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隆万盛世

隆万盛世 第423节

  “大灾之后有大疫,朕曾听闻,百姓常因大灾后受伤得不到及时治疗而殒命。

  地震,这是上天的警示,却是累及百姓殒命.”

  嘉靖皇帝并没有直接给出自己的态度,而是喃喃道。

  “观所奏灾异,仰承上天仁爱,朕心感惕,其通行内外臣工各加修省,尽心供业。”

  轻轻叹口气,嘉靖皇帝如是说道,右手轻挥。

  高忠示意,急忙拿上奏疏,将嘉靖皇帝所说最后一句话记入奏疏中。

  不过,嘉靖皇帝话音落下之时,陈矩却心有所感,抬头看向御座上的嘉靖皇帝,嘴巴张了张,却没发出任何声响。

  随即,陈矩发现皇帝的视线落在自己身上,急忙低下头不敢仰视。

  “陈矩,你刚才想要说什么?”

  嘉靖皇帝却是开口问道。

  原来,刚才嘉靖皇帝说完后,就在环视屋里众人,正好看见陈矩的动作,特别是那嘴巴微张的样子。

  嘉靖皇帝也就是随口一问而已,也并没有想要从陈矩嘴里得到什么像样的意见。

  朝中饱读诗书之人多了,还真轮不到一个太监给出意见。

  不过嘉靖皇帝点名陈矩,陈矩也不敢闭嘴不言,急忙上前半步跪倒,答道:“回皇爷,奴才只是想到以前看过的一本书,记得那还是在宫外的时候看到的,但也听人说过,这是永乐年间由成祖太宗皇帝命人刊印,广发全国。”

  “何书?”

  嘉靖皇帝有些好奇问道。

  “《卫生易简方》。”

  陈矩低头答道。

  “哦,《卫生易简方》吗?”

  嘉靖皇帝皱眉,似是在回忆这是本什么书,感觉好像在哪儿看到过的样子。

  不过想了一会儿,嘉靖皇帝还是没有头绪,随即开口问道:“那是何书?”

  “禀皇爷,《卫生易简方》书是前礼部尚书胡濙所撰,据说是他身为礼部侍郎时收集民间单方验方汇纂编成,除了民间常见疾病和外伤等处理外,主张方宜简易,多数方剂药仅一、二味且多为易得之品。”

  陈矩急忙答道。

  “哦。”

  嘉靖皇帝听了陈矩的话,觉得胡濙所撰之书倒是颇合道家“大道至简”的深意,不觉微微点头。

  “朕明白你的意思了,黄锦,速去找《卫生易简方》来给我一看。”

  嘉靖皇帝这会儿没了处理公务的兴致,而是对陈矩提到的这本书感兴趣起来。

  不多数,黄锦就从内书房找到了《卫生易简方》。

  “医者,圣人仁民之术也.所集录既富,永乐中尝具表以进,特被奖。”

  嘉靖皇帝拿着书,翻看了《卫生易简方》序,微微点头,待念道“宣德丁未六月甲子荣禄大夫少傅兵部尚书兼华盖殿大学士庐陵杨士奇序”时,脸上带出微微惊讶。

  “这书是朝廷刊印下发的?”

  嘉靖皇帝看着书页上的记述,好奇问道。

  “皇爷,这书我问过了,书是永乐年间所成,胡尚书进献刻板,宣德年间由礼部核发刊印。”

  一边的黄锦马上答道。

  嘉靖皇帝微微点头间又轻声念道:“伏以皇天开泰运,付大宝于元良;圣帝御明时,奠群生于永乐。声教洋溢乎天下,仁恩普洽于寰区”

  嘉靖皇帝翻书看了半晌,这才把手中书合上,对黄锦道:“传谕礼部,重刻前礼部尚书胡濙所进卫生易简方书,传布天下。”

  “遵旨。”

  黄锦急忙答应一声。

  “陈矩,不错。”

  嘉靖皇帝又看向陈矩,笑着表扬了一句。

  陈矩瞬间心花怒放,虽然没有得到实打实的提拔,可是能得到嘉靖皇帝的嘉许也是难得。

  “其实奴才也没说什么,只是觉得”

  陈矩说道这里,忽然就停顿住了,不知道该不该把话题继续往下说。

  嘉靖皇帝给你脸,可不能自己没个分寸。

  宫里的规矩,陈矩忽然想到,还好及时刹车。

  至于他在嘉靖皇帝面前自称“奴才”而不是“臣”,也是因为自己品级太低,也只有黄锦、高忠这样有身份的太监才配。

  “你想说什么,尽管说就是了。”

  这会儿嘉靖皇帝心情不错,这两天头也不疼了,所以很轻松的开口。

  陈矩听在耳中,却也在思索要不要说下去,不觉偷眼看了看干爹高忠。

  不过高忠这会儿却是微微皱眉,看到陈矩看过来只是点点头。

  皇帝这会儿看样子很高兴,可不能装哑巴,这样很可能让皇帝觉得他不老实。

  而且,就刚刚陈矩偷眼看他的样子,要是落在皇帝眼中,也是很麻烦的。

  所以,要解决可能的后患,自然就是让陈矩想到什么说什么。

  “奴才只是觉得,我大明以文治国,内府经厂也曾刻印大量书籍传布天下,目的不也是为了向民间传播习文之风。”

  说道这里,陈矩偷眼看了眼御座上的嘉靖皇帝,看他面无表情,知道不能继续拖延,还是直入主题为好,随即就说道:“就前两日整理御用之物时,曾记录文阁有《永乐大典》一部遗于宫中,当时未找到,恐因大火吞噬再不见,只是不想陛下一直随身带着才未损坏。

  今日皇爷欲刻印《卫生易简方》自然是好的,可奴才觉得,这《永乐大典》似乎也有刻印多套的必要,以防有失。”

第458章副总兵

  听到陈矩居然是因为《卫生易简方》复刻的事儿想到自己手里的《永乐大典》,嘉靖皇帝心中是有些欣喜的。

  实际上,刻印《永乐大典》的心思他早就有,只是他也知道此事颇为麻烦,可不是做为皇帝,嘴巴里说出来就行的。

  《永乐大典》全书目录60卷,共计22937卷,有11095册。

  上万册书,每册书有多少页?

  每一页都需要一块刻板,自己可以算算,怕不是要准备百万块刻板。

  就这项工程就是不得了的事儿,费时费力不说,还有刻印使用的纸墨费用,更不是一笔小数字。

  说道印书,嘉靖皇帝第一时间想到的自然还是目前市面上通行的雕版印刷而非活字印刷。

  实际上明朝虽然有活字印刷术,但活字印刷术却无法取代雕版印刷。

  首先,活字印刷术在技术层面上的不完善。

  虽然活字印刷是一种比雕版印刷要先进的技术,但并不是说其从发明的那一刻开始即是先进的,可以马上代替已得到广泛应用和盛行的雕版印刷。

  活字印刷发明的宋代,雕版印刷的书籍已达到高度完美的境界,而到了大明,不但在数量上呈现繁荣昌盛的局面,而且在雕版技术、印刷质量上也都达到了很高的水平。

  而活字印刷作为一个新生事物,在技术工艺上还有待完善和发展。

  第一,活字排印会造成排字行距不整齐,歪斜,甚至出现单字横置、倒置的错误情况。

  第二,活字版所排印的字大小不一样,并且笔画粗细不均。

  第三,活字印书易造成印纸墨色浓淡不均匀。

  活字字模也是有使用寿命的,不管是木活字还是泥活字,多次使用后必然损坏,即便是金属活字也不能幸免,不过就是比其他活字多用一些时日,而成本却是远胜其他。

  但是在使用中,金属活字不易着水墨,从而会影响到印刷效果。

  事实上,传统文化的习惯势力也影响着活字印刷技术的传播与普及,自从雕版印刷术发明后,印刷品不仅作为一种阅读对象和传播知识的媒介,也作为一种艺术品和传播书法艺术的载体。

  文人及藏书家对印刷品的评价,往往也是从上述的标准出发,而雕版印刷术所具有的这种功能,是活字所难以取代的。

  雕版是书写上版稿,上下字之间的撇、钩、竖、捺有时交叉,笔画相互照应,这样就排行整齐,字体结构美观。

  从艺术审美角度上来看,活字版很难超过雕版。

  而且,汉字的特殊形态是延缓活字印刷术推广的另一个原因,活字印刷术,其技术的推广使用相当缓慢,并没有产生划时代的影响,与汉字体系不能说没有很大关系。

  活字印刷术在中国经过五六百年才逐渐得到推广使用,而在欧洲只用四五十年便得到极其广泛的应用。

  这是因为中国人所使用的汉字方块体系信息量庞大,数量很多,一副活字要满足排版的需要,最少也得有几万个活字,有的甚至要刻制十几万个活字。

  这样大的数量,制作工程是相当繁复的。

  但是,对于欧洲人所使用的拼音文字体系来说,仅需要制作数十种字母、字符的活字,便可以非常方便地完成排版工作。

  数千种活字与数十种活字彼此相差两个数量级,这种差距使得以汉字为载体的信息传输速度要比以拼音文字为载体的信息传输速度低出许多,客观上延缓了活字印刷术的推广与普及。

  最后,活字印刷术在工艺技术的应用实践上也遇到了阻碍。

  中国科技较偏重于经验和实用,雕版印刷术发明以后,印刷行业得到了快速发展,从宋代开始发展形成为三大刻书主体,即官刻、家刻、坊刻。

  即便是到了现在,也是以此为主。

  民间的书坊,大多还是使用雕版印刷,即便是活字印刷的书坊,大多也使用木字字模,不过由此也导致印刷效果欠佳。

  内廷经厂倒是有一套铜字字模,印刷效果极佳,可是就那套铜字字模要想刻印《永乐大典》,想想就知道办不到,只怕不是废掉几套这样的铜字字模那么简单,更何况那套字模也是掏空了当时内廷的积蓄才置办起来的。

  雕版印刷已有悠久的历史和成熟的工艺,拥有大量专门从事雕版印刷的工匠,且分工较细,已形成专业化的格局。

  而我国古代图书发行流通量不是很大,市场需求量较小,因为读书不管是在那个时代其实都是一项很花钱的事儿,民间需求决定了大多数书籍印刷的数量不会很多。

  这样,书坊为了追得利润,力求降低成本,就不愿意丢掉原有的传统雕版工艺,而去尝试采用活字印刷这种新技术。

  于是在应用实践上,活字印刷遭到了来自书籍经营者主观上的阻碍。

  别看嘉靖皇帝仅仅是看了几眼就下达了印制《卫生易简方》书的决定,这也是因为这本书不过百页,大规模印制肯定是雕版印刷,也就是数百块雕版即可,还在朝廷可以承受的范围内。

  不过陈矩说的印制《永乐大典》可就完全不是那么回事了,那需要的银钱怕不是要几百万两银子都未必打得住。

  所以,别认为古代有了活字印刷,好像印书是一件很简单的事儿,其实费用颇大。

  因此,嘉靖皇帝在内心里第一时间就把陈矩的提议否掉了,即便他也早有此心,可是毕竟力有不逮。

  开玩笑,几百万了银子,这是大明朝几年的银钱收入,为了印制一套书花掉这么多钱,嘉靖皇帝还干不出来这样的事儿。

  嘉靖皇帝脸上的表情从一开始的欣喜到最后的黯淡,虽然没有说话,可不管是陈矩,还是黄锦,或者高忠都看得出来,皇帝其实是有心做这件事儿的。

首节 上一节 423/1447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我在秦朝当神棍

下一篇: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