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隆万盛世

隆万盛世 第290节

  “实际上,在出巡之前,我就和高大人有联系。”

  魏广德明白翁溥话里的意思,急忙解释一句。

  “这样啊。”

  翁溥微微点头,新科进士最是如此,不了解官场,就凭那所谓的一腔热血做事,做他们认为是对的事儿。

  那时候魏广德还在翰林院,利用翰林院的关系和高拱产生交际,这也不奇怪,高拱还是翰林院侍读学士。

  “如果是这样的话,那先前的话就当我没说,全力辅佐裕王就好了。”

  “是,谢先生教导。”

  魏广德急忙说道,不过在说完话后,忽然心念一转。

  翁溥离开京城已经两年多三年了,现在的他虽然还在官场,可是和北京城的朝堂来说,已经是个局外人,或许这时候的他,还能够冷静的看待北京城里的一切。

  今天都说道这里了,是不是该请教下,他对现在京城二王之争的一点看法?

  身在局中,很多时候自认为冷静的思考其实都是会带上主观偏见的,也只有没有利益得失的人才能客观的分析,看出问题的本质。

  想到这里,魏广德忽然抱拳对翁溥说道:“先生,你对北京城现在的局势有什么看法,正如你所说,二王表面兄友弟恭,私下里的争斗却已经非常激烈。

  在朝堂上,因为严阁老的原因,景王一系的官员都能获得比较好的位置,而他们也对裕王府人出处打压,即便是高大人,看似高升,可也只能被派去教国子监。

  不知可有良法,平衡二王的力量?”

  听到魏广德这么问,翁溥双眼盯着他看了好一会儿才轻轻摇头。

  “其实,这些都只是表象,那位获得的支持越大,对他其实越不利,若是满朝都是他的支持者,那你们才是应该偷着乐才对。”

  翁溥没有回答魏广德可有良法的问题,而是说出一句看似不相关的话来。

  看着魏广德双眼中的迷茫,翁溥又接着说道:“现在这天下,还是皇上的。”

  听到这里,魏广德双眼一亮,“先生的意思是,欲擒故纵,若是使其灭亡,先让其疯狂?”

  “不是。”

  翁溥斩钉截铁的说道,“严阁老不会允许他这么干的。”

  听到翁溥说不是他理解的那样,魏广德双眉微皱,又仔细思索起来。

  “现在的局势,对你们来说,其实是好事儿,裕王处处被压制,也是对他的一个锻炼,我看未必坏在那里。

  那年,裕王府常例和岁赐被户部扣下,我们都知道的事儿,你以为皇上会不知道?

  可笑严世藩号称鬼才,事后却还拿此炫耀,皇子都要给他送钱,呵呵.”

  魏广德这会儿听明白翁溥话里的意思了,保持现在的局势就好,裕王府处处被景王府压制,老老实实呆在京城等待变局就好。

  “京城四股力量,其中最难掌控也是最可能倒向裕王的,就是清流。

  除此之外,剩下就是裕王府和景王府,他们在朝堂上的代言人是徐阁老和严阁老,可另外还有一股看似不强的势力,却是可以争取一下试试的。”

  翁溥接着又说道:“陆炳那边,如果可以的话,找人联系一下,如果能得到善意,那么皇上心里的人选,也就呼之欲出了。”

  听到翁溥出人意料的提到陆炳,魏广德微微发愣。

  “以陆炳和皇上的关系,他或许知道的比谁都多。”

  翁溥只是淡淡的看了魏广德一眼就不再说话

第339章密谋

  等待京城消息的这段时间,魏广德没事儿就想想翁溥的话,忽然觉得很有道理的样子。

  就好像裕王府被户部刁难这件事儿,锦衣卫到底有没有禀报嘉靖皇帝?

  如果没有,自然没什么好说的,如果有,嘉靖皇帝为什么不采取措施惩办户部?

  其实,这些东西很多都是魏广德以前就想过的,也是他决心投靠裕王的原因之一。

  可是被翁溥一提醒,魏广德觉得有必要回京城后,找陆炳好好谈谈这个事儿。

  翁溥都知道为了家族,放弃心中的坚持,避开京城那场旋涡,作为陆炳自然不会不知道这其中的利害关系。

  魏广德忽然觉得,如果得到裕王府的认可,自己回京城后,设法和陆炳交流,把陆炳拉到裕王府这架战车上去,成功的概率似乎非常之大。

  按照翁溥的说法,裕王府现有的力量,无论如何都无法和景王府相抗,但如果能拉拢陆炳暗中支持,那么即便不能超越至少明面上将会旗鼓相当。

  陆炳在朝堂上没太大话语权,表面上看似乎没有什么实力,可实际上不知道多少官员的把柄早就落在锦衣卫手里,或许只是在等一个上奏的机会。

  魏广德不由得想起当初陆炳要搞的那个太监李彬,陆炳盯上他也不是一年半载了,不仅是要收集确凿的证据,更是等待一个机会,皇帝过年需要大笔银钱的时候才弹劾他。

  即便嘉靖皇帝对太还有些许情分,可为了自己能过个好年,也只能把他家给抄了。

  心里的想法也逐渐坚定起来,回京城后找高拱先商量下,高拱要是觉得妥当他就找机会和陆炳接触下,试探他对裕王府的态度。

  魏广德选择安静的呆在南京城里等待消息,晚上就和徐邦瑞一起出去花天酒地,日子倒也过得安逸。

  只是此事的北京城,虽然天气依旧寒冷,可是朝堂上却已经如同一锅沸水。

  六科在接到内阁转来的上谕后,礼科前头,马上组织六科进行集会商议,讨论郭希颜的奏疏,嘉靖皇帝都已经摆明了态度,他们自然也很容易就在郭希颜的奏疏中找到了问题。

  “有点大逆不道。”

  许多给事中在完整看完郭希颜奏疏后,心里的想法就是这个,也难怪嘉靖皇帝生气,要降罪与他。

  不过几乎所有的给事中心里都清楚,郭希颜上这份奏疏的目的,怕就是因为官职被罢免后为了荣华富贵的冒险一搏,只是奏疏用力过猛,搞错了方向。

  而接踵而至的南京振武营军士哗变的消息,则让本就有些动荡的官场更加沸腾。

  都察院老大周延不准御史们掺和立储之事,开始御史们虽然嘴上不说,可是心里还是很抵触的,可是在郭希颜上奏后,他们也敏锐的察觉到背后似乎有人在故意把水搅浑。

  是谁做局不重要,重要的是立储不是小事儿,一个不好就要祸起萧墙,动摇国本。

  立储之事不参与就不参与吧,可是南京振武营兵变可就不同了。

  江南承平,突然发生这样的大事儿,必须有权贵告官为此负责才是。

  认真研究了南京报上来的奏疏,魏广德又立功了,算了,怎么都是都察院的同僚,咱们都察院只会弹劾官员而不会给人请封,所以魏广德在南京城做的那些事儿,被御史们华丽的丢在一边。

  继续找应该魏此次事件承担责任的人,黄懋官苛待士卒,是引发兵变的主要责任人,但是人死了,也算了,没必要和死人置气。

  然后,就是看到马坤的名字,虽然仅仅之出现一次,可是黄懋官克扣士卒军饷的提议,其实就是时任南京户部尚书的马坤提出来的,黄懋官只是在执行户部尚书的命令。

  好你个马坤,这么大的事儿,必须有绝对够分量的官员出来承担责任,户部尚书,这个官职正好够格。

  于是乎,在京的都察院御史们全都行动起来,一致弹劾现任户部尚书马坤尸位素餐,昏聩无能,以致发生南京振武营士卒哗变这样骇人听闻的大事,理应罢职。

  大明朝的言官此时泾渭分明,各有各的弹劾目标。

  六科给事中蓝壁等奏希颜怨望倾险,大逆不道,刑科给事中更是建议交三法司会审定罪,而都察院御史则集火弹劾户部尚书马坤。

  奏疏被送到内阁,严嵩看着书案上一大摞奏疏,只好叫来徐阶商议如何票拟。

  上次郭希颜的奏疏,就被嘉靖皇帝批了个“同二辅票来”,这个时候严嵩自然不敢继续单独票拟,至少让徐阶也看看,商量一个票拟出来。

  其实,内阁票拟一般奏疏只要不是大事儿,一名阁臣票拟就够了。

  当初看到郭希颜的奏疏,严嵩就没当一会儿事儿,才出了这么大的纰漏,被嘉靖皇帝两次驳回。

  徐阶到来后,明白是为弹劾郭希颜的奏疏,捋捋胡子说道:“首辅大人,这处置权可是在陛下那里,我们只需要请示就好了,没必要定什么章程。”

  “呃”

  严嵩现在真的是感觉到自己老了,这么浅显的道理都没想到,还想着该怎么票拟,难道说没有东楼,自己真的不能继续坐在这个位置上了。

  微微点头,严嵩对徐阶笑道:‘有理,那弹劾马坤的也这样吗?’

  “马坤的事儿有些麻烦,黄懋官闹出的事儿,本来该他承担责任,可人已经死了,自然不能再追究,马坤是始作俑者,我觉得应该追责。”

  马坤不是徐阶一系的官员,他和严嵩已经达成交易,只现在只是看到弹劾奏疏该怎么票拟。

  “追责.”

  严嵩点点头,“那就这么拟吧。”

  很快,内阁票拟的奏疏被送到司礼监,高忠又带去见嘉靖皇帝。

  “三法司会审,没那必要,既然六科都认为大逆不道,传旨,郭希颜所奏妖言惑众律上,无故发愤欲以片言之间别君臣父子兄弟,自古邢臣以死博功名,未有如希颜者也。

  从之诏所在巡按官即时处斩,乃传首四方枭示”

  西苑那边很快就有消息传来,嘉靖皇帝并没有让三司会审郭希颜,而是直接下旨逮捕郭希颜处斩,但是在对都察院大规模弹劾户部尚书马坤的奏疏上,却是暂时留中,并没有做出批示。

  此时呆在家中的郭希颜,自然也知道这两日朝廷风向的变化,以往的朋友全部都闭门不见就可见此次的危局。

  虽然没有想明白自己的奏疏到底那里不对,可是他也知道自己是捅了篓子,却也无计可施。

  在他看来,自己这次很可能要进诏狱,然后是三司会审定罪,那时候才是自辩的时机。

  自己在大堂上的自辩,是会被写入奏疏的,也只有到了那个时候才能知道自己的奏疏到底哪里惹怒了西苑那位。

  坐在书房里,撵走家里的下人,郭希颜还在思考自救的办法,忽闻外间忽然吵闹起来。

  不多时,屋外就传来一连串脚步声。

  “咚”

  书房木门被粗暴的踹开,一名身着飞鱼服的锦衣卫百户已经阴笑着走进屋来。

  “你们是什么人,何故闯我府邸。”

  虽然早有心里准备,可是郭希颜此时还是尽量保持着自己的官威,对锦衣卫的人冷声喝到。

  “郭大人,就不要明知故问了,你的事儿发了,跟我走吧。”

  说着不等郭希颜说话,就挥挥手,身后跟进来的两名锦衣校尉就扑了过去,直接把他从椅子上拽起,随后又有校尉拿来手链脚镣,很快就被押解出去。

  因为没有抄家的命令,所以锦衣卫这次办差没有帮忙把家里的东西搬走,只是留下一队校尉前后门封锁,不准郭家人随意走动。

  嘉靖皇帝批示处斩郭希颜,却没有明确是否祸及家人,锦衣卫此时也不好贸然动手,还是得等宫里的命令行事。

  郭希颜的案子处理的很快,六科集会商议已经给出了他们的判断,不管是否被认为操纵,但是都被认为证据确凿,刑部和大理寺得到内阁的指示,也很快下了公文。

  在郭希颜被逮入诏狱的第二天,在他还在想着怎么自辩的时候,就被带出诏狱处斩。

  消息是在郭希颜被处斩后才在京官群体里传开,对于朝廷对郭希颜这么快作出处理,如此迅速行刑,大家看法不一,不过却都知道了,立储之事貌似是一个禁忌,轻易触碰不得。

  郭希颜被处斩,最高兴的莫过于景王、严世番一系的人了,他们从朝廷的雷厉风行中又看到了一丝曙光。

  是的,郭希颜的奏疏里张口闭口都是要保护储君裕王朱载坖,自然被景王党敌视。

  景王朱载圳在乍一听到有人上奏疏请立裕王为储,还要自己尽快就藩的时候,心里其实是惶恐的,他担心父皇会答应下来,那怕是留中,也是一个不好的苗头。

首节 上一节 290/1447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我在秦朝当神棍

下一篇: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