隆万盛世 第299节
“户部左侍郎高耀升迁的概率最大,严阁老举荐吴鹏改迁,欧阳必进迁吏部尚书,不过六部调整过大,一下子牵扯到三个部,估计陛下不会答应。”
高拱淡淡说道,随即却摇着头说道:“奏疏应该已经送进了西苑,最后怎么定还不好说,等着吧。”
说到这里,高拱好似想起来什么,又对魏广德说道:“对了,这次叔大也迁右春坊右中允,管国子监司业,下次酒席我把他也叫上,大家以后可以多走动。”
高拱口中的叔大自然就是张居正,他比魏广德早九年步入官场,可是到现在位置还只是正七品的翰林院编修,和魏广德在翰林院是平级。
但是显然,旨意下发后的张居正虽然和魏广德还是平级关系,却已经率先走出进入朝堂的第一步。
虽然国子监不是什么有权势的衙门,可是毕竟清贵,而且自此他的工作也不再是主要呆在翰林院里,而是国子监。
魏广德心里暗忖,怪不得去年开始他就往国子监跑,那时候他只是挂着个监丞的官职,也不是主掌。
现在就不同了,国子监司业,这特喵的就是给他打造了一个升品级的快车道啊。
国子监设祭酒一人,从四品,司业二人,从四品下。
张居正以六品官身做国子监司业,后面要升品级就是顺理成章的事儿,只要有机会就能上去,徐次辅手段还真是高明啊。
现在国子监祭酒是高拱,张居正现在就是他名正言顺的副手了。
再往深了想,徐阶本身就是支持裕王上位的,他把他的得意门生派到高拱手下当差,以裕王和高拱的关系,只要张居正得到高拱的赏识.
“嘶”
这老狐狸,是打算近水楼台先得月,抢占胜利果实了都。
以前在翰林院的时候,魏广德和张居正也有过多次接触,毕竟都是一个院子里当差的,抬头不见低头见。
不过交流下来,魏广德除了觉得这个人很老成持重外,并没有发现他有多么卓越的才华,还有所谓的远见。
似乎除了对地方盘剥庶民有颇多不满有意想要做出一些改变外,魏广德就没有看出张居正比他强多少。
或许,这就是所谓的文人相轻。
反正魏广德觉得,后世看到的关于褒扬张居正的很多东西,现在的他都没有看出来,什么改革家,这会儿的张居正或许想到了,或许自己都还没有头绪。
酒席散场后回家的马车上,魏广德就开始分析高拱和张居正。
高拱没什么印象,估计上台的时间很短,他那三板斧在之前和魏广德的交流中,魏广德就大概摸清楚了,那就是反腐倡廉。
在高拱看来,太祖的制度其实就挺好的,就是现在的人变了。
只要把那些贪腐之人罢黜,还天地一个朗朗乾坤,那一切都会恢复过来,海晏河清,重乐太平就不再是梦想。
至于张居正嘛,魏广德似乎觉得这个人很多方面还真和自己相似,都比较安于享受,只不过也很愤青,这从他多次听到张居正抱怨地方衙门加赋就可以看出来。
加赋,其实就是苛捐杂税,这笔银钱是数倍于赋役,也是底层百姓身上承重负担的主要源头。
加赋算不算贪腐,魏广德当然不觉得是。
那笔钱其实就类似后世的地税,留给地方衙门使用的银钱,只是在税收比例中占比相当的重。
这时代,中央可是不给地方拨办公银子的,地方衙门的开支都要自己找。
这笔经费怎么来,自然就是在正税的基础上加税。
遇到清官,自然知道节约开支,减轻民众负担,加的税也就少,遇到不那么清廉的官员嘛,地方上就要倒大霉了。
这样的事儿,在富裕之地,就算杂税多点,也能负担的起,但是到了穷地方,就真是能把人逼迫到倾家荡产,到最后扯旗造反的地步。
所谓“官逼民反”,“穷山恶水出刁民”,其实大抵如此。
看起来,两个人的想法似乎有点相似啊。
魏广德身体随着马车的前行摇晃着,看着像极了当年读书摇头晃脑的样子。
不过,魏广德还是觉得,两个人这个时候的想法,只是看似相似,其实却是有本质的不同。
高拱想的是罢黜贪官,张居正想的是怎么解决苛捐杂税,看似贪官和苛捐杂税似乎可以划等号,但其实两者还是有本质的不同。
“殊途同归”还是“南辕北辙”?
魏广德这会儿也不能确定,只能继续观察了,反正有的是时间。
现在的张居正官职和自己差不多,才六品而已,在京官的队列里小的很,要让他上位,成为左右大明朝堂的支柱,魏广德估计没个十几年根本不可能。
反正以后他们聚会,听高拱的意思会叫上张居正,到时候再观察观察这位后世褒贬不一的大明朝改革家到底有多厉害,他的政治理念是什么。
魏广德对这个时代的人,有印象的除了皇帝和俞龙戚虎,就是这个张居正了。
据说这位老哥可是差点为大明朝续命三百年的存在,若不是教育学生不行,教岔了
算了,那些都是后世人的假设,想多了没意思。
不出两日,魏广德果然收到了自己升职的圣旨,和高拱说的一样,依旧是升自己的品级,他还要继续留在翰林院里读书。
现在的魏广德身上头衔也算是一大把了,詹事府左春坊左中允,翰林院编修,都察院御史,也许再熬上几年,把翰林院的编修变成侍读学士才能有机会离开这里。
同一天发出的圣旨还有高拱曾提到的张居正,升翰林院编修张居正为右春坊右中允,管国子监司业,这下子他是摇身一变成为名副其实的国子监二号人物,算是彻底走出了翰林院这个小池塘。
其他升职的还有吏部文选司郎中王秩为太常寺少卿,提督四夷馆;升江西左布政使张元冲为都察院右副都御史,巡抚江西.
第348章重建大同兵车营
魏广德品级的提升,对于和他熟悉的朋友们来说,自然又是欢欣鼓舞。
官场就是这样,一个好汉三个帮,一个篱笆三个桩,同乡、同年之间相互扶持乃是应有之道,就算自己还在原地踏步,可要是将来自己的某位同乡或者同年高升了,拉扯一把总是要有的,否则闲话也能把他说自闭了。
魏广德接旨当晚,魏家就热闹起来,同乡、同年还有同僚来了不少人。
他家里大摆宴席,而同样升职的张居正那里就更是热闹了,他那里也是同年、同乡和交好的同僚齐聚,而且他那位老师也去了,这面子可就大了。
张居正是嘉靖二十六的进士,于他同科的不少人都已经身居高位,他其实说起来仕途坎坷,起步就比许多人慢了一拍。
毕竟庶吉士做满了三年,他可没有魏广德那么好命,几个月就结束了庶吉士的生涯,开始混大明朝的工龄。
之后又回乡养病,这一走就是几年,算是把他的那些先发优势彻底抹去,居然和当时的新科进士陶大临、金达和魏广德处于同一起跑线上,都是翰林院编修。
只不过,他也有自己的优势,那就是有位好老师,也就是当朝次辅徐阶。
给他安排了国子监丞的差事,这次不知怎么弄的,居然直接给做到国子监司业的职位上,成为国子监北监高拱之下第一人。
至于魏广德那一届的进士就有点点苦逼,说起来,他们的老师应该是当时的内阁次辅吕本,不过这位现在已经因病致使,告老还乡去了。
而且就算还在朝堂的那两年,这位也是时常告病,这才让徐阶顺利上位为次辅。
其实就算吕本不告病,其实他的政见也是跟着严嵩走的,谁让他当年入阁就是严嵩举荐的,若是不听话,严嵩哪里会举荐他做自己的副手。
反正,从会试到殿试再到后面授官,几年时间走下来,魏广德是没有从这位老师那里得到半点好处,礼物送出去不少。
当然,魏广德并不心痛那点钱财,要是没有吕老爷,他会试都未必能够过的去,那才是最要命的。
每三年一次的会试,把天下考生拦在殿试外的有多少,数千之众,他们的努力丝毫不必他魏广德。
好吧,魏广德其实还是很感恩这位吕老爷的,当然更多的还是他的房师-亢思谦。
他这位老师从翰林院出去后,先是去了山西任按察使,之后又调到山东做起右布政使,现在已经在四川担任左布政使。
不过算算年龄,起步晚步步晚,他已经没有机会回到朝堂来了,至少魏广德是这么认为的。
两人每年还是有书信往来,毕竟当初若不是亢思谦点他,他肯定会试落榜,这恩情得记着。
现在这位亢大人身子骨也不行了,打算这一任做满就上疏致仕,告老还乡。
好吧,魏广德从会试到殿试,他居然找不到一个可以借力的,也是悲哀,一切都要靠自己。
其实同乡严嵩那里靠得住,可是魏广德担心将来引火烧身,所以一直都是和那边保持若即若离的关系,到现在已经算彻底撕破脸,只维持表面的和谐。
魏广德、张居正升官,也就是在他们的人际圈子里小范围的传播,对于京城那么多的京官来说,其实也就是沧海一粟。
相对来说,张居正的影响力还是要比魏广德大不少的,知道的人也更多一些。
当然,这和徐阶那晚去张居正府上喝酒也有关系,不管怎么说都是次辅。
而魏广德这里,只是收到了严府送来的一份贺礼。
京城发出的官员任免,每月都会有几次甚至十几次,所以很快就被人遗忘了。
新的任免文书不断签发着,决定着大明数千官员的升迁仕途。
没几天时间,魏广德又去到城郊,为同僚陈瑾送行。
陈瑾是嘉靖三十二年的状元,本该是前途似锦,可是因为封赏王爵的差事上办砸了,直接失去了一切,之前被外派,这刚回京城做到尚宝监监丞还没半年,又被打发到南京国子监任司业。
其实很明显,他因为上次的失误,已经彻底被排除出了京官的队列,将来或许都没有重回朝堂的一日了。
最起码,魏广德知道这位不似徐阶那么有本事,被外贬了还能重回朝堂。
当初魏广德初进翰林院时,这位前辈对他照顾的不错,所以魏广德也以同僚的身份前来送行。
就在曹大章、魏广德等人给陈瑾送上践行酒时,陈瑾看到体魄强壮的魏广德,一脸羡慕道:“要是有善贷的体格,唉.”
随即接过酒杯一饮而尽,放下酒杯时还不忘对送行好友说道:“家里有读书的,还是应该让他们多多强身健体,不说科举的考试,就是成了进士有了官身,没有好体格也当不好差,我就是前车之鉴呐.”
在众人送行目光中,陈瑾上了马车,随即车夫挥动马鞭,马车扬长而去,陈瑾也没有再掀开车帘向他们挥手告别。
魏广德的假期也很快结束,重新回到翰林院上值,继续做着京官。
不过这时候的魏广德有点矛盾了,因为他在考虑着是不是找机会谋求外放算了。
这次南行,魏广德也见识到了江南官场奢侈**生活,说实话,他很羡慕。
京官当然也可以,就是现在的京城里,他这个官职,不说也罢。
嘉靖三十九年七月二十八日,南京粮储都御史章焕眼见朝政日坏,中原征敛繁急,贪吏肆行,水旱连年,民不堪命,遂上言经略中原八事。
一屯重兵,近者师伍倡乱,不急趋省城,而睥睨他郡。
二收枭儁皆自负其能,酣歌慷慨,欲有以用之。
三修城池,臣所擒大盗,得其所记各处城池簿籍,乃知中原保障莫要于此一劳永逸。
四察险隘,如河南山东直隶之交,芒砀诸山,远近排列,营垒天成,其间藏兵之洞无数。
五时巡历、守巡兵备以送迎为职业,至于是禁防日疏,而盗贼滋起。
六选良吏,欲清中原,必先清吏治。
七优恤宗藩,使其成为皇家藩屏。
八议黄河,黄河冲决其埶必兴大工,其议则为避免兴工聚众,以致乱起。
都御史章焕这道奏疏,送到京城后就引起一场小小的震动,因为在他的这份奏疏里,直接道出现在中原地区出现大大小小的盗匪,他们啸聚山林、为非作歹,其中更有妖人作乱。
妖党之兴,始自数十年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