隆万盛世 第411节
而且这火器手还要时常训练,这训练自然要大量使用火药,成本很高,铅子还好说,各军可以自己制作,但朝廷拨发的火药就有些不够,也有边军将士因为军饷低,私自贩卖火药到民间的事儿,所以各镇火器手,大多疏于训练,守城还行,出战就比较困难。”
魏广德不好说是军将倒卖火药,只说是士卒因为缺饷倒卖火药,不过以裕王的思维,想来回头也会明白是怎么回事。
“原来是这样,怪不得有了如此犀利的火器,边军作战时有败绩传来。”
想到先前魏广德说的火器如何厉害,再想想明军对战蒙古鞑子的战绩,裕王觉得自己有点明白是怎么回事了。
“火器还是太少。”
裕王感叹道:“不过朝廷银钱缺乏,也是无力大量制造火器和火药,还真是烦人。”
“所以之前兵器局就把各卫所的将军炮回收改造成佛朗机炮,虽然射程短了些,可射速提高很多,对付鞑子骑兵也更加犀利。”
魏广德笑道:“还有就是兵仗局和兵器局库房里,应该还有大量火器,制造出来却没有及时分发到各镇,也是一种浪费。”
“是吗?还有这事儿?”
裕王皱眉道:“火器犀利且不足,各镇为什么不报兵部?”
“掌管火器在内廷,朝廷制造的火器也在工部,如果不是战事吃紧,工部不会轻易把这些东西移交兵部分配的,毕竟都花了朝廷大量银钱。”
魏广德不好说的太直白,这里面其实牵扯到银子,要想从工部仓库提到火器那得掏银子。
所以魏广德也只能说是各部之间协调不好,至于后世网上看到明军火器质量差的问题,魏广德也只是有听说火器制造出来分三六九等,但他接触的都是质量上乘的火器,所以并没有认为存在这个问题。
想想也能明白,魏广德最初接触到的鸟铳,那是南京兵仗局仿制的较早期的鸟铳,质量自然上乘,至于偷工减料、粗制滥造那是之后,技术工艺成熟后才会发生。
一开始是在不影响质量的前提下,一点点的抠材料,之后胃口越来越大,才会生产出完全无法使用火器。
贪腐,也是循序渐进的过程。
没多久,殷士谵就来汇报近日王府诸事和处置,话题自然就变了。
只是魏广德和裕王,还有王府中其他人都不知道的是,今日他和裕王的交谈在晚上的时候就变成文字,送入西苑。
这些事儿,自然是司礼监安排的人做的,或者说,王府里的內侍,全部都还是要听命于司礼监,那里才是宦官的最高权力中心,是所有宦官向往的地方,就如内阁在读书人心中的地位一般。
夜晚,嘉靖皇帝处理下午送来的奏疏,终于看到司礼监单独呈送的《裕王府事》的文书,很快就被其中内容吸引。
边事,是大明王朝皇帝无法忽视的重大国事。
手指在御书案上轻轻敲击,一边的黄锦和下方的高忠自然知道,这是皇帝在思考事儿时候的习惯,所以都小心的给周围的內侍做了个噤声的手势。
魏广德话中一些没有说透的东西,能一时瞒过裕王却骗不过嘉靖皇帝,他可是和文官斗智斗了一辈子,文官的尿性他明白,只是也不知道该怎么去改变而已。
实在是病入骨髓,药石难医,非铁血手段难以有效。
可他能这么做吗?
不能。
罢掉一批贪官,升上来另外一批贪官,这有什么用,也只能从这些人中捡拔稍微能办事儿的人而已。
如严嵩能办事,就能做到首辅之位,其他不行的,就下面凉快去。
不过,魏广德说的,貌似也有道理。
嘉靖皇帝心里想的是,该怎么办这事儿。
直接下旨让工部交出火器,其实很容易,可是下面执行的时候会是什么样子就不好说了。
也只能等东厂监察后才会知道,说不定又是交出一些次等的火器糊弄事儿,现在那帮人是越来越胆大了。
“准备笔墨。”
嘉靖皇帝忽然停下敲击桌面的手指,吩咐道。
黄锦急忙上前做好准备,随即嘉靖皇帝提笔在御纸上写道:“朕闻虏入已久恃,各边小有备贼,稍知畏,可于诸城堡遍给火器以御之,仍坚守勿战,以仰奉上天保祐之意。”
写完后搁笔,对旁边的黄锦吩咐道:“明日一早送内阁,并抄送兵部一份。”
“遵旨。”
黄锦急忙答道,待笔墨稍干后才将纸条收起,准备明日派人送去。
第二日,严嵩、严世番进到内阁,很快就收到了嘉靖皇帝的手谕。
这道命令不难理解,只是要工部拨发火器给兵部下发,严嵩直接把事儿交给严世番处理。
严世番自然明白不能抗旨,多少拨一些下去就是了,残次品又不是没有。
第449章烟花架
“朕闻虏入已久恃,各边小有备,贼稍知畏,可于诸城堡遍给火器以御之,仍坚守勿战,以仰奉上天保祐之意。”
兵部,杨博在值房看着宫里送来嘉靖皇帝的条子,也在默默思索此事。
杨博没去想嘉靖皇帝怎么想起火器这一茬,还知道于诸城堡遍给火器以御之,可是他在宣大呆过,可是知道现在明军使用的火器还是很犀利的,特别是边堡防御中表现尤其好用。
火器使用,不担心弓手疲乏,射出箭矢绵软无力,可以持续作战,只要有充足的药石。
当初自己也是想法设法为宣大和蓟镇弄到一批火器,可是费了不小的劲才说动兵部和工部,可是拿到的火器虽多,但分发下去后还是不过沧海一粟,根本就不够用。
到了京城入驻兵部,他也才知道其中详情。
一是朝廷没钱,无力大规模制造火器,二就是之前自己遇到的情况,需要用钱从工部把火器换出来。
说来好笑,从紧张的朝廷开支中拨出来银钱打造的东西,朝廷要用还要给人送银子。
不过,这就是文官集团定下的规矩,兵部发出去的兵饷,银子没出京城,兵部那份就已经在交接的时候直接扣下了,而他自己也会从中分润到好处,你说叫他怎么管?
嘉靖皇帝给出的条子,虽然比较保守,可也是目前一个稳妥的做法。
边堡只要坚持防御姿态,鞑子就很难从边境抢掠中得到收获。
边堡在,鞑子也不敢绕道大举深入内地,毕竟后路还在明军手中。
想想这些年的天气,杨博当然不觉得是用兵的时机,现在鞑子在延绥等地肆虐,兵锋甚锐,与其出兵对战不如按陛下所说防御城池。
想来,边镇军将怕也是这么想的。
想到此,杨博提笔在案上宣纸上开始写起奏疏。
“臣谨对,今岁虏谋异常在西者,分入宣云以诱我蓟西之兵,在东者分屯辽右,以窥我蓟东之怠,大意垂涎畿甸欲为深入之计,仰蒙宸谕中外戒严,虏遂西侵宣大,今塞外早寒势无能为,臣谨如圣谕传示边臣”
嘉靖皇帝之前就要各地防备鞑子入侵,不管怎么样和兵部的策划是一致的,这个时候自然要小小的拍皇帝的龙屁。
之后,自然是顺着说陛下英明,火器对于边堡防御有力云云。
不过,杨博想的可不是要一点点火器,而是详细叙述目前九边火器的分配。
九边重镇,说是重镇,但是依旧是轻重缓急,最重的自然是蓟镇,其次是宣府和大同,自东向西地位逐渐下降,火器分配亦然。
杨博自然想要陛下能够给九边定下一批火器,如果能确定数量就更好了。
杨博会算计,严世番自然也懂这些,严嵩的奏疏由他来书写,自然由财政紧张来说事,说工部库房的火器已经不多,急需户部拨银打造,工部库房里的火器全部转给兵部,但是数量自然很少。
两份奏疏回到嘉靖皇帝面前,杨博的奏疏自然很中肯,也很让他欢喜,而严嵩的奏疏就只能让他皱眉。
嘉靖皇帝当然不如高耀那么清楚朝廷财政难题,但是也清楚肯定不会有太多银钱,不然也不会时常拖延京官的俸禄。
不过高耀管钱袋子还是让他很放心的,至少每年的兵饷,户部都会早早的做好规划,其他的用度则是闪转腾挪一番。
兵饷拖不得,一拖就要闹出兵变来,实在让他头疼。
至于其他的,能拖则拖。
现在严嵩的奏疏叫穷,嘉靖皇帝自然相信,朝廷没有多余银钱拨付工部打造火器。
稍微思考后,嘉靖皇帝还是在奏疏后面写道:“然,蓟镇火器,工部亦以时多给之。”
是的,九边之重自然还是蓟镇,有蓟镇大军在侧,嘉靖皇帝才能觉得安全,既然火器不足,自然还是要紧着蓟镇,其他军镇就先将就一下吧。
西苑、内阁和兵部之间的一番角力,魏广德和裕王自然是没看明白的,虽然好奇朝廷怎么忽然看重火器了,而其中关于兵部和工部的一场隐藏角逐就更是不清楚了。
即便是都察院在这时候上奏,兵部尚书杨博在任上三年考满,评语为所司事繁而称职无过,嘉靖皇帝遣中官赍赐羊酒宝钞。
兴许是看兵部最近闹得欢实,袁炜有点坐不住了。
很快,钦天监在礼部督导下出大统历,皇帝命颁赐群臣。
礼部奏各省奏今岁乡试录文既已传,谨奏皇帝御览。
是日,寿光阁成,礼部尚书袁炜上奏贺。
这寿光阁,是工部出人出料,内廷督建,礼部尚书袁炜带头上表庆贺,目的自然是讨嘉靖皇帝欢喜,毕竟朝中大臣大多对皇帝兴建如大高玄殿、乾元阁等建筑,在北京原有天、地坛基础上又营建日坛和月坛是颇有微词的。
就最近一月,不光是寿光阁建成,还有清熙殿完工,嘉靖皇帝都是对督造太监元亨等及工部官员大加赏赐。
现在发生礼部尚书带头上表祝贺的事儿,更是让袁炜在朝中声望暴跌。
对于这事儿,裕王也只是在王府里摇摇头,老爹要建的东西,他做儿子的自然不敢说半个“不”字,不过也是把袁炜看轻。
同僚们的不解和贬低,却没有影响袁炜进取之心。
嘉靖四十年十一月甲午,一道上谕从西苑传出。
“敕加太子少保、礼部尚书袁炜太子太保,改户部尚书兼武英殿大学士入内阁典机务。”
袁炜入阁了。
在百官惊诧之余,袁炜上表请辞,上优诏不允。
对袁炜入阁,魏广德倒是不吃惊,毕竟陈矩早就给他打了预防针。
不过魏广德还是对袁炜判断局势的准确有些叹为观止。
魏广德知道袁炜年内可能会入阁的消息,可是陈矩从高忠那里听来的。
高忠是谁,嘉靖皇帝身边仅次于黄锦的人物,甚至这个判断或许还是高忠和黄锦一起才分析出来的。
可是袁炜呢?
礼部之前一直蛰伏,突然就是一通操作,然后袁炜就入阁了。
“袁尚书,不,袁阁老还真是”
消息传到裕王府,魏广德也只是感叹一句。
“礼部尚书又空出来了。”
裕王的关注点显然不在袁炜把握时机的能力上,而是看到了空出来的礼部尚书之位。
袁炜是以户部尚书的官职,武英殿大学士的身份入阁,户部尚书这个职衔是空衔,并不影响掌部事的高耀,可实打实礼部尚书位空悬。
显然,裕王又想到了他的高师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