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隆万盛世

隆万盛世 第191节

  落在魏国公府上,说姑娘好像不对,应该是千金才对。

  信上内容很多,信息量有点大,详细说了徐邦瑞和魏勐对于两家结亲的来龙去脉,甚至连一些时间节点都有提到。

  显然,老爹写这封信的时候已经想到了许多,所以信中内容异常详细。

  魏广德没有理会徐怀,而是看着信纸开始在心里推敲起来。

  整个结亲的过程,似乎是在他会试之后就说好了,但是在殿试成绩出来后,魏国公府上似乎生了一点变数,虽然最后没有影响太大,也足够让魏广德意识到很多东西了。

  魏国公府上怕是还有其他事儿没有说出来,老爹并不知道,或者说猜到了但是不好言明。

  而现在徐家的人就坐在下面,到底是来为自己揭开谜底还是什么?

  魏广德一时不好确定,有点踌躇。

  果然,信件后面又介绍了和他订亲的徐家千金徐江兰的信息,他是徐邦瑞的胞妹。

  徐邦瑞。

  魏广德把这个名字记在心里,知道魏国公府上的事儿,八成就和徐邦瑞有关系了。

  从信件开头的内容看,他似乎是这件事儿的推动者,不应该拉后腿才对。

  真想只有一个,那就是徐家有人威胁到徐邦瑞,那人似乎在反对他和徐江兰的婚事。

  魏广德眨眨眼,有点想不明白,只能暗叹这些大家族内部勾心斗角或许很普遍吧,不像他们家小门小户的,也没什么好争的。

  “徐怀,信我已经看过了,不知你家主人是”

  魏广德虽然断定徐怀应该是徐邦瑞的人,也就是他未来大舅哥的手下,可还是要假装不解问上一句。

  “小人打小就跟着大公子,说起来和魏大人也不是外人,我家公子就是徐邦瑞”

  那徐怀很快就把魏国公府上的事儿说了一遍。

  果然,就是两兄弟为了承袭爵位的事儿在明争暗斗。

  不过和魏广德想的略有出入的是,他很快意识到下场的人可不止是这两兄弟,就连当代的魏国公徐鹏举都撸起袖子下场了。

  明摆着,这是帮着小儿子打压徐邦瑞这个庶长子。

  想到这里,魏广德猛然记起月前朝廷发出去的那份诰命文书,急切开口问道:“徐邦宁的母亲是郑氏?”

  “正是,只是那个郑氏只是公爷的宠妾,根本算不得侧室,完全是在欺骗朝廷的诰命。”

  徐怀听到魏广德的问话,点头回答道。

  “呼”

  魏广德现在想明白了,就是这么回事儿。

  人家在官面上已经占了先手,虽然诰命有问题,可是毕竟已经发出去了,在朝廷没有收回前依旧是有效的。

  对于后世人来说,正妻死了,要立谁为正妻还不是魏国公一个人的事儿,他喜欢谁就可以立谁?

  其实,这种看法是不对的,至少在这个时代不行。

  “娶妻”和“纳妾”,其实从“娶”字和“纳”字就能看出一丝区别来。

  妻子乃是三媒六聘明媒正娶回来的,是主子。

  而妾进门用的是个“纳”,也就是花钱买来的。

  古籍中也有明确记载,“妾乃贱流”、“妾通买卖”,妾室其实就是高等奴婢,就是件物品。

  因为妾的卑微,古时候妻子即便是被休弃、或者去世,主君也会重新迎娶个妻子,而不是将家里的妾室扶正,在宋朝以前,扶正妾室要被流放、罚款与杖责,还要坐牢。

  这样的制度也是逐渐形成的,之前在春秋战国时期,天子势衰,礼法崩坏。

  《左传》中就记载了这么个故事:“宋有生女子赤而毛,弃之堤下,宋平公母共姬之御者见而收之,因名曰弃。长而美好,纳之平公,生子曰佐。后宋臣伊戾谗太子痤而杀之。先是,大夫华元出奔晋,华弱奔鲁,华臣奔陈,华合比奔卫。”

  正是因为春秋时期,出现了这么多违背礼法的事,诸侯会盟企图重新恢复西周时期的社会秩序,特地将“无以妾为妻”作为会盟的约定之一。

  到了大明朝,虽然官方没有明文规定禁止妾室扶正,但是不管是民间还是贵族当中,出现将妾室扶正的现象,但是也很少见,尤其是那些有身份地位的人。

  此时的魏广德就在脑海中快速分析着此事的利弊,魏国公有点孟浪,不管走什么路子办成的这件事儿,只要盖子被掀开,他就要面对满朝文武的口诛笔伐。

  虽然《大明律》当中确实没有禁止妾室扶正,可是这样的行为和现在的主流价值观背道而驰,所以一定会遭到抨击,甚至被追回诰命。

  不过未来老丈人这点麻烦还真不算什么,最主要的还是大舅哥现在的处境就有点尴尬了。

  现在的郑氏有了诰命之后算什么?

  徐邦宁是庶次子还是嫡子?

  魏广德不觉看了眼跟前的徐怀,他明白徐邦瑞的意思了。

第247章勋贵的生存之道

  “我明白大公子的意思了。”

  魏广德仔细思考一番后才开口对下面的徐怀说道,现在他和徐江兰的婚事只是订下,三媒六聘这些程序也没走,自然还是只能称呼徐邦瑞为大公子。

  “你先下去休息吧,我在这里和徐怀说说话。”

  魏广德这个时候转头对家丁说道,旁边的张吉很识趣的给他带路,屋里就剩下魏广德和徐怀两人。

  “大公子的意思是,想要我在京城活动一下,把事儿抖开呢,还是什么?”

  魏广德想要搞清楚徐邦瑞的真实想法,然后自己才好酌情考虑要不要做,怎么做。

  “魏大人有所不知,我这次来还要说个其他事儿。”

  徐怀这个时候忽然起身凑到魏广德小声说道。

  神神秘秘的样子把魏广德吓了一跳,还以为他要做什么?

  待听清楚徐怀话里的意思后,心里又是一惊,难道自己猜错了,不是想要自己在京城给他造势,把封出去的诰命追回来?

  “魏大人不要多想,事儿和那份诰命不相干。

  我家公子是国公府的长子,这是不可动摇的,就算将来要争,那也是朝廷派人下来查勘,如果朝廷认定二公子是嫡子,我们大公子自然也无话可说。”

  听到徐怀这么说,魏广德心里就有数了,徐邦瑞并不想在那份诰命上做文章。

  这可是魏国公府,一份诰命有什么用,最后都是要上达天听的,只有皇帝认可了才算真的有效。

  显然,到那个时候,徐邦瑞才会出来和他二弟打对台,毕竟他娘的身份是改变不了的。

  “那大公子让你来,是要告诉我什么事儿?”

  魏广德不大喜欢这样的交流方式,有啥说啥多好,搞的神神秘秘的,还以为是要商量造反。

  “魏大人有所不知,诰命到了南京以后,我家公子并没有在意,但是没想到.”

  说到这里的时候,徐怀微微一顿,脸色变得很是难看。

  魏广德看到这里,心中哂笑,这是演给谁看的,故意这么做做,不就是想要再自己面前表达这件事儿的严重性吗?

  魏广德没有做声,也装作很关切的看着他,等待下文。

  虽然效果不理想,但是徐怀还是很快恢复过来,继续开始讲述前些天南京城里发生的事儿。

  原来那日魏国公徐鹏举找到南京兵部尚书刘采,目的其实就是想送小儿子徐邦宁去兵部学韬略,为将来袭爵掌军做准备。

  刘采所在的衙门就在南京,自然听闻过魏国公府上那些狗屁倒灶的事儿。

  虽然他和徐鹏举表面关系还不错,可是文官向来都不怎么把勋贵看在眼里,对于徐邦宁的事儿,他也有自己的判断标准。

  对于那份京城送来的诰命,刘采是不认同的。

  实际上只要知道事件来龙去脉的文官,都不会同意给郑氏封诰命。

  显然,魏国公府上的诰命其实就是他们欺骗朝廷骗来的。

  只是看到木已成舟,南京官场上的大人们都选择了沉默,毕竟事儿涉及的主要还是魏国公爵位的承袭。

  就目前看,徐鹏举还活蹦乱跳的,根本扯不到那上面去。

  等真的要确定魏国公世子的时候,只要朝廷不认可徐邦宁的嫡子身份就好了,依旧由庶长子徐邦瑞继承爵位。

  徐邦瑞对于郑氏获得诰命并不着急,主要原因也正是因为他已经知道了官员们的打算。

  而现在变得有点着急,也正是因为这件事儿后续发酵的影响,开始有点不受他掌控了。

  在魏国公徐鹏举见到刘采希望他能够给徐邦宁开后门,安排他进南京兵部衙门后,并没有得到他想要的结果,刘采严词拒绝了他的请求。

  不仅拒绝徐鹏举的请托,刘采甚至还在劝他更改主张,按照朝廷的宗法制度来做,警告他如果真的更加疼爱幼子,就更该早些打算,给他安排个合适的位置,别让两兄弟因为承袭这事闹到不可收拾的地步。

  面对这么尴尬的场面,魏国公徐鹏举只好暂时退步,答应送两个儿子去兵部学习。

  对此结果,刘采才点头答应下来。

  只是在徐鹏举回到家中叫来两个儿子后,徐邦瑞对此自无不可,而徐邦宁则明确表示拒绝。

  他哥的性格使然,并不如他那么在外面飞扬跋扈,现在整个南京城里的公子哥们大多都是跟在他屁股后面跑,很是威风八面。

  这样的生活环境下,让他进衙门里学习,他当然是不答应的。

  好好的纨绔不做,去做什么芝麻官啊。

  徐邦宁不愿意去,徐鹏举一时也没了办法,只好暂时放下此事,徐邦瑞自然也没法去兵部学习韬略了。

  只是徐鹏举又选择了另一个方法来操作此时,依然是送孩子上进。

  大明朝的最高学府自然就是国子监,都城是南北两京,朝廷各衙门的班子也是两套,这国子监自然南京也有。

  徐邦宁不愿意去兵部,那就疏通关系让他去国子监转转,其实都不需要去,主要就是挂个名就好了。

  他是看出来的,刘采对于他选择培育小儿子作为接班人是严重不满的。

  惹不起我还躲不起吗?

  但是有了之前的事儿,徐鹏举在操作国子监一事上就多了个心眼,明面上依旧让两兄弟都去国子监报道。

  但是暗中,他却找了另外一个人来操纵这一切,这人就是同为勋贵的诚意伯刘世延。

  魏国公和诚意伯,一位是开国功臣武将徐达之后,而另一位则是文官刘伯温的后人。

  徐达和刘基(刘伯温)都是辅佐朱元璋定鼎江山的重要人物,本来关系还是不错的,两人生前长期共事,是生死与共的患难之交,只是到了徐鹏举这一代出了一点变数。

  朱元璋建立明朝后,实行了两项影响明朝两百多年的制度。

  一是把皇子分封为各地藩王,世代相传与国同休,作为皇权的辅助保障。

  二是把开国功臣封王封侯,也让他们的子孙可以世代承袭爵位,永享富贵,以激励后人。

首节 上一节 191/1447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我在秦朝当神棍

下一篇: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