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隆万盛世

隆万盛世 第1400节

  只不过看到对于货物征收标准时,魏广德眉头微微一皱。

  明朝的商税,其实经历过三个税额,明朝建立前,因为军费高企,所以朱元璋最初定下的商税是十五税一,大明建国后放宽到二十分取一。

  之后,为了恢复手工业,让民间商业繁荣,很快就再次放宽到三十税一,甚至对其中一些百姓生活必需品采取免税措施。

  商税,也多集中在茶叶、铁器、盐巴和丝绸等奢侈品方面,而对棉布等施行低税率。

  张学颜这份奏疏,对于商税,是沿用的三十税一的标准,税额着实有些低。

  虽然低税对魏广德来说,其实是件好事,但魏广德考虑的更加长远。

  以后的工业革命以后,生产力极大提高,三十税一的标准着实太低,朝廷很难收到足够的税银满足各方面的支出需要。

  即便生产力提高伴随着产量增大,朝廷的税银也会水涨船高,但魏广德知道明朝灭亡就是因为财政支用不足,而临时加税又全部被分摊到穷苦百姓头上,才导致明末流寇横行。

  既然已经打算提前祭出商税平衡大明的财政收支,魏广德自然不会为了小利而置大义于不顾。

  略做思考,魏广德就对张居正笑道:“叔大兄,这份奏疏早前张尚书就和我提过。”

  “哦。”

  张居正闻言微微点头,他昨晚和张学颜见过面,自然知道这份奏疏出台的原因。

  张学颜一开始是持反对态度,但是面对户部亏空,他态度有所转变。

  而之前,在他没回京城前,也和魏广德说过此事,得到了支持,所以才会有这份奏疏出现。

  张居正对此是乐见其成的,本身他也支持,只不过需要得到更多人响应才好推动。

  现在不用他主动力推,张学颜就改弦更张支持,那是再好不过了。

  “户部的筹划,我觉得很好,只是.”

  魏广德继续说道,只是说了一半,忽然就顿住了。

  “只是什么?”

  张居正马上就问道,显然魏广德看出奏疏里有什么地不妥,所以才会如此。

  实际上,张居正看完这份奏疏后,并没有觉得有什么地方存在问题。

  利用货物在各地流转的机会,通过牙行收取货物商税,三十税一,很合理。

  “三十税一,实在太低了,不合理。”

  魏广德开口说道。

  张居正闻言一愣,他是无论如何也没有想到,魏广德居然是认为朝廷收取的税率太低了。

  要知道,朝廷收税的多少,直接会影响到那些民间商会的利润,还有魏广德自己的分红。

  “善贷,你的意思是”

  张居正迟疑着开口问道。

  他不确定魏广德这么说,到底是真实想法还是故作姿态。

  “商品分类,普通商品按照三十税一收取没有问题,但是对纺织品,比如丝绸、长棉布,还有茶叶、精美瓷器等精品,按照十税一征收。

  这些东西,不是普通百姓能消费得起的,所以提高这些商品的税额,不会对民间造成影响。

  用得起的人,也不会为了十税一就选择不用。

  另外,我记得运往月港的那部分货物,进入月港时就按照十五税一征税,这次不妨也改为十税一征税。

  还有,户部对此定义为商税,我觉得还是有些不妥。”

  魏广德侃侃而谈道。

  张居正先不理会十税一这个事儿,税高肯定是好事儿,朝廷可以多收税银。

  只是这笔税银不叫商税,那叫什么合适?

  “那善贷,你以为该如何?”

  张居正直接问道。

  “牙行经手的货物,都会有牙贴,证明已经向牙行纳谷,就叫换帖银吧。

  牙行收到税款,就向货物颁发牙贴,证明货物已经交税,换帖银,很合适。”

  魏广德疏导。

  后世过去印花税,会在纳税凭证上贴类似邮票的税票,表示已经缴纳了印花税。

  现在的换帖银,其实和印花税很类似。

  只是大明收取税银后,给的是“收税票”,这东西是官府盖章后交给承包商税的牙行用的,做为收税凭据。

  现在,户部会直接给地方运送这种税票,做为征税凭证。

  “牙行换帖银?”

  张居正念叨一句,随即点点头。

  “不过.叔大兄,其实对于这笔银子,善贷还有别的想法。”

  想到之前筹划的事儿,魏广德继续说道。

第1243章社学

  “不过.叔大兄,其实对于这笔银子,善贷还有别的想法。”

  想到之前筹画的事儿,魏广德继续说道。

  “嗯,善贷请说。”

  张居正不知道魏广德还有什么想法,不过他给自己的感觉,很多时候提出来的主张,其实都挺有意思的,而且也有一定操作性。

  当然,如果没有操作性的提议,魏广德一般也不会说。

  比如怂恿张居正造反,在当前大明朝所处的社会环境就很难。

  因为到目前为止,上上下下其实都不具备造反的土壤。

  明末造反普遍,那也是万历后期到天启这段时间,国库耗尽,让地方上有灾不能赈济,百姓衣食无着,为了生存不得已而为之。

  实际上就算到了崇祯中期,即便国家陷入两线作战,极端困难的情况下,国内的流寇也曾一度被官军剿灭,出现了短暂的和平时期。

  人祸虽然解决了,但是天灾依旧不断。

  而之后,张献忠、李自成等人狡诈,再次揭竿而起,才又死灰复燃。

  就算是到了天启朝,大明其实都没有一副要败亡的景象。

  除非穿越到崇祯年间,其他皇帝时期想造反,基本必死,除非带着现代军火库穿越过去,以现代技术碾压同时代的明军。

  汉人,其实也是非常善于动脑子的民族,知道吸取教训,研究新战术击败敌人。

  戚继光的练兵法有用,不仅是因为他超越同时代其他武将的睿智,更是得到大明武器技术支持。

  如果戚家军火器换成弓弩,其战力必然大打折扣,因为弓弩手的训练可比火器手麻烦的多,很难短时间内成军。

  魏广德略做思考,还是决定和张居正坦诚相待,于是他就把张学颜所说和自己所想和盘托出,没有一丝保留。

  张居正听得很认真,在魏广德说到就算朝廷大量增加赋税,国库收入倍增以后,各大衙门、地方官府也会想方设法增加支出,从朝廷国库里薅银子时,眉头还是不自觉皱了皱。

  这点,张居正何尝不知道。

  只是,他以为可以通过制定更严格的监督规则,杜绝这样肆意浪费的情况。

  不该支用的银子,一分也不能拨,只要严格审批请款的奏疏,还是能保住大部分银子。

  只是魏广德提到,有他们两人在,或许朝廷疯狂支取钱财还能得到遏制,可之后呢?

  十几、二十几年以后,国库充盈,那时候的首辅可就未经历过他们这样一段困窘的时期,说不得就会很快把银子都败光。

  按照后世人的看法,都以为大明朝的财政一直都很困难,从正德、嘉靖开始年年亏空,也就张居正在位的时候稍微有所好转。

  但实际上,张居正死后三十年,万历皇帝把太仆寺常盈库里的银子搬回内廷,才是大明朝真正败家的开始。

  如果说万历后期大笔银钱开支是为了针对辽东作战,那到了天启和崇祯初年,极短时间内败光数以百万级的银钱,那才是灾难真正的开始。

  万历皇帝或许觉得把常盈库的银子搬回内廷,用起来方便很多,但是那些银子就是唐僧肉。

  宦官们不仅大肆贪污,前朝文官看着眼红,也是疯狂贪污国库银钱,反正最后朝廷运转不动就把手伸向皇帝,要钱。

  现在,魏广德不过是把这个问题提前揭露出来,还是因为张学颜的话让他想到的。

  而之后,魏广德的提议就让张居正略微瞪大眼睛。

  “善贷,你想推广社学,还要重新纳入官府管理之下,这.”

  张居正有些犹豫。

  不过魏广德也是深思熟虑后做出的决定,毕竟后世推行义务教育成效显著。

  虽然后世杠精说义务教育不等于免费教育,但实际上之所以叫“义务教育”,本身就是从西方传过来的舶来品。

  西方一切讲究等价交换,要推广基础教育,自然不可能有偿,否则谁愿意花钱让孩子读书。

  所以,西方的义务教育其实都是免费的,不免费的那是私立学校,收费很贵,当然教学质量也很高。

  欧美国家推行的义务教育一般是13年,美国不少的州在向15年免费教育过渡。

  在美国,公立学校提供的基础教育统称为K-12教育,是从幼儿园到高中12年级一共13年免费义务教育的总称,而现在部分地区开始推行免费上大学。

  所以,抠字眼是没意思的,不能说“义务教育”没有“免费”二字就是要收费的强迫教育

  只能说“舶来品”被人“断章取义”,“去其糟粕”。

  当然,在后世中国还有一句话,那就是“免费的才是最贵的”。

  那么在大明,有没有类似的教育?

  其实是有的,这就是社学,区别于官学、私塾和族学的一种教育方式。

  官学,自然就是官府在各府县开办的学堂,有朝廷任命的教谕负责教授,只不过针对的是有功名的读书人,一般都是秀才才有资格入学。

  私塾和族学,则是类似于私立学校的性质。

  而社学,最早起源自元朝,明朝建立以后得以继续发展。

  社学形成于元代,盛行于明清,带有“普及教育”性质。

  “社学者,一社之学也。百又十户为里,里必有社,故学于里者名社学”。

首节 上一节 1400/1447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我在秦朝当神棍

下一篇: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