隆万盛世 第487节
三个人都默契的没有说出从周边府县调兵增援,实际上他们一路到此,早已见过现在福建各地的明军是个什么情况。
这也是当初刘显没有从周边调兵,宁愿从逃难百姓中挑选精壮补充的原因。
至于刘显一直想闽粤总督张臬申请调动的狼兵,此时全部都分配在广东沿海府县。
用张臬的话说,兴化府已经如此,若闽粤再被倭寇偷袭,哪怕丢失一座县城,他们必然要承受朝廷的雷霆怒火。
“浙江也不愿调动精锐陆师南下福建剿灭倭寇。”
刘显没来由的说话道,也不知道这是对俞大猷问的还是戚继光。
话音落下后,久久无人应答,到这个时候,他就知道答案了。
张臬都不愿意调动精锐北上福建,而是守卫广东,又怎么奢望浙江方面会调动什么大军前来。
怕是能叫戚继光领兵,也是因为兵部点将的缘故,否则绝无可能让他南下到此。
念头及此,刘显转头对戚继光问道:“元敬,你老实告诉我,这次随你南下的浙兵,到底还有几成战力?”
若是之前,刘显还对消灭这股倭寇保持很高的信心的话,那么现在,他心底已经有些发虚。
毫无疑问,若是让这股攻占兴化府城的倭寇逃走,他是铁定无法承受住皇帝的怒火,朝廷里那些文官也必然拿他出来祭旗,做替罪羊。
戚继光知道,到这个时候他已经不能不说出实情了,看了眼刘显和俞大猷,开口说道:“有两千人是我之前操练的新军,也有过剿倭战场的经验,还有两千人是新招募的新兵,并无操练。”
“这么说,此次剿倭,实际战力也只有志辅手上的六千兵马和我手上不足千人,还有就是那两千上过战场的浙兵了。”
刘显这个时候,说话的语气已经很是低沉,也暴露出他心底深深的失望。
“我前来此处时,也考虑到了此次剿倭的麻烦,所以对那些新兵并未采用过去的训练方式,而是只训练他们列阵和释放火器,到时应该可以一战。”
戚继光这时候却是开口说道。
听到戚继光的话,俞大猷来了兴趣,盯着他问道:“你带的那帮兵,是一路走一路练?”
“朝廷有旨意,那是必须奉旨而为的,所以也只能采取这个办法了。”
戚继光依旧是苦着脸答道。
俞大猷和刘显这个时候对视一眼,也就知道了为什么浙兵南下速度如此缓慢的缘故。
按照明军行军的规矩,每天走半天,到达一地,然后休息,还要练兵,连续走几日应该就会在某地修整一日,之后再继续出发,这速度不是就下来了。
不过,此时俞大猷和刘显心中,其实最担心的还是这么练出来的兵,到底能发挥出多大的战力来。
他是宁愿要一百个精兵,也不想要一千个老百姓。
对抗穷凶极恶的倭寇,他们都是什么人?
都是手上见过血的凶狠之辈,对于这时代百姓来说,很多人看到血腥的战场就会双脚战抖,浑身无力,就更别说拿着刀枪和敌人拼杀了。
而且,军阵的羊群效应也很强。
在冷兵器时代,整齐的战阵,只要出现一处溃散,往往就会很快传染其他部队,导致全局崩盘。
这些道理,刘、俞、戚三将虽然不知道,但是多年的战阵经验还是有的,知道当兵的有盲从心理。
古之所谓斩将夺旗,其实就是为了以局部的突破获取全局的胜利,而那个点,就是军旗。
在战阵之上,军旗可谓是一个很重要的象征,它身上不仅承载着军队的士气,更是生与死的代表。
这或许也是军人对荣耀天生的追逐心,将士用力挥动军旗,就是燃气士兵的熊熊斗志,只要军旗在,他们就在;可一旦军旗倒下,精神支柱也会随之消失。
若军旗被夺,不仅代表着主将安危,也代表着他们难测的未来。
不过到这个时候,没有亲眼看到北来的浙兵,刘显和戚继光还是心里没底。
两千老百姓,参军数月,行进千里,这样的队伍还能有什么战力?
别自己一触即溃,还带动他们的本部人马军心涣散,那可就糟糕了。
俞大猷知道现在三人之间的气氛很不好,想要打破这种沉闷,于是笑道:“不管怎么说,元敬操练新兵还是有一套的,而且他手下的兵马善施火器,届时可为中军,我料倭寇难敌这样的大军。”
俞大猷也只能顺着戚继光的话说下去,既然他都说南下前已有安排,专门操练这些新兵使用火器,那么貌似还是有可取之处的。
现在江南的明军,在俞大猷印象中,貌似也就是戚继光比较重视火器的使用了。
其实,自己当初也是不怎么看得起火器的,不过现在嘛,观点变化就很大了,特别是靠着步卒用火器打垮俺答部骑兵以后。
火器集中使用所能爆发出的巨大威力,他已经见识过了。
而刘显,以俞大猷这段时间的观察来看,貌似还完全没有重视,依旧是按照明军标准操典在进行训练。
“等浙兵到了再说怎么排兵布阵吧。”
俞大猷的话并没有打消刘显的顾虑,他只是淡淡开口说道。
不过,他随即就语重心长的对俞大猷说道:“志辅,此战关系重大呀。”
俞大猷微微点头,默认了刘显的话。
魏广德之前给他的来信,俞大猷已经收到,也知悉他会被委任为福建总兵官一职。
不仅如此,他的官衔甚至还兼着南赣总兵的职位,为镇守福建和南赣总兵官。
虽然总兵是虚职,是临时官职,可毕竟当初他就是从浙江总兵官职上被撸下去的,现在终于又升回来了。
刘显如此,自然也是因为不看好戚继光带来的那些人马,而选择依靠和俞大猷通力协作,剿灭当前这股倭寇。
两人私下里的这些互动,戚继光看在眼里,却没有多说什么。
在这里,官职,自然是以刘显最高,他其次,而俞大猷最低。
即便,俞大猷曾经是他的顶头上司。
想到这里,戚继光心中也有了计较。
他当然不愿意被人轻忽,所以他选择回营后就给新任福建巡抚谭纶写信,请他亲自到兴化府督战。
第513章争功
给谭纶写信,自然是戚继光寻找强援的方式。
虽然朝中并未就收复兴化府定下主、副将,但刘显的名字不管是在朝廷还是在地方官府发文中的位置,都是三人之首。
而这段时间里,戚继光也看了刘显和俞大猷所带之兵,不管是从兵力还是士兵素质上看,刘显部都是最弱的一支。
俞大猷部实力很强,但是戚继光也有信心,自己几个月训练拉出来的部队,真打起来也不会比他们逊色。
戚继光打定主意要在这次收复兴化府的战斗中露一手,自然就要抢下主攻权,可是有刘显在,他却是没有把握做到,于是想到了请来老相识谭纶助拳。
谭纶是文官,又是福建新任巡抚,只要他到了阵前,无疑就是这次收复兴化府的主帅,而且在他看来,这其实也是一份送上门的功劳,谭纶没理由拒绝此事。
而且,明军相互之间争抢功劳的事儿,早已经名声在外,戚继光直接就在信中写出自己的“忧虑”,“务必亲至,集齐三营将士,歃血立盟,分定道路,约以机宜,以稳三营军心。”
福建阵前发生的事儿,远在京城的朝廷当然是不知道的,甚至根本就想不到大战前还会因有些事儿引发军心离散。
不过,这种事情,又无时无刻不在各处发生着。
福建前线只是监视倭寇动向,等待着浙兵抵达战场再发动攻击,而此时西苑永寿宫里,嘉靖皇帝正在召见徐阶。
“卿以内阁缺人请补的奏疏朕已经看过,你觉得当朝同官谁可堪其任?”
嘉靖皇帝看着御书案上的奏疏,淡淡开口问道。
徐阶变得更加油滑了,或许是因为严嵩多年的压力下,不管是处理政务还是待人处事上,都可当初大不相同。
徐阶上奏清补内阁阁臣,与其说是他自己的主意,倒不如说是被迫而为之。
内阁至少三人,已经成为大明朝的惯例,当初内阁虽然只有严嵩和徐阶理事,但还有一个挂名的阁臣吕本,所以名义上还是三人。
而在严嵩致仕后,半年多的时间里,内阁就只有徐阶和袁炜二人处理政务,自然引起朝中百官的不满。
做为首辅,徐阶也不得不上奏请增补阁臣。
至于他的真实想法,他自己知道,嘉靖皇帝其实也能猜的出来。
“知臣莫若君上,臣不敢妄对。”
徐阶低头恭顺的答道。
嘉靖皇帝看看徐阶,嘴角一扬笑道:“君知臣,惟尧舜与我太祖耳,知之真乃用之。
若当日嵩,朕所自简而不才至此,此官虽无相名实有相职,相必君择古之正理廷推固非道,但后世宫生之主不知人吗?”
“尧用四岳后乃加放殛,太祖用李善长胡惟庸后乃以罪诛,皇上始知嵩之才而用之,后因其听子贪纵而斥遣之,皆大圣人之事无损于明。”
听到嘉靖皇帝的话,徐阶立马就答道,顺便小小的拍了皇帝一个龙屁,为他任用严嵩开脱。
“呵呵.卿言四岳、惟庸之类,非尧、太祖不知臣者,由彼不终慎也,尧为圣帝,太祖夫何事不知,然且如此,后世宫生内长一事不知者,安可及其万一,能无误任耶。嵩罪非听子,乃故纵之害国戕民焉。”
实际上,嘉靖皇帝也在考虑增补内阁阁臣之事,之事一时间不确定由谁出任为佳。
不过,就目前来看,有徐阶和袁炜两人在阁,内阁事务运转也还流畅,所以就一直没有动。
朝中百官对内阁施加的压力,嘉靖皇帝自然有渠道了解清楚,今日召徐阶来此,不过是想看看他有何想法,或者说也是对徐阶的一次考验。
若是在他问出“同官可增谁堪其任”时,推荐其友人,嘉靖皇帝必然会直接下令廷推,安排和徐阶不对付的官员进入内阁,以为牵制。
不过,徐阶很聪明,并没有顺着他的话说下去,而是要他定下增补阁臣。
如果有,他早就下旨,召令入阁办差了。
“此事,容朕再想想。”
嘉靖皇帝开口说道,算是把这道奏疏的事儿揭过去了。
“博去密云之事,你怎么看?”
增补阁臣的事儿先放下,嘉靖皇帝又开始咨询徐阶对朝政的一些看法。
而在裕王府中,裕王也召集王府中人又在讨论北事。
就在这短短半月时间里,宣府和辽东几乎前后相差数日皆发生虏骑犯边的消息,如果说之前讨论只是随意,那么这次裕王就重视得多了。
“虏五千骑犯宣府滴水崖,由黑漠岭南下败参将宋兰游击麻锦等,兵遂掠隆庆、永宁等处,驻东、西红山窥岔道原任大同总兵为事官刘汉力战郤之,贼遂西行由柳沟进据虎皮寨攻张家堡不克,会大雪乃遁出入,凡七日。”
李芳念完手里抄录的战报,又拿起另一份辽东战报念道:“虏犯辽阳,总兵杨照引兵遮击之,于清河虏败,遁出塞未几,复犯长安堡,照设伏待之绕出,虏前斩首七十五级,获达马五十匹。”
“记得前些日子,我们曾说到此事,不想这么快,宣大和辽东都有战报发来,孤这两日总觉得有些不安。”
裕王在上首开口说道。
其实,魏广德在进入裕王府的时候,就听李芳悄悄透露了这个消息。
昨夜,裕王半夜惊醒,说是梦到虏骑再次兵临京师城下,之后一晚上都睡不着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