隆万盛世 第432节
魏广德不清楚自己的言传身教对裕王的影响,不过裕王的反应很符合他的需要,自然躬身从命。
不多时,门外守候的李芳就被裕王叫进屋子,安排了追查蓝道行等方士近期情况的任务。
虽然李芳有些莫名,可还是遵命行事。
之后两日里,魏广德拜访了兵部尚书杨博和两位侍郎府邸。
杨博虽是兵部尚书,可大明朝定下的制度却不是一言堂,如果杨博的意志和两位侍郎相悖,他们当然也是可以上书弹劾的。
魏广德当然不希望看到这些,所以一开始就把目标锁定在兵部三位大佬身上。
就在魏广德为俞大猷的事儿奔走之时,北京城外一所道观,一辆马车停在大门外,车帘掀开露出一个年逾花甲的老人,在旁边随从搀扶下才勉强下了马车。
老人下车回头看了眼马车,有些欷吁说道:“老了,下个马车都这么费劲。”
“老爷,下次还是坐轿吧。”
一个随从小声在老人耳边说道。
老人只是摇摇头,看向道观大门问道:“他到了吗?”
“已经到了。”
那随从答道。
“那我们进去吧。”
老人说着就走向道观大门。
随着老人走近,大门仿佛有感应似的,一扇木门轻轻向里打开,漏出一条刚好够一个人进入的缝隙,老人和几个随从从这里走进道观。
而留在门外的马车,这时候已经不急不缓的重新启动,顺着大道继续前进,只是马车周围少了几条身影。
马车从停下到离开,间隔时间很多,不多时在马车的来路上就出现了一道气喘吁吁的身影,跑到道观门前四下张望后,又低头看着路面上的车辙痕迹,随即继续向着马车前进的方向追去。
而在远处路边一颗大树后,一道身影悄然注视着道观门前发生的一切。
“殿下。”
魏广德是被李芳叫来这里的,进来后才发现屋里除了裕王再无旁人。
“请坐。”
裕王似乎是听到魏广德的话才回过神来,露出勉强的笑容对他说道。
“兵部杨尚书他们怎么说?”
待魏广德坐下后,裕王才开口问道。
“兵部杨尚书和两位侍郎都已经答应了,如果陛下让兵部选拔南赣副总兵,他们会举荐俞大猷出任这个职位。”
魏广德轻松的笑道。
这两天的游说很顺利,或许是看在裕王府的面子上,或许也是看到俞大猷确实具备很强的指挥能力,兵部对于举荐俞大猷并不抵触。
“那就好,孤以后还要大用俞大猷,现在能够先把品级升回去,真是再好不过了。”
裕王微微点头后,侧头看了眼身旁的李芳,“还是伱来说吧。”
“是,殿下。”
李芳答应一声,随即上前半步,在两人面前讲述最近几日发现的一些端倪。
“下面的人没有发现严家和蓝道长之间有什么瓜葛。”
魏广德有些惊讶的说道。
“没有,我派人查了蓝道长最近的全部行程,没有发现和严家发生任何矛盾。
还有,我和宫里也联系过,那日蓝道长确实在皇爷面前说了这话,而不久之后严阁老就到了西苑求见。”
李芳答道。
“你的意思是,这完全是个偶然?”
魏广德微微皱眉问道。
“一开始,我确实以为如此,不过昨日我收到消息,我们的人曾经发现徐阁老乘坐马车出城。”
这时候,李芳的脸色有些古怪的说道:“善贷可能想不到,徐阁老出城是为了去哪儿。”
魏广德看到李芳的脸色心中微动,猜测道:“难道是去见蓝道行?”
魏广德只不过是因为看到李芳奇怪的脸色随口说出的话,只是没想到他看到的是李芳的点头。
“徐阁老和蓝道行私下里有联系?”
看到李芳的动作,魏广德哪里还不知道,这其中定有隐情,而且看样子李芳应该是已经查得明白了,否则也不会报告裕王,还把自己也叫来知道此事。
“我们跟踪蓝道长的人确实跟到城外一个小道观,而之后徐阁老的马车也曾经从那里经过,监视的人只是不能确定进道观的是否是徐阁老。”
李芳这时候终于把昨日手下人的发现告诉了魏广德,随即又接着道:“不过,按照监视蓝道长的人描述,当时马车曾经在道观门前停留片刻,车上有人下来进了道观,之后马车就离开,而我们追踪徐阁老的人之后就从那里经过。”
“等等,李公公,你们还派人跟踪了徐阁老?”
魏广德忽然发觉一个问题,急忙追问道。
“前些天没有发现蓝道长和严阁老家有芥蒂,我们就派人也盯上了徐、袁二位阁老,毕竟严阁老要是出了意外,他们是得利之人。”
说道这里,李芳转身对着裕王说道:“之前没知会殿下,请殿下责罚。”
“好了,不说这个,你还是把你们的发现告诉善贷吧。”
裕王只是摇摇头,随即吩咐道。
魏广德不动声色,只是在两人不注意的时候,偷偷看了眼这位看似愚笨,人畜无害的裕王。
“是,殿下。”
李芳躬身道,站直身体后才对魏广德说道:“我们查到蓝道长是心学门人。”
听到这里,魏广德嘴巴微微张开,似乎明白了蓝道行和徐阶有来往的原因。
徐阶,就是现今嘉靖朝里官职最大的心学门人。
第466章俞大猷为副
心学作为儒学的一门学派,最早可推溯自孟子,而北宋程颢开其端,南宋陆九渊则大启其门径,而发展到明朝中期开始与朱熹的理学分庭抗礼。
之所以会有此情形,自然少不得新建伯王守仁的影响。
王守仁幼名云,字伯安,号阳明子,谥文成,浙江绍兴府余姚县人,明朝思想家、哲学家、书法家兼军事家、教育家,是陆王心学之集大成者,不但精通儒、释、道三教,而且能统军征战。
因他曾在贵阳修文阳明洞天居住,自号“阳明子”,故被学者称为“阳明先生”,后世一般称王阳明,其学说世称“阳明学”。
王守仁继承陆九渊强调“心即是理”之思想,反对程颐朱熹通过事事物物追求“至理”的“格物致知”方法,因为事理无穷无尽,格之则未免烦累,故提倡从自己内心中去寻找“理”,认为“理”全在人“心”,“理”化生宇宙天地万物,人秉其秀气,故人心自秉其精要。
在知与行的关系上,强调要知,更要行,知中有行,行中有知,所谓“知行合一”,二者互为表里,不可分离,知必然要表现为行,不行则不能算真知。
《王阳明四句教》,“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中,其实就充分体现出他已经将儒、释、道三角融会贯通,是三教思想融合的产物。
王守仁生于明朝成化八年,死于嘉靖七年,明孝宗弘治十二年进士,仕于孝宗、武宗、世宗三朝。
自刑部主事起,历任贵州龙场驿丞、庐陵知县、右佥都御史、南赣巡抚、两广总督等职,接连平定南赣、两广盗乱及宸濠之乱,因功获封新建伯,成为明代因军功封爵的三位文臣之一,另外两位是靖远伯王骥和威宁伯王越,晚年官拜南京兵部尚书、左都御史。
阳明心学形成到传播时间并不长,所以在现今大明朝还远远达不到和流传数百年的程朱理学分庭抗礼的地步。
虽然朝中不少官员自称阳明心学的传人,不过魏广德还是让人查过,其实王阳明收的入室弟子并不多,许多表示信奉心学之人或是看了杨守仁的著作,或是因为听了他的讲学才开始了解,学习心学的。
查到的这些东西,其实和后世魏广德知道的情况还是略有出入,最起码在后世不少人以为,心学形成之后很快就在大明广为传播,并和理学分庭抗礼其实是不正确的。
实际上,阳明心学的传播地域长期集中在南直隶、江西和浙江一带,据说在王阳明悟道的贵州也有一定的影响,或许是当地生员大多亲身听过王守仁讲学的缘故,阳明心学流传的核心地域其实是工商业与举业兴盛之地。
大明朝科举最牛逼的省份前三位是哪里?
自然就是南直隶、浙江和江西,心学传播范围也在这里,自然就给后世人以为,官员大多出自心学的印象,由此还产生错觉,心学在大明朝传播很厉害。
南直隶、浙江和江西本就是大明朝工商业发达之地,三地不管是地理上还是人员流动都极为紧密,王守仁本就是浙江余姚人,后又在江西为官的经历,让他的思想在这里快速传播自然不足为奇。
现今科举实行八股取士,极其控制人民思想。
而王守仁的心学如一股清流,注入了人们的思想,导致人们极其崇尚心学心学强调知行合一,反对程颐朱熹的存天理去人欲,强调理全在人心。
在知与行的关系上,强调要知,更要行,知中有行,行中有知,又因其做官事迹使人们崇尚,从而使心学传播开来。
先前说的徐阶徐阁老,魏广德倒是也听说过,他私下里承认学习过心学,而且从他曾经拜聂豹为师来看,聂豹和王守仁是亦师亦友的关系,也是公开支持,学习心学的明朝官员之一,徐阶自称心学门人倒也算沾边。
可是,魏广德对于蓝道行也是心学门人这事儿,还是抱有一定怀疑的,不会是这老骗子自我包装出来忽悠人的吧。
别看心学影响力有限,可它传播的区域出高官啊,看点心学书籍,找上心学官员可就有话题了,再互相学习指教一番,交往就有了,进而相互传名。
对于蓝道行这样走江湖的,名气真的很重要。
王守仁的嫡传弟子只有冀元亨,王龙溪,钱德洪,徐爱等少数几人,追随者更多,有王艮,黄宗羲,刘宗周,朱舜水,王栋等,要去查蓝道行师承就有些难了。
就在这时,魏广德耳中就听到裕王的提问。
“善贷,你说蓝道长从山东跑到京城,还被人引荐入宫,会不会是徐阁老在背后安排的?”
对此,魏广德摇摇头,“很难说。”
他先前想那么多,其实也是有此怀疑。
朝廷百官对于嘉靖皇帝信奉道教这事儿其实不抵触,只是对他花朝廷本就不宽裕的钱财大搞修炼,大建道观很是反对。
别看明面上,皇帝修道观炼仙丹都是内廷出钱,可哪年皇帝不以内库捉襟见肘为理由朝户部伸手,一拿就是十几万,几十万两银子。
虽然百官见到嘉靖皇帝收拢的那帮方士时很算给面子,那是不想得罪小人,怕人在嘉靖皇帝面前打小报告,背后没有不骂这些人的。
如果蓝道行真是徐阁老弄来的,想想前几天在西苑做的事儿,再想想嘉靖皇帝此前对朝堂上进行的一番人事调整,魏广德已经想到了,严嵩严首辅倒台怕是不远了。
蓝道行在西苑的作为,怕就是徐阁老在背后的谋划,看似很偶然的一件事儿,若不是知道徐阶和蓝道行之间秘密联系,谁能想到那么多?
甚至,魏广德都可以大胆猜测,在严嵩和胡宗宪身边,怕都被徐阶安插了人手监视,所以才能知道那天严首辅会收到胡宗宪的奏疏,还因此前往西苑觐见皇帝。
因为其中任何一个环节出错,都会导致此筹划功败垂成。
“徐阁老这些日子没往王府递条子吗?”
魏广德忽然对李芳问道。
李芳摇摇头,“最近徐阁老那边并没有什么消息传来。”
“既如此,那我们把人都收回来吧,看了徐阁老是自己在筹划什么大事儿,可别因为我们坏了人家的计划,因小失大。”
魏广德转向裕王说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