隆万盛世 第500节
至于裕王府,在没有得到嘉靖皇帝旨意前,也是去不了的。
倒是殷士谵牵头,带着魏广德、张居正宴请了陈以勤,算是为他接风洗尘。
这几个月,在辽东雨季前,鞑子骑兵多次侵犯边墙,不过都被杨照率部打了回去,甚至多次率骑兵追出边墙数十里大胜而回。
进入辽东雨季后,辽东算是安稳下来,杨选也因为兵部扣这粮饷让他不得不暂时放弃继续增兵辽东的打算,而是只能将已经派出去的兵马继续停留在山海关外各堡驻守。
而兵部能做的也就这些,总不能以断粮,让明军饿肚子的方式,逼迫这些人马冒雨返回三屯营驻地吧。
平淡的日子里,魏广德家里喜添丁口,倒是让远道而来的魏母欢喜不已。
孩子降生后,魏府就连摆几天喜宴,招待魏广德那些同僚以及在京城的商人。
裕王也亲自到了魏府,说是要沾沾喜气,他当然希望自己也能像魏广德那样,有个儿子傍身。
不过算算时间,李宫人那里也快生了,也就是最近俩月的事儿。
随着临盆时间渐近,裕王这段时间在王府里也有些坐立不安的。
看到裕王这样子,魏广德还好心去裕王府安慰,不过似乎收效甚微,倒是一边的李芳似乎知道裕王的担心,在旁边悄悄给魏广德打眼色。
魏广德心中纳闷,不过也只能劝慰几句,然后就告辞离开。
出了门,魏广德在外面找个地方等了一会儿,才看到李芳从屋子里面出来。
“李公公,这里。”
魏广德低声唤道。
李芳寻声看到是魏广德,急忙快步过来。
“李公公,刚才我在屋里给裕王说,李宫人这胎肯定是儿子,你怎么急忙给我打眼色?”
好吧,要是搞不清楚原因,魏广德还真不敢往裕王身边凑了。
李芳听了魏广德的话,不经意回头看了眼屋子方向,这才转头对魏广德说道:“魏大人呐,王府里有些事儿,你进来的晚,所以可能不知道,王爷他其实不是担心李宫人肚子里是男是女啊。”
听到李芳的话,魏广德就有些发愣,心说难道裕王心里还有“男女平等”的观念,一点没有这时代该有的思想?
不过最起码,李芳的话让魏广德知道了,他先前给自己打眼色的原因,貌似自己话说的不对。
不过他也不相信裕王会有后世才有的观念,所以拱手道:“愿闻其详。”
“魏大人”
李芳说了这三个字,一时就犹豫起来,好半天才说道:“嗨,我都不知道该怎么说才好。”
魏广德看李芳的样子就知道,这其中必有蹊跷,所以很耐心的站那里等着,等李芳继续往下说。
“魏大人,我这么给你说吧,你,还有外面那些人,都以为陛下只夭折了世子是吧。”
良久,李芳才低声说道。
魏广德点点头,多新鲜啊,这事儿当时自己就知道,那小孩在世的时候自己也见过的。
“那我告诉你,殿下其实已经有两子两女夭折了,殿下心中担心的,其实是李宫人肚子里的孩子能否平安长大。”
这个时候,李芳才爆出裕王这段时间忧愁的主要原因。
魏广德听完大吃一惊,“这,什么时候的事儿,怎么外面一点都不知道?”
“那会儿你还没进王府,所以不知道,另一个是一个姓齐的宫人所生,只是出生没满月就夭折了,还有两个小公主也都差不多。
世子的事儿,那是因为宫里陛下一直在关注,所以出生就知道了,自然也传到朝廷里,而其他的,因为没满月,所以只是往宫里报了声,并没有在外面传播。
你不知道,其实也正常,就算是现在,王府里也不准谁提起这些事儿,怕的就是引起殿下伤心。”
李芳解释道。
古代,婴孩夭折率很高,所以除嫡长子外,其实对其他子女的关注度都不会很高,皇家也不例外。
听到此处,魏广德心中才稍微放松一些。
之前他入王府后,最近两年都没听到裕王身边的女人有喜,加之有景王的例子,不得不让魏广德想到后世网上的一些议论,那就是怀疑嘉靖皇帝因为服用丹药,导致体内丹毒堆积,所以不利于子嗣。
这些说法,也因为嘉靖皇帝的几个儿子也是先后夭折,最后只有两个成年,也就是裕王和景王。
而即便是成年的子嗣,也因为嘉靖皇帝身体的丹毒影响,坏了生育能力。
裕王,似乎就是子嗣单薄,而景王似乎就根本没有子嗣,所以后世很多人对这样的看法还是很认同的。
不过现在听到李芳的话,似乎这个裕王,在这方面能力还是不错的,至少能让女人怀上。
不过连续四个孩子都早夭,还真不好确定是否和嘉靖皇帝服用丹药有关系。
其实,在此之前,魏广德是不怎么相信这套说辞的,因为据他了解,嘉靖皇帝大量服用丹药,应该是嘉靖二十年以后的事儿。
在此以前,他还是很勤于王事的。
不过,魏广德也不能确定之前的皇帝,是否有偷偷服用丹药就是了。
“原来如此,殿下是担心孩子早夭。”
魏广德喃喃道。
第523章熊山
“原来如此,殿下是担心孩子早夭。”
魏广德喃喃道。
裕王的担忧,魏广德倒是可以理解。
没有孩子,至少还年轻,有希望,可若是有了子女,结果却是早夭,伤心是肯定的,这样的打击甚至可能超过没有孩子。
在想到已经夭折了两子两女,魏广德这个时候还真有些同情裕王起来。
实在是太惨了。
“李公公,最好除了从太医院找太医给李宫人诊治调理身体外,再从民间寻些有本事的郎中吧。”
魏广德低声对李芳说道。
“民间郎中?”
李芳愣了愣,不确定的反问道。
“京师有段谚语流传,李公公或许也是听过的。”
魏广德答道。
“什么谚语?”
李芳皱眉问道。
魏广德看了眼李芳,嘴角轻动念道:“翰林院文章,武库司刀枪,光禄寺茶汤,太医院药方。”
这段话,魏广德也是前不久才听人说起的,还是张吉告诉他的。
他也丝毫不怎么顾忌其中那句“翰林院文章”的话,翰林院文章做的再景秀,其实也就那么回事儿。
人家讥讽翰林院文章夸夸其谈,却不说内阁票拟如何,明显还是分得清轻重。
其实,这也是因为他经常找太医院的御医给徐江兰调理身体,结果张吉回来就把外面听到的话告诉了他,或许也是因从他口中知道此事才善意提醒一句。
这段话,是讥讽名不副实的话,而不是说他们真做到多好。
知道这事儿后,魏广德还找来芦布问过此事,毕竟是地道的四九城人,然后就从他口中听到好几个不同版本,但是无一例外,都有“太医院药方”这段话。
看到李芳还没反应,魏广德又笑道:“除此以外,民间还流传好几个段子,说的是‘翰林院文章,銮舆卫刀枪,太医院药方,骡马市皮箱。’
说的,其实就是这些‘谓虚有其表,不适于用也。’
你若是还没听过,还有段,我想想,说的什么来着。”
说道这里,魏广德低头稍微回忆了下才想起来,随即念道:“翰林院文章,太医院药方,光禄寺茶汤,銮仪卫轿杠”
不待魏广德说完,李芳已经急忙摆手,嘴里说道:“行行行,我懂其中的意思了,以前貌似听人提到过一嘴,只是当时当个笑话听听,也没往心里去。
这次听你这么一说,我回头就找人问问,看看哪里的郎中擅长调理身子,安胎什么的。”
“李公公若是信我,回头我回府问问,当初在外面找的郎中,你们也可以打听下,反正看样子是真有本事的。”
魏广德又说道。
当初他听到这话后,马上就让张吉在京城大街小巷寻找民间郎中。
不管他手段是否比太医院的太医高明,但至少徐江兰那里,母子平安不是。
“好好,有劳善贷。”
魏广德这会儿说介绍给魏夫人调理的郎中,李芳自然不会说自己还要派人外出找找的话,马上就应承下来。
魏广德也把这事儿记下,回到府里就叫来张吉,详细了解了那个郎中的情况,回头差人给裕王府送去消息。
至于李芳会怎么做,魏广德就管不了了。
时间一天天过去,时间进入八月,那个李宫人临盆的日子也接近了。
这段时间里,这件事儿无疑是裕王府里的头等大事,也因此,魏广德知道了李宫人的名字,叫李彩凤。
彩凤,还真有点母仪天下,做皇后的味道。
皇帝是龙,皇后可不就是凤吗?
只不过,裕王的皇后注定是王妃陈氏,即便李彩凤李宫人诞下皇子,除非皇子最后登基为帝,否则做皇后也是不可能的。
毕竟,王妃,可不是裕王想让谁做就让谁做,那是嘉靖皇帝定的,还要由内廷赐下金册。
“轰隆隆”
伴随着如同打雷般的声响,大队鞑驽骑兵在平原上奔腾而过。
这支骑兵在前几日才再次攻破了常驻堡,在辽阳城外村镇大肆抢掠一番,现在又呼啸这冲出那早已残破的边墙,向北面跑去。
这几个月,蒙古鞑子似乎是和辽阳耗上了,连续攻破辽阳西面的常驻堡,长宁堡等边墙,在辽阳附近一番扫荡后就穿过边墙逃跑,丝毫不顾及周边明军军堡。
要知道,他们所在的位置,左右不过数十里就有明军大大小小的边堡,若是有明军出堡拦截,只要稍微能拖延些时间,辽阳总兵的人马可就追上来了。
毕竟,辽东长城在此处就是一个“V”字形,从用兵的角度上说,也是极度冒险的举动。
“台吉,杨照小儿这会儿怕不是要急疯了,我们这半个月就破了两次边墙,把整个辽阳西面洗劫了一遍,哈哈”
说话的正是打来孙,这次破关而入,半道上正好和辽阳城中运输粮草的辎兵遭遇,他们携带了不少粮食准备分发到下面各堡去。
也是因为上次他们破边墙抢掠财物不久,各堡急需粮草救济受灾军户和百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