏广德一分为二,也是考虑到免得南北两京的户部闹起来,毕竟这笔铜料数量上可不少,利益十分巨大。

  明朝的衙门,北京的户部实际上很难控制南京户部,所以就算人家在南京做官,但丝毫不认为自己就矮人一头,吵起架来丝毫不会想让。

  所以,这些年,一些紧要的衙门,往往不设正堂官,也就是不安排南京六部的尚书,只任命侍郎代掌部权。

  这样,北京的户部尚书原则上可以管理南京户部,毕竟那边最大的才侍郎官职。

  但是,就算如此,南京六部依旧对北京六部是寸步不让,有利必争。

  “铜料北运是小事儿,可南京那边知道了,怕是不会安生。”

  魏广德看向张四维,犹豫道。

  听到魏广德的话,李幼滋马上答话道:“此事好说,户部会解决南北之争。”

  魏广德看了眼李幼滋,见他信心满满的样子,一时竟没反应过来。

  他说那话,还真就是推卸责任,意思就是张四维,你们要是能解决南北户部的争斗,他就不管了。

  只是张四维没说话,李幼滋倒是接上来了。

  不过很快,魏广德就想到了。

  李幼滋可是给冯保、张居正拿了投名状,论功行赏,怕是会升一级。

  升哪儿去?

  自然只能是尚书一职。

  户部已经有人了,那就是迁其他衙门。

  龟儿子,居然玩空城计。

  魏广德想到了,他反正很快就要调走,离开前为户部争取到巨大的好处,他也能分一杯羹,博取大家的好感。

  至于之后的事儿,自然有张居正他们去处理后续,反正他都已经不在那个位置上。

  李幼滋的话不可信,于是魏广德只是微微点头,但目光还是落在张四维身上。

  张居正不在这里,要把责任抛出去,自然就是你张四维上来顶。

  张四维不笨,也很快想明白了。

  李幼滋是想抢功,自己还不会沾染麻烦,十足的滑头。

  不过想到李幼滋之前抢先为张居正发声,户部这事儿,张居正肯定还是会想办法帮李幼滋处理好的。

  从议定到下旨,再到铜料运到京师,至少大半年时间。

  那时候,张居正早就出了七七回阁办差了,需要处理的人也不是自己,于是也点点头说道:“户部既然能解决,那自然最好。

  我会关注此事,不会闹出乱子来。”

  魏广德听到张四维的肯定答复,翻翻到手的公文笑道:“如此,这个票拟就子维来做吧。”

  说完,魏广德就把兵部公文交给了张四维。

第1205章邹元标

  “老二,你怎么回来了?

  前些天不是还写信说你找到个大金库的消息,不去抢金矿,回来做什么?”

  东吁城里,李如松皱眉看着风风火火跑进屋来的兄弟,开口就问道。

  “大哥,金矿已经拿下了,不费一兵一卒。”

  李如柏乐和和说道,一副快夸我的表情看着李如松。

  “拿下来金矿,那就赶紧从周围抓人开矿啊,你怎么回东吁城了?”

  听到这话,李如松更是奇怪。

  之前老二出去,就在东吁城北面一个叫坤东的地方拿下一个金矿,就把周围几十里内的缅人都抓过去挖矿,忙活了半个月才收手。

  这次抢到的金矿,据信里说比上次那个还要大。

  以自家兄弟的性子,怎么会不去安排好就回来了,此事透着古怪。

  还不费一兵一卒,这怎么可能。

  缅甸那些矿藏,许多都在地方部族手里,要从他们那里抢下来可不容易。

  虽然他们追击缅王时捉住不少缅甸部族首领,但是缅甸部族太多了,几乎和西南差不多,一个大山头就有一个部族,许多小部族可是没有资格在缅王面前露脸的,所以还有许多漏网之鱼。

  这点,还是他们安定下来以后才知道的。

  也难怪缅王和那些大部族首领都投降了,可是明军继续向其他方向扩张,依旧面临着重重阻力。

  那些部族首领,至少现阶段还没有要臣服大明的意思。

  哪怕只是表面上的臣服,他们也是不愿意。

  他们只接受和缅王时期一样,可以每年少量进贡,其他的就不准他们插手。

  而缅王对他们的统治也极为宽松,部族产出每年只会收取少量,意思意思就是了。

  “大哥,东林镇那个金矿是在东掸和圭西族人的交界处,之前是被圭西族人控制,因为圭西族和缅王那边关系好,所以缅王也比较偏袒他们。

  这次帮我们出手抢下高林镇金矿的,就是东掸族人,他们还乐意帮我开矿,只是求我们出兵剿灭圭西族。”

  李如柏急忙解释道,把他兵不血刃就抢下一个金矿的大致过程说了下。

  “等等,你说是利用缅甸当地部族之间不和,才轻易拿下的金矿?”

  李如松闻言就是一皱眉,他南下前和父亲曾经商议过很久,主要就是针对他们了解到的缅甸情况。

  当然,现在这些情报还在不断更新完善,毕竟占领缅甸的时间越久,掌握的信息就越多。

  缅甸的王朝,不管是之前的贡榜王朝、还是之后的东吁王朝,似乎和国内的情况都不一样,更加类似于宣慰司架构,缅甸王室实际控制的领地不算多,大部分地盘其实都在各地部族手里。

  而缅王不仅是其中实力最强大的,关键还是他们也是巧妙利用相邻部族之间的矛盾,对他们进行控制。

  而大明则是皇帝控制着国内绝大部分府县的人事和财政大权,只是边边角角才有这些土司生存空间那是完全不同的。

  如果不是为了延续前朝版图,或许向西南这些土司林立的地区,大明都不愿意投入过多资源。

  实际上,朱元璋这个人还是比较守旧的,并没有多少开拓进取之心,这从他们恢复前朝疆域以后就不再对外扩张就能看得出来。

  对于周边地区,朱元璋的态度基本上就是按照元制在操作。

  “你听着,明军绝对不能参与对缅甸地方部族的战事,只要他们表示愿意臣服。

  就算要出手抢矿,也让周边部族卖力,实在没有,就派那些归降的缅军去做,明军士卒绝对不能参与,这涉及到朝廷对缅甸的长治久安策略。”

  此时,李如松面色严肃的看着兄弟啥吩咐道。

  “大哥,这是为何?

  我还想从你这里要点兵马,直接把圭西族灭了,他们长期占领高林镇金矿,应该有不少好东西。”

  李如柏急忙说道。

  显然,他是有心调动明军进攻圭西族的,只是碍于手里兵马有限。

  圭西族也不是个小部族,有人口数万人,就他手里那点兵马,抢一城一镇没有问题,可要把人家一个部族灭掉,可就有些难度了。

  到灭族的时候,这样的小部族全民皆兵,怎么也能拉出一两万男子作战。

  而且那里有属于丘陵地形,反正不是平原,对于不熟悉地形的明军来说,如果没有优势兵力,李如柏心里还是有点虚。

  虽然明军已经有火器化的趋势,但是这年代的火器还是一言难尽。

  如果两军正面交战,明军手里的火器优势就能有效发挥出来。

  可若是对方不正面交战,而是利用地形优势和你打游击,那火器的优势就会被极大的限制住,根本不能发挥有效战力。

  毕竟,这年头的火器还不是后世的机枪大炮,杀伤力也没想象中那么大。

  李如松看了眼兄弟,踌躇片刻,终于还是决定把一些情况告诉自己这个二弟,免得他不知啥时候犯傻,真参与到缅甸部族内部的争斗之中。

  “如柏,有些情况看你还不知道,或许知道一些,或是猜出来一些,今天哥哥就给你好好说说。”

  李如松看着兄弟,开始把朝廷对缅甸的安排进行了详细的介绍。

  当初这些事儿,基本上都是魏广德和李成梁商议的,但是魏广德只提供大方向,细节得是李成梁来把握。

  而李成梁确定的一些情况,则是在魏广德提供的大方向上,和自己这个大儿子商量定下来的方案,所以李如松也算是知之甚详。

  “缅甸的部族你现在也知道了,可谓是多如牛毛,朝廷是要长期统治缅甸,不是打服了我们就撤。

  否则,现在你我这个时候应该是在昆明城里喝酒庆贺,等待朝廷的封赏。

  朝廷要实现长治久安,就不能让地方部族对我大明心怀怨怼。

  人,不是不能杀,但得是反对大明的人才能杀。

  对于于那些地方部族,更多就是利用部族之间的恩怨让他们自相残杀。

  这样,不仅可以削弱他们的力量,还能让他们相互之间仇怨更深,深到无法化解的程度。

  而我大明则是高高在上,从中进行调解,让他们既伤筋动骨,又不能斩草除根。

  这样,弱的一方需要依靠我们生存,而强的一方虽然或许对我们有所不满,但也就这样,因为他们还要时刻提防别人对于他们的报复。

  这样错综复杂的关系下,各方才会甘心接受我们的统治。

  而我们呢,就是表个态,既要保护弱小部族不被灭族,还要适当削弱那些强大部族,挑动他们对周围其他部族的战争。

  不仅消耗他们的实力,还在周围布下许多敌人。

  适当时候,让这些人联合其他对抗他们。

  到时候,缅甸这块土地上,不管是强的还是弱的,都得听我们的。

  即便他们发现我的计策,也会以为相互之间已经无法化解的恩怨而不得不依附我大明。”

  李如松算是把话讲得很清楚了,李如柏也是听着不断点头。

首节 上一节 1351/1447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我在秦朝当神棍

下一篇: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