隆万盛世 第480节
当然,如果是在崇祯那个时代,貌似可以,有那个猪队友助攻,成功的概率确实很大。
不过在这时代,或许应该算是大明朝的中期吧,所有人的思想就是忠君爱国什么的,在他们心目中朱明王朝才是正统。
你以为凭借给人一定恩惠,就让他们放弃心中的朝廷,那是想多了,除非你联合的是山匪强盗。
只有这些人,心中才没有朝廷,因为朝廷就是他们的催命符。
回到家中的魏广德依旧在思考这事儿,因为关系到自家未来的生活。
裕王府那边,魏广德也不打算这么早就过去通气,因为裕王在此事上根本就没有任何发言权。
想到自己以前让芦布抄录的资料,涉及从前元到正德朝漕运和海运的数据。
运送一百万石粮食从南方到北方,若是走漕运,永乐时期大约需要消耗三百万石粮食,成化朝约三百三十万石,而到了现在,这个数字只高不低。
也就是说,从南方把粮食运到北方,需要三倍以上的运输成本,这还不考虑期间消耗的时间。
但如果是走海路呢?
那么花费大概是一百万石。
也就是什么都不变的前提下,仅仅漕运改海运,送入京城的粮食直接可以翻一倍。
别看只增加一倍,可却能让九边士卒不再为口粮担忧,或者京官们的禄米也可以得到保证,不用再被户部折色。
当然,这些,魏广德也只能是想想。
如果嘉靖皇帝采纳,这一切变为现实的话,难保京城里会不会又有无数的工地开建,新的庙观诞生。
其实,魏广德在看到这些数据的时候,就敏锐的发现,做海运,貌似就能赚的盆满钵满。
至于方式嘛,当然是顶着漕运的消耗行海运之法。
漕船不入大运河,顺江而下入海,沿着海岸线北行到天津,在通过海河等支流运抵通州。
这可是暴利啊。
相当于送一船粮食可以赚两船粮食回来,即便考虑到造船和维修,那也是大赚特赚的生意。
不过,这只是这对海运商人而言,对吃漕运饭的人来说,自然是灭顶之灾。
想想大运河流经的府县,有多少人口以此赖以为生,别的不说,但就漕军就是一支不容小觑的力量。
倒不是说他们有多强大的战力,而是他们被释放出来后可怕的破坏力。
漕运改海,漕军会因此被削除几成?
魏广德不知道,但是至少有好几万人会失去他们祖祖辈辈传下来的职业。
当然,他们也可以被兵部用来补充其他卫所,但是两岸无数靠运河吃饭的百姓又当如何?
想到这里,魏广德就一阵挠头,漕运还真碰不得。
漕运实施已历百年,运河沿岸无数人的生计依赖于漕运,贩夫小卒,纤夫船户,甚至卖唱卖笑的歌女等人,而且沿河的中下层管理者也可以借机揩油,大家都一起来维护这个体制。
在窄窄的一条河道上,从朝廷到漕运的官员,从漕工到普通百姓,太多人的生计被绑架在这条河道上。
漕运的存在,其实已经超脱了经济的束缚,而是一项关乎大明朝国运,国家长治久安的重大政策。
到这一刻,魏广德算是悟了。
只要大明朝没有放开海禁,那么漕运的地位就根本无法挑战。
围绕着运河沿线无数城镇的利益集团,以此谋生的无数黎民百姓,这么庞大的力量足够让嘉靖皇帝作出明智的选择。
而魏广德不知道的是,在未来终结漕运的,其实就是一场波及运河的起点的农民起义——太平天国运动。
1853年后,太平天国占据南京和安徽一带,运河沿岸主要城市都遭受重创甚至焚毁,清廷才不得不选择海运的方式向北京运粮,至此盛行数百年的明清漕运,彻底退出历史舞台。
如果知道未来终结漕运的力量居然会是这个,魏广德或许会考虑助攻一波,让张琏的兵马干脆扫荡南直隶一带,让明廷彻底看清楚漕运的脆弱。
当然,这是不可能的。
不说其他,但就现在江南的戚龙俞虎就足够张琏喝一壶的,有这两人坐镇,一般的反贼还真难做大。
至于魏广德看到的,通过开海禁的方式逐渐让海运替代漕运,那也是基于沿海港口的发展。
只要南北海港建立起来,一开始当然主要是进行海贸生意,但是当有商人发现海运低廉的成本后,必然会把以前通过漕运输送的货物改走海路。
朝廷中的既得利益者即便继续坚持漕粮的运输,但是大势所趋下,他们也只能不断的妥协,最终还是会不得不接受海运为主,漕运为辅方案。
想到这里,魏广德不由得感觉自己好伟大。
就是想赚点钱,居然想到为国为民上去了。
收回思绪,魏广德叫来张吉,把辽东海运可能会在来年被禁的消息告诉他,也是让商会那边早作打算,别旨意到时候发出来后却措手不及。
早做准备,有货物就尽快运走,不要想着压货。
听说辽船可能被禁,张吉立时就有些急了。
作为魏府的管家,张吉可以说对府中的银钱收支极为熟悉。
“老爷,若是停了辽东到山东的航道,咱们府里分红的银子至少减半。”
张吉小心提醒道。
“我知道。”
魏广德无奈回道:“你说的那些我都知道,之前老爷我听到消息就找人问过,此事牵扯甚大,估计最迟明年年末,朝廷里肯定会有明确的旨意下发。”
张吉听到魏广德这么说,低头思索一阵后才又抬眼看着魏广德,小声说道:“老爷,到时候要不要我们自己准备海船,悄悄的运输货物,走通过一些小渔村”
“避得开水师战船的巡逻吗?”
魏广德没好气的打断了张吉的话。
其实在之前,魏广德就从张吉口中听说过,在没有海运济辽前,就有商人偷偷摸摸的这么干。
不被抓到还好,一旦被抓到就会很麻烦,可不止是损失一批货物那么简单。
至于现在的辽东巡抚和山东巡抚,一个是吉澄,一个是谢东山,这两人魏广德可都不熟悉。
真要出了事儿,想要把事儿压下来也费劲。
对方势力太强,魏广德打算认怂,不搞海运就不搞吧。
不过,当初自己对裕王的影响明显发生了作用,裕王对于开海试点很是热衷,魏广德已经交了两份计划过去,不过裕王似乎都还有不满,让他继续完善。
念及此,魏广德看了眼张吉又说道:“虽然海运不能走,但是你那边也别闲着,多打听些海外最喜欢的商品是什么.”
第507章罢官闲住
南赣,其实就是赣、粤、闽、湘四省交界地区,崇山峻岭,属于五岭地区,这是一条东北西南走向的山脉,横亘在湖南、两广、江西之间。
明朝初年,这一地区地广人稀,瘴气弥漫,并不适合人群居住。
但是到了明朝中期,情况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明朝中期以后,土地兼并十分严重,很多老百姓丧失了土地,这导致老百姓依靠高利贷或者迁徙他地生活,遇到歉收的年份时,老百姓成为流民,有时上万人一起拖家带口迁徙。
南赣地区土地较多,人口较少,四省的流民逐步迁徙到南赣地区生活,改变了明朝初年地广人稀的情况,他们为了躲避徭役聚集在此地,成为开发南赣地区的主力。
这些迁徙到此地的流民白天下山种地,晚上则上山为盗贼,加上早期已经住在南赣的少数民族土著,地方治安环境相当混乱,政府在这一区域疲于应付,但是收效甚微。
老百姓逃避赋税,使得税收大减,聚集于此地的流民成为当地盗贼,时不时发生动乱。
从弘治年间开始,为了剿灭南赣地区的流民作乱,明廷不仅调动周边卫所,还请了广西狼兵参战,但面对四省边界的流民遥相呼应,互相援助,也没有能够剿灭盗贼。
在这里,动乱的种子犹豫野草般,烈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为此,明孝宗专门设置了南赣巡抚这一职务,负责剿灭当地盗贼,控制流民,恢复地方秩序,改变地方盗贼风气。
明朝自从设立南赣以来,一直安排巡抚大员坐镇,稳定地方,最出名的应该是王阳明任职南赣巡抚时期,他剿抚并用,打击作恶的首犯。
王阳明为了约束南赣地区的民众,搞了一套“相约制度”,约束民众的行为。
设置“约”以及“约长”等职务,定期聚会,共同处理地方问题,并且建立社学、书院教化当地百姓,推动了南赣地区的发展。
王阳明的这一套做法为后来者做出了模板,南赣地区的形势逐步改变,安定下来。
南赣巡抚设立之初,以“赣州为治所,兼理南安、赣州、建昌三府,及广东之潮、惠、南雄,福建之汀州,湖广之郴州等处捕盗事宜”。
此后该职辖区不断盈缩变化,但大致还以赣州府、南安府为中心,其余辖区则以“兼辖”管理。
嘉靖三十五年时,福建汀、漳二府被划入南赣巡抚治下,不过同属南赣和福建双重管理。
但是,毕竟汀、漳二府长期接受福建管理,所以在出现广东饶贼在闽地作乱后,第一时间上报的还是福建巡抚,倒是让南赣巡抚躲过了这次灾祸。
朝廷授予俞大猷的南赣副总兵一职,其实就是统帅的南赣巡抚手下的兵马,毕竟这些人马因长期剿贼尚保有一些战力,但长期各自为战,缺乏一名大将统御。
俞大猷的到来,倒是让他们有了主心骨,在这次围剿张琏一战中颇有收获。
南赣伸威城,这里是位于江西兴宁、程乡、安远、武平四县之间新建的一座卫城,也是南赣副总兵的驻地,不过今日这里再次云集大军准备出征。
不怪俞大猷兴化府失陷这么重大的事件,他没有第一时间调派人马增援,实际上在他接到调令之时,兴化府已经陷落。
山高路远,即便是他也是鞭长莫及。
而且,在剿灭乌石浦贼巢后,俞大猷就把兵马分散,打算围剿辖区内叶槐、李文彪及谢允樟等贼寇。
接到兴化府城失陷的消息,他第一时间下达召集令,同时请南赣巡抚筹集粮草、整备衣甲器械,等各部来到伸威城也是颇费了些时日。
到了今日,大军集结完毕,六千余将士将再次随他踏足福建。
看着教军场上乌泱泱排列整齐的兵士,俞大猷也不免心情激荡。
作为武将,虽然希望天下太平,可谁又不希望建功立业。
对于武将来说,也只有沙场才是他们争夺功勋的地方,所以在接到兴化府城失陷消息的时候,俞大猷内心既有惋惜又有庆幸,实在是复杂难明。
站在高台上,俞大猷大声宣读了来自南京兵部的调兵令。
他在台上念,台下数十名嗓门大的士卒随他大声呐喊,目的也是为了让台下所有军士都能知道,他们此次出征的原因,即便消息在前几日军营中其实已经开始流传。
之后,在俞大猷率领下,此次出征将官跟随举行祭祀仪式,祭祀台上,一面旗杆上装饰有象牙的红底蓝边有旒军旗迎风招展,旗中绣有日月图案。
红旗心搭配蓝旗边,应对木生火。
牙旗是作为出征时的祭旗所用,“兵书曰,牙旗者,将军之旌。谓古者天子出,建大牙旗,竿上以象牙饰之,故云牙旗。”
“惟嘉靖四十一年十二月初七日,皇帝遣具官某,致祭于天威神机火雷无敌大将军之神。唯神威勇猛厉,刚劲精强。訇雷掣雷,欻火奔风。护国庇民,厥功显著。肃靖凶暴,宁谧封疆。遏有征讨,唯神是赖。驱锋遣镝,端直奇妙。万发万中,叠贯连穿。破敌致胜,如拉枯朽。无坚不摧,无悍不灭。神其蓄锐毓灵,用之则应。特以牲品致祭。神其享之。”
俞大猷在大声念出祃祭祝文后,身后将领和台下将士跟随齐声呐喊:“无坚不摧,无悍不灭。”
“无坚不摧,无悍不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