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隆万盛世

隆万盛世 第178节

  俺答汗此时站起身走下台来,站到了群臣中间说道:“就算我们调来延庆州和怀来的人马,明军则会调集更多的部队包围我们,因为我在这里。

  你们不觉得奇怪吗?

  明人在保安州龟缩了这么久,今天突然突袭,我们不能和他们纠缠在一块,缠住我们就是他们的目的,甚至动用那队精锐的骑兵偷袭想要杀死我。”

  其他人这会儿都不说话了,今天明军的表现让他们确实很难理解,完全不是他们印象中的明国军队。

  “退吧,今晚就拔营撤离,明军应该会退回保安州,二十多里地,进城可比在野外扎营安全,呵呵.”

  说到这里,俺答汗先笑了起来,随即又看看手下们,看到大家似乎斗志不高,他嘴角挂出笑容说道:“这次是本汗托大了,带来的人马太少导致的失败。

  没关系,我们下次再来,反正这次的最低目标已经达成了,那些货物已经运出长城去,我们也没必要再这里丢掉族里儿郎们的性命,他们都是好小伙子,草原的雄鹰就是该回到草原上去飞翔了。”

  “那延庆州和怀来那边?”

  有人开口问道。

  “传令吧,让他们收到军令即刻撤兵,走来时的路回去,那里龙门卫的战力不行,随便找个碍口就冲出去了,呵呵

  大明的长城,本汗还不是想来就来,想走就走,能奈我何。”

  虽然这次计划不好继续实施下去,算是一次小挫败,但是俺答汗依旧是一副自信的面容面对下属们,依旧藐视着自己南方的这位邻居。

  明军在吃过战饭后,经过休息又向着俺答汗军营试探攻击了两次,只是每次都遭遇到军阵周围俺答部数千骑兵的冲锋威慑,让明军看似次次无功而返。

  “俺答汗看样子损失也不小啊。”

  魏广德看到这样的情况,心里倒是一送,俺答汗看样子今天是不想打了,或许是在重新调配人马,或许还会从延庆州调兵来。

  只是他完全没想到,因为反复计算军队行程的关系,凑巧的进攻时间饿凑巧的援兵到达,让俺答汗误以为进入了明军圈套,退意已决。

  今天不打了就好,我今天退回保安州去,明天我就不出来了,就算你把延庆州和怀来的人马都调来,劳资也不打了,政治资本捞够了,今晚回去就写捷报。

  下午,烈日当空,绝对是不适合继续进攻了。

  魏广德直接下令全军后退,回到鞑子军营去,安排军卒大规模修整营寨,看似是要在此驻扎,为明日继续进攻俺答部做准备。

  而明军的动作让俺答汗更加印证他的猜测,明军想要再这里缠住自己。

  当天色渐渐黑下来以后,俺答汗军营中所有人都默默的收拾行囊,悄悄从后营出发北归。

  只是他们不知道的是,此时的明军和他们正在做着相同的事,只是方向完全相反,明军自大营向保安州方向撤退。

  为了避免打草惊蛇,他们甚至都没有派出斥候、夜不收观察敌营动向,生怕惊醒对手,只是派出精锐骑兵屏蔽战场,不让对方感知自己的行动。

  天色一片漆黑.

第236章勇不过马芳

  俺答部入寇宣府的消息早已在北京城里传开,市井百姓一开始还极度紧张。

  几年前才发生了鞑子兵临城下那一幕,时间太短自然让人无法忘怀。

  在很短的时间里,京城东、西门的宅院价格暴跌,大量人口涌入南城,让这里显得更加拥挤。

  好在大明朝修建的南城墙占地极广,京城的南城方向只有靠近内城附近才被完全开发出来,显得异常热闹,靠近城墙附近却还有大片空地,可以让这些因为惊慌逃进城来的百姓可以搭个临时栖身之地。

  当京城百姓经过数天恐慌后逐渐平静下来之时,随着宣府难民通过居庸关等关口进入昌平,进而一些人更是逃难到了京城,市井百姓的恐慌心理再次被提起。

  这段时间以来,整个京城都显得人心惶惶,纷乱异常。

  对于这样的情况,朝廷和顺天府只能每日派出大量衙役和京营官军上街巡逻,弹压不法。

  宣府难民的涌入,虽然让京城百姓着实被吓了一跳,可是他们也带来了比较可信的信息,那就是俺答部确实打进来了,只是目前似乎还没有进攻居庸关,京城这里还是安全的。

  朝廷几十万大军会去围剿他们的吧。

  这是这段时间以来,京城百姓茶余饭后说的最多的一句话,虽然说话之人怕是自己都不信。

  京城附近的百姓终于还是安稳下来了,至少在俺答部没有突破居庸关长城以前,京城还是安全的。

  原先因为恐慌涌入南城的百姓也纷纷返回家里,该上工的上工,该耕种的耕种。

  京城周边的菜农依旧每日起早京城卖菜,一切似乎又回到了原点,只是京城多了不少宣府难民的身影,他们为了活路四处寻找能够吃饭的工作,或是沿街乞讨生活。

  这一日,天光放亮,大量的城外百姓已经堵在阜成门外等待入城。

  不多时,随着“嘎吱吱”声响起,厚重城门被向内打开,只是没等他们挤进去就被城中开出来的一队军卒全部挡住。

  对于这些百姓来说也见怪不怪,每日都是如此,城门已经打开,很快就会放行的,只需要耐心等候一会儿的事儿。

  很快,在城门内外布防好拒马等物后,军卒也不再挺着刀枪阻止百姓进出城门,只是让他们不要拥挤,排队前进。

  最先进城的自然是城门外的几辆马车,那些装饰华丽的马车一看就知道不是普通人家所有,自然也有了优先入城的权利。

  随着马车进城后,百姓这才三三两两的挑着担子背着竹篓穿过城门。

  “哒哒哒”

  清脆的马蹄踏着石板的响声由远及近,这是一队明军的马队,马上之人全都身穿明军的红色战袄。

  这队明军骑兵有七八人,每人身上要么背着什么东西,要么手里提着一根长杆,就这么打马冲向城门,接近的时候,领头之人对着城门守军高喊:“宣府急报,宣府急报”

  听到是宣府来的,城下百姓都不敢怠慢,连忙躲到一旁,让出一条道来,而守城军卒这个时候也已经开始清道,把城门内的百姓驱赶到两旁。

  “哒哒哒”

  马蹄声穿过城门洞响起沉闷的声响,随后他们已经冲进了内城。

  虽然他们已经离开,眨眼间已经看不到身影,可是城下百姓确实在询问着刚才那队军卒的表情,猜测他们带来的是好消息还是坏消息。

  京城兵部衙门里,此时的兵部尚书聂豹坐在公房翻看着各地卫所呈送上来的公文,办理日常公务。

  伺候不怎么爱上朝的皇帝,其实对于大臣们来说也是一种幸运,可以提前以各种理由请假,不用天不亮就跑到奉天门去行礼。

  当然,大臣们也不能每天都不去,一般都是去几次就请假两三天,然后又去,反正都见不到皇帝,要见那得去西苑。

  就算去了西苑,要是没什么大事儿,一般也见不到。

  正在翻看中,门外脚步声响起,很是杂乱,显得进来的人很匆忙,聂豹放下手里的公文抬头看去,一名吏员正手捧一份公文从院子中跑到了公房门外。

  “什么事?”

  作为兵部尚书,一言一行自有气度。

  “聂大人,宣府翁大人急报。”

  那书吏连忙躬身说道,双手奉上那份公文。

  聂豹接过公文看了封口完好,这才点头说道:“知道了。”

  说完话,这才打开公文仔细看起来,随即脸上就浮现出一抹狂喜之色。

  宣府那边终于还是打赢了。

  自嘉靖三十一年,聂豹被起复出任兵部尚书后,一直都在为南倭北虏头疼不已,特别是这个北虏,就在京城左近,稍有动作就会闹得满城风雨,他们兵部自然就是首当其冲被都察院等清流弹劾,让他这个兵部尚书是烦不胜烦。

  聂豹字文蔚,号双江,是江西永丰县人士,也算魏广德老乡之一。

  聂豹一生刚正不阿,弹劾“污吏”几十人,清廉如水,穷到被冤枉入狱,被逮时,连押京师伙食费都拿无,落职后,为了生计,经常步行往返于吉安的青原山等书院教学。

  只不过现在的聂豹已经六十多了,不过看上去就像七老八十岁的模样,这也是兵部这个位置给闹的,烦心事太多了。

  值得一提的是,聂豹算是王守仁心学正统传人,认为良知不是现成的,要通过“动静无心,内外两忘”的涵养功夫才能达到,主张主静修养,主张致虚守静的工夫论,还主张戒慎戒惧。

  看完手里的急报,聂豹兴奋的一下站起,因为动作过猛还一个趔趄差点摔倒。

  旁边公房书吏连忙上前扶住他,然后就听到他问道:“送信的人呢?还有那些东西?”

  “禀报聂大人,驿卒都在外面.”

  那书吏话没说完,就感觉身前一阵风吹过,然后就听到聂豹的声音在门口响起,“我先去看看。”

  而此时京城中心,皇宫西侧的西苑门外,随着宫门的开启,身着蟒袍的陆炳已经当先走了进去。

  他在昨晚就接到了锦衣卫宣府传来的密报,看完后也是让他很是兴奋了一场。

  有了这个胜利的消息,之前还气氛紧张的京城总算可以松快一些了。

  只是在这个时候,宫门已经落锁,就算是他无诏也不得入宫,只能等到天亮开宫门后再向嘉靖皇帝报喜了。

  是的,在魏广德看来,就是一场不胜不败的战斗,在逼退俺答汗部以后,在大明朝廷看来就是一场大胜仗。

  六年前是什么光景,俺答汗率部到了京城附近抢掠,蓟镇、宣府等勤王大军都只是聚集在左近不敢出战,还要等人家吃饱抢完了才走。

  这次不同了,鞑子进入宣府,宣府军总算是和鞑子打了一场,而且还打赢了,让俺答汗不得不拔营北返。

  就是可惜了这次机会,要是宣府军骑兵再多一些,未尝没有可能留下俺答汗这个贼酋,一旦抓到他,嘉靖皇帝肯定是要举行隆重的献俘仪式,祭告太庙。

  可惜了。

  早早来到宫门外的陆炳这会儿想的就是这个,不过在宫门开启后丝毫没有影响他入宫的速度。

  很快他就到了永寿宫外,向侍立一旁的小太监问起嘉靖皇帝是否已经起了。

  在得知嘉靖皇帝已经起来后,正在里面洗漱,他这才连忙让小太监进去通禀,他要求见陛下,有紧急军情禀报。

  不多时,陆炳就被准许进入永寿宫,进入大殿后看到一副仙风道骨打扮的嘉靖皇帝,陆炳就是一脸谄媚的笑道:“恭喜皇上贺喜皇上,昨晚我接到宣府那边密报,皇上钦点的魏广德魏传胪这次在保安州可是指挥宣府军打了一场大胜仗,俺答汗被他给打跑了。”

  “嗯?可真?”

  嘉靖皇帝自认为很是聪明,自然不想随意被下属欺骗,实际上他最恨的就是敢骗他的人,特别是那些成功骗到他的人。

  对于陆炳,他很信任,可是听到刚才陆炳说的话,他却是有一点怀疑的。

  魏广德,十七八岁的小孩子就会打仗?

  让他舅舅来或许还靠谱一些。

  对于之前九江卫参与的两次剿倭之战的过程,他已经通过东厂和锦衣卫了解清楚了,只是有一点他不知道那就是倭寇的实际战力。

  这个东西,不管是文官保持的朝廷还是内监、亲信控制的情报机构,都不愿意把一些事情说的太明白,糊涂一点好。

  因此,嘉靖皇帝倒是知道了,两次战斗最出彩的其实只是那个九江卫指挥同知吴占魁指挥的,魏广德他爹也参与进去了。

  也正是因为从情报机构那里获得准确消息,让他确信魏广德是真的骑马砍人,所以才会对他另眼相看,对于忠于自己的人,嘉靖皇帝是不会吝啬的。

  自己手下的大臣们,要是都忠诚于自己,用心办事,自己哪里还用分心朝政,可以全心全意修炼长生之术。

  这个时候,大太监黄锦已经从陆炳手里接过锦衣卫宣府探子送来的急报,然后转送到嘉靖皇帝手中。

  这是锦衣卫内部文书抄录的,原文自然不能让皇帝看,那些字儿是真的,没点眼力都认不全。

  嘉靖皇帝也不是个糊涂人,看完上面的内容后摸摸胡须,这才开口说道:“胜仗倒是胜仗,至少把贼酋打跑了。”

  锦衣卫内部是不会对一些东西进行修饰加工的,很是直白,甚至把打探到的大致战斗过程,敌我双方战损也进行详细的描述。

首节 上一节 178/1447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我在秦朝当神棍

下一篇: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