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隆万盛世

隆万盛世 第1411节

  殷正茂点点头,随即走进了船舱休息,俞大猷向后看了眼身后的船队,下了几道命令,随即也走进了船舱。

  京城,内阁值房。

  “老爷,此事千真万确,两份奏疏都批红,已经送到首辅那边。”

  魏广德坐在书案后,芦布正站在书案前报告刚才听来的消息。

  “你去问问,那奏疏可有抄件留下,有就给我拿过来,我看看。”

  魏广德皱着眉对芦布吩咐道。

  等芦布出门以后,魏广德才长长叹了一口气。

  事前,魏广德是知道张居正那边的人是反对饬学风那篇奏疏的,理由其实和魏广德类似,主要焦点还是集中在禁止学院上。

  可魏广德以为张居正会想方设法说服这些人,或许会因此对此条进行一些修改完善,但没想到张居正借着申时行的奏疏,把那篇《申旧章饬学风拯救人才疏》直接递进宫里。

  好吧,魏广德一个疏忽,张居正就把事儿给办成了,内廷一点响动都没有。

  显然,冯保在此事上应该是出了力的。

  想想也是,张居正是冯保在外朝最大的臂助,现在外面不少人诋毁张居正,或许在冯保眼中,那就是对他不满,借着张居正的由头在针对自己。

  要知道,司礼监的那些太监,可都是内书堂出来的,当然知道书院在士林里的影响力。

  不多时,芦布就拿着一份奏疏快步回来,随后双手递到魏广德面前。

  魏广德接过快速翻看,果然和之前张居正给他看的草稿大同小异,个别有修改,但内容基本不变。

  修改,或许也是张居正反复润色后的结果,因为并未改变一丝一毫。

  “你出去递个话,告诉外面的人,联系和府里走得近的那些人,不要轻举妄动。”

  魏广德吩咐道,随后就把奏疏递还给芦布。

  “是,老爷,我这就去。”

  芦布接过奏疏,快步离开值房,传递消息去了。

  “礼部、翰林院、都察院会哟呵反应?”

  魏广德嘴里喃喃低语,他也猜不透这些紧要衙门最后的态度。

  魏广德虽然可以肯定,群情激奋是一定的,反对声浪会连绵不断,一浪高过一浪,但是按说张居正是应该能想到的。

  可他还是头铁的一字不改递上去了,到底有什么底气。

  魏广德想不明白,可是距他不远的张居正却是早就在心里推演过无数遍。

  现在京城的这些官老爷,无论如何都是拿着朝廷的俸禄,或许他们会从心底反对这条政令,但是在仕途面前,张居正判断他们会有自己的选择。

  对此,虽然一开始,或许会有许多反对声音,但是只要他强力弹压,大力推动之下,京城这里不会有太大的阻力。

  至于京城以外的地区,大致可以划分成南北两块。

  他这次打击的目标其实比较精准,那就是心学为代表的书院。

  因为北方书院较少,且心学在北方发展缓慢,所以这道政令在北方的反对之声会很小。

  而在南方士林则恰恰相反,那里心学发展极快,门徒遍布各地。

  而且南方还是书院的集中所在,特别是江西、浙江和南直隶这些科举大省,省内书院众多,士子皆以书院为学术自由的象征,所以十分愿意投身书院学习,以求学的先进思想。

  对此,张居正的态度依旧是强力镇压,凡是不愿意配合这道政令的官员,他会直接将其罢职。

  以“霸道”的做法,威慑大明的官员,要么配合,要么辞官。

  为此,张居正已经准备接受短期内朝臣的抨击,但他以为这是必须要做的。

  若是任由这些人在下面四处讲学,煽动士子,等到全面铺开清丈田亩的时候,怕是士绅阶层会和他们勾结在一起,进行更大的破坏。

  暂时士绅阶层虽然保持着警惕,但还未确定他有清查全国田亩的意图,将其逐一粉碎,才能保证这道关系朝廷命运政令的执行。

  可以说,在张居正看来,恢复朝廷财路才是第一位的,其他都可以靠边站。

  只有朝廷有了稳定财源,其他事儿才能做得起来。

  不然,大明朝廷早晚都会栽在财政上。

  后世说张居正挽救大明朝,为大明续命,其实就是因为其当政期间所增加的财政收入,让十余年内大明不再被财政窘迫困扰,而并非只张居正的改革措施。

  毕竟那些改革措施在他死后一、两年内基本都被废除,保留并不多。

  此时的张居正已经不相等晚点和魏广德通气,拿着已经批红盖印的奏疏,连续下达了多份手令,派人递送到各衙门去。

  整个下午,在很短的时间里,朝廷要严禁书院的消息就传遍了在京的各大衙门,几乎所有官员都被这道命令惊呆了。

  张居正这道奏疏保密做的确实很好,只有他这边几人和魏广德派系几人知道内情,整个京城就这么十来人知道。

  送进内廷以后,消息有泄露,但是已经来不及让他们传递开。

  冯保就直接在司礼监将此事通过,并亲自带着奏疏见到了太后。

  冯保拿过去的,自然是为着张居正说话。

  书院里充斥的反对张居正守制一事,还有书院里多有对朝政不满的声音,已经从礼法之争上升到反对皇帝、太后的程度。

  内阁,在张居正的催促下,十余道旨意就快速草拟完成,司礼监紧急复核后由张居正亲自带到六科。

  这些,都是一道圣旨下发的重要步骤。

  而一向以敢言的六科,在面对他们的直接监督者张居正以后,几乎都选择了沉默。

  没人有勇气当面顶撞张居正这个内阁首辅,他站在这里的态度已经很明确了。

  有王国光在的吏部,现在敢当面反对这道圣旨的人,怕是散衙前就能收到吏部那边调任的文书。

  于是,大明朝廷以最高的速度完成了圣旨的全部步骤,十余名传旨官员立即带上旨意向两京十三省跑去。

  禁书院禁讲学,这些措施最终都还是要落到地方巡抚、布政使手上,由他们督促完成。

  张居正回到值房的时候,其实在心里,已经做好了准备,那就是拿下三个巡抚,用这样的方式贯彻执行这道命令。

  试问如此惩罚下,还有谁敢不拿自己前途当一回事儿,执意反对此事。

  张居正就是要强推,他只知道越到后面,对他质疑、反对的人会越来越多,若是不一开始就把这些善于煽动蛊惑的人处理掉,后面的政令更难推出。

  这就是政治家和政客的差别,政客只会算计,以自己利益得失为影响自己决策的依据。

  而之家,他们目标很明确,并且愿意为了实现这个目的做出一切他们认为适当的行动。

  张居正已经通过考成法,约束了官吏,虽然不会直接因此就拿下多少贪官污吏,但最起码他们不敢对朝廷政令拖延。

  接下来就是改善朝廷财政,这才是他改革的重中之重。

  在张居正亲自去六科督促时,魏广德也在值房里听到消息,他除了震惊还是震惊。

  “他几乎坐实了以权代儒,欲灭天下公论的事儿了,难怪死后张家会那么凄惨,几乎没人为他说话。”

  魏广德摆手驱赶走芦布后,一个人坐在书案后喃喃低语。

  “空言误国没错,整顿吏治没错,集中皇权也没错,可手段太过激烈了。”

  此时,礼部大堂里,马自强面前也放着一份抄本,正是张居正《申旧章饬学风拯救人才疏》全文。

  此时的马自强其实已经完全变了,如果之前他还有入阁的希望,可是在张居正回朝后,他的任命都没有下来,他就知道,内阁已经无望。

  “来人,磨墨。”

  马自强大喊一声。

  门外书吏进来,马上按照他的意思开始磨墨。

  而马自强在心里一阵构思后,提笔快速在一张纸上书写起来。

  都察院里,两帮人正在激烈的争吵。

  一边是支持首辅奏疏的御史,而另一边则是反对的人,不远处,还有些人则是冷眼旁观。

第1252章退让

  以权代儒,在中国两千多年封建王朝里也是非常罕见的。

  在中国历史上,儒家思想长期占据主导地位,尤其是在汉朝之后成为官方意识形态。

  但某些时期,如秦朝推崇法家和明朝张居正推行改革的时候,才会出现类似“以权代儒”的情况。

  张居正的改革强调法治和效率,压制了儒家的传统势力,削弱了儒家思想的影响,转而依靠法家或其他学派来治理国家。

  事实上,法家强调法律和中央集权,而儒家则强调道德和礼制,两者在历史上冲突就从没断过,只是多为偶然事件。

  中国历史上,最典型的“以权代儒”事件其实主要就三件,一是秦代法家独尊,焚书坑儒,以律令取代周礼,成为早期“以权代儒”雏形。

  之后则是张居正改革时期,禁书院、打压心学讲会,推行考成法等集权措施,压制士大夫批评,是典型的实践行动。

  最后,则是或许都不会再出现的雍正时期,设军机处架空内阁,削弱儒家官僚议政权,强调皇权绝对化。

  儒家主张“以德治国”、“君臣共治”,而张居正需要快速推行政策,认为儒家士大夫的谏诤阻碍效率,二者矛盾不可调和。

  虽然魏广德已经来到这个世代多年,但是思想多少还是受制于后世,对于儒家这一套,他一般都是以旁观者身份在看待,并未切身体会儒家治国这一套的重要性。

  魏广德感觉不到,以前也没看到过关于张居正教育改革的背景,自然是完全不知道的。

  不过晚上在魏府书房里,魏时亮才把谜底给魏广德揭开。

  诸子百家学说各异,魏广德以前也就是历史书上看到过,但是对所谓的“百家”,如果不过看过一些影视剧,他是根本不知道除了儒家、法家外,还有墨家的。

  至于百家的其他“家”,魏广德在后世根本就说不清楚还有其他哪些。

  就算到了现在,因为千年来独尊儒学的原因,其他的学说书籍市面上也是不多。

  诸子百家之流传中最为广泛的是儒家、法家和道家,至于墨家、阴阳家、名家、杂家、农家、小说家、纵横家、兵家、医家等等,早就不为人知,甚至许多已经湮灭在历史洪流中。

  而此时,因为入职刑部,所以对这些有所涉猎的魏时亮就在众人面前侃侃而谈。

  “先秦以法家治国,设置苛刻法条,但秦二世而亡。

  汉初采用的是黄老之学,主张无为而治,这在恢复经济方面有效。

  但到了汉武帝时期,中央集权需要加强,黄老思想可能不再适用。

  这时候需要一种新的思想来巩固统治,然后是董仲舒出现。

  他是儒家学者,可能希望提升儒家的地位。

  同时,他的思想融合了阴阳五行等学说,形成了一套适合中央集权的理论体系,比如“天人感应”和“君权神授”,这对皇帝加强权威很有帮助。”

首节 上一节 1411/1447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我在秦朝当神棍

下一篇: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