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隆万盛世

隆万盛世 第506节

  他对辽东损失五千骑兵当然不会心疼,他心疼的是银子,朝廷又要花钱去买回五千匹战马,还有,眼前那些烦心事儿。

  杨博并不同意杨选抽调蓟镇大军支援辽阳的走势,坚持不愿划拨一兵一卒前往辽东。

  在兵部的奏疏里,杨博直言最多两年,辽东就能恢复元气。

  在这段时间里,辽东诸军只需小心防范即可。

  一句话,杨博首先考虑的,还是蓟镇,是京师的安全。

  京师周围没有足够强大的军队,他就觉得很不安心,这或许也是做为兵部尚书首先要考虑的责任。

  这些消息,魏广德和张居正自然都已经知道,所以只是接过殷士谵递来的条子看了看。

  这是内阁今日才交给兵部,转交太仆寺的采购任务。

  “善贷,你之前说杨选那个谋划怕是要失败,还真被你说中了,鞑子根本没有顾忌那个什么王子。”

  裕王在上面开口说道。

  “杨选那就是个小聪明,像这样的国战,哪里是人质在手就能避免的,除非是俺答汗选定的太子,或许会有所顾忌。”

  魏广德老早就说了,杨选手里握着的不过就是草原上众多部落中一个部族族长的儿子,根本不算什么大人物。

  或许能让这个部族改变对大明的态度,可是对于整个蒙古来说,这样的部族太多了。

  而且,蒙古各部族之间本身也并非铁板一块,他们内部一样充满各种矛盾。

  或许,是为了一片草场,又或许,是部族之间历史恩怨,亦或者,仅仅是部族族长之间相互看不顺眼。

  如果杨选抓住的是俺答汗最看重的儿子辛爱台吉的话,应该可以避免两国大战,可是小规模的冲突也是难以避免的。

  “现在和杨选关系亲近的人,都在游说说年初杨博送入京城的情报是准确的,俺答汗今岁开始或许会全力攻打辽东地区,想要完全占领那里。

  否则,蓟镇大军当初要是进入辽东,就不会有今日一败。”

  殷士谵开口说道。

  今日进了裕王府后,屋里说话的主要就是殷士谵和魏广德,倒是张居正很是安静。

  不过众人也知道这是为什么,当初杨照为了升为辽东总兵官,可是没少派人送礼,请张居正在徐阶那里说项。

  现在因杨照莽撞坏事儿,张居正自然也是很不好受,担心在裕王心里留下一个识人不明的印象。

  “要按那说法,这一战或许鞑子就不会去辽东打,而是直接攻打蓟镇边墙了。”

  魏广德摇头笑道,“俺答汗不会不懂得避实击虚的道理,仗都想要打赢,自然就得逮着软柿子捏,才能保证胜利,军队士气也会因此高涨。”

  说实话,要判断蒙古人的进攻方向,是真的很难。

  和汉人军队打仗不同,要攻打某个方向,必然需要事前在该区域储备粮草,以供大军消耗所需,而蒙古人却是不同。

  他们的军队作战主力以骑兵为主,后勤则是驱赶着羊群的部落族人。

  士卒在前面打仗,部落族人就负责驱赶羊群和搬运抢掠的物资,机动性确实比汉人军队强很多。

  今日你看他集合往辽东去,说不准什么时候就会调头南下攻打蓟镇,实在是防不胜防。

  所以,杨博的看法,紧守边墙和死守城池,以目前明军的战力来说,也是比较合适的战法选择。

  至极妄想毕其功于一役,还是省省吧,鞑子不会给明军调兵遣将的时间,也不会把自家主力集合在一起等着明军来攻。

  明长城的修建,虽然看似保护了汉人的安全,让人们可以安居乐业,可是确实影响了朝廷官军,不管是因为有了城墙而不思进取,还是处处设防处处漏洞。

  明军到了中后期,整体战力下滑严重,虽还不至于完全不敌,可总是找不到合适的战法,所以一直显得很是被动。

  魏广德其实也不知道该怎么对付草原骑兵,实在是觉得他们滑不溜秋的,除非他们愿意,否则根本就不会和你交战,而是直接远遁。

  想想当年朱元璋时期,还有朱棣时候,数次北伐草原消耗大量的国力,虽然有喜人的战绩,却都没有从根本上消灭蒙古人主力。

  “杨博大人求稳是对的。”

  终于,好半天都沉默的张居正也说话了,支持魏广德的看法。

  杨照那事儿,和他有些责任,不过那都是台面下的。

  朝廷要追责,还真查不到他头上。

  可张居正在得到辽东战败消息后,还是很自责,因为他觉得自己责任很大。

  想到之前魏广德曾经三番五次的劝告,结果自己都没听,不仅害了数千条无辜性命,更是让朝廷陷入危机当中。

  或许,当时换成其他将领,虽然也会追出关去,但绝不会追出去那么远,鞑子自然就无法设伏,他们也不会因此惨死。

  听了张居正的话,魏广德笑着点头,也不知道是在赞同还是在谢他声援。

  “正如杨尚书的设想,即便我大明再有几场这样的损失也无所谓,我天朝上国人口众多,地大物博,要补充恢复实力还是轻而易举的,所花的不过区区数年时间。

  只要严防死守边境城池,鞑子就会因为毫无所获而不得不撤兵,如果他们敢轻车简从绕过边境城池深入内陆,那不过是自取死路,那才是谋划如何消灭他们的时候。

  不过这些,首先得是对方出错。”

  魏广德接话道。

  裕王这会儿插话道:“你也支持杨博,担心蓟镇精兵去了辽东,鞑子会趁机进攻蓟镇?”

  “完全可能。就如我之前所说,鞑子最大的优势就是来去如风,今日还在辽东,可明日或许就在蓟镇边墙外出现。”

  魏广德答道,不过想到此时裕王或许还处于对朝政的摸索阶段,所以又补充道:“不管辽东战局如何糟糕,京师安危都是最重要的,是事关天下的大事儿,稍有不慎,就可能举国震荡。”

第528章机会

  “不管辽东战局如何糟糕,京师安危都是最重要的,是事关天下的大事儿,稍有不慎,就可能举国震荡。”

  魏广德最后的一段话,其实绝对不是胡说八道,而是有事实依据的。

  明末为什么会出现君臣离心离德,他觉得当时皇太极指挥八旗兵数次横行京畿是重要原因。

  京城周边都保护不了,别说在京朝臣,江南官员也会产生国之将亡的感觉。

  所以历朝历代,对京城及周边治安都是高度关注的,就算到了后世,京城百姓也能享受到远超其他地区的生活待遇。

  魏广德的话,或许对他和张居正来说,就是轻飘飘的一段话,可是对裕王,对殷士谵来说,无疑就揭开了他们内心深处隐藏的深深的恐惧。

  是的,嘉靖二十九年发生的一幕幕,重新浮现在他们脑海中,挥之不去。

  蒙古鞑子破墙而入,兵锋直抵通州,距离京城咫尺之遥,当时引发的京师动荡,无数京城周边百姓蜂拥入城。

  那时候,北京城可没有后来修建的外城,但是那里的百姓只能舍家弃舍逃到内城来。

  当时整个京城街道人满为患,一直到深夜都是闹哄哄的。

  而京营不堪用,嘉靖皇帝只能直接点名,任命大臣负责守卫的城门,京城也紧急戒严。

  那段时间里,京城人心惶惶,没人知道明天鞑子会不会打进城来。

  “确实不能按照杨选的意思做,大军必须留在蓟镇护卫京畿。”

  裕王这个时候终于回过神来,大声叫到。

  张居正有些惊讶于裕王的失态,直直望过去,只是在他眼里,似乎殷士谵并没有惊讶,只是微微点头。

  旋即,张居正大概猜到是怎么回事了。

  等魏广德等人告辞离开裕王府后,裕王此时还心有余悸。

  那个时候,不仅民间出现混乱,就连朝堂,内廷也是如此,而那时候的裕王只能躲在母妃宫里,惶惶不可终日。

  而现在,他已经是裕王府的主人,在这间屋子里,就好像是一个小朝廷,他能感受到做皇帝的一些感觉。

  遇事,和大臣们商议,由他们集思广益找出问题实质,找出解决办法。

  和御前会议不同的是,他们在这里做出的决定不会影响到朝堂,但确实让他逐渐明白了所谓治理国家是怎么回事儿。

  想想当初,高拱在王府里的时候,就经常召集王府属官和他讨论朝政,为他分析其中利弊。

  高拱、陈以勤、魏广德、张居正,这些人,都是在这里发表过意见的,而且裕王觉得他们的言论很有真知灼见。

  以后,就让他们入阁吧。

  遇事,召集他们讨论就好了。

  听他们怎么说,最后就按照讨论的结果办。

  忽然,裕王感觉,似乎做皇帝也不是很难。

  所谓“肩挑日月,背负星辰”并没有想象中困难,其实有一帮忠诚能干的臣子在,还是很简单的。

  裕王缓缓起身,在这间屋子里走了一圈,这里就是他的小朝廷,是他和臣子议事的地方。

  出了门,向着后院行去,想到降生不久的小小婴孩儿,裕王的心不觉又高兴起来,脚下步伐不觉又加快了几分。

  以后,就让魏广德和张居正给自己儿子做老师。

  裕王府中人,也就是魏广德和张居正年纪最小,正好合适做儿子的老师,教导他。

  张居正才华横溢,就负责太子的习文,魏广德履历战事,就教太子武事。

  一文一武,正是相得益彰。

  魏广德和张居正等人出了裕王府,并不知道他的未来已经被裕王安排好了,一路出王府的时候还在和张居正小声议论。

  他们这会儿议论的,自然还是杨选到底会不会听杨博的话,把蓟镇兵马留在蓟镇驻防。

  上次二杨之争,杨选就没有听杨博的,虽然杨博按徐阶的意思,扣下了本该拨付给蓟镇的粮草,让他不敢大举发兵辽东。

  可这次,似乎杨选就打算以此为理由,推卸一些责任给兵部,也不知道杨博能不能抗住压力。

  “徐阁老那里,怕是还得叔大兄好好说说。”

  魏广德低声说道,“这次必须得旗帜鲜明站在杨尚书一边,压迫杨选就范。

  刚才殿下的反应,叔大兄也看到了。

  我相信,西苑那位怕也会如此。

  俺答部不侵犯蓟镇也还罢了,可若真被杨尚书说中了,后果难料。”

  张居正点点头,答道:“上次的事儿,我听老师说过,当时毕竟只是猜测,他也不好选择支持杨尚书,宫里也没有明显的态度,只是让他们商议着办。

  这次不同了,蓟镇大军入辽东,蓟镇兵力必然空虚,这是决计不行的。”

  “最怕杨选执拗,不肯听从兵部和内阁的意见,现在的情况和当初不同了。”

  魏广德还是有些担忧道,“最怕这时候他已经派兵去了山海关,到时候就算追回,也颇耗费时日,若鞑子乘机南下攻打蓟镇边墙,结果疏为难料。”

  而此时的杨选,正如魏广德所说,在总督府里也是度日如年,现在的他急于做出一些成绩,好化解些朝堂的攻讦。

首节 上一节 506/1447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我在秦朝当神棍

下一篇: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