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隆万盛世

隆万盛世 第1423节

  当初严嵩名声那么臭,江西公然反对他的人也就那么几个。

  他张居正因为刘台已经留下恶名,更是被人说成比之严嵩还不如,而何心隐的举动,真要成了那种结果,可不就坐实了他张居正比之严嵩更坏。

  这是一向以天下为己任的张居正绝对不能接受的,这也是何心隐最终难逃杀身之祸的根源。

  张居正其实在魏广德面前,也是在尽量压制对何心隐的杀心,现在几乎都不想和他说起这个人。

  别人都要名声,难道他张居正就不要了吗?

  时光匆匆,转眼就进了十月,京城气温开始明显下降,冬天要来了。

  生活在北方的百姓,这个时候也要开始做一件大事儿,这就是准备过冬的煤炭和柴火。

  “之前要各县采购的煤可曾备妥?”

  魏广德在内阁值房里会见张学颜,他是来报告换帖银征收之事。

  之前,张居正禁毁书院由北向南推进,伴随的就是在北方各地建立社学,为此民间对禁书院的反应倒是不大。

  北直隶书院大都已经改为社学,不愿改的则直接被拆毁。

  社学建立,其经费来源就成了重点,总不能建立社学官府却拿不出钱来操办吧。

  换帖银的征收,也在魏广德的推动下加速进行。

  为此,张居正倒是没对魏广德插手户部有什么不满,而是让张学颜全力配合。

  只是说完换帖银的事儿,魏广德又问起京城煤炭。

  好吧,这还是魏广德意外想起后世课本里那篇《卖炭翁》才想到的。

  北方的冬天,稍不注意那是要冻死人的。

第1261章绝了这门生意

  现代人每到冬天,总能在温暖的室内享受着空调、暖气带来的舒适,一群朋友围着火锅,身上裹着厚实的羽绒服,喝着热腾腾的饮品,冬天似乎也没那么难熬。

  但在古代,每一个冬天都像一场生存考验,特别是对那些贫苦的百姓来说。

  翻开历史文献,古代的冬天到底有多冷?

  根据《二十四史》记载,当时的气温普遍比现在低三到五度。

  这个数字看似不大,但在缺乏现代取暖设备的情况下,这种寒冷足以让人难以承受。

  《宋史·五行志》就记载了一个惊人的数据:元祐元年的冬天,京城地面冻结的深度达到了一尺五寸。

  北方的情况更为严峻,极端天气下,气温能降到零下二十多度。

  《齐民要术》中提到“三九四九冰上走”,形象地描述了当时的严寒。

  冬季从立冬到立春,整整四个月的时间里,北方地区几乎天天滴水成冰,河面上的冰层能厚达半米。

  这样的低温环境下,没有空调暖气,没有羽绒服,甚至棉衣也是明朝才逐渐开始流行起来,那他们是怎么过冬?

  有钱人,自然可以围坐火炉取暖,而百姓并没有太多钱,用不起许多的炭火。

  而在室外呢?

  在北方,有钱人主要依靠动物皮毛取暖,而对于普通人来说,他们就只能穿上一层一层的衣服,用这种方式保暖。

  除此以外,严寒天气下,他们还要忍受因为低温导致物价上涨的影响。

  毕竟,气温太低,对商品运输也造成影响,商家也会在店里烤上火炉,这些成本也都会打在商品售价上。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这句唐朝诗人杜甫的诗,很形象的表达了唐朝时期人们过冬的描写。

  虽然很多人说那是反应了阶级生活的巨大差异,贵族酒池肉林,而百姓衣不遮体,食不裹腹。

  要知道,杜甫既不属于中唐诗人,也不属于晚唐诗人,而是属于盛唐至中唐过渡时期的诗人。

  写出这句诗时,还是盛唐之时,由盛转衰的历史事件还要等到两年后才爆发。

  而在当时的北方,已经出现“路有冻死骨”的情形,这不是写意的诗句,而是写实。

  为此,魏广德专门询问了顺天府那边,询问这些年来京城及周边冬天的情况,得到的回答让他动容。

  按照顺天府回答,每年京师冻死百姓不过百计,对于几十近百万人口的京城来说,似乎数字并不大。

  不过,顺天府也不敢完全遮瞒魏广德,最后补充一句,那就是街头流民、乞丐并未计算在内。

  实际上,冬天被冻死的人中,这部份底层百姓根本不被官府在意,也是其中最多的。

  而对此,往年顺天府上报也只会以“死者甚众”敷衍,因为他们根本不会去具体计算数字。

  也就是只要冻死没有上万,就不会使用“万计”这个词。

  为此,魏广德专门给顺天府下文,让他们在冬季到来之前收集大量煤炭存放在一些特定区域,为百姓提供免费供暖。

  后世北京四周的山多是光秃秃的,其实在明初,这里还是青山绿水的景色。

  只是,乍然间北京城成为大明帝国的都城,而冬天取暖消耗大量燃料。

  这年头,老百姓习惯性还是用烧柴为主,于是城外山上的树就被大量砍伐成为燃料。

  为了保证北京皇宫及各衙门所需的巨额柴炭,官方选择了林木较多的太行山北段,于宣德四年设立了易州柴炭厂,当时称“山厂”,派专人管理柴炭的采烧。

  山厂衙门最初设在保定府易州,柴炭也多在易州沙谷等山厂开采,但自宣德五年起,至正统十四年,“取用已久,材木既尽”,于是在景泰元年初,移厂到真定府平山、灵寿等处采烧。

  后来考虑路途遥远,怕影响京师供应,到天顺元年,再次把山厂移回易州城西北二里的地方。

  山西太原、平阳二府及泽州、潞州、辽州、沁州、汾州五州,直隶顺天、真定、保定三府,山东兖州、青州、东昌、济南四府,负责派出采柴烧炭任务的人员,所辖砍柴夫的名额,由上述衙门分派,这些府州共佥差砍柴夫,合计每季25855名,四季共十万名。

  此外,还有运送柴炭赴京的抬柴夫,共有2000名。

  如此浩大,工部在山厂立部堂,设督理侍郎一员总管其事。

  同时,宫廷及各衙门用木炭是很讲究的。

  但正是由于他们的讲究,木材的消耗量大增,致使京畿附近森林资源遭到了严重的摧残。

  魏广德过来的时间还是晚了,若是在正统年间或许还有补救措施。

  后世的大风沙尘暴天气,其实在明朝就已经出现,只不过没有后世严重。

  嘉靖年间,因为周围森林资源遭到砍伐等诸多原因,北京的木柴价格大涨,每万斤要银15两以上,木炭则要银45两以上。

  而京城近百万人口冬天少不了那玩意儿,于是在嘉靖朝逐渐放松了对西山煤场的管控。

  要知道,在明朝对开矿是非常严格谨慎的。

  为此,魏广德专门对西山煤矿进行了管理,一方面放松对煤矿的管制,另一方面也对矿主加强监督。

  还是那话,大量矿工聚集,稍有不慎可就闹出民变,这还是在天子脚下。

  为了减少麻烦,监督矿主就是当务之急。

  矿税要收,该发给矿工的银钱也不能少。

  在魏广德手里,拖欠矿工工资,那是想屁吃,自己参股的商会进入这个市场,难道还允许他们给自己拆台。

  这也导致今年冬季,四九城煤炭供应大增,煤价较之往年多有不如。

  借此机会,魏广德要求北方官府分别采购一批煤炭,在冬季设定公署,免费提供被百姓取暖,避免百姓,特别是流民出现“路有冻死骨”的场面。

  对于这笔开支,魏广德只是以“皇帝大婚在即”一句话,轻飘飘就带过去了。

  “老爷,京城划出的几处采暖所已经囤积数十万斤煤,想来应该不会出现大量冻死人的场面了。”

  芦布翻出早前顺天府发来的公文,小声对魏广德说道。

  数十万斤煤看上去很多,但实际上价值也不过几百上千两而已。

  “够那些地方一个冬天的取暖吗?”

  魏广德皱眉问道,他对这些还真没太多研究,毕竟家里准备焦炭可不是他在主持,家里有专人负责此项采购。

  “这个.顺天府只会汇总几个县衙报上来的数字,具体够不够我还真不知道。”

  芦布不敢隐瞒,小声回报道。

  “我写个条子,明日你带上几个人去顺天府,让他们带你去看看,计算一下。

  往年没人管就算了,今年既然我想到这个事儿,自然不能无功而返。

  去看的时候告诉下面那些人,这项开支以后每年都要做,每年冬季前务必报上数字来,就说我会让人下去监督的。

  至于其他府县,让户部派人去督查一下。”

  魏广德想想,四九城或许能够管一管,可其他地方,还是得让衙门出面,他贸然插手也不好。

  “哦,是,老爷,那我尽快安排下。”

  芦布急忙点头。

  这出去查看,他是代表魏广德,自然不能把差事儿办差了。

  就算这数量有些出入,但也不能出入太大,不然自家老爷面子上也不好看。

  另外,他明后几天怕是回不来,可不得把门口的差事找个舍人来做。

  “下去吧。”

  魏广德写好条子交给芦布,挥挥手,这才拿起桌上奏疏看起来。

  今天的差事儿还是要做完,就算这些奏疏大多无甚意思。

  芦布出门不过半盏茶功夫,魏广德也只看了两本奏疏,门口脚步声响起。

  魏广德抬头看了眼,芦布已经带着曾省吾进来了。

  “三省,什么风把你吹来了?”

  魏广德放下手里奏疏,乐呵呵起身冲他拱拱手道。

  “我的次辅大人,我这可是专门来向你禀报大事的,那还要风,我自己就眼巴巴给你送来了。”

  曾省吾急忙还礼,嘴上也说道。

  “请坐,芦布,上茶。”

  魏广德转出书案,引着曾省吾在会客室坐下。

  依旧是木椅,只是天气凉下来后,魏广德让人给每张椅子加了个软垫。

首节 上一节 1423/1447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我在秦朝当神棍

下一篇: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