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隆万盛世

隆万盛世 第531节

  而对于宫里那位,想来也会欣喜若狂才是。

  看着手里的信件,魏广德舔着嘴唇,感觉貌似可行。

  这次鞑子入寇,之前可谓是顺风顺水,不过在最后出关的时候连番遭遇重创,这会儿士气未必很高,怕是也想不到明军会对他们施以惩罚吧。

  俺答汗到底会不会想到这一茬?

  魏广德有些吃不准。

  在详细了解俺答汗过往后,他就发觉这个俺答汗是真的了不起,至少是这几十年来北方草原上唯一的明主。

  不仅通过一系列战争奠定了自己在蒙古的地位,在对外战事中更是保持很高的胜算。

  从中,魏广德就分析此人其实是个战略高手,很能预判形势。

  他早年受封土默特万户,驻牧丰州滩,与其兄吉囊南征北战,积累了雄厚的军事实力。

  在吉囊死后,他成为右翼三万户实际上的领袖。

  他向南屡屡入塞犯明,并在嘉靖二十九年进逼京师,制造庚戌之变。

  而在向北、向西击败敌对的兀良哈万户及瓦剌等部,并占领青海,向东迫使蒙古宗主大汗达赉逊东迁辽河套,在此过程中取得索多汗、司徒汗、土谢图彻辰汗、格根汗等汗号。

  这些战争中,无不显示出他过人的战略分析和谋划能力。

  也就是这几年,他开始少有大动作,或许是真的怕了马芳的纠缠,最近几年犯边大多选择在宁夏、延绥等镇。

  马芳宣府这边,也只有鞑子小规模骑兵突袭,上万的大军却从未再现。

  他支持马芳的想法,对蒙古实施报复,可也担心被俺答汗算计到。

  毕竟,马芳奔袭草原太多次了。

  想都这里,魏广德没有再收好信件,而是打算明日把马芳的信件交给裕王看看。

  一人计短,二人计长,三人做事好商量。

  自己有点担心,不妨让裕王、张居正他们也参与谋划谋划。

  令出自裕王府,就算最后没有达到要求,至少也让裕王明白马芳的战心。

  将书信折好放回信封,直接放入怀里。

  盆里的水已经凉了,魏广德又叫来丫鬟换水。

  刚才想事儿去了,倒没有好好烫脚。

  还得好好谋划下,万一裕王也希望马芳出镇蓟镇,到时候自己该怎么帮他推脱此事。

  书信里的内容比较多,马芳和江东不对付,正好也让裕王知晓,到时候就可以用裕王府的名义,名正言顺的帮着徐阶支持的刘焘上位。

  就让江东在宣大总督任上养老算了,回了兵部,以后宣府要粮饷、装备的时候,怕都会受影响。

  魏广德还在想着怎么解决马芳书信里提到的那些事儿,而涉及此事的江东,或许也没想到,他只是按照战场上看到的战况而得到的想法,此刻在魏广德的眼中已经变成了利益斗争,而他自己的仕途也因此中断。

第547章都察院

  第二天一大早,魏广德在家里吃过早饭后就离开了府邸,他先是前往都察院。

  为的,自然是问问有没有关于江东的黑资料,如果在裕王府里有人问起,他也可以言之有物。

  他虽然也是御史之一,可魏广德一直自认为和其他御史不同,他不会风闻奏事,更不会胡编乱造,一切消息都必须有出处,有来源。

  魏广德常年不在都察院混,只是挂牌御史,自然也不会直接就去找人打听。

  不过好在,都察院里他的同年也有几位,魏广德进去后首先就是找的他们。

  “道亨、学古。”

  魏广德进了都察院,找到杨道亨、张学古,他们两个当初在丙辰科殿试金榜上都是三甲靠前的位置,现在是山东道御史,杨道亨还是去年刚从山东巡按回京的。

  “善贷,什么风把你吹来了,稀客,稀客。”

  杨道亨看到进来的是魏广德,笑呵呵起身相迎,同屋的张学古也是如此。

  “这是聊什么?”

  魏广德当然不能开门见山直接问人家手里有没有江东的黑状,现在的江东在朝廷上也是炙手可热的人物。

  没看到这次战后,嘉靖皇帝唯一召见的外臣就是江东。

  御史虽然牛,可要告状的时候,也会思虑再三,确定能不能告。

  对于圣眷正隆的官员,一般都会选择退避三舍。

  想想风评极差的严家父子,那些年里都察院也就只出了几个敢死命告的,其他御史都知道告不赢,干脆就当没看见好了。

  现在门口的时候,魏广德即看见两人谈笑风生,所以才有此一问。

  “学古在说山东见闻,明年就该轮到我了。”

  杨道亨笑着接话道。

  “还是善贷好,分在福建道,差事都是南京都察院做了。”

  张学古也是笑道。

  “江南几道不都是如此吗,也不是因为我搞特殊嘛。”

  魏广德也是笑道,随即又正色道:“其实早就想过来,只不过这段时间又是校录大典,又是遇到鞑子入塞这些事儿,就耽误了。”

  “知道你忙。”

  张学古笑呵呵接话。

  “那你这么忙到此,不会是因为想念我等吧。”

  杨道亨乐呵呵问道。

  “这是主要原因。”

  魏广德一本正经回道,“不过也顺便问点其他事儿。”

  “何事?”

  杨道亨诧异道。

  “这事还得先问问学古,伱去年巡按山东,可曾听说登莱等地因为辽船海运出现不稳的苗头?”

  刚才看到张学古,魏广德一下子想起山东和河道衙门一直在推动的禁止辽船海运的事儿。

  魏广德虽然不敢管这个事了,可面前就有刚从山东回来的御史,正好问个清楚。

  “登莱等地,确实因为辽船运粮夹带不少辽民进入而引发一些冲突,不过要说不稳那是无稽之谈。”

  张学古、杨道亨并不清楚魏广德和此事牵扯的关系,不过也知道当初辽船海运是怎么回事儿,以为是裕王府在打听,所以也没藏着掖着。

  于是,就把他知道的情况详细和魏广德介绍了遍。

  正如之前所说,辽船海运其实对山东并无多少影响,不过流民涌入后,出点问题自是难免,但因为不稳的因素其实更多还是山东本地士绅,他们在争夺这些人口。

  对于官场中人来说,引发纠纷的双方都是士绅,也都不好得罪,就只能和稀泥,顺便就看不惯跨海逃来的辽民了,认为是他们引发了这些纠纷。

  “善贷,这你还看不出吗?哪里是山东那边想搞事儿,实则就是河道衙门那边在推动啊。”

  杨道亨这时候也插话进来说道。

  “事发自山东,看到学古,我自是要问个明白。”

  魏广德笑着回道。

  “那你的态度是什么?”

  张学古这个时候也来了精神,想要知道魏广德,或者说是裕王府的意思。

  若是裕王府要坚持推动辽船海运的话,他也不是不可以考虑,站在裕王府这边发声。

  实际上,现在朝堂上,无数人都想如此做。

  虽然裕王府没有实权,可却有无数官员想要为他们发声。

  为的,不过就是希望能得到裕王的青睐。

  就算现在裕王这份青睐换不来实际利益,不过想想再过几年,也是值得他们为此奋斗一场了。

  “对,善贷,若是需要我等发声,你直管通知一声。”

  杨道亨也有此意,接着张学古的话头就说道:“若是要弹压山东那边的声音,明年我下去就帮你办了,谁敢扎刺我就弹劾谁。”

  “呵呵,说实话,就那跳的最欢实的几个知府,要弹劾的话直接说一声,我手上就有把柄。”

  张学古也是压低声音,认真的对魏广德说道。

  “实不相瞒,我只是想了解山东那边实际情况,至于其他的并无想法。”

  魏广德看到两人的态度,笑笑继续说道:“其实,此事王府里早有定议,一切都以当今的意见为准,殿下对此绝无二话。”

  “哦,原来如此。”

  两人都是纷纷点头,不过脸上还是免不了一丝失望的表情。

  魏广德对张学古口中的把柄并无太大兴趣,估计就是下面官员之间相互告刁状。

  那些把柄,就算是事实,其实很多都很难查证,否则张学古也不会一直捏在手里。

  虽然御史可以风闻奏事,可告输了,在都察院里总归还是丢面子。

  就算他能扳回这一局,可只要嘉靖皇帝心里并不支持海运,今年不能禁,那明年呢?

  总归有的是由头,何况看样子他的时日也无多,没必要为了这事儿引皇帝不满。

  “现在这风是越刮越大了,估摸着很快就有人会急不可耐上奏此事。”

  虽然失望,可杨道亨还是好心提醒一句。

  “随便他们,有些事儿登上几年,或许还能更好推行也说不定。”

  魏广德低声道。

  “对了,昨儿大司马的奏陈你们知道了吗?”

  魏广德这会儿话题一转,变到杨博的标兵之议上了。

  “你说杨大人那个三议,除了花银子那事儿,其他我倒也不反对。”

  杨道亨想想就直接说道。

首节 上一节 531/1447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我在秦朝当神棍

下一篇: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