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隆万盛世

隆万盛世 第455节

  “善贷,因何发笑?”

  裕王忍不住了,昨日魏广德可是说了,最怕的就是出现这样的场面,大家一股脑蜂拥上疏,胡乱弹劾,现在的情况可是出现了最糟糕的局面。

  “殿下,这些应该是昨日严东楼看了邹应龙奏疏后做的布置。”

  魏广德的话吸引了殷士谵、张居正等人的注意,他们已经放下手里的奏疏抄本看了过来。

  “你是说,这些弹劾奏疏不是徐阁老安排的?”

  裕王之前就已经想到此节,看看上奏的人,大多都是品级极低的官员,可都没什么分量可言。

  徐阶都拒绝他们联络朝中大臣出手弹劾,按道理来说也不会发动太多人参与其中才对,否则就应该韩信点兵多多益善,是不会拒绝裕王府也帮忙联络的。

  “徐阁老吗?这我就不知道了,不过徐阁老应该不会让人这样胡编乱造弹劾奏疏的。”

  魏广德只是笑道,眼睛也看向张居正。

  张居正这时候起身,对裕王拱手道:“殿下,这些上奏的大臣,微臣都不熟悉,应该如善贷所言。”

  “嗯,那他们这么做,会不会坏事?”

  昨日严世藩依已经被下狱,裕王可不希望父皇看到这些胡编乱造的奏疏改变主意。

  “应当不会。”

  魏广德这时候斩钉截铁大声道,“若是陛下尚在犹豫此事,断不会当日就做出批红,还命令锦衣卫拿人。”

  “是,昨晚微臣也思考了很久,觉得陛下应该已经下定决心让严嵩离朝,只不过对严东楼等人的处罚,可能不会很重,甚至可能只是象征性处罚。”

  张居正这时候也附和道。

  “可惜,严家父子作恶多端,扰乱朝纲,居然不会因此受到处罚,实在让人惋惜。”

  裕王听到张居正的话后,一脸惋惜道。

  “涉及陛下颜面,当不会重罚,更多还是针对严世藩及严府那些为虎作伥的家丁。”

  魏广德轻轻摇头道。

  裕王的心态很不好,他早就给裕王说过,处罚与否,看重的其实不是官员罪责大小,而是对朝堂的影响。

  只要不是那种天怒人怨的奸臣,动摇国本的叛逆,都不至于被重重惩处。

  至于当初夏言被杀,其实更多的还是嘉靖皇帝那会儿昏头了。

  就在这时,外面有小内侍进来禀报道:“殿下,各位大人,刚刚收到消息,严阁老去了西苑。”

第484章严嵩致仕

  “殿下,各位大人,刚刚收到消息,严阁老去了西苑。”

  小内侍的禀报,让屋里众人都又提心吊胆起来,但是严嵩的圣眷仍在,他和皇帝的见面会再次改变局面。

  裕王皱眉,不过没说什么。

  魏广德和张居正也是拉着脸,也在思索嘉靖皇帝会不会因为严嵩的关系而修改这次的处罚。

  只有殷士谵这会儿似乎轻松起来,居然大笑道:“妥了,哈哈哈.”

  他的笑声自然让他成为屋里人的焦点,大家的目光都汇聚到他身上。

  “殿下、叔大、善贷,你们忘记了陛下可是要严阁老致仕的,按理他要上谢恩奏疏,他这次去西苑,肯定会给他儿子求情,但是还有就是谢陛下让他致仕的恩典。

  啧啧儿子被治罪,可是陛下依旧按照老臣荣归的旧例让他回乡,甚至还赐禄米。”

  看到所有人目光被自己吸引过来,殷士谵这才笑呵呵解释道。

  “你的意思,严嵩并没有打算反抗,而只是想去西苑给他儿子求情?他其实已经接受了致仕的命令?”

  张居正皱眉问道。

  在徐阶给他的教导里,可一直把严嵩严世藩形容为非常厉害的角色,他们贪财事权,按理来说是不会轻易放弃手中的权利的。

  即便,在嘉靖皇帝想要他们离开朝堂的情况下,应该也是会负隅顽抗才对。

  在京城,有兵部和勋贵把持着周边驻军,可是严嵩毕竟为相十余年,在地方上不知安插了多少人手,特别是浙江的胡宗宪,手上可握有十万大军,而且还是整个南方最能打的部队。

  即使因为围剿福建反贼的关系,由谭伦带走了一批人马,可手里的实力也是不容小觑。

  轻易让严嵩回江西,无异于放虎归山,而最好的,一劳永逸的解决办法就是把严嵩父子全部拿下,这样才可以解除后顾之忧。

  稳定,高于一切。

  “那,严世藩无论如何也不可能从诏狱里出来了。”

  魏广德忽然说道。

  “正是。”

  殷士谵接话道:“至少,在胡宗宪被解除兵权前,严世藩绝无可能被放出,不管严嵩如何求情,或许就是豁免一死罢了。”

  听到殷士谵的话,张居正忽然明白过来。

  确实,拿下严世藩,把他关在诏狱中,即便严嵩南下返乡,他也不可能闹出什么幺蛾子,儿子还被关在大牢里。

  乖乖回家养老,八十多岁的人了安享晚年就好了。

  拿下胡宗宪,严世藩的处罚也就该出来了,这个时候就算真把人放出去,他们也掀不起什么风浪来。

  南昌的锦衣卫这时候或许已经把严鹄拿下了,儿子、孙子都不在,即便严嵩有心做什么也是无力。

  按照这样想下去,确实可以不用将他么一网打尽,虽然会让人不甘,却对朝廷影响最小。

  当初拿问夏言治罪,不仅丢尽了朝廷的脸面,更是让不少有识之士寒心。

  官场上,支持夏言的人多,反对的也不少,可是夏言被砍头还是让反对者心生不满。

  刑不上士大夫。

  这是明朝文官敢和皇帝叫板的原因,夏言可不是反贼,仅仅只是一个比较贪权的官员而已,但是他的能力也是有目共睹,至少嘉靖皇帝就多次感觉到,内阁不能没有夏言。

  支持者,自然是和夏言保持相同立场,能够在夏言执政中获益的人,至少他们观点类似,夏言的整治措施他们支持。

  而反对者,则大多是因为夏言一党褫夺权利的原因,让自己利益受损,自然站在他的对立面,倒未必认为夏言能力不行,而仅仅是因为夏言触碰到他们的利益。

  仅仅因为政见不合,就被嘉靖皇帝杀头,这还让他们怎么做事。

  即使他们知道,夏言的死和严嵩、和陆炳有千丝万缕的干系,时间长了也想明白了,那是严、陆二人下了死手啊,虽然下命令的还是嘉靖皇帝。

  严嵩也是因为此事,逐渐被文官集团排斥,特别是他在夺权方面丝毫不逊色于夏言,才最终和大部分官员站到对立面上。

  要升官,只能依附严嵩。

  这样的环境下,其他人愿意投到他门下做马仔,自然就会站在大多数人的对立面。

  人言可畏,他们怎么选自然明了。

  知道严嵩即便在嘉靖皇帝面前求情,严世藩也不可能被放出,严家倒台的结局不会发生改变,张居正、魏广德自然也就不怎么担心了。

  说实话,他们还真怕严嵩在嘉靖皇帝面前一顿哭求又把好不容易形成的大好局面给扳回去。

  而此时的严嵩,正迈着颤巍巍的腿,一步一步走入玉熙宫,显得是那么的凄凉,表情麻木,双手捧着奏疏的样子,让人看见都会生起一丝可怜。

  毕竟是八十多的人了,年纪摆在那里,又刻意营造出来这样的形象,目的当然是为了博取嘉靖皇帝的同情。

  他是早有准备,可没想到最后时刻儿子会被抓入诏狱,所以心情那是非常糟糕的。

  虽然是在表演,可此时的心境却是真实的。

  到了里面,跪下给嘉靖皇帝行礼。

  其实,自打他进门的时候,嘉靖皇帝心里还是有些软化,不过想到一些顾忌,他知道自己必须铁石心肠起来,至少在解决隐患前不能手软。

  以往,严嵩进来都只是拱手,明朝可没有大臣见皇帝必须下跪磕头的要求,只有正式场合才必须行大礼,像今天这样的场合,躬身行礼就好了。

  不过,或许严嵩知道今日之后,他怕是再也没有机会了,如果还不温顺些,怕是出了这里就再也无法当面求情,所以是把所有该做到的都做了。

  “平身。”

  嘉靖皇帝坐在御座上,看着严嵩下跪,开口说道。

  不过严嵩自然不会因为皇帝的一句话就影响自己的计划,艰难的行完五跪三叩头礼后,嘴里却是大声喊道:“臣严嵩,谢陛下隆恩。”

  致仕,对一些人来说是受罚,可对一些人来说也是解脱。

  官,不是那么好当的。

  严嵩是弘治年进士,侍奉了弘治、正德和嘉靖三位皇帝,对此自然有很清晰的认识。

  他其实也不知道,自己是否还贪恋那点权势,毕竟身体是真的吃不消了,想的也就是保住自家而已。

  现在,终于可以从无休止的公文中解脱出来,从心里来说本是好事,可是儿子犯得事儿还是让他心绪不宁。

  “严爱卿这些年来勤勉政事,为朕分忧,也是辛苦,之前你也说过几次想要回乡养老,当时朕确实不能没有爱卿辅佐,这才耽误多年。

  爱卿八十有奇,寻常百姓家早已安享晚年,而爱卿还在为国事操劳,朕心不忍,这才有了这道谕旨。”

  嘉靖皇帝有些动情的说道,好似自己的一切主张都是在为严嵩考虑一般。

  “臣谢陛下爱护,臣以微末之功侥幸得陛下垂青执掌内阁,疏于管教臣子”

  严嵩开口说话间,捧起手中奏疏,黄锦上前从他手中接过,转递交到皇帝手中。

  严嵩这时候其实就是卖惨,希望用自己的功劳、苦劳一起,换取嘉靖皇帝的同情,从而让他能带着儿子严世藩一起南下。

  只要人被嘉靖皇帝放出诏狱,在京城的事儿就算被一笔揭过,之后也就不会再被提起。

  毕竟,邹应龙的弹劾,几乎把严世藩所有罪过都写出来了,继续追究下去那就不是严家的问题,而是皇帝。

  严嵩,还真不怕人翻旧账。

  至于有人会不会抄邹应龙奏疏,继续弹劾,想要追究责任?

  拾人牙慧的事儿,而且针对的还是曾经的当朝首辅家人,严嵩相信不会有人去做。

  嘉靖皇帝没有翻看两份奏疏,他自然知道里面写的是什么。

  等严嵩说完后,看着匍匐于地的严嵩,轻轻摇头道:“世藩做了些什么,朕已经通过奏疏知道了,也让厂卫进行查证,知道人是在何处被找到的吗?

  这些事儿伱是真的一点也不知情吗?”

  嘉靖皇帝连续两次发问后,于是起身,说话语气也有些森然道:“玄丞承恩,佑逆邪细丑,欺上谤君日甚一日尔。

  朕念你二十余年兢兢业业、勤于王事,故而加与优处,处何又以凶儿渎救。”

  俗话说“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说的其实就是对同一个问题,不同的人从不同的立场或角度有不同的看法。

首节 上一节 455/1447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我在秦朝当神棍

下一篇: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