隆万盛世 第333节
高忠闻言点点头,没有言语。
陈矩自然明白黄锦的意思了,这事儿就不要告诉皇帝了。
夜已经深了,往常的北京城这时候还有勾栏瓦肆在营业,不过现在市井中的传闻,朝廷在北边战事不顺,京城权贵们也自觉的看好自家小子,不让他们在外面招摇,直接的影响就是以往还灯火通明的地方也都提前关门打烊。
京城陷入沉睡,整个大明帝国似乎都因为黑夜的到来沉寂下来,只有驿道上还有人影在闪动。
“哒哒哒”
一阵急促的马蹄声远远传来,小院大门忽的打开,一个人影站了出来,随后又有两人跟着出来站在那人身后。
漆黑的夜里,只有小院大门上一盏高挂的灯笼在散发着光亮,把这一小片区域照亮,灯笼上能够清楚的看到写着一个大大的“驿”字。
这里是北直隶昌平州城外的一处驿站,是西面送入京城的必经通道。
驿卒骑乘的驿马已经到了小院门前,直接就对那三人说道:“换马,给我准备水和吃的,八百里加急。”
“快去准备。”
当先那人马上回头对身后之人吩咐道,随即上前把那驿卒搀下马,“你这是哪儿来的?”
“大同。”
那驿卒答了一句,这时候一人已经从屋里提出一个搭帘,里面有早就预备好的干粮和水,而另一人已经从院子里牵出一匹黄骠马
虽然城里这几天传来一些坏消息,可是对于居住在京郊的百姓来说,每日早早的把准备好的产品运进城里贩卖才是糊口的手段,所以北边可能打败仗的消息对京城百姓来说影响不大,只不过是多了一项谈资。
早上城门打开后,络绎不绝的商贩和行人就经过城门往来,京师依旧繁华无比。
只是城门开了没多久,就有风尘仆仆的驿卒打马进城。
不过这里是京城,每天这样的事儿都在发生,不管是行人还是守城军卒都没人当一回事,清出一条道来让他先走就好了。
只是很快,一份大同的捷报就传遍了在京的各大衙门。
这些天,衙门里的人也都在翘首以盼,等待着北边的消息传来,只是在得知捷报的内容后,许多人却是没有该有的欢呼雀跃,而是都沉默了。
很快,捷报被通政使司送进了内阁,被交到了严嵩手里。
没多一会儿,徐阶也闻讯而来。
现在,大同的消息可是牵动整个朝堂的心,这个时候是没人希望有败仗传来的,只是这个捷报的消息让他们略微失望了。
“看看吧,大同巡抚李文进报捷,我军火烧板升城。”
徐阶进来的时候,严嵩已经看完了捷报,顺势就把手中公文递给了徐阶。
“大军撤回来没有。”
徐阶忙上前接过捷报,嘴里也开口问道。
“没有,俺答部追兵上来了,刘汉带兵拒敌去了。”
严嵩有气无力的答了一句。
徐阶眼中满是失望,这些都是预料中的消息。
捷报自然是捷报,可大军没有及时撤回大同,那可就危险了,似乎正应了杨博的预测。
匆匆看过文书,徐阶抬头看着严嵩道:“阁老,这东西我们还是要送进宫里去的。”
只是这时候他才发现,严嵩双眼无神的看着面前,可是眼神却很是飘忽,不知道在看什么。
此时,京城里露出失望眼神的官员何止严嵩一人,杨博在看了捷报抄本后也是双目无神的盯着对面悬挂的舆图。
大同军,终归还是没能回到长城就被俺答部追兵截住了。
此时,还在大同杀胡堡的大同巡抚李文进是怎么也没想到,自己的报捷文书会让整个京城官场集体失声。
整整一天,几乎所有官员都是心事重重的,甚至传说有官员已经在安排家眷回老家探亲什么的。
京城官场开始人心惶惶。
和京官们不同的是,此时的李文进内心是雀跃的,他已经得知了安银堡一战的结果。
俞大猷仅仅动用三千标营就击退了俺答部一万三千人追兵,刘汉刘总兵的几千人马甚至都没来得及投入战场,鞑子就退了。
三千明军击败万余鞑子,这在以前谁敢想?
其实,严格说起来,俞大猷手上的兵马还不到三千。
李文进的兵马是按照明军标准配置武装的,马三步七,别的军队缺少战马,可他的需求,兵备道是必须满足的。
九百骑兵在他匆匆回杀胡堡的时候还带走了二百人,所以实际参战的也就是二千八百人而已。
这次,李文进倒是没有像前两天那样,急急忙忙朝京城送捷报,他要等俞大猷、刘汉回来,问清楚战局后再向京城汇报。
只是这一想法,直接让之后了解到详情的李文进大呼后悔,他失去了一个在天子面前漏大脸的机会。
大同军连续经过两场大胜仗,功劳簿也需要认真琢磨下了。
毫无疑问,俞大猷肯定是首功,而他和总指挥刘汉就不必上榜了,其他的人还得和刘汉、俞大猷商量着来定。
魏广德依旧没有上值,所以他也听张吉说了下外面的传闻,大同送来了捷报。
虽然很想让张吉去找来让他看看,可是魏广德心里却有一丝忐忑,他担心看到不好的信息。
下午的时候,劳堪就匆匆进了魏广德家里,还带来了那份捷报的抄本。
看着劳堪递过来的捷报,魏广德只是片刻犹豫就接了过来。
躲是躲不过的,伸头一刀,缩头也是一刀。
前面的吹捧圣天子在朝的话魏广德直接跳过,他要看的是后面的,现在大同到底是个什么情况。
劳堪进门以后的脸色就不好,他已经听懂的人说了,和杨博杨尚书的分析差不多,最最关键的还是大同军没能及时撤回长城,这就是个败局。
只是,很快他就发现不对,魏广德本该是痛苦的脸色此刻却奇迹般的绽发出笑容。
一开始,劳堪还以为魏广德是受到刺激才会如此,有些关心的站了过去,想着要是晕倒自己不还得把人扶住才是。
“哈哈哈”
就在劳堪关切魏广德的时候,不想魏广德却是猛的一把向天空扔出手里的那份捷报抄本,狂笑不止。
“广德,广德,善贷,你这是怎么了?别吓我,张吉,快点滚过来”
看到魏广德的反应,真的把劳堪是吓坏了。
他可是找人打听过的,局势很不妙,他可不相信魏广德会看不出来形势的严峻,也怕魏广德被刺激出个好歹来。
劳堪扶着魏广德,不想魏广德却冲他报以灿烂的微笑,“危机挺过来了,没事儿了。”
魏广德对劳堪说道,语气轻松,似乎又变回到了过去劳堪认识的那个充满活力的魏广德。
上次来这里,他可是感觉到魏广德说话时意志的消沉,感觉和过去仿佛变了人似的。
不过这些并没有带下劳堪的顾虑,“我说广德,你可别吓我。”
这时候,门外的张吉已经小跑着进来,看见劳堪在一旁搀扶这魏广德,也是心里一紧。
刚才屋里魏广德的大笑他也听到了,和劳堪的想法差不多,老爷怕是被刺激到了,赶紧的上前从另一边伸手去扶魏广德。
“我没事儿,真没事儿了。”
魏广德有点哭笑不得,他明白劳堪和张吉的反应,所以嘴里急忙说道。
“你别吓我,我告诉你,我来之前找人问过了,和杨尚书的预测一样,大军在长城外被俺答部截住了,凶多吉少。”
有张吉在一旁,劳堪这才开口说道。
“这不是重点,其实这份捷报和之前发的那份可不同,上次说的是刘汉率兵攻打板升城、李文进负责接应,可这次的捷报说的是什么?”
魏广德问道。
“说的是什么?”
劳堪好奇反问一句,说了什么他会不知道吗?都看好几遍了都。
“率部攻打板升城的是俞大猷,有俞大猷在军中,俺答部追兵要想消灭大同军,这难度可不是一般的大。”
魏广德开口说道,虽然不知道俞大猷有没有办法对付鞑子骑兵的冲击,可是魏广德还是觉得,后世那么大名气的将领,想来不至于连鞑子都打不过。
魏广德当然不会认为有俞大猷在,明军那八千人可以吃掉鞑子万余追兵,说出来他自己都不信。
不过,虽然明军人数有劣势,但是僵持一下,拖延一段时间应该还是可以的吧。
只要能够拖延时间,就等于保住延绥、宁夏二镇的兵马,扫荡河套的计划就会顺利展开。
有了那两镇的兵马在,虽然对大同战局没有大的影响,可是局面却不再被动起来了。
第379章倒霉陈矩
整个京城的官员千千万,可是真发现大同捷报不同之处的人,很可惜,只有魏广德一人而已。
其实这也不奇怪,这时代,除了魏广德,还有谁会对俞大猷抱有幻想?
俞大猷是参加过很多次战争,可是他所参加的战事,全部都是南方战场。
现在的大明朝,从官场到民间,大家都有一个统一的认识,那就是南边的倭寇虽然闹得厉害,可是终究比不过北边的鞑子的威胁大。
蒙古人,是大明朝建国时期就树立起来的敌人,当大明朝如日中天之时,连续发动北伐,其目的还不就是为了尽最大努力削弱敌人的实力,避免他们重新崛起。
俞大猷在南方将领当中算是很能打,可是在大部分京官眼中依旧不够看,北地的将领打的仗比俞大猷少吗?
九边重镇,哪年不经受几次鞑子的袭击,那都只是上千人的战事,对于那种几百人的小冲突,都已经不能入他们的法眼。
也就是来自后世灵魂的魏广德才对俞大猷有一点迷信,还有一个就是戚继光。
人的名树的影,魏广德是甩不掉这种固有印象了。
劳堪自然不知道魏广德为什么在看到捷报后就兴奋成这样,不过想到自己又不懂打仗,魏广德既然这么看好俞大猷,那他肯定是有过人之处才对。
何况,现在的局势下,能够让魏广德恢复过来,高兴起来,貌似比什么都好。
劳堪虽然在内心深处依旧不看好北方战事,可是这时候绝对不会多说什么。
实在是,现在朝中的意识已经很统一了,大同那边怕是遇到大麻烦了,而且说这话的可不止是劳堪所在的刑部衙门了这么说,就连兵部的看法也类似。
今天捷报送进西苑,貌似也没有听到嘉靖皇帝召集文武官员议事,其实也已经清晰的反映出了皇帝的判断。
虽然朝中官员不看好,不过在内廷,黄锦和高忠却是注意到了捷报中提及的将领。
那天陈矩回来说的话,黄锦和高忠都还在琢磨,这个叫俞大猷的将领在北方到底还能不能保持在南方的水平。
现在皇帝不开心,他们这些伺候的也难过,所以自然想要找些乐子让皇帝高兴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