隆万盛世 第409节
而张居正,比魏广德知道的还要早,自然就更不奇怪了。
“殿下,宫里已经定下来了吗?”
殷士谵这时候开口问道,语气中有些急迫。
裕王只是微微点头,没有说话。
其实,从裕王先前话里就已经很明确了,他都说是宫里“知会”,可不是询问他的意见。
第二日就有消息传来,嘉靖皇帝忽然在西苑召见了内阁两位阁老,之后又召见了吏部尚书欧阳必进。
稍晚的时候,宫中消息终于传出,“上谕:命吏部尚书欧阳必进致仕,内阁并吏部会推人选”。
这天,裕王府诸人都没有早早离开裕王府,都在等着消息。
裕王、殷士谵等人都在屋里等着消息,这次是李芳亲自去打探的,还要和徐阁老沟通消息。
毕竟参与会推的只有区区数人,而裕王府能影响到的,首推自然是徐阶,如果徐阶支持的话,以现在裕王府和徐阁老的影响力,强推高拱出来还是真有可能。
至于奏疏入西苑后,嘉靖皇帝会不会点他,那就是另一回事了。
不久,李芳就匆匆返回,告知他从内阁那边收到的消息。
“殿下,高大人确实没有机会。”
李芳进屋,先向裕王行礼后就直截了当的说道。
“是谁出任吏部尚书?严家的还是谁?”
裕王对此到是有了一些心理准备,虽然有些急切却并不惊讶。
“会推两人,詹事府詹事严讷和南京礼部尚书李玑。”
李芳说完这话后,表情有些犹豫,似乎还有话说的样子。
“有什么就说,别吞吞吐吐的。”
裕王当然看到了,他熟悉李芳,自然开口说道。
“我见了徐阁老一面,他说之前陛下召见他和严阁老就是说这事儿,陛下已经内定由郭朴出任吏部尚书一职。”
李芳看了眼裕王,有些忐忑的说道。
第447章平衡
“我见了徐阁老一面,他说之前陛下召见他和严阁老就是说这事儿,陛下已经内定由郭朴出任吏部尚书一职。”
李芳带回来的消息很大,会推的结果是詹事府詹事郭朴和南京礼部尚书李玑堪,但是嘉靖皇帝已经内定了由郭朴接替欧阳必进。
屋里众人都默默无语。
魏广德算是彻底明白过来,嘉靖皇帝其实是在收紧手中的权利,从过去放权给严嵩到现在收紧,任用之前那些给他写青词的官员上位。
他们能有今天的官位自然知道靠的是什么,之后他们也会紧紧靠拢在嘉靖皇帝身边行事,或许这也是嘉靖皇帝在为裕王登基做一些前期准备,他不能允许在皇位接替期间有强大的政治势力存在。
严嵩,这位曾经显赫一时的人物,终究是走到了政治生涯的末期,即将画上句号。
魏广德不知道其他人怎么想,他就是这么理解的。
其实,貌似宫里的人早就已经看到了这点,所以当初陈矩才会点出那几个人的名字。
想到当初严嵩找自己的谈话,严首辅应该也是早就料到有今日了吧。
欧阳必进致仕,严嵩在六部九卿中的势力算是彻底瓦解,而这仅仅在皇帝一念之间。
看看现在的严嵩,还有后世被骂的很惨的魏忠贤,其实都只是皇帝的一颗棋子,树立起来的靶子。
魏广德还在想着这事儿,耳中就听到李芳又开口说道:“还有一个事儿,徐阁老说还是先给殿下说一声。”
“何事?”
裕王这会儿心情可不太好,听到徐阶还有话说,就随口问道。
“徐阁老说,唐汝揖入裕王府的事儿已经定下来了,就这两天就会下旨入府。”
李芳急忙答道。
“嗯,知道了。”
裕王点点头,这事儿宫里先知会过,可能内阁那边不知道这事儿,所以徐阶才给李芳说了这件事。
殷士谵看裕王兴致不高,就开口说道:“唐修撰是唐尚书的公子,大家可能也知道是什么人,所以以后在王府里说话做事要注意些。”
张居正和魏广德自然知道殷士谵话里的意思,唐龙是不是严嵩的人,这个魏广德是不知道的,毕竟那时候魏广德还在崩山堡和泥巴。
不过大家都这么说,魏广德想来应该也差不了太多,最起码唐龙和严嵩关系还是不错,就算没有投靠可交情也很深。
裕王府是什么地方?
嘉靖皇帝为什么会把唐汝揖丢进裕王府来?
难道嘉靖皇帝不知道这唐汝揖的情况?
不能啊,朝廷里都传开了,宫里不可能不知道这事儿才对,要不然东厂就成了混日子的了。
魏广德觉得这事儿嘉靖皇帝肯定是知道,把人送进裕王府肯定也是有什么目的的。
可为什么要往裕王府里掺沙子呢?
魏广德有点想不通,这不是给裕王府诸人找不自在吗?
到了下午,魏广德上了自家马车,晃晃悠悠往家里走,车走到半道上忽然就停了下来,然后感觉车头往路边上偏,。
应该是给对面的车让道吧。
魏广德在心里想到,等了一会儿,车窗外传出吆喝声,那是轿夫抬轿统一步伐发出的声音。
魏广德知道,肯定是到了某处路面比较窄的地方,对面的人应该地位比自己高,所以马车要让道。
等了一会儿,对面的轿夫已经过去了,马车重新动起来,魏广德才开口问道:“先前是哪个府的?”
车夫李三这时候答了句,“吏部欧阳尚书的轿子,所以小的避让了下。”
“嗯,知道了。”
魏广德随意答了一句,欧阳必进的轿子,让就让吧,他在京城也呆不了多长时间了。
官员致仕,按制就要回原籍,这也是明朝控制京师人口的一种方式。
当然,也有留在京师的,不过那就需要有充分的理由,比如儿子在京城为官,自己回乡没人养老,这种情况下可以申请留京。
脑海里随意想着这些事儿,忽然,魏广德感觉灵光一闪,似乎自己摸清了嘉靖皇帝的心思。
什么心思,自然是唐汝揖入裕王府的目的。
致仕,当然和唐汝揖无关,人家才四十多岁,离致仕还远着呢。
嘉靖皇帝把和严家有关系的人送进裕王府,为什么?
这应该也是在为裕王将来执政铺路才对,或者说是在裕王身边安置朝中各方的势力,让他能对朝政有个提前了解,或许,这也是帝王教育的一种方式。
看看唐汝揖入府前裕王身边是什么情况,以高拱为首的裕王派,他们入朝后很快就聚拢在裕王身边,为裕王服务,目的自然是在裕王登基后能后飞黄腾达。
但是,这些人也是经受过考验的,当初景王在京时,这些人都对裕王不离不弃,最起码忠诚这一块不缺。
除此外还有谁?
徐阶的势力。
裕王府被景王府打压,过得艰难,而徐阶在内阁被严嵩打压,也是寸步难行。
两个实力弱小的凑到了一起,他们天生就是对景王府和严家的对手。
至于朝中的第三股力量,却是游离于这两派之间,虽然某些时候会偏向裕王一些,但到底没有投靠过来。
可以说,裕王从来就没有和严系官员有过太多接触,这自然不利于将来他提拔用人,平衡朝局。
现在嘉靖皇帝把严系的官员安排进裕王府,或许是担心裕王上位后,听信了他们这些潜邸之臣的挑唆,不管三七二十一就把严系官员给撸掉。
到时候会是什么情况,一党独大,可以有统一的声音但是却缺乏制衡,这对皇权不利。
让裕王潜邸时接触严系官员,让他能对他们有所了解,至少到时候也就不会偏听偏信,最起码保留这一支力量,平衡朝局。
至于为什么魏广德会想到这里,自然就是因为刚刚过去的欧阳必进,他被嘉靖皇帝令致仕。
此时,魏广德脑海中已经有了一个大胆的猜测,短则半年,长则一年,或许严嵩也会步欧阳必进的后尘。
严嵩一旦失事,严系党羽必然轰然而散,到时候他们会因此惶惶而不可终日,这对保持朝局稳定不利。
自然,在这个时候,嘉靖皇帝也要开始有所动作才说得通,而让唐汝揖入裕王府充当王府讲官就是动作之一,否则以裕王二十多岁的年纪,哪里还需要配那么多讲官授课。
其实就是现在,裕王府还有三人,殷士谵、张居正和自己,平日里都没太多东西可以讲的了。
有唐汝揖在裕王身边,其他严党官员自然就会放心很多,就可以慢慢梳理一下,哪些人该处理,哪些人该保留。
在马车行至自家大门前的时候,魏广德总算想明白了西苑那位的用意。
不过,这个猜测他还不打算说,至少得再看看风向,然后再悄悄告诉裕王,是不是哪天抽时间找陈矩聊聊。
第二日,吏部送入西苑的奏疏就被批红送回内阁,裕王府自然第一时间知道详情。
看看奏疏的最后,嘉靖皇帝依旧写上自己的批语:文撰诸臣久不擅改,兹以朴例,拟何也,具以状对。
几位朝中重臣看到嘉靖皇帝的批语,这会儿还在各自值房写请罪奏疏。
“陛下这是啥意思?还有谁要被罢官吗?”
殷士谵有些纳闷,不明白嘉靖皇帝这批语到底是说大臣不会办事儿还是什么,不过现在那些人都在忙着些请罪奏疏,这说明他们自己知道到底是因为什么原因。
毕竟内阁始终是内阁,裕王即便已经是储君,可毕竟不名正言顺,很多朝廷消息这边不知道也是正常的。
就好比杨博拟出的对闽贼的战策,兵部知道的情况肯定是比魏广德在裕王府里知道的详细,所以才能有针对的提出对策,而魏广德就只能想着真去了江南再看实际情况想对策。
而对于这次的事儿,魏广德也只是潜意识的认为,应该是嘉靖皇帝之前就给那些人吹过风,只是没想到最后会推上的人除了郭朴外还加上一个李玑,现在让他们以郭朴进行状对,说说各自的看法。
现在是什么年代,皇帝肯定是大过天的,他口含天宪,言出法随,谁敢和他较真,自然只能一个劲说郭朴是最适合出任吏部尚书一职的人选。
一堆奏疏送入西苑,很快就被嘉靖皇帝御批送回内阁,速度非常快。
毕竟,吏部尚书一职不能空悬太久,即便是嘉靖皇帝也想尽快落实此事。
这次,嘉靖皇帝只是在严嵩的奏疏后面落下批语:文撰诸臣夙夜匪懈迁转,虽不宜淹滞常调擅改亦不可也,兹会推诸臣俱不尽心,然专执在吏正,姑不问必进往固勤慎,自连转后百凡专肆大失大臣体,姑与致仕员缺,朴即代之,谕朴勿辞。
同时送达的还有一道上谕,“翰林院学士掌詹事府事郭朴回部管事,升吏部尚书加太子少保。”
嘉靖皇帝的批语中有“谕朴勿辞”的话,郭朴自然也不会效仿其他人还要来个“三辞三让”的戏码,但还是连夜上表谢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