隆万盛世 第498节
现在义乌壮男大量出走,引得地方沸反盈天,地没人种,山里矿厂也雇不到人了。”
李芳乐呵呵接话道,“早前听说戚继光召的都是矿工,因为有把子力气,不过这几仗打下来,大家都是义乌人不怕死,是当兵最好的苗子,听说蓟镇那边都想招浙兵为客兵了。”
“矿工有把子力气应该不假,不过练兵,关键还是看怎么练,当然还有就是饷给的足,这两点做好,也不怪戚继光剿倭战绩斐然。”
魏广德笑道。
他现在明白裕王找他是为什么了,好吧,做为皇家人,自然想到是富国强兵。
富国比较复杂,比较难弄,强兵相对简单些,或许在裕王看来,选好兵就是强兵了。
“那善贷认为,义乌兵到底好还是不好?”
裕王比较关心的还是这个,于是问道。
“我记得当初曾听大猷说过浙兵,大抵是说浙江兵鱼龙混杂,素质参差不齐,卫所兵由于平常毫无训练,战无号令,战斗力极低。
在地方上,丽水兵来自山区,身体素质过硬,作战非常勇猛,敢冲锋向前,却缺少智谋,太计较得失。
台州兵是一群母老虎,遇弱则强,遇强则弱。
绍兴兵确实有勇气和冲劲,但过于精明算计,为出现自相残杀的现象,不团结的军队是不值得信任。
他在浙江任总兵官的时候,似乎还没有义乌兵出现,应该是戚继光之后找到的募兵地。
既然他都把浙江各地的兵说出这些门道,那么义乌出的兵员,或许真有可取之处也未可知。
大抵就是环境造就个人吧,艰苦环境里出来的人,能吃苦耐劳,就这么个意思。”
魏广德先是回忆了下俞大猷的话,随即话题一转又道:“不过,我觉得,选兵当然重要,不过练兵和奖赏更重要。
练兵,不仅练的是战法,还有纪律,单说广西狼兵,那也是勇悍之辈,却是不服管的军队,军纪涣散,打仗狠,掠夺百姓更狠。
这种队伍,遇敌若一战而下则还罢了,若不能取胜,也是会一哄而散,这就是军纪不严之过。
至于赏赐嘛,当兵的,不为财,谁会抛家弃子出来卖命。”
第521章又见丁忧
义乌兵,其实就是伴随着戚家军的声名鹊起才最终名满天下的。
在戚继光招募前,根本就没人对那个地方多看一眼。
在原有历史上,义乌兵在抗倭战争中英勇杀敌、保境安民、且伤亡人数少,这喻示着他们不会只为抗倭而存在。
自从嘉靖招募义乌农民、矿工入军后,从军尚武成为了当地民风,他们慢慢规模扩大,也慢慢成为明朝最依赖的王牌军队,这支队伍也开始走向神州大地。
而在倭寇剿灭后,义乌兵或者说戚家军更是跟随戚继光,从富饶的江南调往苦寒的北方边境,与边军一起守卫帝国的长城屏障。
不过,这个时候的戚家军已经被称为浙兵,是作为客军营兵出现在北方。
浙江义乌兵凭着严明的军纪、职业化的训练水平、先进的装备、有勇有谋的性格特点,让他们称为明朝一支战斗力最强的精锐部队,也是被誉为“16世纪至17世纪东亚最强军队”。
浙兵跟随戚继光南征北战,因此浙兵变成了各个地方的守护神,哪里有需要就哪里有他们的身影。
他们帮忙巩固各个地方的国防,提高军队的实力,更是作为帝国的主力,在万历朝鲜之役发生后,第一时间出征。
“乌武勇之名甲于天下,而南御倭北御虏尽召乌兵矣”。
这些,也直接导致明朝后期出现了“浙兵半天下”的说法。
剿倭战争结束后,时任兵部右侍郎殷正茂提请浙兵留营,因为怕倭寇又东山再起。
广西调募浙兵则是在隆庆至万历初年,主要是因为“獞猺”乱起。
福建除在抗倭时候留戍的浙兵,依然陆续调募浙兵。
南直隶初募浙兵也是在嘉靖倭患时期,之后亦有调募浙江义乌善水者充营兵,而其它地方也因为各种原因调募了浙兵。
成也萧何败萧何,因浙兵声名鹊起时,明朝整体军力反而呈现出下滑的状态,概因有事调募浙兵,主兵未练或练而未达效果。
其实,赵炳然的奏疏,也全然不是告状之语,而是预测到了不少东西,不管他出于何种目的。
而且,明朝中后期“浙兵半天下”时,浙江已成“疲省”。
据记载,浙江出现水涝,储蓄空虚,壮丁远戍等令人堪忧的事情,所以就开始有官员请求停罢调募浙兵。
调募浙兵驻防的省份也产生诸多问题,一是浙兵粮饷较他兵厚,所费粮饷巨大,而是浙兵调募太多,浙兵战斗力和素质良莠不齐,纪律变坏,扰害地方。
后来尽管朝廷应浙江官员所请禁止再调募浙兵,可是每逢边防和海防出事,他们依然调募如故,浙江与各省其实都有被调募所累,可惜浙兵调募没有减少,一直持续到明灭亡。
当然,这些都是后话,魏广德也没关注到赵炳然奏疏中提到的各省团练还是因首选本地人,而不能只盯着浙江,特别是不能拘泥于一地。
“练兵,赏赐。”
裕王这个时候才觉得,强兵似乎不是他想的那么简单,不是说去义乌招募一支军队就会很能打。
“看来,还是要从长计议。”
裕王有些失望的说道。
“殿下,其实赵大人奏疏里说的还是很有道理的,若是各省遇事就去义乌募兵,自己省的人不招募,这些人成天无所事事怕是会生变。
而且就那小小的义乌,又有多少壮年汉子可以招募,要不加以限制,怕是那地儿直接变成女儿国了。”
李芳这时候却提醒道。
能长期呆在裕王身边,李芳自然还是有眼力劲的。
实际上,别看李芳只是太监,可他也是内书堂出来的,要说学识、见识,可丝毫不比魏广德、殷士谵这些人差多少。
只不过入宫后,一辈子都只能是皇家的奴仆。
仕途还有,只不过是在内廷。
至于他口中的女儿国,好吧,这年头《西游记》已经印制成书,摆在书肆里大肆贩卖,知道的自然也多了,可不是只能在茶馆里听说书的先生讲。
“呵呵,有道理。”
魏广德听到李芳说“女儿国”,立时就笑出声,不过想想也觉得李芳的话有道理。
裕王也不是没有分辨力的人,自然经过他话里的提醒也反应过来。
“这么说,兵部应该会覆议了?”
裕王点头道。
“不好说。”
就在李芳点头打算附和裕王话的时候,魏广德却是开口说道。
“嗯?为何?”
裕王诧异问道。
“兵部现阶段考虑不会那么深远,最起码,现阶段各省都注意到戚继光发现的这个兵源地,兵员素质很优良,兵部不会看不到。
而兵部现在最主要的职责是什么?自然还是平定南倭北虏。
在彻底剿灭南方倭寇前,兵部应该不会答应赵炳然的请求。
我估摸着,这些年戚继光从义乌招兵,还有福建,南直隶那些地方去招募军卒,也就是从那里带走两、三万人。
他上这个奏疏,本意应该是绝了其他省的心思,大明朝两京十三省,要是处处都去那里招,就算一家只带走四千人,也是好几万壮劳力。
要是长此以往,还真会把人给抽干了。”
魏广德可不知道,其实光戚继光在义乌募兵剿倭开始,前前后后已经从那里选走近两万人。
倒不是义乌兵在战场上消耗有多大,事实上,这一时期义乌兵在戚继光的训练和统属下在抗倭战争中,大放异彩。
自成军起,戚家军就所向披靡,大小数百战未尝败绩。
戚家军在浙江、福建、广东参与剿灭的倭寇、海盗无数,令人吃惊的是他们与敌人的伤亡比例基本上是1:500以上,更有0伤亡的辉煌战绩,这是历朝历代的其他威武雄狮都无可比拟的,这也折射出他们的严谨军纪和团结一心。
戚继光选择的兵员,原本就是是朴实的农民、矿工,心地善良,不会压榨百姓,再者在戚继光的言传身教下,严格训练,短短几个月,就脱胎换骨,成为大明朝军纪最严明、英勇无敌、装备最先进的军队。
戚家军还加入阵法元素,这是以前明军所缺乏的,阵法在战争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戚继光为戚家军量身打造了鸳鸯阵,与敌对阵偏重于四四编组的方块阵型,参照之后戚继光著述的兵书也说明了这个情况,这是戚继光的作战特色。
只不过这些义乌人,在几仗过后,大多就被都司抽调到各地去补充浙兵各部,所以戚继光南下福建还要先去义乌再招一批人回来。
而看到义乌兵的潜质后,南直隶,广西等地也都有官府前往义乌招兵。
说起来也有意思,广西本就出勇悍的狼兵,不过狼兵大量调到沿海剿倭后,战绩却是不佳,但是带队军官还是看到了戚家军的战力,认为他们战力不输于狼兵。
广西官府既为出产狼兵自豪,可也有深深的警惕,毕竟都是当地少数民族,大多不服管教。
俞大猷当初入值西南,其实也是去镇压地方族群叛乱的,所以在看到军纪严明的义乌兵后,广西官府就早早的出手招募,把人直接带回广西预备镇压地方叛乱。
所以,这样流失人口,已经到了赵炳然这个巡抚不得不重视的程度,本省赋役已经大受影响了。
李芳的话,不仅提醒了裕王,也提醒了魏广德,很快他也就想到义乌,乃至整个浙江的影响。
不过,想到兵部面临的实际情况,魏广德可不认为兵部会禁止各省去浙江招募营兵。
“嗯,魏大人的话有道理,兵部只管战事胜利,其他的,由得户部和浙江那边头疼去。”
李芳一早就在琢磨,所以早于他们先就想到了,只是不能像魏广德那样,在裕王面前发表意见。
至少,在裕王没有问计之前,他不能说。
“对了,听说已经定下来了,右都御史张永明接替潘恩,掌管都察院。”
关心的事儿就这样了,裕王倒是岔开话题说道。
这段时间魏广德来裕王府少,估计这些消息他未必知道。
“听说了。”
魏广德笑道,“都察院那边有同僚给我透了消息。”
“你和他关系如何?”
裕王好奇问道。
“殿下,我在都察院就是边缘人物,平日里也不往那边跑,只是偶尔过去看看,只能说点头之交吧。
不对,应该是我得敬着他,毕竟他可是我顶头上司。”
魏广德答道。
“听说这张大人挺严厉的,说不得你御史的差事什么时候被他撸了,呵呵。”
裕王调笑道。
“其实,都察院掌院,还真需要张大人这样的人才行,毕竟都察院就是整肃朝纲的衙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