隆万盛世 第494节
即便他已经猜到,现在的平海卫城里,可能已经空无一人。
吃了早饭,俞大猷走出营帐,感受到微微吹过的西风,再穿过手下将士,目光落到远处倭寇营寨,看到那些拆毁百姓房屋,取出木板房梁搭建的简易栅栏,俞大猷已经想好一会儿该怎么做了。
随着三路大军吃罢战饭,每名士卒又分发了一些干粮,今日明军是打算一鼓作气彻底消灭残留在大陆上的倭寇。
随着中路戚继光部营寨响起隆隆战鼓之声,营寨大门打开,一列列士卒排着整齐队形出营,向着许厝倭巢前进。
伴随着鼓声,左右两个明军营盘也跟随敲响战鼓,兵士们整装出营。
明军分三路逼近倭巢,自然引起倭寇激烈的反应。
其实,在战鼓声响起之时,倭巢内的倭寇几个小头目就已经很是担心的汇聚到一起。
昨日,营寨的首领说回去商议如何对付戚老虎,之后一晚都没有回来,他们也都还在担心,担心今日一早明军攻打营寨的时候该怎么办。
留下的这些小首领,有些平日里关系还不错,有些就是对头,也只有首领才能压制住他们。
现在首领不在,自然大家都相互不服,不愿意接受对方的指挥。
连续派出几波人往平海卫城送信,另一边只能按照自己的防御阵地,各自组织防御,抵抗明军的攻击。
倭巢内,百余名倭寇骑兵牵着马在那里,不知道该不该趁明军靠近阵前的机会,对明军军阵发动一次突袭。
这些战马,多是从兴化府城里找到的,倭寇可没有准备马船,带着战马跑到大明来抢掠。
而这支倭寇骑兵,也是倭寇首领想到的出奇制胜之法。
想要利用明军立足未稳之际,出动这支骑兵部队进行冲击。
只不过,到了现在,这支队伍已经没有了指挥。
倭寇团伙里,对于命令还是很服从的,至少在没有露出败绩以前,没人敢不尊军令。
只是,现在是眼看着明军逼近列阵,开始摆弄起火炮来,可却迟迟没有传来让他们出战冲阵的命令。
按照原本的计划,可是由这百余名倭寇骑兵为箭头,身后跟随两千多倭寇对明军中军发动冲锋的。
这两千多人,也就是原先驻扎在许厝的全部倭寇了。
刘显、俞大猷部的进攻相对简单很多,刘显军中火器本就不多,而俞大猷虽然重视火器,可毕竟临时赶到南赣,就是奔着剿灭张琏等反贼去的,自然也没时间给部队寻摸火器,只能是以手上武器严加操练应急,顶破天就是把营中火器集中使用。
现在的俞大猷,已经意识到火器集中使用的好处,密集火力打击下,能承受的住的部队还真不多。
左右两路明军在阵前已经摆好架势,可中路的戚继光部准备的时间就稍久一些。
十余门佛朗机炮和百余门虎蹲炮被分成几个集群,在明军军阵前组成炮兵阵地。
佛朗机炮后,数名明军士卒正在做着开炮的最后准备,而虎蹲炮相对简单些,只有两个人蹲在炮后。
也就是倭寇没有冲出来,若是倭巢营寨打开,虎蹲炮后就只会有一个炮手停留,打完就要退回阵后。
此时若有西方的将领来到这里,自然也能看出,戚继光部队的训练和军阵布置,其实已经和此时西方军队水平不相伯仲。
所谓差异,不过也是因为战法和装备不同而造成的区别。
俞大猷骑在马上,观察这倭巢内的变化。
右路明军的对面,栅栏后面,已经集结起数个倭寇军阵,只是看不出他们使用的是什么武器,不过想来应该就是那些东西。
虽然倭寇抢来货物,大多会和夷人在附近岛屿港口进行交易,可他们也只能换到黄金、白银等财物,还有少量的鸟铳等火器。
大规模的军火交易,在东亚地区并没有出现过,不管是西班牙人还是葡萄牙人,也都不会大规模向海盗出售武器。
毕竟,在海上,可没有管你是谁,因为在这里根本就没有秩序可言。
倭寇装备好了,对于他们这些长期在东亚和东南亚海上航行的船舶来说,也是一场灾难。
而且,少量出售火器,也能让他们卖出更高的价格。
相对来说,他们宁愿把火器卖给倭人,也不愿意卖给海盗。
当戚继光部完成战前准备后,倭寇营寨里依旧没有任何变化,只是在营寨后,又多出许多的倭寇人群。
随着戚继光部火器开始炸响,无数实心弹从炮口喷出冲向倭巢,明军旨在剿灭犯下兴化府暴行倭寇的战役打响。
包括虎蹲炮在内,都上抬炮口一定角度,对倭巢内的倭寇实施火力打击,而左右两路明军则维持着军阵缓缓靠近倭寇栅栏。
刘显和俞大猷都想到了同样的战术,在逼近倭巢一箭之地后,营中弓手纷纷点燃手中弓箭,随着命令,火箭从左右两边飞入倭巢中,许多火箭也射到营寨栅栏上,引起熊熊烈火。
此时风向正是西风,烈焰和烟尘随风飘入倭寇阵中,逼得倭寇只得不断后退。
而在中路的倭寇,后退的更加厉害。
从天而降的石弹岂是肉体可以抵抗,一旦落入倭寇人群中,就是一道血胡同,死者一了百了,伤者凄惨无比。
看到倭寇遭到攻击,也没有选择出阵交战,虽然戚继光也是诧异的很,不过很快就想明白了眼前倭寇的处境——一群还不知道被抛弃的可怜虫。
中路的一段栅栏首先经受不住石弹的摧残,率先倒下,左右两边也有栅栏在烈火中断裂掉落,此时倭巢外修筑的营墙已经千疮百孔。
俞大猷和刘显也都没想到今日交战居然如此轻松,嘴角也挂出笑容,从容开始调兵遣将,明军攻入倭巢内,随后才是戚继光部的中路大军。
倭巢内的倭寇没有统一指挥,都是各自为战,到这时眼看不好,小首领早就没有继续在这里死战的想法,纷纷带领手下精锐夺路而逃,向身后的平海卫城跑去。
那百余倭寇骑兵自然就是其中的佼佼者,跑的非常爽快。
明军顺势攻入倭巢,一部开始清理,解救被困百姓,一部紧随其后,追击逃窜的倭寇。
此时明军中,刘显部和俞大猷部的骑兵力量也发挥出作用来,两部骑兵合计千余骑,作为追击明军箭头,快速收割着倭寇的首级。
冲上去,挥刀,一颗首级就飞上半空。
战至半夜,明军杀死平海卫城中最后一个倭寇后,刘显、俞大猷和戚继光才联名向尚在兴化府城外驻留的谭纶送去捷报。
“倭寇尽灭,大获全胜。此战共斩倭3451人,缴获兵器3761件,救还莆田、平海男女平民三千多人.”
第518章辽河套长城
“嘎吱吱”
马车车轮滚动压在地面上发出刺耳的声音,一辆颇为华丽的马车穿过城门,进入京城。
马车之后还有一队威武的骑士跟随在后,显示着马车主人身份的不凡。
进入京城的街道,地面稍微平整了许多,兴许马车上的人也感受到了,随即窗帘轻轻挑开,一张苍老的面庞出现在马车车窗里。
老人的脸色并不好,也不知道是因为长久搭乘马车引发的疲惫还是什么。
毕竟,虽然马车是这个时代很豪华的交通工具,但是旅途时间过长,那滋味也不是那么好受的。
老人待看清楚车外的街道后,车帘就重新被放下。
马车上的老人正是当朝兵部尚书杨博,他刚刚从密云返回京城,从刚才他惊鸿一瞥中,有心人还是能够发现他眼中隐藏着的深深的忧虑。
是的,这次他前往密云会见蓟辽总督杨选的行程,可以说毫无建树。
在他眼中,杨选过分相信他所谓的情报渠道了。
这种信任,让他盲目相信了传回来的所谓绝密情报,俺答汗打算彻底掌控长城外的土地,彻底于大明隔着长城相互对峙。
所以,两人的会面,杨选不仅没有听从他的意见,反而打算继续派遣蓟镇兵马东移,前锋甚至已经出关进入辽西走廊城堡中待命。
甚至,杨选还请求兵部向宣大、延绥等地边镇传令,让他们在辽东战事爆发后,能够派出精锐骑兵北上,扫荡沿途可以看到的蒙古部族,让俺答汗不能集中全部兵力参与辽东战事。
杨博很清楚,杨选想要毕其功于一役,彻底消灭俺答汗想向东伸出的手。
按照他的想法,只要打掉蒙古人一、两万人马,则数十年内蒙古人将不敢把目光看向辽东地区。
同时,通过此战,也将彻底掐灭俺答汗南窥的心思,让边疆地区能够保持一段时间的和平。
杨选的想法,杨博理解,但并不认为可行。
只是可惜,杨选听不进去,杨博也无权指挥杨选,甚至在他搬出内阁来也是无济于事。
带着失望返回京城,现在唯一能阻止杨选豪赌的,或许也只有住在西苑那位了。
只是,杨博并不确定,那位到底是个什么心思。
杨选这个人,是嘉靖皇帝直接捡拔起来的大臣。
杨选为明世宗嘉靖二十三年进士,最初被授官行人,后升任御史,出任易州兵备副使。
嘉靖三十七年时,俺答包围大同右卫,大同巡抚朱笈因此落罪被逮捕,他跟随侍郎江东、总兵官张承勋奉命解大同之围,后嘉靖皇帝越级升杨选为右佥都御史,接替了朱笈的职位。
对于杨选,杨博能感受到嘉靖皇帝对他的信任,否则也不会把蓟辽总督这样的职位交给他。
不过,在杨博眼中,杨选能力是有,就是爱耍一些小聪明。
杨博回京第二日就前往内阁,和徐阶、袁炜沟通蓟辽之事。
“惟约,前两日,陛下召见我时,就曾提到过此事。”
等杨博说出此行结果,又透露出自己深深的忧虑后,徐阶才对他说道。
徐阶的话,让杨博顿时精神起来,很想详细了解此间细节。
由此,也可以大概知道皇帝是个什么想法。
“陛下很矛盾,既想斩断俺答汗一臂,狠狠教训下这个对手,又担心重蹈当年覆辙。”
徐阶看着杨博的眼神就清楚他的想法,也没有卖关子,直接说出他想知道的答案。
闻言,杨博就是眼前一暗。
看似,皇帝也是两难,可只要他心底有此心,就很难避免他因此下注,去赌上一把。
“呵呵,惟约,不用为此担忧。”
徐阶看到杨博的表情就知道他的想法,笑着劝慰道。
“蓟镇兵马东移,绝非好事。”
杨博哀叹道。
“既然你不想让蓟镇大军出关,杨选又不愿听从你的警告,不如直接让属下把给蓟镇的粮秣扣下一批,让他无法指派大军东移就好了。”
徐阶说出了自己的想法。
杨选确实可以指挥蓟镇兵马行动,可以完全不用管兵部甚至内阁的命令,可有一点他也不得不受到朝廷的牵制,那就是蓟镇为边镇,就靠他的地盘筹集到的粮草根本无法支持大军行动。
实际上,朝廷也以此牵制各镇大军。
要知道,九边兵马长期和北方草原民族交战,其士卒战力自是明军中最强的。
若是九边重镇中出现心怀叵测之人,有大军在手,对朝廷也是一种极大的威胁。
好在,虽然这些官员将领手上有兵,却始终缺乏持久作战的粮草支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