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隆万盛世

隆万盛世 第241节

  而最倒霉的是,当属明军派去岑港做人质的指挥夏正。

  王直义子毛海峰听闻义父被明廷诱骗下狱,气得双眼通红,立刻把刚刚还在一起欢饮的夏正绑在船头,破口大骂明军无信,然后碎刀割剐了夏正。

  据说夏正至死一声不吭,因为他知道,朝廷诱捕王直的招术,太过于理亏,可这位也憋曲,只能沉默就死。

  王直之死,造成了倭寇新一轮疯狂的报复。他手下三千多狂倭杀红眼,一路在海上漂,一路狂杀。

  毛海峰知道,此时的杭州周边大量明军聚集,肯定是不能攻打府城救出义父的,他选择攻掠其他府县向朝廷施压放人。

  此时,这股倭寇先攻潮洲,杀伤不少明军后,又扬帆进犯福州去了。

  不过这些消息都不是邸报上的,而是南京魏国公府徐邦瑞派人用快船送来的消息。

  此间消息混乱,只能说大差不差。

  收到消息,魏广德找来地图看了半天后只能苦笑,这股倭寇还知道避实击虚,攻打明军没有防守的薄弱区域。

  此时浙江全境为防备倭寇袭扰早已经做全了准备,而隔壁福建显然对此毫无所觉,毛海峰把劫掠目标转到福建,后果可想而知。

  刚刚从浙江被调至福建任巡抚的阮鄂自知不能敌,选择紧守府城放弃其他府县,这帮贼寇看无法攻占福州,掉头进攻福海。

  福海县此时对倭寇再度来袭毫无准备,县城被破,县令叶宗文被杀,倭寇劫库狱,杀害男女一千余人,焚毁官民廨舍无数。

  不久之后,这股倭寇又分成数股,在台州、惠安、长乐、漳州、泉州等地登陡,忽来忽往,极尽荼毒地方。

  一时间各地警报骤起,一道道加急求救奏章送入巡抚、总督案头,南京六部和都察院闻之后也立即将浙江福建的局势上奏天子。

  安稳数月的沿海倭患复起,这股倭寇也不似之前倭寇以劫掠为主,而是大肆攻杀破坏,对地方造成的损失尤其惨烈,故嘉靖三十七年后的倭寇也被称为“新倭”。

  虽然京城还没有回复消息,可是南京兵部已经给九江卫发来军令,收集兵力整装待发。

  现在的九江卫已经是南京兵部手上一支重要的机动力量,其所处位置和交通优势决定了可以被快速征调投入战场。

  现今江南局势大变,南京方面第一个想到的自然就是征调九江卫入援浙江福建。

  年前,魏广德提醒魏老爹后,当晚又和舅舅吴占魁说了此事,九江卫的指挥、千户一级将官就在第二日秘密开会,内部通报了这件事。

  听到说王直被捉,一开始不少军将还连带喜色,可是听到后面的话就不淡定了。

  王直一事处理不好,有可能酿成更大的倭患,作为军将他们自然不希望平静数月的沿海再起风波,安安心心在家里躺着多好,何必要去沿海和倭寇打生打死。

  战场之上刀剑无眼,上次剿灭倭寇卫所里还死了个千户,谁也不想成为第二个倒霉蛋。

  所以这个年,九江卫的战兵队就遭了罪了,放假时间被压缩到只有三日,虽然队官答应之后会多发军饷补偿,可是银子不到手里谁知道最后还有没有。

  表哥魏文才和大哥吴栋也只在九江府呆到了十五,就坐船回到彭泽操练右军千户所队伍去了。

  在南京军令到达九江卫之前,九江卫其实已经做好了开战的准备,虽然大家都不希望调令真的到来。

  随着浙江福建战事再起,来往于长江之上的船只也骤然增多,不少位于松江、苏杭等地的织坊都大批量出货,避免被倭乱波及造成损失。

  商船的大增也给消息的传递带来了便利,在南京兵部通报还没有达到前,徐邦瑞就派人送来了最新的消息。

  倭寇在进犯浙江温州、台州诸府,其中乐清、临海、象山等地受害最为严重,而自浙江温、台等府窜入福建福州、兴化、泉州等地也是如同之前,皆登岸焚掠而去。

  不过让魏广德稍微安心的是,最新的情报显示,倭寇在大肆劫掠后几股倭寇重新在舟山岑港外围集结,而此时朝廷的旨意也下到了地方上。

  由于新倭大至,海患复起,朝廷严旨切责胡宗宪,并把总兵俞大猷、参将戚继光等人的军职一概消夺,限令他们一个月内先荡平岑港的这股倭寇。

  于是机缘巧合之下,重新集结在一起的倭寇毛海峰部被以总兵俞大猷、参将戚继光所部围困在舟山岑港。

  倭寇在舟山严密设防,特别是在岑港周围与明军对抗。

  明军虽勇,但倭寇们恃凭有利地形,对明军杀伤甚众,无奈之下明军也只好考虑长期围困这股倭寇一途,希望能彻底剿灭。

  “倭寇被包围在岑港。”

  魏广德看着手里的信感觉到不可思议,对战倭寇的还是他都知道的俞大猷和戚继光,这股倭寇必亡。

  魏广德在心里给这股他以为最大威胁的倭寇下达了死亡判决,随即收起书信脸上带着笑意就打算写封信叫人送到魏老爹那里。

  现在府里除了女眷就只剩下他一个男丁了,魏老爹已经回到后军千户所振军备战,大哥也是。

  写了封信派人送出去,又打算晚上去趟舅舅家,说说这事儿。

  警报解除,魏广德的消息领九江卫上下都齐齐松了一口气。

  年前魏广德带回来的消息,预测沿海倭乱复起,当时虽然被九江卫高层重视,当然主要还是吴占魁态度很坚决,完全无条件信任魏广德的缘故。

  对于心底还有些怀疑的人来说,在看到南京兵部军令后,之前对魏广德的猜疑瞬间消失。

  所以,这次从魏广德这里传出的消息,王直倭寇主力在舟山被俞大猷率军围攻,就再也没有人怀疑魏广德消息的真实性了。

  他们之前担心的就是王直在捉后王直残部闹事,以此向朝廷施压放人。

  可别小看这帮倭寇的破坏力,长江水道上商船往来频繁,九江府上下多多少少也从来往客商口中听到浙江福建那边打的惨烈,损失有多大。

  这次连续几座县城被破,倭寇不仅抢走财物和青壮人口,还大肆杀戮和焚城,极尽破坏之能事。

  按照魏广德的预测,倭寇重新汇聚到舟山,除了处理抢掠到的财货外,可能也有北上攻击南直隶、山东沿海的意图在其中。

  实际上,魏广德在翻看地图后就设身处地的考虑,如果他是现在倭寇的首领,会采用什么战术加大对朝廷施压的作用,那自然就是把目标定在京杭大运河上。

  北上进入南直隶,利用淮安府境内河道密集的特点实施突袭,拦腰截断大运河,后果必然就是天下震动。

  历史上,倭寇多次在镇江、淮安出没,让维持南北运输的大运河停运,也让时任南京守备、中都凤阳留守官员遭到朝廷一顿痛斥。

  不过显然倭寇当中也有朝廷的线人,俞大猷抓住机会在此包围了这股倭寇,骤起的战事有消除的希望了,只要再此地围歼这股倭寇。

  时间不知不觉进入四月,距离魏广德再次离家踏上赴京之路的日子也不远了。

  发生在舟山的明军和倭寇的攻防战还在继续,从南京发来的军报一开始就让魏广德看不懂那个叫毛海峰的倭寇新首领打的是什么算盘。

  按照敌我实力对比,倭寇应该明智的在明军包围前逃离,即便丢下抢掠来的财物也要跑才对。

  可是这个毛海峰在知道明军包围而来后却没有选择离开,而是在舟山和明军大战一场。

  随着新的战报送来,僵持近一个月后,倭寇终于选择趁包围的明军不备时突围而出,而毛海峰选择断后直至在舟山岑港被明军击败杀死,魏广德前后串联才慢慢回过味来。

  怕是一开始,这个毛海峰就已经存了死志,按照之前收到的消息,胡宗宪最初派出的说客就是和毛海峰接触,说服毛海峰后又通过他说服王直,才有了今天的局面。

  重情重义,是条汉子。

  魏广德咂咂嘴,心里也就这么想了一下。

  不过,这个时候的魏广德还在考虑是不是该给俞大猷写封信恭喜一下剿灭倭寇这件大喜事儿。

  虽然没有在朝廷限期内消灭他们,可时间上出入也不大,论功行赏他俞大猷总还是大功一件不是。

  不过接下来南京送来的消息再次把魏广德惊到了,突围而出的倭寇显然是丢弃了大部分财货,突围而出后他们没有选择北上而是南下福建、广东,一路继续烧杀抢掠无恶不作。

  而与此同时王直被官府骗捕的消息也在倭寇群体中传开,大大小小的倭寇首领打着为“老船主”报仇的旗号开始在沿海各处抢掠,一时之间江南沿海再次陷入战乱之中。

  而最让魏广德目瞪口呆的还是四月底南京一封密信,朝廷下旨锁拿俞大猷进京受审。

第293章回京

  月初才成功剿灭王直残部的俞大猷要被锁拿进京受审,这条消息极大的冲击了魏广德的大脑,让他有点分不清楚到底发生了什么事儿。

  仔细翻看后面的内容他才大概明白在浙江到底发生了什么事儿,一切都是那股突围而出的倭寇惹的祸,还有整个福建籍官员,以及胡宗宪的小人之心。

  徐邦瑞也是有心了,在得知朝廷最新动向后就搜集了有关的消息一起发给魏广德,毕竟他知道魏广德离开京城已经几个月了,多多少少对京城现在的情况不了解,多提供点消息对魏广德重回京城后还是有帮助的。

  突围南下的倭寇再次荼毒福建,而其他倭寇也趁势而起大肆抢掠让整个沿海府县沦为人间地狱。

  面对这样的局势,胡宗宪急得如热锅蚂蚁一样,但是却于事无补。

  由于不少倭寇侵掠福建,许多福建人就声称是胡宗宪故意纵倭南遁,想把倭患引出他自己所在的浙江一带。

  因为这个传言的关系,在朝中的福建籍言官李瑚上书劾奏胡宗宪纵倭。

  有了第一个开炮的,自然就不会缺第二个,第三个,对胡宗宪不满的江南籍官员也趁机上奏弹劾。

  或许,这就是政治,为达目的不择手段,什么话都敢说出来,什么事儿也敢做出来。

  气急败坏之余,胡宗宪怀疑手下的总兵俞大猷和外面通气,联合了福建老乡一起弹劾自己,就首先出招,上奏说俞大猷治军不力,纵倭南逃。

  胡宗宪早已收到京城严世番的书信,对此也有一些布置,只是没想到自己手下有人居然出卖自己,所以参奏胡宗宪的奏疏那是非常不客气。

  至于为什么胡宗宪会怀疑是俞大猷背叛自己,还不是因为俞大猷既是领军主将,又是福建人,对他所做的一些布置可能有所察觉也说不定。

  俞大猷也是倒霉,数年来出生入死与倭寇血战,其中有胜有败,时常要替上官背锅遭到斥责不说,官职也是起起落落,这次倒好,落得个被逮入京城拷问的下场。

  魏广德已经写好的书信自然是不能送了,当初还想着回北京城的时候,顺道去南京魏国公府上再发出去,现在还怎么发,人都已经被锦衣卫锁拿了。

  不过锦衣卫老大陆炳和俞大猷关系不错,想来这一路上也不会吃什么亏才是,应该还是很安逸的。

  魏广德对俞大猷丝毫不担心,甚至还在坏坏的想到,像俞大猷这样一直统兵作战的将官来说,这段被锁拿的经历说不好还是他最放松,最惬意的时间。

  大明朝堂上这段时间的风云变化实在太快了,昨日还在军营中接受各方来贺,庆祝着剿灭一股庞大倭寇,今日却沦为阶下囚。

  这对俞大猷内心的打击是巨大的,也完全不是魏广德能感受到的。

  不过正如魏广德所猜想的,被锦衣卫逮捕进京的一路上,俞大猷还真没遭什么罪,即便他没银子去打点押解的官差,这些人也没人敢给他甩脸色,不仅因为他曾经是统兵一方的大将,更有京城来的条子。

  抓人,那是嘉靖皇帝下的旨意,陆炳也不敢不从,只是过程可以在他控制范围内,自然不会让好友一路上受委屈。

  俞大猷被抓的消息,受冲击最大的还是老爹和舅舅,毕竟他们和俞大猷相识,还被他邀请过,此时自然是庆幸当初没有答应下来留在浙江抗倭。

  老爹还专门跑回九江府看了那封信,才感慨世事无常,“朝中无人难做官呐”。

  俞大猷朝中无人吗?

  当然不是,只是他的人既在朝也不在朝。

  锦衣卫,除了给皇帝打小报告还能做什么?

  自然是不能参与政务的,事实上如果和文官集团走的太拢也会遭到皇帝的猜忌。

  而对于当朝首辅严嵩来说,胡宗宪踢出来的人,自然也不怎么可靠。

  实际上,俞大猷之名,严嵩是早有耳闻的。

  当初他亲戚,现任工部尚书欧阳必进在两广任总督时,俞大猷就是他手下大将,在平灭两广暴乱时出力甚大,但是却有功无赏,因为功劳都被挂到了欧阳必进身上,助他平步青云,这其中自然是严嵩的手笔。

  现在胡宗宪也把俞大猷踢出来出气,在严嵩看来此人怕是真的不会做人,两任上官都不怎么待见他。

  除此以外,还有一件事儿一直让严嵩耿耿于怀,因为这都是好几年前的旧事。

  嘉靖三十一年俞大猷奉命剿倭,当倭寇以柘林为巢穴时,作为直隶、金山等处地方海防副总兵官的他,柘林为其辖地,经过一番考察研究,俞大猷写下《论柘林用兵十难》,并将这篇文章寄给内阁大学士徐阶。

  其时,严嵩与徐阶明争暗斗十分激烈,当时徐阶还未完全看清楚严嵩的实力,所以并未向严嵩服软。

  俞大猷献策徐阶,严嵩知道此事后,心里责怪俞大猷不将文章呈献给他而是送给徐阶,不禁怀恨在心。

  其实,俞大猷将此文寄给大学士徐阶,没有半点巴结之意,只因为松江是徐阶故乡,对所论情形比较了解,让他提提意见,以作修正。

首节 上一节 241/1447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我在秦朝当神棍

下一篇: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