隆万盛世 第257节
魏广德思虑片刻,还是决定不说出全部详情,实在是没有必要。
嘉靖皇帝的面都没有见,自己那份奏疏也没有在朝野上公开,那已经代表嘉靖皇帝的某种暗示。
“我这次出巡前一天,陈公公曾到我家传了一份密旨,让我去打探下宣府的近况。”
魏广德开口说道:“我给当初一起在保安州作战的将领写了信,了解这两年宣府到底是什么状况,结果得到的回复让我有点惊讶,大量边堡被破,百姓军户流离失所,最可恶的还是有人乘机杀良冒功,用他们的人头换取京城的赏银。”
魏广德越说心情越低落,不住的摇头,“了解到这些,我自然就写了一份奏疏派人送到京城来交给陈公公,宣大那边的变动应该说和我那份奏疏有关系,至于其他的我也不明白。”
“是这样啊,难怪。”
这会儿高拱等人都露出了然的神情,果然是魏广德这里出的事儿。
宣大那边的变动有了解释,接下来继续往下推,大家也大致猜测到了些什么。
宣大总督杨顺杀良冒功,欺君罔上,这其中兵部尚书有监管不严之罪,户部虽然只是拨付赏银,可是估计也被嘉靖皇帝记恨上了,也认为是监管不力才让宣大一年时间拿走三十万两白银。
这次官场风波的话题算是结束,已经大致知道了来龙去脉也没必要纠结其他的。
“对了,国用不足的事儿善贷你是知道的,东阳自南京来,也是感觉到漕运之弊,之前是主持刑部自然管不着,可现在改迁户部,所以他想要上疏,请在天津开海,以海运弥补漕运运力之不足,伱怎么看这事儿?”
善贷自然是称呼魏广德,而东阳则是贾应春,贾应春字东阳,号樵村。
“漕运?海运?”
魏广德瞪大眼睛看向贾应春,此时或许春风得意的原因,贾应春抚须含笑看着魏广德,丝毫没有朝廷二品大员的官架子,显得很是谦和。
京杭大运河虽然解决了南北货物运输的难题,可是弊端其实也是不少,只是到了现在,已经有点积重难返的味道,至少魏广德就是这么看待的。
现在大明朝太多人指望着大运河吃饭,不仅是漕兵,还有两岸的劳工等,随随便便也是好几十万人。
在宋朝的时候,商业繁荣海运发达,大量的宋朝商品被一船一船运往外洋销售,换来大量财富,南宋偏安一隅却能坚持下来,和巨大的财力是有关系的。
但是到了明朝,海运确实逐渐开始衰弱,曾经辉煌的下西洋已经成为过去。
现在的大明朝,运输工作更多的还是依靠京杭大运河来完成。
人们最初反对海运,多源于海运多风涛之险,虽然海运成本确实比漕运更低,但是需要长期的实践,积累大量的海运经验,长途海运仍被视为十分危险的事。
漕运虽较海运安全,但是运河的修建及使用亦有诸多弊端,维修运河费用巨大,运河年年淤塞,年年修筑,浪费钱财。
运河修建时虽然充分考虑了水系分布,最大限度利用原有水道进行沟通,但毕竟违背了自然环境规律,事实上一到汛期朝廷都会异常紧张,担心有河道决口,河水以新道入海导致运河因缺水而停运。
一旦发生这样的事儿就需要沿河百姓负担上沉重的劳役,要开挖新漕,同时因此也让运河上收取水费的河槽段是越来越多,直接推高了漕运的成本。
只是这高昂的成本并不是有朝廷来承担,而是依靠纳税人支付运费,加重了江南地区百姓缴纳税赋的压力。
漕运还把其基础设施的费用,特别是维修大运河和造船的成本,分摊给运河流过的地方的文官政府和军事单位,而最终也会被转嫁到沿河百姓头上。
说白了,京杭大运河的同行固然解决了南北交通问题,可是却给百姓留下沉重负担,许多支持海运派也都是以经济账得出结论,维持运河航运实际上亏的很。
大明建国之初,为了维持辽东明军的军需,大明是维持了一只强大的水师船队通过海运输送辎重。
只是随着辽东明军的屯田有了效益,基本满足自给自足,朱元璋才下令停止海运,这也是大明朝第一次出现了禁海运的旨意。
只是到了永乐朝,朱棣需要对北方大规模用兵需要运输大批物资补给,所以永乐时期海运并未断绝还有所加强。
而也是在这个时候,大运河逐渐成型,明朝这才开始逐渐放弃海运而专营河运。
只是,看似安全的河运经后数十年间不断受到黄河侵扰、河道阻塞等难题的困扰,趴在漕运上吸血的利益团体也是愈发壮大,历朝每有大臣提出恢复海运都会遭到这些利益集团的反对,从而导致作罢。
实际上,现在的运河运力已经开始下降,主要原因就是运河的堵塞,河段每年的清淤压力巨大。
“大司徒的意思是,增加遮洋总的运量?”
若是以前,魏广德会以为贾应春的意思是开海,以为大明朝的海禁是很彻底的。
但是入朝为官后,魏广德还是发现其实在现在,漕运总督治下的遮洋总依旧在执行这海上运输任务,只是每年的定额非常少,仅数万石的运量。
不过贾应春却是摇摇头,“运河已经逐渐成为沿河府县的一个负担,每年疏浚清淤所耗不菲,我打算上疏,将一半的漕粮改走海路直抵天津,即减少运河上船只的数量,环节拥堵,漕船改走海路对于那些商船是有好处的。”
听了贾应春的话,魏广德知道漕运改海运好处多多,即便受这时代造船技术影响,可要造出堪用的遮洋船也是没什么技术难度的。
虽然不知道大明朝现在造船技术和西洋诸国对比是什么技术状态,可人家都开着那些海船满世界经商了。
想到下西洋,魏广德觉得大明朝要快速造出大批遮洋船应该也没什么难度,只是这阻力却也很明显的,运河沿线的商业利益还有文官集团们早就深深的联系到了一起,海运对他们的影响不可谓不小。
魏广德没说话,而是看向高拱,裕王府他做主,既然提到贾应春想要上疏的事儿,他们事前肯定是有沟通的,魏广德不明白为什么会把这事儿给自己说。
“大司徒有此意,我们也商量了多日,但是终究还是没有能下定论,刚好你回京城,你也给给参考意见,大家随便聊,你要有压力。”
高拱看魏广德看向他,嘴角一扬笑道。
“谁支持?谁反对?”
魏广德开口问道。
“我支持东阳之意,不过他们都不看好。”
高拱笑着回答,他也想听听魏广德是个什么意见,之前为了此事他们已经在裕王府争论多时了。
之所以要想要上此疏,自然也是新官上任的原因,贾应春想要做点什么事表现自己的存在。
“历代都有人有此提议,但是每每都被否决。”
魏广德却是摇着头看着贾应春,一字一句说道。
漕运弊端,只要坐船走一趟京杭大运河就知道了。
后世只惊叹于大运河工程之浩大,却不知维持着大运河的靡费甚巨,其实得不偿失。
“他们口中大多说的是大海凶险莫测,其实河运难道就没有舟覆人溺的情况发生?
他们反对的原因是因为在沿河府县里可能有他们的商业利益,还有河道官员们,若是改走海路他们以后怎么办?”
第308章就藩
听到魏广德提到沿河城镇的商业利益和河道官员群体,一边的陈以勤等之前还有点轻视,不怎么愿意听魏广德发表意见的人都收起了之前的心思。
魏广德能提到这两点,至少说明他当这个官是合格的,知道官场做事首要的是平衡,只有平衡好各方利益才能推动政策执行。
实际上在贾应春提出“走海运”这个想法的时候,裕王府里大多数人都是持反对态度的,除了高拱旗帜鲜明的站在贾应春一边支持,而高拱在裕王府中的地位也是超然,所以即便其他人都反对,裕王那里依旧很是犹豫。
要知道,这转户部尚书后的第一奏很重要,要是对了皇帝的心意自然仕途顺畅,若是奏差了可能离致仕也就不远了。
海运的奏疏,在大明朝不可谓不少,从永乐中后期转向河运以后,历代都有大臣上疏建议重启海运弥补河运运力之不足,但是结果都不了了之。
从心里说,魏广德支持贾应春的想法,但在这里魏广德不打算支持贾应春,因为这个奏疏上去很可能适得其反。
改海运,实际上是直接动摇大明朝执行近二百年的国策,按照魏广德对嘉靖皇帝的认识,这个时候的嘉靖皇帝未必会愿意做这么大的改变,现在的他只想稳定。
现在嘉靖皇帝已经五十多岁,年龄不可谓不大。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到他那个岁数,应该已经知道天命了,现在的嘉靖皇帝应该只是想在自己生命的最后若干年里再拼一下,为苦修半辈子的长生之道做最后的努力。
河运改海运,或许在嘉靖十年前后提出还有可能引起他的注意,毕竟那时候的嘉靖皇帝年少气盛,也不缺乏锐意进取的心思,正是希望做出一番成绩的年龄,只是现在嘛
虽然魏广德在听了贾应春的想法后,确实有点意动,因为他发现可以通过开海运的方式做为撕开大明朝海禁的一个突破口。
如果将来的漕粮大批通过遮洋船从江南直接运到天津,明廷对于海洋的恐惧就会降低,那些一再声称“海水广袤无际,波涛剧变难测,间或有倭寇劫掠肆虐,机祸双重”观点的人应该会变少。
但是,这根本不能改变太多人,因为真正反对“海运”的都是为其商业利益或其他利益考虑的人,他们根本不在乎对和错,不在乎每年增加的数十万两银钱消耗,反正这些钱都是底层百姓负担,他们只在乎自己的利益。
实际上现在的京杭大运河虽然还在同航,但是每年的货物运输能力却是忽高忽低的,并不稳定,因为存在断航的风险。
水多那是汛期,行船当然有风险。
水少那是旱,行船也是困难重重,即便两岸的纤夫牵引效率也是极地。
至于漕运对百姓负担的增加和对漕军的压榨,其实魏广德还真不怎么放在心上。
不是魏广德做了官老爷就不体恤小民,而是他知道,不管在哪个时代,底层被上层压榨都是避免不了的。
就算嘉靖皇帝同意漕运改海运,上层的压榨对象不过是从沿河百姓改变为沿海百姓。
沿河百姓和漕军一时能享受到因为停止漕运而带来的利益,但却绝不会长久,很快他们就会发现日子依旧和从前一样苦难。
因为漕运没有了,他们的收入也会减少一大块,百姓农闲时去沿河打工挣钱的日子一去不复返。
漕军的职责依旧不变,只是走的航线变了,但是压榨却不会少,还因为没有了沿河城市的商业需求,会导致他们收入更少。
其实大明朝对漕运制度也是反复修改,也是在努力使其达到一个平衡,能尽量满足各方的需要。
比如允许漕船在运粮过程中夹带一些商品,就是对漕军的一种补偿,因为朝廷也知道若是不给出补偿漕军的运输是亏钱的,必然会引发大变。
漕船在大运河上还拥有比商船更高的通过率,在水枯时节漕船的运输优点于商船,所以商人们也乐意利用漕船运输商品,还能避开钞关的税金。
魏广德心中叹息一声,还是放弃这次机会吧,等平稳度过嘉靖皇帝的最后时光,在新皇帝的治下考虑推行海运,似乎更有把握。
新皇帝嘛,总要作出一副锐意进取的姿态,改革一些制度很正常,就算最后错了也可以悄悄改回来就是了,也可以用执政经验不足来推脱,最后的背锅者也是内阁阁臣。
“漕运弊端很多,这是众所周知的事儿,从运河的维修疏浚到对过往船只的管理,沿河百姓和数万漕军对此也是苦不堪言。
只是不知道大司徒可有详细的计划,先前我也说了,历代提出者不知凡几,但此策皆未被采纳,何也?
由此可见反对势力之强势,若没有无懈可击的操作方案,此策断不可上疏。”
魏广德继续说道。
“哪有十全十美的方案,不管如何完备总归会被反对者找到攻讦的理由。”
贾应春摇头叹息,他又不是不通实务的小白,就算是利国利民的善政,也会有利益受损者,他们也会找出各种理由反驳你。
更何况是一个很难说好还是不好的“海运”新政,只是现在的“河运”却是压力巨大,已经对沿河地方稳定产生影响了,所以在从南京到北京的一路上,贾应春就在考虑这件事儿。
知道阻力会很大,直接贸然提出会让他成为朝堂上那帮人的众矢之的,所以他也不傻,没有直接提出来,而是现在裕王府内提出,看裕王府诸公的态度。
果不其然,除了高拱外,其他人都不看好,甚至连裕王都摇头,认为断不可行。
眼前之人是高拱比较看重的一个青年俊杰,按照之前高拱的说法,此人眼光卓越,见识不凡,往往能独辟蹊径解决问题,或许会选择支持他的观点,只是没想到高拱也有看差的时候。
其他人反对的理由其实前面几代皇帝时都已经被提出来过,所以他们也不需要费尽心思去寻找反对理由,直接拿出原来的那些道理进行批驳就完了。
本来还想找个盟友支持下,没想到魏广德还是选择了反对。
“河运改海运,其实本身是没有错的,我不赞成大司徒这个时候提出来,是因为他注定会被当今放弃,绝不可能被实施,那怕是如你所言,只是从小量试用开始,根据试验结果决定是增加还是减少,当今陛下都不可能同意的。”
魏广德不想和他扯所谓的道理,其实前朝争论这个的时候都已经说的很清楚了。
反对的理由也是对的,不存在弄虚作假,此策有利于朝廷而有害于百姓,实施恐引起沿河百姓民变。
不说政策的对错,就从皇帝身上说。
只是现在这个时候,其实不管哪个时代都一样,议论最顶级大佬都是有点犯忌讳的,更何况魏广德要说的是他之前就想到的那个事儿,只是一直没有找到机会做的大事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