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隆万盛世

隆万盛世 第1374节

  这样,皇帝不用在朝臣的眼光中走到御座上。

  只不过,以前《大明会典》中不曾有这样的变动,需要内阁会同九卿商议修改。

  魏广德写好奏疏,仔细又看了一遍,看笔墨稍干,这才起身,拿着新鲜出炉的奏疏去了首辅值房。

  “叔大兄,今日陛下上朝,虽努力展示天子威严,可终归身有顽疾,所以我才有此奏。”

  首辅值房里,张居正已经看完魏广德的奏疏,正在沉吟不语。

  魏广德只好主动开口,打开屋里沉默的气氛。

  “善贷说的有道理,是我等之前疏忽了。”

  良久,张居正终于开口说道。

  “御驾直抵龙座下,倒也不算违制,也可以避免陛下在朝臣眼中。”

  张居正点点头,说道。

  “那叔大兄是否和我联名上奏此事?”

  魏广德郑重开口问道。

  来这里,就是想着让张居正和他联名,这样以后朝中也不会有人拿这个说事儿。

  至于在宫里,都知道张居正不参加大朝会等各种礼仪活动,自然也知道这奏疏其实就是他魏广德所写。

  嗯,真正关心皇帝的,还是他这个魏师傅。

  “好。”

  张居正也没有多想,这点小伎俩其实没什么用,张居正不在乎。

  直接提笔,在魏广德署名旁签下自己的名字,又笑道:“这份奏疏就直接送司礼监吧,也不用走通政使司绕一圈了。”

  这个时候,两个人都没有提到内阁还有一位阁臣的存在。

  “对了,巴克尔去天津乘船回南洋,兵部都安排妥当没有?”

  张居正放下笔,开口问道。

  “已经安排好了,之前就调了南海水师战船到天津,后年再由南海水师战船护送他到我大明参加皇帝大婚。”

  魏广德笑道。

  前些日子,在魏广德接引下,苏禄国国王巴克尔在初一朔望朝会上看到了万历皇帝,小皇帝对这个来自南洋的国王也是很感兴趣,问了他许多话。

  之后,小皇帝以苏禄国为大明即出兵又出力的功劳,赏赐了巴克尔王服、玉带,又赐银宝万两,绸缎百匹等物。

  总的来说,这些赏赐是内阁商议后定下来的,真要算账其实大明不亏。

  毕竟调集数千兵马跨海去吕宋作战,所需花费可想而知。

  而巴克尔除带回少许大明的银元,大部分银子都在京师采购了大明的各种商品。

  难得来一次,虽然两年后还要来,可手里有皇帝的恩典,正好借此机会大肆采购大明上等商品,这是打算带回南洋大发一笔。

  魏广德对此也无所谓,只是照会礼部勉力支持。

  说来好笑,大明京城里勋贵重臣们趋之若鹜的皮草,居然都被巴克尔采购了不少。

  须知,那苏禄国可是在热带,哪有穿皮草的机会。

  对此,魏广德倒是乐意看到。

  那些皮草,他也是有股份的,几乎都是翻倍赚。

  “对了,户部昨日送进来的奏本你看了吗?”

  就在魏广德打算告辞回值房办公的时候,张居正忽然又问道。

  “叔大说的是年账?”

  魏广德笑问道。

  “是啊,没想到辛劳一年,大明户部财政还是亏空。”

  张居正长叹一声道。

  “呵呵,其实未必。”

  魏广德不以为意笑笑说道,在张居正不解的目光中继续说道:“昨日我看了户部今年的账本,其中一项显然不对。

  他们算出今年朝廷财政亏空大约三十三万两,可手里还攥着为皇帝大婚准备的四十万两银子。

  皇帝大婚已然推迟到后年,那笔银子哪算什么支出。

  依我看来,今年朝廷财政实际上结余了七万两才对。

  七万两银子啊,说起来不多,却是这几十年来,朝廷第一次有银子结余,当时喜事才对。”

  “呵呵.”

  张居正闻言,一下子笑起来,随即手抚胡须道:“善贷和我想到一块去了,回头我就和张学颜说说,这奏疏得改。”

  张居正很重视财政收支,一直追究逆转自正德后期出现的财政亏空现象。

  只不过前几年,朝廷有些积重难返,加之各地灾情不断,极大地限制了他压缩支出所取得的成效。

  今年朝廷打了两场打仗,其实也多有前两年预先拨付储备粮草的原因,又压后了将士们的奖赏,才让户部账面上好看一些,但依旧出现三十多万两银子的亏空。

  账那是那套账,只不过调整了记账的时间,就把朝廷入不敷出的亏空账调成略有盈余,也算是不容易。

  对大明财政的看法不谋而合,自然让屋里气氛更好,两人关系更加紧密。

  终于,张居正伸手从袖中摸出一个奏本,递到魏广德面前。

  “善贷,这是我这些日子所思所想,公不妨看看,提提意见。”

  魏广德只是稍微一愣,随即伸手接过,打开,“请申旧章饬学政以振兴人才疏”几个大字就映入眼帘。

  不用看内容,魏广德就猜出其中之意。

  只是让魏广德没有想到的是,张居正的反击来的如此之快,回到内阁不足两月,他就打算开始对当初曾经肆意谤毁他的人出手。

  实际上,张居正“夺情”之事不止朝野,士林非议也是极大,皆认为以内阁之首带头破坏礼制实在不该,因此不管是官方还是民间,许多人都说了难听的话。

  对于民间舆论,老百姓是不懂的,都在士林之中。

  士林的舆论,就能代表天下百姓,就是民间舆论。

  张居正要整饬学政,自然就是把目标放在这些士林里,对其中一些人进行打击报复。

  当然,或许魏广德多虑了,张居正未必会如此。

  但是此时魏广德看在眼里,多少有这样的猜测。

  旧制,何为旧制?

  明太祖朱元璋对读书人关心政治一事是深有抵触的,因此在其《卧碑文》中明确规定若是有关军国大事,百姓包括“百工技艺之人”也允许上书国家,但只有未有功名在身的读书人不允许议论政事。

  未有功名在身的读书人是谁?

  其实就是包括秀才在内的读书人,功名仅指举人以上士人。

  可以说,朱元璋这条规定,就堵死了就大部分士人议论国政的路子。

  这就是旧制。

  但到了万历朝,太祖这一说法早已被扔进了垃圾桶。

  读书人可以开心的畅谈国事,原因无他,因为读书人们对朝政时局非议,也经常发表一些激进的议论。

  显然,张居正因为之前的“考成法”和这次的“夺情”,在民间声望一落千丈,非议不断,所以他要镇压言路。

第1223章心累

  明代提学设官后,由于职责与职权未能平衡,因此有的提学官试图打破令甲所限,在官学之外别建书院来走出制度困境。

  明代提学官所建书院有衙署、祭祀、聚徒讲学三大类型,影响最大的是聚徒讲学型书院,其中的精英教育以省级书院成就最高,一定程度上填补了官学系统中省一级的空白。

  中晚明王学兴起后,王门后学利用担任提学官的机会,通过建设书院来传播新思想,更将讲会制度引入官办书院,通过思想与制度的双重渗透瓦解了官学体制中的师生秩序,以讲学同志的连属形成团体。

  此时,秉持取士之权的提学官在选拔讲学团体成员时面临私相授受的指控,进而引发了万历初年张居正的学政改革,明令提学官“不许别创书院”。

  此后,提学官通过建设书院来“教士”的行动遭到打击,逐渐向专于“校士”的职能转变。

  有明一代,在王阳明先生提出了以“致良知”为核心的心学后,认为即使是愚夫愚妇也是平等,而其学生,同时也是反对张居正的学者何心隐在其著作《原学原讲》中所提出的学习知识就是需要讲学的。

  而讲学本身需要场所,这个场所便是书院,所以明代书院数量繁多,讲学之风繁盛,读书人在学院里学习知识、禀承两宋书院之风,大胆议论政治,同时以书院为结点,强调传统“五伦”之中的朋友关系,发展私人情谊。

  五伦即为君臣、父子、兄弟、夫妇、朋友的关系。

  当时许多地方上有名望的读书人都加入书院讲学的范畴,并以此结成了深厚的情谊。

  这样一股势力,是朝廷所不能忽视的,特别是部分基层官员也经常参与书院的活动,甚至有的官员将日常政府工作中遇到的问题拿到书院中讨论,由读书人们来决定如何处理。

  发展到后来,在野的士子在东林书院汇聚,发挥出巨大的影响朝政的实力,正是由各地书院对政府的细微影响点滴积累而来。

  张居正或许已经从最近士林中聚会议事中感觉到了不好的苗头,所以写下《请申旧章饬学政以振兴人才疏》。

  不过魏广德只听说东林党,也知道东林书院厉害的很,但并不完全知道他们是通过什么方式汇聚力量,进而在朝堂稳步发展,茁壮成长,成为晚明最大毒瘤。

  所以,在看到张居正奏疏后,第一反应是张居正要打击报复士林。

  “叔大兄,这太祖虽确实要求士子不得干政,可创建别院、讲学,似乎没什么不好的,可以广播智慧.”

  “善贷,你没有切身体会,理解不了这样聚众讲学的危害。”

  魏广德迟疑着开头,就被张居正打断,并开始讲解自己之前一段门下打听到的消息。

  “夺情”之时,不止朝野反弹激烈,民间士人也是聚会,大肆抨击他张居正贪权失德。

  这些,张居正相信魏广德是有所耳闻,所以也不怕剥开伤口。

  脸已经丢过了,可不能因此就不敢言语,即便发现其中的危害也因为脸面不愿提及。

  于是,张居正把士林参政议政的弊端逐一对魏广德进行讲解,毕竟魏广德没有遭遇过,很难有他对此的理解。

  听到张居正的讲解,魏广德不由得也想了很多。

  后世革命,星星之火不也是通过校园传播的,让一大群学子投身其中,前仆后继。

  直到有伟大导师看出秀才造反三年不成,转而引导星火转入在中华大地上更加辽阔的农村,才终于把火星变成大火。

  而引燃这场大火的,就是那无数的校园火星。

首节 上一节 1374/1447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我在秦朝当神棍

下一篇: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