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隆万盛世

隆万盛世 第1416节

  只是本督担心,这么点人,怎么拦得住蒙古人的突袭。”

  马芳看着下方比原来小了一大圈的骑营,有些无奈的说道。

  自他接任总兵以来,只会的骑兵部队就没有少过三千多人的。

  不过按照戚继光的编制,骑营只有二千多人,可不就少许多了。

  这对于多次和蒙古骑兵正面硬抗的马芳看来,实在有些鸡肋。

  二千多人的骑营,是很难挡住成千上万蒙古骑兵冲击的。

  即便明军装备精良,也是难以打穿对方军阵。

  他当面的蒙古人,当初每次南下骚扰,少则七八千人,多则上万,四五千骑兵阻拦其南下,还得有步兵结阵支援才行。

  “之前听说过,戚继光的军阵多是以车营为阵,步兵殿后,骑营只是在车、步营顶住鞑子,趁其退兵时追击用的,并不与鞑子硬抗。”

  说实话,戚继光的打法,和边军将领常用的对战完全不同。

  野战,边军常做的是步卒结阵,骑兵左右骚扰、牵制,而不是戚继光这种,骑兵只担任追击任务而非正面交战。

  “呵呵,炮车上百辆,带着大小佛朗机二百多门,还有数百支鸟铳,如果算上步营上千支鸟铳,倒是能勉强挡一挡。

  只是,如此之多火器,辎重也是大问题。”

  火器的作用,马芳自然了解,不过这东西好是好,留着守城确实效果不错,但是野战的话,对火药和铅子的消耗也是非常大的。

  这样明军机动,不仅要带着大量粮草,还需要携带大量火药和铅子,让明军本就不富裕的运输能力压力陡增。

  这也是完整的戚继光新军营还需要配备数支辎重营的原因,辎重营来回运输辎重,否则根本无法支持一场大的战事。

  也就是说,戚继光的战法,防御上可以做的滴水不漏,但若是远征,则远远不够,需要补充更多的辎兵承担运输任务。

  这点,和习惯了带着骑兵前出草原,打到哪算哪的马芳来说,限制太多了,他自然是不喜欢这样战法的。

  这时,一个全身披挂的将官从城下快步上来禀报道:“禀二位大人,新军营全部集结完毕,请大人训示。”

  “直接开始演练吧。”

  马芳大声命令道。

  “遵命。”

  那将官答应一声,随即起身下了城墙,不多时,一匹快马就冲出了宣府城向着军阵奔去。

  不多时,城楼上马芳和麻贵就看见明军军阵开始移动,车营和步营似乎是混合在一起,缓缓向着城下行来,骑营分成两队护在队列两侧。

  车营的战车是分成两纵,一左一右,中间是步营士卒。

  随着愈发接近城门,忽然军阵中军旗挥舞,随即两队骑兵各千骑忽然向着左前方加速奔去。

  马芳和麻贵倒是没有惊奇,看到这个场面他们就猜测到是演示遭遇敌军突袭时骑兵的反应。

  随即,两队骑兵合拢继续前行,只是前出三里地不到就开始有序的转弯,随即骑兵里爆发出一阵联绵的鸟铳手,骑营上空顿时青烟弥漫,之后则是箭矢从骑兵中抛射而出。

  兜了个圈子,随后骑兵依旧是刚才的法子,进行一次演示,随后就退向车营方向。

  而此时的车营也已经大变,一辆辆战车在骑兵突击后就快速拼接起来。

  打头的几辆战车打横,后面战车快速跟上前后相互连接,不大会儿功夫就连接成一个小城模样。

  车辆间的空隙也有铁索相连,这是马芳、麻贵早就知道的。

  如果遭遇敌方骑兵突击,就算能靠近车厢也冲不进军阵,只能下马徒手拆毁那数道铁链。

  铁链之后,明军步卒已经拿着盾牌和鸟铳完成整队,鸟铳手可以直接躲在盾牌后面向外面射击。

  同时,跑车上还有木板伸出,直接搭在铁链上,这是防备蒙古骑兵在远处抛射箭矢,射杀军阵内步卒的手段。

  “好像军义上说,如果没有步营配合前进,这车营可以是车车相连,就不会有这么大空隙了。”

  麻贵看到车营士卒快速结阵也是点点头,算算时间也差不多刚好就是这样,步卒就会正面接触蒙古骑兵了。

  不过这么短时间完成一个移动城池的搭建,也是不凡,看样子平时没少训练。

  只要车阵成形,说实话,在这样的军阵里指挥和鞑子骑兵对碰,可比在步卒环卫下好很多。

  “他这个是仓促建阵,不过这么短时间能构成这样的防御也算不错。”

  马芳还算满意,带着这群步卒出边墙的话,倒是不担心遭遇蒙古骑兵突袭。

  只要骑兵能为步卒争取到这点时间,军阵就变得坚固起来。

  “嗯,炮车上还有铁蒺藜,可以抛洒在阵外,铁链之间也可以用木桩加固。”

  麻贵也是看过戚继光所写“韬略”,不过他们也知道,这是遇到硬茬子的时候需要加强防御用的。

  蒙古人发动集团冲锋,在快速逼近明军军阵后,也不是一窝蜂就胡乱往上冲的,他们会在冲锋前简单整队。

  这点时间,就可以给明军喘息的片刻机会,加强整条防御战线。

  “其实就是要勤加训练,那戚元敬把本就不多的军饷,集中砸到这些营兵身上,这些人训练起来自然卖力。”

  马芳看明白了,为什么不给这新营兵更这么多军饷,像辽东那般,拉出去就能打。

  其实不是他不愿意多给,而是上面就拨付这么多银子,全撒出去也不够给手下发饷的。

  克扣一部分守城士卒的军饷补给给营兵,让他们成为战阵主力,这就是戚继光算的经济账。

  只要仗打赢了,还有丰厚的赏赐。

  打输了,一了百了。

  至于为什么戚继光那里能够开出八成饷,而他马芳只能给五成,那也是没办法的。

  虽然宣府和辽东都属于边军,兵部开饷都是一样的。

  可宣府这边,兵部拉出京城的银子本就被漂没了一次,之后还要在宣大总督、巡抚和兵备道这些官员手里过一遍,自然就只剩下一半了。

  这还是因为他马芳在京城有关系,人家才看在面子上稍微没那么狠。

  而辽东那边是边镇,就上面一个辽东巡抚,下面就是兵备道,而且那地方更加无法无天,官员们轻易不会出城,因为野外啥事儿都可能发生。

  少了一些掣肘,又有边将虎视眈眈,所以那里的官员也是不敢过于造次,至少面子上得过得去。

  还有就是辽东之前战事频发,所以军中缺额较多。

  有了这部分缺额,反倒是让戚继光有了更多腾挪的空间。

  其实宣府也有,只不过宣府这里卫所众多,很容易就能补足兵额,倒是不想辽东那里,本来就因为气候苦寒,人口增长不快,兵额补充也有些困难。

  随着车阵铳炮齐鸣,这次的演练眼看着就接近尾声。

  其实,马芳和麻贵看的就是步营和车营的反应速度,这么久的训练,他们只关心演练的成果。

  马芳抬头看天,再有俩月,宣府就要入冬了。

  那时候再要出塞,可就要面对诸多困难。

  马芳守地,喜欢主动出击,直接带着兵强马壮的手下在草原上游行一圈。

  这样的军事威慑,比什么都管用。

  最起码,蒙古人远远观察他们后就算有什么想法,也会主动绕道去别的地方。

  “三营练的也差不多了,我打算月底带着他们前出草原去转转。”

  马芳扭头对一边的麻贵说道。

  “大人,无须你劳累,末将带人去就行。”

  早年马芳也驻守过大同,那是让他居中策应,既要护住宣府,还要保住延绥等镇。

  马芳带兵出草原还有个特点,那就是从决定到行动,前后相差不会超过半月,绝对是兵贵神速的典范。

  马芳可不想自己带着几千人出塞耀武扬威,结果落入蒙古人的陷阱里。

  所以出击时间不定,路线不定,完全不给人打埋伏的机会。

  “兵部调你来,你应该猜到了吧。”

  马芳看着麻贵,笑笑说道,“我在边镇的时间也不多了,这一年就是看你的表现,如果好,则我会保举你直接接任宣府总兵官之职。”

  “谢大人栽培。”

  麻贵不是阿谀奉承之人,带兵的还是喜欢直来直去。

  对于马芳,边镇将领大多佩服,毕竟那些年明军将领里敢正面硬撼俺答汗大军的可不多,最关键人还活着,还官运亨通。

  “到时候你随我一起去,由你指挥,我就看着就行。”

  马芳继续说道。

  麻贵知道,这是马芳在考验自己,看能不能接任他的差事儿。

  对于马芳说保举的话,麻贵丝毫不怀疑。

  马芳在京城有内阁次辅做靠山,兵部关系也很硬这点,边镇就没人不知道的。

  马芳靠着敢打敢拼从小兵做到游击,成为镇守一路的副将后,可就没少受到京城那边的而特殊优待。

  粮草军饷,还有补充的军械马匹,绝对都是最多最好的,能不让别人眼红。

  他敢带着兵马出战,还不就是后勤有充足的保证。

  可不像其他人,守个城还得算计着拨付钱粮。

  以为明军从上到下都贪墨,多少还是有些夸张。

  本来到手的钱粮就不多,自己的亲兵护卫要保证,手下还有那么多卫所和军堡,自然就只能算计着拨付,以满足基本生存需要为前提,边军可不就过得穷巴巴的。

  手里要不扣下钱粮,真到要用命的时候,那什么出来鼓舞士气?

  真以为嘴炮就能救国,还得拿出真金白银才能让士兵效死。

  所以明朝的武将,就只能背起喝兵血的骂名,也要扣着钱粮。

  当然,贪财的也有,但其实真不多。

  要不为什么镇守的总兵、参将要整活儿给朝廷看,手下士卒还都愿意卖命。

  想想那些兵变,多是参将、总兵暗中指示就能想明白其中道理。

  “此事保密,你秘密筹备粮草,等我们出发的时候再报到总督行辕处。”

  马芳压低声音对麻贵说道,“虽北面已经是顺义王的地盘,可我们做事也得加倍小心。

  若他真那么恭顺,朝廷何必在边镇仍旧驻守大军。”

首节 上一节 1416/1447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我在秦朝当神棍

下一篇: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