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隆万盛世

隆万盛世 第349节

  抛开个别惊才绝艳的青词不说,就整体水平而言,其实李春芳才是个中翘楚,排第二的是高拱。

  以前魏广德知道高拱也给嘉靖皇帝写青词,可没认真分析的话还不会发现,这位老兄其实拍皇帝马屁那也是一等一的厉害。

  和高拱相差不大的,就是那位严世番严大公子。

  在位子上坐了半天,魏广德也没个头绪,想想就明白,缺了几分急智,那可能临场发挥出成绩,写什么文章。

  干脆放弃。

  魏广德很果断放弃临时想一篇青词出来凑数,而是从以前自己模仿的作品里找一首稍微应景一点的送上去交差好了。

  差就差点吧,反正自己不擅诗词歌赋,不擅舞文弄墨,貌似还真就不应该呆在翰林院里。

  “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人身难得今已得,大道难明今已明。

  地法天,天法地,道法自然,欲与重华语今生,此身不度更何生。”

  想通了,魏广德默默选好自己想写的东西,直接挥毫泼墨就在宣纸上写下这两句。

  其实这个也不是魏广德想出来的,都是他从道教的楹联里看到,自己又修改修改,只不过他还没有摸到青词的门槛,没入门,就搞出这么一个东西出来。

  嘉靖皇帝不是觉得天人感应预示着他的修炼即将有所成就吗?那就向天上的神仙禀报,吹他大道已明好了。

  别人大道难明,皇帝已明。

  魏广德感觉这词应该更贴近嘉靖皇帝现在的心情,那就是他猜测嘉靖皇帝修炼数十年,可能在内心里其实已经有所动摇,毕竟几十年的修炼,却什么成绩也没有,唯一可见的似乎就是所谓的寒暑不侵。

  说起来,嘉靖皇帝现在的身体是真的出现了问题,夏天怕冷,冬天怕热,可是苦死了他身旁伺候的太监。

  这些特征,用魏广德的认知那就是内分泌失调,更年期综合征,联系他长期服用丹药,基本就是丹毒引起的身体功能失调。

  其实这个时候,要是劝嘉靖皇帝立马断了丹药,只怕他的身体立时就会垮掉,因为他的身体已经适应了现在的状态。

  而且魏广德清楚,这个时候换皇帝是不可以的。

  嘉靖皇帝在,他还可以压制严嵩一系人马,毕竟老皇帝积威已久,可要是让裕王上台,缺乏权威之下,严嵩一系人要是搞出什么事端来,却是难办的很。

  特别是,严嵩一系也是有兵马的,虽然兵马远在江南,而且未必调动得了,可要是严嵩喊出裕王弑父谋逆的话来,胡宗宪手里那些兵马会怎么选择就不好说了。

  改朝换代,是普通人阶级跨越的捷径。

  江南剿倭人马走京杭运河,其实快速转运到京师也不是办不到,而且严嵩一系官员虽然相对少,可是他们都占着朝廷紧要部门,更别说之前走严世番关系做官的那些人,更是遍布天下。

  到时候倒裕王推景王,后果不敢想。

  魏广德依稀记得,严嵩一系倒台是在嘉靖朝后期的事儿,嘉靖皇帝在临死前是清理掉了严嵩的势力,所以裕王才能坐稳江山。

  等着吧,看皇帝啥时候对严嵩出手。

  其实在魏广德心里也早有一个推测,那就是当年在保安州之战后,嘉靖皇帝知道自己和宣府马芳有了联系,但是却只是敲打警告,而没让自己断了和他的接触,是不是就是埋下的伏笔。

  高拱之前可是有把自己拉进裕王府担任属官打算的,只是后来被自己拒绝了而已。

  想多了,其实最后一句“欲与重华语今生,此身不度更何生”才是体现这是首青词的地方。

  重华,舜名也,向舜帝祭祰嘉靖皇帝今生对道教的痴迷,希望能够让他入列仙班。

  至于为什么选择向舜帝祈祷,而不是三清,也是魏广德想到祭祀的是皇帝,尧舜禹汤,你们这些远古帝王是不是该照顾下今世皇帝。

  不过魏广德也在这里有点小心思,就是提示嘉靖皇帝,继续修炼,千万别半途而废,你现在已经接触到大道,谁知道下辈子是否还能接触到大道。

  收好笔墨,魏广德就盯着面前自己所做的青词,没来由有点心虚起来。

  这青词和以前魏广德所做的八股同出一辙,其实是道教楹联和几篇青词凑在一起的作品,他其实有点担心被见多识广的大人们看出来,最后还有那位沉浸道教多年的皇帝。

  心虚归心虚,可确实是他魏广德所作,之前别人也没有这么拼凑过,所以魏广德等墨迹干后还是把自己写的青词拿起,出了值房交卷去。

  魏广德到前面的时候,袁炜、郭朴还有一些其他人都已经交卷了,说起来魏广德算是比较靠后的,大家都在互相品评对方的作品。

  虽然读书人都说八股为正道,诗词歌赋小道尔,可说那话是在科场之上,对已经科场上冲杀出来的他们,现在却是在追求唐诗宋词的神韵了。

  青词虽然被后世王朝和读书人诟病,但不得不说,嘉靖朝青词文化确实到达了登峰造极的地步,是明朝时期少有的巅峰文化作品。

  这个时候,魏广德交来的作品,自然免不了被人品评一二。

  “还行。”

  “差强人意.”

  郭朴和袁炜很快就对魏广德的青词作出了评价。

第393章飞龙人主

  “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人身难得今已得,大道难明今已明。

  地法天,天法地,道法自然,欲与重华语今生,此身不度更何生。”

  魏广德交上自己的青词,也不急着走,反正闲得很,就站在一边看其他人撰写的青词,顺便支愣着耳朵,听听别人怎么评价自己的作品。

  好吧,魏广德小小失望了一把。

  整体评价都不高,不过魏广德在看完翰林院进献的其他青词作品后,自我感觉好像还属于中游,还不算垫底的存在。

  这个时候,魏广德已经忘记路上那点心虚了。

  只不过在瞟到袁炜不屑的目光后,他才感觉到袁炜对他那篇青词的评价,“狗屁不通”。

  小太监收齐翰林院的青词就告辞离开,魏广德也不好继续留在院里,跟在小太监后面出了翰林院。

  魏广德出来的时候,天色已近中午,本该是一天中气温最高的时候,可是现在毕竟已经入冬,走在外面魏广德就感觉到浑身发寒,不觉加快了脚步。

  虽然天寒,可京师街市一如既往的繁华,而且小道消息说今年百官俸禄和赏赐都会按时发放,更是刺激市面繁荣。

  也不知该不该说是托了俺答汗的福,户部从各地强征的银钱陆陆续续运抵京师,本该用于作战的军费,此时除了一部分被嘉靖皇帝扣下外,剩余的到是刚好贴补年节京师百官的俸禄。

  魏广德已经听说了,户部已经提前预留了今年的俸禄和赏赐,断不会出现前些年年关难过的窘境。

  所以,虽然传的是小道消息,有时候却又无比真实。

  溜溜达达,魏广德就直接奔着都察院而去。

  而此时在福建漳州和广东饶平交界处一座小山,此处名曰虎山。

  这虎山虽然算不得名山大川,可因为位于两省交界之地,山高路隘,易守难攻,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

  自大明建国以后,漳州府就在虎山上建造了关隘柏嵩关,设巡检司驻守此地,负责稽查往来行人,打击走私,缉捕盗贼,这里也就成了漳州府南面防敌御寇的重要关隘。

  太平年月,这里往来商人不断,商路也是热络,只是这些年因为江南剿倭,商人行商要被课以重税,让这里的商队大量减少,再也不复当年。

  就是在今日,山上小关城里,却是敲锣打鼓,鞭炮齐鸣,热闹非常。

  关城内,几十个身穿大红喜服的乐手整齐的排列在城中一处高台两侧,吹奏着欢快乐曲,远处关城官署中走出一大群服色各异的壮汉,他们簇拥着一个头戴乌纱翼善冠,身穿黄袍的中年汉子缓缓向着高台走来。

  黄衣汉子所过之处,街道两边的人群纷纷匍匐于地行跪拜礼。

  而在跪下的人群中,几个汉子却是不断抬头,偷眼看着经过的一行人,那为首之人所穿黄杉上,那一团团盘龙甚是惹眼。

  当这些人经过以后,人群久久没有起来,依旧那么跪伏余地,只有那几个汉子还是不断向四周打量。

  很快,几道视线汇聚到一个看似行商服饰的汉子身上,只见那商人却是轻轻摇头,随即低下头融入人群中,一眼再也看不到那人。

  有了那商人的示范,其他人也不再左顾右盼,纷纷学起那样子,和周围的人保持一样的动作,融入到人群中。

  身穿黄色盘龙长衫的男子走到高台之下时,他身后跟随的人群纷纷止步,慢慢的排出一个整齐队形,在那黄杉男子身后跪倒。

  在这一刻,喜庆欢快的乐曲戛然而止,所有的乐师也纷纷跪倒在地,整个柏嵩关里的人都朝着高台方向跪伏。

  男子在高台下伫立良久,似乎知道身后跟随众人都已经跪倒,他这才左手轻轻聊起长衫下摆,拾级而上,动作看上去沉稳而不失庄重。

  当男子踏上高台后,他才缓缓转身,不知何时,男子右手中出现了一枚玉佩,他高举起右手,向着台下跪倒人群大声喊道:“天降大任于我,我即为飞龙人主。”

  那是一枚略带黄色的玉佩,男子向台下众人展示的则是玉佩之上镌刻的“飞龙人主”四个小字。

  台下忽然响起一声尖利的呐喊:“万岁,万岁。”

  这尖利的嗓音仿佛就是一个信号,所有人开始跟随,齐声呐喊出“万岁,万岁”

  那男子看着台下众人山呼海啸般的呐喊,嘴角不自觉挂出一副笑容,微微闭上眼睛,似乎很享受这样的氛围。

  这,就是他,张琏的登基仪式,虽然很简单,但是他真正做到了。

  从此刻开始,他就是皇帝,飞龙国的皇帝。

  良久,张琏似乎感觉气氛差不多了,他这才伸手作出下压的动作,随着他的动作,台下的呐喊声逐渐减小,直到消失。

  “从此刻起,改元“造历”,朕继位皇帝,号“飞龙人主”,国号“飞龙”.”

  西苑值房,此时书案上摆满了一桌子青词。

  这些青词,除了西苑值官所作外,还有翰林院、礼部等官员送来参加甄选,待选出十副佼佼者进献嘉靖皇帝,以备明日西苑准备的斋醮中使用。

  值房上座左右分别坐着严嵩和徐阶,下面站的则是侍郎李春芳、严讷和高拱、严世番四人。

  “这遴选青词的差事,就让他们几个看着办吧,一会儿选出来我们过过目就好了。”

  这时候,徐阶看了眼书案上堆放的几十副字,对严嵩说道。

  “也好,你们选出十副二十副优秀华章出来,我和少湖再看看。”

  严嵩点点头,回了一句。

  此时的严嵩已经是七老八十的人了,精力不济,关键还是眼疾,看东西甚是吃力,奏疏已是没法看了,都是叫人读,还好有严世番帮着处理公文。

  而徐阶相对于严嵩就要年轻许多,不过也是奔六十的人,听说现在看东西也模糊了。

  有了两人的发话,严世番当仁不让的移步到了书案旁,拿起上面的青词开始一副一副的看起来,然后把看过的青词分成两叠,自然是好和不好的分开放置。

  在他身后的李春芳、严讷等人只好强压下心中的不满,顾盼左右,装作毫不在意的样子。

  那些书案上的青词,一开始就被严世番划拉到自己身前,根本就没打算让他们看,那意思也很清楚,那就是由他来评判优劣,你们等在后面走走过场就得了。

  他们身侧的高拱也是微微皱眉,有心想要争一争,可是看到李春芳、严讷两人的做派,再想到上面坐着的两位,争起来也没什么意思。

  就是评判青词的优劣,要说他那边的人中有几个是写青词的好手,那还真不如对面。

  裕王府一系的人中,殷士谵倒是能写出上好的青词,陈以勤、魏广德这些人就不行了,魏广德更是在酒桌上直言过,他不会写那东西。

  都没几个写青词的好手,自然也就不怕严世番在挑选过程中故意打压裕王府的人。

  其实,最终能够被送进永寿宫的青词,应该也就是那些人,说他们是嘉靖皇帝的御用词人也不为过。

  嘉靖朝,特别是在中后期有一个很鲜明的特点,那就是“青词宰相”一说。

  青词写得好,就更容易被嘉靖皇帝记住,自然升官就快。

  看看此时西苑值房里的几人,那个不是曾经因为一副青词让嘉靖皇帝龙心大悦之人。

首节 上一节 349/1447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我在秦朝当神棍

下一篇: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