隆万盛世 第1398节
李锦话里算是透了底,也就会要那些矿山的三成份子,算是保护费,到时候京城那边有什么异常,他们自然就会出手打压。
在李成梁面前,李锦不打算耍什么小心思。
因为合作一旦达成,以后还要在这位李都督手下混,要是这是耍什么阴谋诡计,到时候暴露了,还不知道会被怎么针对。
说实话,不管是李锦还是陈振龙,面对这些兵头的时候,心里多少都有些发憷,即便他们是秀才。
老话不也说,秀才遇到兵,有理说不清。
“我只是受魏阁老委托来到这里,就是做一个传声筒。
之所以我愿意不远千里来这里,也是为了给我的商会找新的赚钱的生意。
在我们那里,开矿就是一门非常好的生意,许多商会都有参与。
而之前,我家只是海商,做的是海贸生意。
前些年朝廷禁海,我家的生意就非常难做,所以也想插足开矿的生意。
不过说实话,家里虽然在官府也有一点关系,可是已经知道矿山都已经有主,所以我家很难涉足其中。
而魏阁老说缅甸的矿山也不少,于是我就主动争取来了。”
李锦略微有些苦涩的笑道。
这些话,半真半假。
他家以前就是海商,甚至直接点就会走私商人。
倭乱的时候,海上贸易受到影响很大,除非那种亲自参与成为倭寇的海商外,大部份海商的生意其实都受到影响。
那时候他也确实想放弃海上的生意,转向内陆。
可是福建那个地方,真没太多好生意可选。
离开了福建,李锦家族的影响力几乎微不足道,自然找不到好的项目。
福建的矿山是不少,可大多被地方豪强占据,李家想要半路截胡也根本就做不到。
不过,他确实为此做了不少准备。
这也是他能这么快从京城拿到书信,就快速组建了一支团队,其中不少人都熟悉矿山开采业务的原因。
当然,海上的利润还是很丰厚,虽然风险很大,但是只要继续月港到玳瑁这条航线,加之现在海盗已经大大减少,风险其实也很低。
资本积累了,他需要其他生意进行投资,否则就只能维持现在的样子。
所以,他是真愿意那这些年海上获得的利润投入到缅甸矿山上。
不过,沐昌祚那边,想来是不需要他投钱的。
就算给,也只会象征性的给一些,倒是李成梁这里,成功合作的可能性更大。
“我把矿山交给你开采,其他什么也不做,就能坐等分钱?”
李成梁再次问道。
“是的,只要李大人派出一队官兵保证狂矿山的安全,其他的叫给我就好。”
李锦这时候大包大揽道,“我也会为大人谋求最多的利润。”
“可以,我会叫人和你们联系,把我这边的矿山移交给你们。
每个矿山我都会派一队官兵驻扎保护你们,保证你们能安全开采出来。”
李成梁也不想争取什么,再多那就是和京城的大人物抢钱,他暂时没这心思。
缅甸这个地方,终究不是辽东,现在这里还有个沐昌祚牵制他,影响力也是不弱,地位也很高。
“李某还有个不情之请。”
和李成梁把合作框架大致谈好,李锦又对李成梁拱手说道。
“但说无妨。”
现在李成梁还不知道这些矿山能给他带来多少银钱收入,但是也尽快恢复过来,见到利益,这时候他也只能有求于李锦,所以只要对方要求不过分,都会尽量满足。
“沐国公那边,还请李大人帮忙引荐一下,我这边现在很难和沐国公联系上。”
沐昌祚在缅甸这里,寻常人可是见不到的。
他李锦虽然算是魏阁老的人,可魏广德和沐昌祚并没有太多私底下联系,这是一开始张吉就告诉过他的。
让他到缅甸,直接找李成梁就行。
京城那边当然不知道,李成梁和沐昌祚早就把眼睛盯上了这里的矿山。
只能说魏广德有些时候还是太低看这时代的人,以为他们根本不懂商业。
和他接触的商人,都有各自经营的生意,但是显然缺乏长远眼光。
就好像海运,辽东商人知道海运的好处,却不知道为了这个好处该怎么运作。
他们大多数还是按照老一辈的经营方式,朝廷允许就做,朝廷不允许也不会全力去争取,而是按照朝廷的意思照做。
至于对付官面上的人,那就是银钱开路,反正最后这些开支都打进成本里,只要售价高于成本他们就有的赚。
倒是后来的江南商人和山西商人,选择扶持东林党和晋党,成为他们的护身符,为他们在朝廷上争取利益。
当然,这也和辽东没出什么人才有关系。
科举,对于辽东这样的边镇是在太不友好了。
辽东的士子,确实拼不过南方士子。
李成梁就考了秀才,但是乡试也拼不过山东和北直隶的读书人。
至于江西商人,貌似除了瓷器,也没什么拿得出手的货物,自然对朝堂没太多追求。
魏广德以为李成梁就是纯粹的武将,沐昌祚也是,所以压根没考虑其他。
这边的事儿,稍好还要给京城送个消息,不过也得先和沐昌祚见面以后再传回去。
就在李锦为了魏广德和冯保在缅甸的“生意”奔走的时候,魏广德也在京城等到了张居正的返回。
因为担心蒙古重新崛起,他之前的打算被内廷暂时搁置下来,就等张居正回来听取他的意见。
不过,魏广德并没有在张居正回京后第一时间就过去迎接他,毕竟现在张居正还在守制期。
官场上的接风宴什么的,并不适合此时的张居正参与。
不过,张居正抵京后只休息了一天时间,第三天就出现在内阁。
魏广德走进内阁大门的时候,芦布就已经在他耳边小声说了下。
“来了?”
魏广德只淡淡问了句,见到芦布点头,他也就释然了。
张居正还是张居正,把工作看的比什么都重要。
“那就先去那边看看。”
魏广德轻声嘀咕一句,随即往里走,只是没有去自己值房,而是径直到了首辅值房。
走到门口,他就听到屋里张居正和张四维的谈话声。
“通报下。”
魏广德对值房外书吏说了句。
“魏阁老稍候。”
那书吏躬身道,随即转身进了屋子。
片刻后,书吏出来,恭请魏广德进去。
“叔大兄。”
魏广德进屋,一眼瞧见一身素服的张居正,急忙拱手道。
“善贷,这些天受累了。”
张居正迎过来,冲魏广德还礼后说道,“里面请,子维也是刚到。”
“魏次辅有礼了。”
他身后的张四维这时候也冲他行礼,魏广德还礼,三人这才坐下。
“离开时,我向朝廷上奏疏,请求让马自强入阁,只是没想到,宫里居然留中了。”
本来,因为张居正回乡安葬父亲,内阁只剩下张四维,所以礼部尚书马自强很轻松就利用这个机会得以晋升阁臣。
但是这个时空,多了个魏广德,内阁自然就不缺阁臣出自公务。
马自强和冯保的矛盾,终究断送了他入阁的最佳机会,与之失之交臂。
少一个阁臣,对于魏广德和张四维来说,就是每天多看几份奏疏的事儿,两人都正直壮年,自然不算什么。
和以前许多内阁相比,万历朝的内阁平均年龄算是轻的了。
嘉靖朝的内阁,那都是七老八十的两个阁臣在主持,那才是真的难以为继。
稍微奏疏多点,严嵩和徐阶就处理不过来,还得严世番帮忙。
嘉靖四十年以后,青词宰相先后入阁,那也是看两人实在处理不过来。
魏广德一番关心,张居正也简单把自己这趟回乡行程说了说,很快张居正就把话题转回内阁公事上。
显然,冯保之前把他和魏广德关于蒙古和西藏的分析结果传递给了张居正,而这一路回程途中,张居正也已经有了自己的想法。
“我看过俺答汗递上来关于册封索南加措的奏疏,不反对俺答汗,或者说向蒙古传入黄教。
就如你所说,让蒙古人放下屠刀似乎是一件有利于我大明的事儿。
只是,兵部的担忧不能忽视。
若是蒙古人都信奉黄教,那他们帮助黄教重新回到西藏去将成为必然。
有了蒙古骑兵的帮助,黄教重新掌握那里的宗教权利,也会更加依仗蒙古人。
到时候,草原和西藏联成一体,对我大明的威胁将成倍提升,实在不是一件好事儿。”
张居正说起之前魏广德的想法,显然也不是很支持的态度。
“盛唐的武功都没能拿下,更别说有蒙古人从草原方向的支持。
不管我朝向北还是向西扩展,必然会遭受另一个方向的牵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