隆万盛世 第18节
如果在这十二年的奋斗中能够拿下举人功名,魏广德也打算去冲一冲会试。
当然,这些对现在的魏广德来说,有点遥远,但是他还是要做准备。
准备的
至于说这样的文章没有思想,没有内涵,其实对于魏广德来说真不重要,他可不奢望自己能够三元、六元的疯狂冲上去。
记得后世看到过的哪本小说里面不是就有说,明朝哪个皇帝的时代,要是你中了一甲,拿到状元榜眼探花,反而是惹祸的,被当时的当朝首辅给整的生活不能自理。
真假,魏广德没法判断,但是自己不想做出头鸟,享受生活才是他要做的。
吴栋这里自然有一些这样的文章,而且还不少,除去一些重复的,还有很多是魏广德没有的。
光是看看,多看几遍,是能够记下,不过这可不是魏广德要的稳,还是自己手里有一份最好,没事儿就看看。
可惜,吴栋这里收集的文章,大多都是手抄本,毕竟这些文章档次有点低,可没有书肆去刊印发售。
看着桌上被魏广德翻出来的文章,吴栋笑道:“回头我找人给你抄一份就是了,几两银子,读书人有的是人抢着帮你抄这些。
不过,自己抄其实才是最好的,不仅加深记忆,还能练字。
对了,后天聚会的时候,你也可以问问其他人,别的不敢说,曾家收集的这类文章肯定多”
第31章靖水楼(难忘今宵笑开怀幸福好运滚滚来)
初五,快中午的时候,魏广德跟着吴栋,还有大哥魏文才坐着马车往江边走。
泽彭县位于长江边,站在县城城墙上就能远远看到江面和江上往来如梭的商船。
不过他们这次并不是往县城方向去,泽彭县最繁华的区域,除了高高城墙里的县城外,还有就是江边码头附近的许多建筑。
其实泽彭县的码头说不上繁华,远远比不了九江和湖口,可是在这个时代,只要靠近大江大河的城镇,繁华程度还是远超其他地方。
这次曾元述做东的地点选择的是江边的靖水楼,也算是泽彭县知名的大酒楼了。
说道知名,自然是因为魏广德这么认为的,因为他哥魏文才和他说起县城情况的时候,顺嘴就提到过这家酒楼。
坐落于长江岸边,登楼远望长江之水天上来,魏广德上了这酒楼后,就深深的体会到了。
以往是站在岸边看,可能水平高度不够,感觉没现在这么震撼。
“怪不得古代的诗人站在江边酒楼上就诗兴大发,一首接一首的佳作问世。”
魏广德这会儿心里是这么想的,其实他不知道的是,长边边上的酒楼多了去了,真正成名的其实也就那几家,而文人骚客们留下的诗作文章那么多,真正流传下来的又有多少?
还是运气啊!!!
曾元述作为这次宴会的东家,自然早早就到了这里,靠近江边的饭桌早就订好,吴栋他们一行还算是来的比较晚的,至少一桌人大多都先到了。
“失礼失礼。”
吴栋上楼就看见正往楼梯口望的曾元述,急忙抱拳说道,带着魏文才、魏广德两兄弟快不过去。
这会儿看到客人到了,酒桌上的几位也都纷纷起身向他们施礼。
随着吴栋的介绍,魏广德知道了桌上几个士子打扮的人的身份,和来之前吴栋说的差不多,上首两人,分别就是曾元述和曾省吾了,旁边的就是马祥等人。
曾省吾已经是在座一桌人中身份最高的,当然这不是指的年龄,而是功名,他已经是秀才了,虽然不是江西的,但是在大明朝,湖广和江西,那都是科举大省,两地读书氛围相仿,所以竞争也是十分激烈的,含金量自然不低。
所以一桌人,只有他穿的是襕衫也和其他士子穿的不同,是圆领大袖衫,明显有别于其他人。
“这是吾表弟,魏文才、魏广德。”
吴栋指着魏家两兄弟给他们介绍道,“这次表弟他们来家,所以我就一起带过来了,认识认识我们彭泽县的名士,顺便也让他们跟着长长见识。”
吴栋先是客气一番后,又介绍了下两人的情况。
魏文才也是读过书的,只要不是让他写,一切都还能马马虎虎应付过去,装个读书人问题还是不大的,虽然他只读了四书,不过有天赋记忆在,说起子曰诗云那也是一套一套的,倒也能说得过去。
魏广德年岁小点,而且十一岁只是读了四书,在镇上也算出类拔萃了,可是在彭泽县里来说,那就只能算一般。
像这次的东道曾家,他们家的孩童进学都比较早,五六岁,六七岁就开始蒙学了,一般十岁左右就把四书学的差不多了,这也是书香门第的子弟和其他家庭孩子的区别。
人到齐,很快酒菜就端上桌,众人开始攀谈起来,而重点自然是已经身为秀才的曾省吾。
在座众人中,年龄最大的是马祥,其次才是曾省吾,曾元述还有吴栋他们,魏文才和魏广德算是最小的,所以这群人大多也没有把魏广德两兄弟看在眼里。
在他们看来,就算是吴栋,其实也没法和他们相比,因为他们才是正经的读书人,吴栋算什么,只能袭武职的家伙。
只是吧,吴栋运气是真的好,在众多同窗士子当中,竟然一次性就通过县试府试,拿到童生的名头。
要知道,在座人众里,只有曾元述和马祥是童生,其他的什么都不是。
当然,有这个想法的人里面,可没有曾元述和马祥,毕竟他们考过来了,知道考试的艰辛。
虽然吴栋注定不可能和他们一样,但是也愿意结交。
学识就在那里,不增不减。
其实那些看吴栋不顺眼的,也就是羡慕嫉妒他考过了县试府试,但是也只能心里想想。
对读书人来说,这样的心思是不能宣之于口的,那会坏了自己的名声。
再怎么说,吴栋是正儿八经的童生,还是他们的同窗。
众人喝着酒吃着菜说说笑笑,宴会气氛很热烈,魏广德也有机会喝上这时代的酒了,不是白酒,黄酒,本地的封缸酒。
听着他们一会儿说起四书,一会儿又扯到五经上去,时不时还有人高声唱出诗词,魏文才这会儿似乎也很亢奋,把自己学过的那些,早就丢到爪哇国的东西重新拣起来。
魏广德喝着酒吃着菜,听着他们一番长篇大论,心里却想的还是晚点,找机会问问表哥嘴里说的曾元述那里,搭个话,问问那些八股范文。
正想着呢,楼梯处蹬蹬蹬响起上楼的声音,几个男女上了楼来。
魏广德没有受酒桌上激烈谈论的影响,自然就听到响动,转头就望了过去。
前面一个一身大红罗衣,浓妆艳抹的女人,看上去上了岁数,年轻的时候怕也是一个红粉俏佳人,一路走来似乎还带着一丝妖媚。
这就很要命了,毕竟估计有四十多了,虽然后世也说熟女熟女,可是这就太熟透了。
魏广德心里想着,果断转移视线看向她身后。
而在她身后的却是一个十七八岁的姑娘,一身粉梅色雪狐棉衣,芙蓉祥云百花褶裙,身披淡兰色的梅花衫,头上云髻斜插宝簪,缀着紫玉显得很幽雅,流苏挽在三千青丝上,仅仅是略施粉黛,但却是红唇秀靥、人比花娇。
美女啊!
魏广德心里哀叹一声,叹是因为在后世电视网络中看惯了各式美女后,见到这个姑娘也会让你眼前一亮,哀的却是现在自己十一岁的年纪。
好吧,毛都没长齐。
两女身后还有不少男男女女,似乎是随从,又好像是.
两女身后的确实是随侍丫鬟,后面的却是拿着一件一件的乐器,就是乐器。
古代的乐团吗?
魏广德在心里想着,不过很快就有人给出了答案。
“哎哟,刘鸨母,你可算带着人来了。”
曾元述也看到进来的人后,大笑着向那个穿红罗衣的女人喊道。
第32章大过年的闹事儿
大年初一头一天,家家户户过新年。我祝你开门见喜,迎面来财,出门遇贵人,在家听喜报,最后还有……红包拿来!
“今儿,可要湘云姑娘辛苦,让我堂哥看看我们江西美人的风采。”
曾元述在介绍下在座读书人后,就吩咐酒楼布置起来。
靖水楼上下只有三层,本就不算大,虽然装修精美,雕梁画栋,也就显示酒楼的豪华气派。
魏广德现在所在的三楼,自然就是酒楼最好的地方,不过也没有设置包厢雅间什么的。
今天是曾元述包下了这第三层,除了他请来的客人,自然也不会有其他人上来。
这三层的面积,魏广德目测大概几十平米,也不算小,只是明显屏风后面还堆叠这桌椅板凳。
显然,因为是包席,所以酒家就把多余的桌椅搬到角落,用屏风隔断。
那鸨母让后面的乐手去屏风后面就坐,自己则是带着湘云姑娘先是给桌上客人们敬酒,到这个时候,魏广德也知道了这一行人是什么来历。
那个鸨母姓刘,是芳华楼的老鸨,客人们都叫她刘鸨母,而带来的姑娘就是湘云,是芳华楼的头牌了,她们也是曾公子请来献唱助兴的。
刘鸨母带着湘云挨个敬了一杯酒,也算是欢场老手的她自然知道通过敬酒的方式,短短几句话,她也就能对在座的客人有个大致了解。
轮到魏广德的时候,毕竟现在还是娃娃脸,一看就知道还是个孩子,看了眼桌上的酒杯后,刘鸨母还是让湘云上前给他斟上一杯酒,魏广德在这个时候也才有机会近看了下这个湘云姑娘。
美女,确实是个美女,不过现在看起来也没有先前那么惊艳了。
魏广德第二次看湘云姑娘的时候,心里就没有了之前那种感觉,内心还真有点奇怪。
不过随着湘云端杯敬酒的时候,魏广德忽然有所悟了。
自己穿到明朝来,见得多的也就是老娘,还有镇上一些妇人,而她们都是平常打扮,可没有像这对女人这样,一身盛装,头上也是带满珠钗玉环。
好吧,就是以前魏母没有打扮,头饰也很简单,所以魏广德还没有看到过古装女子的那种美。
就算是过年到县里,因为是回娘家,魏母也是没有刻意打扮的。
表姐母女虽然有打扮,但也很简单,头上也没带多少珠钗。
魏广德算是在这个湘云姑娘这里,第一次感受到了汉服美女之美。
想想也是,要是她们不注重仪表,生意也就不要做了。
在乐手们都准备妥当后,湘云姑娘就开始唱曲,为酒宴助兴。
魏广德到了明朝,还是第一次听到这里的流行音乐。
在魏广德那个时代,说实话,很少听到明清时代的音乐了。
虽然很多标榜的华夏风,或者古典音乐,都是宣称古风歌曲的。
但是,在这会儿魏广德看来,似乎相差甚远。
当然,不是说大明朝的音乐更好,而是实在是让他有点,感觉还没以前听的那些古筝演奏强。
屏风后面乐手们吹拉弹唱,忙的不亦乐乎,但还是让魏广德很是不适应。
不过看到一桌子人在音乐响起,湘云姑娘开始唱曲后,都逐渐停止了交谈,听起宛转悠扬的歌声,看上去很陶醉似的。
到这个时候,魏广德不得不承认,几百年的进步,乐器不断推陈出新,音质音色其实更加完美动听。
听不来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