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隆万盛世

隆万盛世 第441节

  这些消息,魏广德他们不专门打听肯定不知道,可内阁却是知道此事的,虽然有些好奇严世番怎么也没有想到,白白便宜了徐阶。

  他哪里知道,严世番那时候正在考虑完善自己心中的计划,心根本就没用到重建永寿宫,讨好嘉靖皇帝这事儿上。

  和李芳分开,魏广德往回走还在想这事儿。

  现在徐阶的表现入了嘉靖皇帝的法眼,怕是真的已经不在乎严嵩了,反正有了能办事儿又听话的人。

  西苑永寿宫在短短三个月就完工的消息,很快也传遍了朝野,京城官员们听闻此事无不是诧异莫名。

  实在是太快了。

  西苑,永寿宫。

  嘉靖皇帝此时也正在重建的永寿宫里查看,和之前他居住的宫殿相比,现在的永寿宫完全是崭新的,自然让嘉靖皇帝连连点头,高兴不已。

  “好,很好,非常好。”

  看到各处都保持原貌,嘉靖皇帝丝毫没有拘束之感,心中欢喜自是无法用语言来描述。

  看看四周,又不觉抬头看向屋顶房梁,以前是整块的木料,现在虽然雕梁画栋,可是依稀可以看出和以前些许不同。

  “工匠可在。”

  嘉靖皇帝来看永寿宫,不仅是徐阶从内阁急急赶来,工部尚书雷礼也来此,连带着还把重建有关的官员、匠人都全部召集,以备皇帝垂问。

  嘉靖皇帝这个问题,让身为太监提督的黄锦也答不上话来,不过却难不到徐阶。

  “陛下,工匠首领徐杲就在此。”

  说着,徐阶挥挥手,让身后一个穿着灰袍的匠人上前答话。

  中国历朝历代皆是重道轻器,匠为末业,匠役至微,这灰袍匠人上前答话时浑身都在颤抖,也不知道是激动的还是吓的。

  不过嘉靖皇帝这会儿心情好得很,抬手指着房梁问道:“那处似和以前不同,是为何?”

  “皇上,宫殿使用梁柱难觅,所以小民是以积木为柱法搭建拼接起来的。”

  那匠人跪在嘉靖皇帝身前,头也不敢抬,就匍匐于地答道。

  “积木为柱法?”

  嘉靖皇帝轻声念叨一句,“详细说说。”

  显然,嘉靖皇帝被匠人的答话引发了兴趣,所以继续开口询问道。

  “这个.”

  徐杲有些为难,不知道该不该说给皇帝听,倒不是他担心自己所建宫殿有什么质量问题,事实上他对自己的技艺,对自己所建房屋那是有十足信心的。

  之所以有担心,其实也是因为自身,他身穿灰袍就能看出,他不是官身,而仅是工部的一名匠户,虽然大家都叫他大匠,可毕竟就是个匠户。

  在皇帝面前,有自己说话的份吗?

  “陛下问,你就说。”

  兴许是看出徐杲的为难,徐阶在他身后开口说道。

  “正是,陛下问话你就好好答。”

  雷礼也在之后说道。

  “所谓积木为柱之法,我小民根据一些现实情况,在上品材料不足的时候,用中品材料补足的一个方法,其实就是将小块木料用榫卯、包镶等方式拼接在一起,外观看起来浑然一体.”

  说道技术,徐杲还真不触,毕竟他家里世代都是木匠。

  徐杲,本是扬州匠户出身,其家传绝技主要是木工中的所谓“大木作”,也就是木构建筑的设计与施工。

  他这样掌握大木作本事的人,在扬州那富商云集之地,也是混的很好,之所以被叫到京城来,也是因为他精湛的技艺。

  嘉靖三十六年紫禁城里的奉天、华盖、谨身三座核心殿宇、连同其他一些附属建筑,都在一次大雷击引发的火灾中被全部焚毁,作为朝廷的门面自然需要全盘恢复,但这项举国瞩目的工程却面临着很多实际困难。

  为尽快重建三大殿,朝廷和工部诏令天下能工巧匠齐集京师,为重修皇城三大殿献计献策。

  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徐杲从扬州来到京城。

  其实木质建筑本身并不难建,但是这次三大殿的重建却不得不面对一个非常棘手的难题,那就是大木料不足,根本无法恢复往昔的恢弘大气。

  不得已,徐杲拿出看家本事,尽量节约大料用于屋顶大梁,而立柱等则使用小一些的木料,以积木为柱之法解决。

  这次,当着全天下能工巧匠的面完成了新三大殿的设计和建造,让他挣足了脸面,也在工部官员面前挣到了“大匠”头衔。

  在工部的官员,即便是有品级的如雷礼面前,也要称呼他为徐大匠。

  而本以为三大殿工程完工,他就可以离京回扬州,没想到却又被工部派人送到了内阁,在徐阁老面前接受了尽快重建永寿宫的差事。

  三大殿这样的工程都能做,重建永寿宫自然不在话下。

  了解了永寿宫的规模,他就已经知道只用三大殿剩余的木料大概就能重建完成,就算有差也是不多,工部应该在京城能够轻易坚决材料难题,又不是非要取自大山深处成了年份的大料。

  徐大匠,自然永寿宫重建飞快,仅两个多月就顺利完工。

  工部官员都检查过了,没想到今日还来,甚至连皇帝都亲自来了。

  之后,嘉靖皇帝就把徐杲叫到身边,一边在永寿宫里转悠,一边询问徐杲是如何修建的永寿宫,徐阶、雷礼还有黄锦都只能跟在徐杲之后。

  到这个时候,他们也看出来了,这徐杲凭借着这门手艺算是入了嘉靖皇帝的法眼。

  没办法,谁叫嘉靖皇帝对玄黄之术如此痴迷,连带着对道家也是格外倾心,时不时就会下旨敕造道观庙阁,自然需要像徐杲这样的专业人才。

  嘉靖皇帝在位期间到底修建了多少宫殿和道观,这个还真不好统计,但明朝自迁都北京后,嘉靖皇帝的工程怕也只比永乐帝督造的北京城少,其他的皇帝都是望其项背。

  在西苑建大高玄殿、大光明殿等,在永乐帝建成天坛和地坛的基础上又建造了日坛和月坛,还有北京城的外城墙,这些流传后世的工程都建于嘉靖朝。

  至于在京城外建造的如元佑宫、华蓥山等,更是数不胜数,也直接早就了当朝首辅严家坚决不肯轻易放手工部,实在是油水太足了。

  听到徐阶都是以“大匠”称呼徐杲,嘉靖皇帝也自然用上这个称呼,笑道:“大匠技艺精湛,就留在京城为朕分忧吧。”

  说着,不等徐阶、徐杲等人反应,嘉靖皇帝就对徐阶说道:“拟旨,万寿宫成,命公朱希忠侯顾寰驸马谢诏伯方承裕、大学士徐阶分告南北郊太庙二社稷。”

  “遵旨。”

  对于这样的安排,嘉靖皇帝做过无数次,徐阶自然也不会在此问题上说三道四,不过就是让礼部安排一下的事儿。

  重建永寿宫,其实算不得什么,不过却得到皇帝如此态度,自然让工部尚书雷礼不能继续干站在后面,只得出来谢恩。

  “雷爱卿平身。”

  嘉靖皇帝这会儿心情正好,看到雷礼,想到还有已经看过的三大殿,心里对这位尚书也是非常满意的。

  遂起了加恩的念头,这次加恩,当然不是因为永寿宫工程,还有三大殿,不妨都封赏了。

  念头及此,嘉靖皇帝继续开口说道:“在工效劳诸臣辅臣徐阶加少师兼支尚书俸.”

第474章木匠尚书

  雷礼的谢恩,让嘉靖皇帝起了加恩的念头。

  这加恩,当然不仅仅是因为永寿宫工程完工,还有三大殿的工程,不妨都封赏了。

  念头及此,嘉靖皇帝继续开口说道:“在工效劳诸臣辅臣徐阶加少师兼支尚书俸,仍荫一子中书舍人;公朱希忠、辅臣严嵩各岁加禄米一百石;辅臣袁炜加少保;尚书雷礼加太子太保,仍荫一子入监读书;都督朱希孝加少保,荫一子百户;大匠徐杲升工部尚书加太子太保,荫一子百户;侍郎刘伯跃、朱衡.”

  “陛下,不可。”

  一开始,看着皇帝高兴,要大肆封赏,不管是黄锦、徐阶还是雷礼,都觉得无所谓。

  三大殿是朝中的大工程,这永寿宫也是嘉靖皇帝事实上的寝宫,其实都很重要的,都要祭祀郊庙了,也没必要这时候出来打扰皇帝高兴的心情。

  更何况,这次封赏,貌似工部上下都会得到好处,也算是酬功,自己可不能断了人家升官发财之路。

  前面的都还好,徐阶、朱希忠兄弟俩,还有首辅严嵩,或多或少都参与到这些工程中,对工程顺利进展都是有贡献的,可是升大匠徐杲为工部尚书是什么鬼?

  还和雷礼一样加太子太保,荫一子百户?

  徐杲是什么人?

  一个匠户,没有经过科举,嘉靖皇帝一高兴直接就封工部尚书还加三公,这绝对不行。

  雷礼也只是心里这么想,可他却觉得嘴巴发苦,不好言语。

  之所以如此,还是因为他官职给闹的,他就是工部尚书,刚刚也被加太子太保,这时候听到皇帝封徐杲和自己一样的官职,他要是出声阻止,自然会被外界传言为嫉贤妒能。

  即便知道实情,可背后会被人怎么说,谁知道呢?

  还好,这时候,在他身前的徐阶出声了。

  是的,嘉靖皇帝的封赏,徐阶本来是不想出言说什么的,皇帝高兴就好。

  作出成绩得到封赏当是应有之义,可这封徐杲是什么意思?

  说话被打断,嘉靖皇帝倒是没有生气,看了看出声的徐阶,和蔼的问道:“何故?”

  封赏臣下,这是酬功,嘉靖皇帝闹不明白徐阶为什么出言阻止,你不想要封赏,这个时候阻止,也不怕被其他人心中怨恨?

  徐阶,可不是这种看不起时局的人啊。

  怀着一丝好奇,嘉靖皇帝问道。

  “陛下,这徐杲非科举出身,封赏金银和工部官职也可以,只是这工部尚书衔和太子太保,过了。”

  徐阶当然不想让身后的那些人记恨自己,谁看不出来皇帝这会儿高兴,明显大家都有功劳,都有封赏,他这时候阻止会得罪很多人的。

  忙不迭,徐阶赶紧说出他出声阻止的原因,还是因为徐杲的身份问题。

  说出来,感觉人也轻松了,他不反对皇帝对其他人的封赏,只是对徐杲的封赏有意见。

  他明白,雷礼的那个位置,他是不好说出口的,黄锦是内廷之人,也不能管外朝事,这里也只有他才能出声阻止此事的发生。

  明朝的匠户,其实并不是不准出仕为官,匠户担任工部官职其实也是可以的,即便没有经过科举也可以,但那都是低品级官员,或者说是专业类型的官员,封赏工部尚书,这个无论如何都说不过去。

  不过,嘉靖皇帝这个时候却用一种古怪的眼神看着徐阶,让徐阶心中微微发毛,细细思量才发现自己好像说错话了,但又好像没说错话,一时间也不知该如何继续说。

  “朕若记得不错,洪武二十五年,置营缮所,改将作司为营缮所,秩正七品,设所正、所副、所丞各两人,以诸匠之精艺者为之。”

  嘉靖皇帝没管徐阶的模样,而是淡淡开口说道:“何为‘诸匠之精艺者为之’?”

  徐阶闭嘴不言,之前他确实疏忽了此事,明朝和宋元不同,太祖朱元璋时期确实定下匠人也可以直接入仕为官。

  注意,这里说的“匠人入仕”并非“匠籍入仕”,在明代中后期,随着科举向匠户的开放,匠籍人员也可以登科入仕;而所谓“匠人入仕”指的是匠人未通过科举,单纯依凭自己的匠艺成为官员。

  “洪武朝,徐兴祖、井杲俱以厨役授光禄卿,杜安道、洪观俱以栉工官太常卿、礼部左侍郎,成化朝陆祥以石工官至工部左侍郎。”

  嘉靖皇帝开始细数他一时之间能想到的匠人入仕的名单,一一说出来,让徐阶一时汗颜。

  “你是想学胡世宁、李钺吗?”

  说道这里,嘉靖皇帝语气变得不善起来,本来心情很好,想要给他们封赏,以酬建三大殿和永寿宫的功劳,没想到会如此。

首节 上一节 441/1447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我在秦朝当神棍

下一篇: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