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隆万盛世

隆万盛世 第1390节

  闻此言,魏广德微微点点头。

  显然,当时张学颜的态度是比较消极的,认为有违祖制,故而不可行。

  可是了解大明朝朝廷财政情况以后,他的态度有所变化,认为应该进行改革,增加商税的征收,补充日渐枯竭的财政。

  “牙商的征税承包业务必须要改,户部熟悉此行业务,特别是牙商这块,其实本就是户部原来的差事儿。

  张尚书,回去以后你就按照此想法,招属下商议。

  户部有了计较,再写成奏疏报上来就是了。”

  魏广德很鸡贼的把事儿推给户部去做,也由他们上奏。

  “其实,内阁和都察院早就关注到因为分派牙商征税承包中存在的官商勾结问题。

  只是因为这部分收入都是地方上的,所以也只能指示地方按察司介入调查,但是结果一直都不是很好。”

  关于牙行和牙行收入的税银,其实在高拱那时候就有过关注。

  毕竟,打击贪官污吏,整顿吏治,是高拱坚持的手段。

  地方官员通过把权利承包给牙商,从中谋利自然被高拱看在眼里。

  只是这些事儿下派到地方各省按察使司后,结果却不尽如人意。

  牙商会向地方官府行贿,自然也不会忘记按察使司这样的要害衙门。

  大家都有进项,朝廷又没有点名,自然就毫无进展。

  他其实也是回朝后翻看高拱时期留下的文档才知道此事,也开始对牙商这个行业进行关注,进而发现通过牙商这个中间环节,似乎可以完成商税的征缴。

  可惜的是,张居正那两年急于撇清和高拱的联系,此事被废置。

  毕竟继续执行,若是强推,大家记恨的还是张居正,而最终得利的却是高拱。

  张居正那两年,推翻高拱的策略可是不少,也就不差这一件了。

  内阁不说,但六部可以再提。

  将牙税纳入赋税,由朝廷收取,增加户部收入,自然好说。

  “若是此事能够在今年推行,则常盈库的银子就有出落了。”

  倒是张学颜接话道。

  通过张学颜的表态,魏广德其实多少有些猜测,那就是张居正倾向于征收这笔银子,张学颜当时态度消极。

  否则,如果张居正都反对,他又如何提及此事。

  “户部先准备着,下月首辅就能回朝,到时候有了呈文,我们内阁自会商议一番给出答案。

  不过户部商议此策时,务必严格保密,我会让锦衣卫也关注此事。”

  事儿是内廷办灯会引起的,但责任却不能落到内廷,还是得在朝廷里解决。

  加税,无疑是解决财政难题的办法。

  “唉,就怕这税加了,可朝廷的开支也多了。”

  张学颜却是叹气道,丝毫没有增加财政收入的欢喜。

第1235章兴教育

  “唉,就怕这税加了,可朝廷的开支也多了。”

  张学颜却是叹气道,丝毫没有增加财政收入的欢喜。

  显然,通过近期查看户部这些年的收支,张学颜已经意识到点什么,只是不好宣之于口。

  不过,魏广德却有些纳闷。

  现在户部掌握的钞关收入,还有京畿附近牙行收入,每年也有几十万两银子。

  若是推广至全国,牙行这边怕是能新增百万两银子也不奇怪,可是张学颜却已经对财政表现出一丝担忧之色。

  于是,魏广德笑问道:“张尚书,还有什么好担忧的?不如说出来听听,我们也好帮你参详参详。”

  “是啊,我虽不知户部情况,但若是真能重新制定牙行税制,户部每年收取的牙税怕是不会少。

  张尚书,你还有什么好担心的,户部应该就不会亏空了。”

  江治这时候也开口说道。

  “江大人,你们有所不知。

  就算魏阁老每年都能看到户部财政的收支,可内情怕是也一时想不到。”

  张学颜依旧有些忧虑的说道。

  “张尚书有什么话但说无妨,一人智穷,二人智短,三人智长,或许我们真能想到什么办法也未可知。”

  魏广德依旧面带笑容问道。

  张学颜看了眼魏广德,低头略微沉思后才说道:“魏阁老,去岁宫里突然要求追加灯会银钱,你以为是偶然否?”

  听到这话,魏广德心里一惊,隐隐有一种猜测,只是还不能确定,于是笑问道:“难道不是?”

  随即,他就看见张学颜轻轻摇头说道:‘我觉得应该不是。

  其实,前两年,若不是年底突然冒出一些大笔支用,户部年底结账也是会维持勉强平衡的,断不会出现大的亏空。’

  听到张学颜这么说,魏广德稍微回忆就想到了,去年是宫里多要了二十万两银子,导致财政出现实质上的亏空。

  当然,账面把这笔开支压后到今年。

  但实际上,还是用的去年的银子。

  再往前两年,一年是兵部要的银子,说是俺答汗朝贡,朝廷赐下给俺答汗及其族人的赏赐。

  再往前一年,就是张居正批的山西赈灾的银子。

  是的,年底就是突然往山西拨运了一批银子赈济山西几府旱灾。

  朝廷有能力,自然不能让之下百姓忍饥受冻。

  “你是担忧,就算户部增加了牙行这一块税收,朝廷也会冒出其他方面的支出,最后把这笔银子给消耗了?”

  魏广德小声说出自己心里的猜测。

  “朝廷没银子,下面官府,甚至六部自然知道,克制开支,一些可用不可用采买,自然就断了,可上不可上项目,也绝了念头。

  可是,一旦户部有了积银,他们就会巧立名目向朝廷奏禀,给开支出去。

  魏阁老改元宝为通宝,为户部每年增收数十万两银子。

  可随着此法推行之后,于民间极为便利,故而很轻易推广开。

  可是,朝廷这两年各部索要银钱也随之水涨船高。

  不仅下面各府县报灾增加了,还是宗室禄米的开支,各省都向户部请求拨付,言地方财政已空。

  就连礼部,都已经在去岁提出大修国子监和两京贡院之事,请求拨银几十万两。

  朝廷增收一两,下面就提出三两的请拨。

  要真通过牙行增收牙税百万两,怕不是户部就要收到几百万两银子的公函。

  之前魏阁老所说,户部向常盈库借支银子超过两月就要算利钱,户部是不敢要的。”

  张学颜这会儿苦笑道。

  张学颜的话传到魏广德耳朵里,无异于一声惊雷。

  之前,他还真忽略了这个问题。

  后世其实也差不多。

  古代金融思想并未进入国内,甚至在清末时,才在洋人坚船利炮威逼下,清廷因为承担不起巨额赔款,不得不尝试从西方银行借钱支付。

  但是,这不过是饮鸩止渴。

  借款赔款,还本金和利息,就是一道枷锁深深套在清廷头上。

  之前魏广德还在考虑是不是引入“国债”的概念,在户部短期财政周转不开的情况下,通过短期借贷的方式缓解财政困局。

  可是一听张学颜的话,魏广德忽然意识到,若是真把“贷款消费”这套金融骗局引入大明,怕是是祸非福。

  有了朝廷借贷的银子,下面那些官员怕是还会按照本心,拼了命的往自己口袋里划拉银子,朝廷就算有金山银山也经不住折腾的。

  换句话说就是,朝廷增收,其实未必是好事儿。

  增收,若是按照之前的模式,其实就是朝廷在洗劫天下百姓的钱财。

  但是这些钱财,依旧只会有固定数额会用到百姓头上,而增加的部份,不过是被官员中饱私囊。

  是的,要说大明朝廷每年用在河工、水利上的开支不少,天下各府县受灾也是尽力赈济,但也只有这些银子,怕是会有部分落到百姓手里,其余的大部分还是被官员贪墨。

  只不过历朝历代皆如此,魏广德早就看开了。

  如果他还是小老百姓,自然对此极为不耻。

  可当他已经改换门庭,成为这个利益集团中的一份子后,立场在不知不觉中已然悄无声息的转变。

  所以,他已经能坦然面对着一切,心里丝毫没有波澜。

  因为他深知,此弊端根本无从改变,除非天下的读书人真的都变成那“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圣人。

  信仰这东西,恰恰就是中国人最缺乏的。

  自从陈胜吴广喊出“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的口号后,中国人的信仰就崩塌了,读书人只知道为自己利益考虑,想着拼命往上挤,挤入权力巅峰。

  过去,氏族门阀势力强大,大部分老百姓都只会为了五斗米折腰,氏族门阀则控制着权利。

  但是从唐朝以后,随着黄巢起义,氏族门阀势力被一扫而空,于是天下就成了读书人的天下,而他们依旧沿用氏族门阀那样的方式在统治这个国家。

  建立阶级壁垒,控制着知识的传播。

  虽然偶有幸运者,或者说天纵之才打破这层壁垒跻身权利阶层,但是毕竟是少数,而且他们更像是统治阶级推出来的典型,目的就是更加顺利的控制百姓。

  只要你有天赋,就能出头。

  受穷,那是因为你自己没本事。

  实际上,他们早就信仰崩塌了,他们只热衷于眼前,不顾及国家、民族大义。

  只不过,这种信仰崩塌被传统文化有效的遮掩起来,这也是历朝历代读书人都把儒学奉为经典,孜孜不倦传承“礼义廉耻”的原因。

首节 上一节 1390/1447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我在秦朝当神棍

下一篇: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