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隆万盛世

隆万盛世 第260节

  魏广德点点头,蓟镇军户逃亡大半,军士也缺额严重,其他几个军镇情况只会更严重。

  虽然马芳没给他提过这个事儿,估计也是因为牵扯面太宽,不是从上面传下话来,一般人还真不敢揭开这层窗户纸。

  “其他的军镇要派出朝廷大臣去查,蓟镇的事儿也不是就这么完了,据说户部牵头,联合都察院、兵部的人,要对这些年冒领的粮饷进行清查,那些钱粮官估计睡觉都睡不安稳了,呵呵.”

  严辛又接着说道。

  “影响这么大么?我还以为只是斥责一番就是了,谁还没个犯错的时候。”

  魏广德听到严辛这么说,第一时间就知道,这次朝廷的板子不是光打在武将们身上,那些管钱粮的郎中、主事,还有兵备道一系的文官怕是都要为此担责。

  其实一开始,他和唐顺之就知道会有不少人要倒霉,毕竟缺额实在太多,但是这样的事儿以往都是武将担责的。

  谎报军士数量从钱粮官处骗取多余钱粮自己贪墨,可这次显然是要出重手,对边臣进行一次敲打,免得他们觉得天高皇帝远,就可以在地方上为所欲为。

  “这么多的人事安排,也真是辛苦首辅大人了。”

  魏广德感慨道,“那些边镇官员也是一点都不省心,就不能好好做事,也就不用劳烦首辅大人七十多了还在为天下事奔波操劳。”

  “谁说不是,也不知道蓟镇会换谁做总督,估计今天老爷们会很晚回来,昨儿我听大公子说的,今天就是要确定蓟镇总督人选。”

  严辛笑着接话道。

  “蓟镇?不是有杨博杨总督转蓟镇,现在查到的那些事儿可和他没关系,难道也要罢职?”

  魏广德听了严辛的话,心里不由一颤,这牵连无辜了啊。

  杨博从宣大总督任上转到蓟镇才一年多,就是因为发现下面问题大才搞出了魏广德他们这次巡查,而且杨博此人因为以往功绩算得上是简在帝心,按理说不应该因此获罪才是。

  “魏大人想岔了,不是罢职,可能是好事儿。”

  严辛却是笑着摇头道:“上次陛下因为宣大的事儿降罪兵部尚书许论,现在兵部尚书一职还空着呢,自然要有人顶上才行,有人就提出让杨博升兵部尚书。”

  严辛说这话的时候,眼睛就一眨不眨盯着魏广德,观察他脸上表情细微的变化。

  魏广德感觉到了,虽然严辛像往常一样和他聊天,神情一如既往,但是那双眼睛一直在观察自己,显然严辛知道的东西要比其他严府的人多得多。

  杨博应该和严家不是一路的人,严辛这个时候在自己面前提到杨博可能升迁兵部尚书之职,怎么想怎么像是在套路自己,看自己是不是和杨博暗中有钩挂。

  也是,毕竟自己在杨博任宣大总督的时候去过宣大,又在他任蓟镇总督的时候巡视蓟镇,发现边镇大篓子,严家不会怀疑自己和杨博暗中联络吧。

  当然,这些魏广德也只是在心里想想。

  “除了杨总督,还有其他人选吗?”

  魏广德不去是杨博能不能上到兵部尚书位置上,而是问其他人选。

  “人选肯定是有的,只是具体还有谁我就不知道了。”

  严辛却是打着哈哈笑道。

  “其实啊,官职一个萝卜一个坑,挪走了杨总督,伱还要找人去做蓟镇总督,大家都有机会挪一挪,倒也是好事儿,呵呵.”

  魏广德附和着笑道,眼睛看向严辛却是挤眉弄眼的。

  “哈哈.魏大人,你这是什么眼神,哈哈”

  严辛知道魏广德话里的意思,不就是说挪动一个杨博,会引起一连串的人事变动,自上而下许多人的官职都有变化,就看你有没有找对人。

  严辛平日里也帮着严世番打理当铺的生意,过去和魏广德闲聊的时候也说起过,其实这在京城也已经不算是秘密了。

  他知道魏广德那眼神的含义,就是他的当铺生意又要兴隆起来了。

  是啊,不管是京官还是外臣,知道有这么好的位置自然要全力争一争。

  严世番严公子收钱办事儿可是很有江湖道义的,收了钱就要办事儿,办不成就不收钱。

  可以想见,只要消息传开,那些有志于仕途更进一步的官员们肯定就要上杆子往这里送银子,就算不能在这次人事变动中赚到好处,能和严家拉上关系也是好的。

  果然,严家父子回府的时候天色已晚,魏广德只是被叫过去聊了几句就端茶送客。

  不过虽然共处的时间不长,魏广德还是从两人脸上看到一丝疲倦,这样的神色在严嵩身上常有,但在严世番身上却是第一次见到。

  而两日后,关于兵部尚书职位的确切消息也快速在京官中传开,杨博改兵部尚书,王忬任蓟镇总督。

  魏广德听到这个消息,联想那天严辛话里的意思,还有严世番脸上那不多见的表情,当天内阁里怕是因为兵部尚书和蓟镇总督的人选有一场激烈的争论,只是严家并没有达到自己的目的。

  而现在传出来的消息也表示了,内阁最后讨论的结果也就是部议递交到嘉靖皇帝那里,嘉靖皇帝并没有选择严党一系支持的人,而是选择了他们并不喜欢的结果。

  杨博出任兵部尚书,其实这个倒是没什么争议,严世番当时的表情估计是在蓟镇总督官职上失利引出来的。

  王忬字民应,号思质,嘉靖二十年进士,授行人,迁监察御史,此后一直就在都察院系统内升迁,先后做过右佥都御史、右副都御史,巡抚大同。

  这年头的都察院,有几个御史没有弹劾过严嵩的,只要言辞不过激烈,严家也与怎么放在眼里,只有那些弹劾言之有物,对严家构成威胁才会被忌恨。

  这次升迁后,王忬以兵部右侍郎,总督蓟辽,自然让严家不喜。

第311章鳌山灯会偶遇

  通过上次拜访严府,魏广德知道,严家现在对待自己的态度,和他预想的没有差别。

  那就是表面依然如故,只是暗中已经把他从严府可以信任的官员名单中剔除了。

  不过这样也好,至少表面上,魏广德和严家的关系没有变化,要是严家忽然对他热情起来,魏广德才是要小心防备了。

  还是按以往的习惯,每个月去严府晃一圈就好了,自己以前就是这么做的,现在还是这么做。

  日子一天天过去,魏广德假期满了后自然早就回到翰林院上值,只是每月也去詹事府和都察院走走,两边差事都还兼着呢。

  时间很快就临近了年关,九边重镇在这一年的巡视中自然都多多少少发现了些问题,奏疏送入朝中,内阁自然又是召集部堂大人们一番商量后才向宫中递上奏本和票拟。

  一切自然也不难,按照蓟镇的流程处理就得了。

  唐顺之和魏广德的奏疏送入西苑引发的轩然大波已经逐渐平息,只是其他军镇的风雨才刚刚开始酝酿。

  嘉靖三十七年十一月初一日,查理边储户科右给事中魏元吉等,劾奏诸边臣侵冒不职。

  嘉靖皇帝降旨:近年边粮给发数多,管粮官任意侵费,以致钱粮亏折。原任管粮郎中高光、主事刘崇文俱革职,逮京问罪;原任蓟州巡抚佥都御史马九德,保定巡抚副都御史艾希淳革职闲住;密云原任管粮主事马濂降一级调外;原任管粮郎中等官董策、曹麟、王守志、王汇征、王霁、李侨、张邦彦、丘纬、继璿、冀练、李郁、张峰、胡志和、刘鲁生各降二级;蓟州兵备副使伊介夫、张子顺、杨胤贤各夺俸三月.

  魏广德仔细看了那份圣旨的抄本,对上面涉及到的官员又好好回忆一番。

  处罚名单肯定是没有错的,这年头大明朝官员贪腐太厉害,要是让官员们站成一排,隔一人你杀一个,漏网的贪官就是差不多一半。

  只是很显然,这次魏元吉等负责查办的人也是有手下留情,只处理了一小部分,毕竟不可能直接把整个蓟镇官场都扫了吧。

  时近年关,自然是没有多少官员愿意在这个时候还被派出京城当差的,害的知道内情的魏广德这段时间也不敢往都察院跑,就怕被里面的官员抓了壮丁,安排他去延绥或是宁夏镇、甘肃镇那就惨了。

  自己消失一段时间,都察院里的人自然有可能遗忘掉他这个编外人员。

  当然,他其实也不算编外人员,毕竟魏广德现在手里还拿着福建道御史的腰牌,在都察院算是编制内官员。

  只是福建道的御史,现在也不会轻易派出去,包括浙江道也是一样,毕竟下到地方,御史基本上可以统军作战了,这自然会分散胡宗宪胡总督的权势,这是严嵩等官员都不愿意看到的,也是皇帝不愿意看到的。

  时间进入十二月,新年临近,这是徐江兰在京城过的第一个春节,内心自然是充满好奇的。

  她早就听说了京城的鳌山灯会,自然也早就是心向往之,这次跟着相公魏广德到京城来总算可以看到了。

  到了京城,除了一开始的不适外,其他倒还好,毕竟在京城还有定国公府这门亲戚,由此徐江兰倒也很快就和京城的勋贵女眷熟悉起来。

  在魏家开始为过年做准备的时候,大批的官员却是满脸不甘的出了京城,奔赴边镇去清查那些侵吞军镇钱粮蛀虫,其实就是找出一些倒霉蛋来承受来自天庭的雷霆之怒。

  那些被侵吞的钱粮真的是被下面的官员贪墨的吗?

  当然不是,开玩笑,军饷出京时就已经开始漂没了,不管那些银钱是出自太仓库还是常盈库,户部和太仆寺就已经按例收取常例,然后放出去,到各级官府手上又是一层漂没,一层层直到卫所军士手中。

  但是到这个时候,还是必须要有替罪羊出来顶罪的。

  “噼啪噼啪.”

  爆竹声响彻京城的大街小巷,孩童们在街道上欢快的玩耍。

  虽然北方边镇和江南沿海地区的百姓还在承受着战争的创伤,但是这一切是京城百姓感受不到的,大人们已经开始赶集准备年货。

  冬至、元旦和元宵三个重大节日的时间非常近,有这么多的假期,魏广德自然要带着徐江兰又在京城各家府上拜访走动一下。

  早早的,西苑就降下了旨意,今年宫中过节和往年同,也就是正旦大朝会不用上了,大家去对着空御座磕个头就算完事儿,至于命妇进宫给皇后请安的事儿自然也没有。

  嘉靖皇帝自从嘉靖二十六年宫中失火,导致孝烈皇后方氏死于火海后就不再册封皇后了,京中命妇们也不用进宫给皇后请安,实际上就算有皇后的时候,嘉靖皇帝也经常免了这些虚礼。

  当然,烟火和鳌山灯会这样的活动还是不会取消的,谁让嘉靖皇帝也很喜欢呢。

  时间一晃进入嘉靖三十八年,元宵之夜,魏广德带上徐江兰就去承天门外观灯。

  今天徐江兰自然和往常一样也是精心打扮过,其实魏广德不太喜欢这时代的化妆品,不过架不住徐江兰喜欢。

  一身盛装出门,可是头上却要带着帷帽,整张脸都被轻纱遮住了,也不知道打扮了谁能看到。

  不过往日魏广德在鳌山灯会上也看到过许多的贵妇千金这么打扮着就在丫鬟婆子的簇拥下出来看灯,自然也不怎么理会。

  上万盏花灯搭建成十几层高“鳌山万岁灯”无疑是整个灯会现场最吸睛的存在,没进入会场,远远的徐江兰就被远处那鳌形灯给吸引了,再有鳌山上宫娥和乐师们的歌舞和演奏,徐江兰很快就沦陷在彩灯的海洋里。

  魏广德已经看过几年了,说实话,第一次看到的时候很震撼,第二次第三次震撼效应自然递减,到现在看到已经没太大感觉了,只能安心做好护花工作,守着媳妇儿在灯海中踱步,随着人群缓缓前行。

  不多时,在家丁和丫鬟的簇拥下他们就进入到灯会的中心,走到鳌山之下。

  有赵虎、李三等护卫在前面开路,挤开前面的百姓给魏广德他们抢下一片空间。

  对于这样的人家,京城百姓也习以为常,被这些身形五大三粗的壮汉挤开,他们也只能在嘴里低声咒骂几句,还不能被对方听到。

  在京城,这样的人家太多了,普通老百姓哪里招惹得起。

  而此时鳌山下观灯最好的位置,都已经被这样的人群占了去,老百姓还好站在他们身后观灯。

  魏广德站定身形后,四处看看,看到不少熟悉的面孔。

  好吧,这里站的大多都是京城各衙门里的官员家人,魏广德也是满脸带笑不住冲四周拱手作揖。

  不多时,身后又是一阵喧闹,一时盖过鳌山上响起的鼓乐之声。

  魏广德不用回头就知道,应该又是哪家权贵或者和他一样的京官带着家人来了。

  虽然知道是怎么回事儿,魏广德还是要回头看一眼,要是认识的自己还得冲那边打打招呼。

  今日是鳌山灯会开放的第一日,来的百姓自然多,第二天出门遇到熟人也好有谈资,这对于官员们来说也是一样的。

  只是魏广德回头看过去的时候,虽然那伙人外面的护卫都是普通家丁的打扮,但是里面的一个人却引起了魏广德的注意。

  那不是高拱吗?

  旁边那个脸庞白白的不就是李芳?

  他们一左一右护卫着一个二十多岁的年轻人,嘶.

  至于他们三人身后还跟着的几个女眷魏广德没多看一眼,不用说他也知道,应该就是裕王妃张氏和其他的嫔妃了,虽然看不清她们的穿着,但是都和徐江兰一样头上戴着帷帽。

  猜出这新来的一伙人是裕王,魏广德心里一动,一直没机会接触这位殿下,今儿来看鳌山灯会貌似来对了。

首节 上一节 260/1447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我在秦朝当神棍

下一篇: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