隆万盛世 第144节
其实有的时候,一直威慑着这些将官远比出手惩办几个害群之马的效果要好。
点齐人马,翁溥也没有在京营久留,带上几日的粮草就要出发。
对于五十多岁的翁溥来说,骑马赶路肯定是不成了,他是坐着那辆马车走的,出发那会儿魏广德也被他叫上马车,这是要说说这次巡边的具体细节了,之前在京营里人多眼杂,自然不好多说。
“广德应该知道我们这次是要巡视从蓟镇到大同一线长城关隘,我昨晚已经对线路进行了计划,现在说出来,也听听广德有什么意见?”
马车开始行进,感觉队伍不是向东走通州方向,魏广德心里有点奇怪,这时候朝北走,这是直接去也不知道是昌平还是顺义。
好吧,翁溥叫他上车的时候,他就猜到了车上翁溥肯定要说行程的,现在只能听着,毕竟官大一级压死人,虽然品级被翁溥完全碾压,可现在是出来执行公务,翁溥正使,他魏广德是副使,也就大他一级而已。
说话的时候,翁溥已经从车厢里一个小暗门里去处一卷地图展开,对着地图开始给魏广德讲解。
北地地图,在翰林院里也有,昨日听闻消息后,他们翰林院一帮子人还找出来研判过,所以并不陌生。
这年代的地图很是抽象,不过还能看得懂,就听到翁溥缓缓说道:“你没看到宣府报来的奏疏,我现在和你讲解下。
宣府和俺答部在虞台岭、张家口外有交战,之后鞑子绕道松树堡,独石堡、龙门堡继续往东,踪迹就不见了,他们还在派探马打探消息。”
说话的功夫,翁溥手指点在宣府北边,随后一直往东边滑动,让魏广德有个比较直观的印象。
宣府东边翁溥所说的三个堡名是位于一个长城的突出部,继续往北就不在大明武力的控制区了。
俺答部明显就是沿着长城行军,寻找薄弱点进行突破的目的很是明确。
“你是卫所出身,应该明白俺答部的目的。”
听到翁溥的话,魏广德点点头。
“虽然上面的命令是让我们巡视从蓟镇开始,可是我料定俺答不会走那么远。”
说话的功夫,翁溥的手指也已经顺着长城边墙继续往东面滑动。
“四海所、渤海所、潮河所,一直到古北口、磨刀峪、将军关、马兰峪这几个地方,才是鞑子最有可能实施突破的区域。
广德可能也知道了,上次鞑子突进关墙,就是从古北口破关而入的,连下密云、怀柔和顺义,顺着官道直奔通州,还好被河道阻拦,没有打到通州去。”
翁溥继续说道。
“按大人的意思,我们这是直接从哪里开始巡视?”
魏广德这个时候听出来,翁溥这次出来不是打算糊弄差事了事,是要做大事儿,所以很可能不会往东走蓟镇,从蓟镇那边开始巡查,毕竟肯定来不及。
“我打算现在去顺义,走平谷,直接从马兰峪开始巡视,希望还来得及。”
翁溥这个时候说出了自己的想法,还真没打算跑蓟镇去混时间,等到鞑子突破关墙就跑回北京城去。
“那蓟镇那边?”
魏广德欲言又止,还是听完翁溥的打算再说。
“蓟镇那边,我打算叫他们调出一队人马到遵化,到马兰峪和我们汇合,跟着我们巡边。”
好吧,魏广德确定了,不去蓟镇,应该是翁溥判断俺答不会那么傻,跑那么远攻击长城,很有可能就是在古北口附近几个隘口寻找一个目标进行攻击,冲进关内。
翁溥也不傻,打算动用自己巡边大臣的特权,从蓟镇调一队官军跟随,增加一些保卫力量,也安全一些。
“全凭大人吩咐。”
魏广德知道不能说什么,反正大不了仗着自己年轻跑得快点就好了,翁溥应该是打定主意了,没必要这个时候和他争什么,更不能坚持去蓟镇,否则回头回到京城,自己必然成为官场笑话。
说不定,翁溥就在等着他魏广德说出去蓟镇的话来,到时候也好甩锅。
“那好,我这就安排下去。”
随后,翁溥掀开车帘,对窗外护卫吩咐了几句,魏广德也听到了,就是叫人带上他早准备好的书信去蓟镇,同时队伍的前进方向也明确了,那就是先往北到顺义,再折往东面去平谷。
马车在凹凸不平的官道上行驶着,木制车轮,自然让车子抖得很是厉害,虽然铺了厚厚的垫子,魏广德坐久了也觉得不舒服。
找了个机会下车,还是骑马好了。
虽然在马上也颠簸,只是这时候不是骑马疾驰,不需要双腿夹紧马腹,也就不存在磨伤大腿的可能,也就是屁股稍微受点罪。
魏广德检查了马上的装备,除了他自己的战甲还在张吉的马上,自己这边战马上还有一柄马刀和一支鸟铳。
京营里,这些武器还是不缺的,特别是鸟铳,李三挑了六匹马,马鞍上全部都带上了马刀和鸟铳,只有战甲没要。
魏广德还是更喜欢他身上这套南京出产的盔甲,毕竟是随他上过战场的。
第203章远戍报烽火
蜿蜒的山道上,一大队骑兵正在挽马前行。
在骑兵队列的中间,那独有的一辆马车很是显眼,前后左右不少骑兵护卫。
这就是魏广德所在的大明巡边大臣的队伍,几日时间他们就过了平谷,但是没有继续前行去蓟州休整,而是直接转道去了马兰峪, 在那里和三屯营派来的一队骑兵汇合开始了巡边之旅。
需要说明的是,平谷东面的蓟州,也就是后世的蓟县,并不是我们所说的明朝蓟镇或者说蓟州镇。
蓟州是蓟州,蓟镇是蓟镇。
明朝的蓟镇其实在遵化以东的迁西县,在历史上非常有名的三屯营才是蓟镇的中枢,蓟镇总兵府就位于这里。
明代为了维护北方地区的安宁, 在东起鸭绿江, 西至嘉峪关的长城沿线设置了辽东、宣府、大同、榆林、宁夏、甘肃、蓟镇、太原、固原9个军事要镇,史称“九边”。
蓟镇总兵府最初在桃林口,桃林口位于永平之北,东接辽东镇,也是长城一处重要关口,但是毕竟距离京城较远,长城上一些重要的关隘如冷口、喜峰口、潘家口、古北口等险地俱在其西,作为全镇的指挥中心,显然位失于偏。
于是在永乐后期,陈敬任总兵时,移镇于狮子峪,解决了坐落失偏的问题,避开了地处前沿的弊病,但是狮子峪地域狭窄,且无卫所和屯地, 不能屯重兵以御敌。
狮子峪位置并不理想, 所以天顺二年, 胡镛任总兵时,选择了三屯营, 辟建城池,兴建营署,把镇所由狮子峪迁到迁西县三屯营。
从此,凡蓟镇镇守总兵官,协守副将,分守参将、守备、游击等官员皆驻三屯营。
蓟镇之重,首先在于它的地理位置从东、西、北三个方面包围着京城。
号称京师西大门的居庸关距京城只有五十余公里,有京城铁门之称的古北口也只有百余公里,蓟镇有险,则京城震悚,蓟镇稳固则京城无虞。
蓟镇地区由塞外越边而入的河流甚多,形成关隘密集,在两千里的防线上,大小隘口一百九十余处,重要的关隘也有四十余处,历来兵家必争的险关要塞,至少有东部的山海关, 中部的喜峰口、潘家口,西部的古北口、居庸关。
出京城已经十余日,魏广德随着大队已经看过马兰峪隘口城防。
在宣府向京城发来急报后,兵部一面上奏和研判局势,一面向蓟镇总兵府发去消息,让蓟镇所辖各隘口加强防御,所以魏广德他们到达马兰峪时看到的就是城关上下明军士卒已经严阵以待,随时可以投入防守作战中。
魏广德随着翁溥检查了马兰峪的城防,翁溥很清楚下面这些军将的尿性,没有去按照花名册点检校阅军卒,只是把重点放在防御物资的筹备上。
马兰峪也算是长城沿线的一处重要关隘,按制应有两千人马驻防,魏广德站在城头大致估算了下,军卒实际大概只有千余人,也就是在这里有接近五成的空额。
心里叹口气,摇摇头不再去想其他,跟着翁溥检查防御物资。
其实他也知道这可能已经算是好的了,在江南,就说九江卫的兵马,实际战兵只有两成,其他在册的八成平日里都是农兵。
两成能算战兵的还是因为九江卫几次出兵,让卫所一直不敢放松军事。
也就是这里地处边镇,随时都可能面对北边草原的敌人,所以这里的军将还算知道好歹,弄了五成兵员。
离开马兰峪,巡边队伍沿途又检查了大小城关十余处,现在已经到了第二个重要关口将军关,这里也叫将军石关。
“那石头可真大。”
远远的,魏广德就看到前面关城和关城旁边那座巨大的石头,仿佛是一块完整的石块。
“之前我听蓟镇的人说了,那石头名叫将军石,据说是以前哪位将军在那里点兵点将,故而那石头名叫将军石,这将军关的名字也叫将军石关。”
旁边的张吉急忙接话道,这些天魏广德交给他一个任务,那就是交好蓟镇的人马。
好吧,其实魏广德想的还是他们对这一代熟悉,进退应该比较有章法,关键时候能够借此那啥。
很快来到将军石关,魏广德已经熟悉了所谓巡边的流程,简单看看城防部署,然后就是检查城防物资。
相对来说,在兵员就这么多的情况下,能够加强的也就是筹备充足的城防物资,至少在遭到鞑子突袭的时候,城关上的守军有充足的滚木礌石等防御物资使用,不用直接和鞑子短兵相接。
在缺乏军饷和训练的明军官兵来说,近战、肉搏战已经无力和外敌对抗,只能利用守城一方这个优势御敌。
进城以后,魏广德和翁溥就默契的分开行动,各自去查看一部分工作。
除了最初几个城关两个人还不熟悉,所以一起检查外,之后魏广德和翁溥已经进行了分工。
翁溥是老资历,调进兵部也已经数年,所以防务部署这块是他主要负责,魏广德则是检查防御物资的准备情况,清查盘点大概数量和存放位置。
对于防御物资的存放,魏广德还是比较重视,别准备大批守城物资,关键时候用不上那就危险了。
在九江卫,以前老爹就有这个习惯,他收缴本该发放到士卒手上的武器,也是怕士卒穷疯了把东西拿出去卖掉,好在他们所处的位置不错,所以倒是不担心被敌人突袭。
另外后世发生不少事件,比如九一八等,都是在守军武器被收缴入库后,在临敌时手中没有武器导致的悲剧发生。
魏广德可不希望这个时候还把一堆防御物资都锁在仓库里迎接他们的校阅,之前几个小关口的守将就是这么做的,然后被从七品的魏广德一顿猛批,从头骂到脚。
很爽。
记得当初听说兵部主事就敢逮着九江卫指挥使大人一通大骂,魏广德现在才感觉到身为文官的这点优势,可以随意的辱骂这些兵头,他们还不敢还嘴,只能老老实实受着。
不过在爽快之后,他又想起老爹和大哥,天知道已经他们会被那个七品小官也是这么对待。
到这个时候,魏广德才深深感受到这个时代的武人是真不容易,又要绞尽脑汁弄钱养家,还要承受上官和文官的欺压,另一边关键时候还要提着脑袋和敌人作战。
想到这个环节后,魏广德之后也就不怎么骂人了,只是后面看到那两个把守城物资锁在仓库里的才破口骂上两句,然后就盯着,看他们派人把物资送上城头去了才算了事。
今天到了将军石关,自然还是由他去检查防御物资的准备工作。
将军石关这里准备到是很充足,守城器械和物资全部都堆放在城关上下,还有一些则是在仓库里,不过这也正常,不可能把全部东西丢放城楼下,首先要能放的下才行。
物资和书册上差不多,一般对于一些微小误差魏广德也已经视而不见了,只要不是短缺太厉害。
城上城下的物资检查一遍,他就走上城关和翁溥翁大人汇合,顺便汇报他这边的检查情况。
走上城墙,首先入眼的还是那蜿蜒如长龙的长城,城墙从脚下向前后顺着山势盘旋。
这几日,魏广德已经看多了明长城,但是每次上来看到还是觉得心潮澎湃,确实壮观。
这可不是后世游览北京只能去那几处长城可看,那时候的长城除了开发的那些景区外,周围几公里,十几公里外的城墙早已坍塌。
现在虽然文武官员都存在贪腐,可是好歹长城作为防御工具一直发挥着作用,守关士卒一直在进行维护,所以现在的长城整体来说还算完好。
魏广德上了城关,就看见翁溥正在和将军石关的守将说着什么,不时向着城下守将手指的位置张望。
魏广德心里很清楚,翁溥这是还在了解周围的地形和防御部署,看样子还没有完事儿。
翁溥看到魏广德上来,也只是含笑点点头,随即继续和那守将询问关城的防御情况。
魏广德站在一旁,一边竖着耳朵听那边对此地的介绍,一边向外张望,欣赏此地的美景。
此时长城上看到的是晴空万里,一碧如洗,湛蓝湛蓝的天空,长城内外则是一副郁郁葱葱,绿意盎然的山林画面,如果没有带着任务来此,魏广德想来在这里泡壶茶,悠哉悠哉的边喝茶边欣赏美景倒是一件乐事。
魏广德干脆站在墙面,双手撑在城垛上向北张望。
将军石关一侧的长城是向东延伸,另一侧则是在此地转了个九十度的弯绕向北方,这里也是一个长城的突出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