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隆万盛世

隆万盛世 第536节

  魏广德直接说道。

  只有让辽东彻底和山东分割,才有可能让两地之间重新建立起健康的贸易往来。

  开玩笑,一个天下,两地就因为利益就几乎彻底断绝联系,实在可笑。

  对于山东官员来说,自己居然不能从下属那里占到便宜,实在可恶,自然要打击报复。

  但其实,国内两京十三省又有谁会因此阻断交通?

  在魏广德看来,只要能抬升辽东地区的行政等级,让它变成大明的第十四个省,山东官员才会正视此事,由因想占便宜而不得的报复情绪中走出来,支持恢复两地贸易。

  到那时,谁还会认为这是什么海运的事儿,都是帝国内部行省之间的交通。

  其实,只要山东和辽东不是心有间隙,哪里会有河道衙门兴风作浪的机会。

  殷士谵听到魏广德这么说,微微愣了愣,随即就明白过来,那事儿是魏广德提出来。

  “怪不得。”

  殷士谵伸手点点魏广德道:“我还在纳闷,殿下怎么会忽有此想法,原来是你的缘故。”

  “呵呵,当初就是突发奇想,要知道,辽东行政归于山东那是早年间的事儿,现在辽东已经不是过去地旷人稀的局面,早就可以独立出来了。”

  魏广德笑着解释道。

  “此事怕是不成,这更改旧例,当时我就反对了,不管是谁提出的,阻力怕都会很大。”

  殷士谵摇头说道。

  看到魏广德不满的眼神,殷士谵只得又解释道:“你知道辽东的情况吗?

  我虽未去过辽东,可也知道那地方,地广人稀,除了南面靠近辽海的地区汉人聚居外,北面各地汉人极为稀少,大多都是地方土人为主,‘以夷制夷’,地方上大多都是交给他们自己在管理。

  按你的意思,直接建立布政使司,势必会对那些土司、族长承袭有影响,届时怕辽东北部就会和西南一样,时不时就有地方叛乱。”

  “‘以夷制夷’,你说的是奴儿干都司吧,一个已经名存实亡了的都司衙门。”

  魏广德依旧轻轻摇头说道:“不瞒你说,我确实动过改土归流的念头,包括恢复对奴儿干都司的控制,只不过不再单独建司,而是有辽东都司直接负责。”

  “那样,势必要和当地的蒙古人,女真族等发生战争,到底为何要如此做?”

  殷士谵听到魏广德这么说,心里就是一突。

  明朝的文官,其实天然的有些讨厌战争,不仅是因为明朝国库无力支持这样的军事开支,更是因为他们看不到那里有什么值得他们投入的东西。

  倒不是他们对开疆拓土没有野心,不想青史留名,而是因为他们对大明实力的绝对信任。

  在大明周边,除了疥癣之疾的蒙古外,没有一个国家能够引起他们的重视。

  魏广德虽然知道,东南面还有一个曾经的宣慰司未来会成为大明的一个麻烦,可不管是从各部还是翰林院等地的文献资料里,他都没有看到太多的,关于这个地方的记录。

  这,就是缅甸宣慰司。

  能找到最多的,其实还是明初的一些记载,不过非常繁杂,让他是不胜其烦。

  只不过虽然记载有限,可大明这边还是在最近二十余年里,断断续续收到过不少西南小国和土司的求援信件,称东吁王朝正在对他们进行攻打,请求大明出兵救援。

  而不管是接到求援信件的云南布政使司还是北京朝廷,都以为不过是缅甸小邦之间的攻伐,故而未予理会。

  魏广德历史知识也是有限,自然不知道这些文书里所说的缅甸东吁王朝就是他印象里那个给中国制造过麻烦的缅甸王朝,所以也没当一回事。

  文官们因为对于自己国家实力的过分自信,周边的土地在他们看来,只要国家需要,发动大军轻易就能拿下,自然也就没有实际控制,耕耘发展的必要。

  奴儿干都司的明军,为了节约军费,以及安抚他们不满情绪就轻易让他们南撤,从而彻底放弃了对那片土地的控制,转而扶持当地部族进行掌控。

  后世人以未来的眼光看待问题,多以为明朝的这些行为是严重错误的,殊不知在当前,未必不是良策,节约国力的良策。

第551章不存在的三卫

  说起来,大明立国已近二百年,国家发展变化极大。

  可国家制度方面,却一直延续着明初朱元璋和朱棣时期制定的制度,其中自然有诸多不合时宜的地方需要改进。

  本来,嘉靖皇帝这位特殊情况上位的君主是可以实施这些改革的,可惜却沉迷于道教修炼当中,是“嘉靖新政”在缓和了已很紧张的社会矛盾和阶级矛盾后就停滞不前。

  现在殷士谵直接点出,魏广德给裕王提的建议,很可能引发辽东战事,让辽东明军承受来自蒙古人以及更北边女真人的攻击。

  依旧是笑着摇头,魏广德不紧不慢的说道:“辽东的蒙古人,其实也没什么战力,一盘散沙而已,至于那边的女真人,他们真有能力反抗官军吗?”

  “可就怕草原上的鞑子和他们勾接,那就危险了。”

  殷士谵却是很严肃的说道。

  魏广德却不在意,殷士谵他们的想法,其实也是为了避免辽东爆发战事,其实对国家和士卒来说是好事儿。

  可他们并不知道,不过百年,现在弱小的,还四分五裂的女真人会被一个人统一,而且如同其他刚统一的部族一样,在他们民族英雄的带领下爆发出一股强大到无法匹敌的战力。

  他的后人,甚至带着这个弱小的民族打进中原,占据了这大好河山。

  以前,魏广德曾经想过,找机会安排人去辽东,把建州女真的族长一脉直接灭绝算了,这样就可以减少很多麻烦。

  只是现在的他,影响力还达不到,而且时间反正还远,所以也不急于一时。

  可是,自从俞大猷调广西后,魏广德开始关注大明朝对西南地区一点点的改造,发现似乎这才是一个一劳永逸解决女真的办法。

  明朝对少数民族地区的政策,其实是很灵活的。

  明朝的建立是以接收元朝留下的政治遗产,在明初时期,明军的强大让西南少数民族都畏服,自然只能投降,亦如他们对元朝一样。

  而明朝对他们也是实行怀柔政策,对于主动投降的都按照元朝对待他们的方式,也就是依旧用土官制来治理这些地方。

  中国地域辽阔、民族林立,怎么样处理好少数民族与汉族的关系,始终是统治者的一大难题。

  唐、宋时期,为了加强对少数民族占据多数的州、县控制,一般会授权部族首领担任地方官员实行管理,加派朝廷任命的监管官员,这就是羁縻政策。

  在羁縻政策演变到一定阶段,也就是进入元朝统治时期,土司制度得以衍生出世。

  蒙古族推翻旧王朝,建立了疆域空前阔大的元朝,其下民族众多,史载“盖汉东西九千三百二里,南北一万三千三百六十八里”。

  元朝为了加强对地方的统治,创立了行省制度由中央直接管辖少数地区,并且在这之前由唐宋所建立的羁縻州府也都归到各自行省的管辖范围内。

  除此之外,元朝还根据各地的实际情况推行了“蒙夷参治”的方法。

  中央统治者一方面派遣宗亲王室镇守少数民族地区,另一方面又广泛接纳当地的土著民族首领,并举荐其成为当地士官。

  这样一来,不仅可以充分调动少数民族人民的积极性,同时还保证了中央王朝在少数民族地方的统治。

  而“蒙夷参治”的治理策略就是“土官制度”的前身,在那时,元朝将全国的各类官员统一分成两大类——“土官”和“流官”。

  在行省和宣慰司这两级中,主要以流官为主、土官为辅,而在路及路以下的级别则广泛举荐土官。

  除此之外,元朝还给予土官一些特殊优待。只要官员们对朝廷忠诚不二,便允许他们长久统治区域,还可以世袭官职。

  明朝采用“恩抚”政策,“威德兼施”,使得明朝最终赢得了少数民族的支持,达到不战而胜的效果。

  当然,这么做也是有皇帝自己的思考。

  明朝皇帝们长期主张“守在四夷”的治边思想,对西南地区的管理以“守”为其核心,以元为鉴,反对以西南边疆为依托实行军事扩张的做法。

  这种治边思想明显受到汉唐以来传统民族思想的影响,但更多的是着眼于明朝所面临的现实情况。

  明太祖就时常劝诫大臣和自己的子孙,不要对西南地区使用武力,明太祖认为“蛮夷”所在之地大都偏远荒野,远征西南劳民伤财,即使征服了也得不到太多益处。

  他的这些思想,自然也被之后的子孙所接受,亦如他们为了减少军费开支,轻易就决定放弃奴儿干都司一样。

  只派出官员定期前往那里进行例行巡视,却对当地不闻不问。

  在奴儿干都司明军撤退之时,本就数量极少的汉人也随着明军南撤,退回到辽东地区。

  不过,明朝在西南可不是一味执行土官制度的。

  受明朝重点防御北方少数民族政策的影响,在西南民族地区便尽量使用怀柔之法,为的是避免激起西南少数民族的反抗,稳定西南少数民族。

  因此,明朝在西南民族地区的军政治理大多是温和的、稳妥的,很少采取激进的措施。

  但是,因为明朝在西南民族地区防守策略下的权宜之计,一旦找到时机,明朝便会进行改土归流。

  明朝中后期,明朝对西南的有些土司进行了改流,但明朝的改土归流措施也是相当温和的,如果改土归流后引起当地少数民族的叛乱,明朝会再次改回土官。

  明朝并未采取强制措施在西南民族地区推行流官,而是尽量顺应历史发展规律,以温和、稳妥的方式推行改土归流。

  这也是为什么明朝中后期,西南叛乱频发的根本原因。

  明朝对西南民族地区的军政治理目标一直都很明确,那就是加强中央集权统治,维护明朝在西南地区的统治地位。

  明政府所施行的民族政策,自始至终都是服务于这一目的。

  而现在魏广德想要做的,就是在奴儿干都司也推行,这是从根本上否定以前几位皇帝在辽东问题上做出的决定,特别是汉人大量收缩回到辽东,在奴儿干都司几乎已经没什么人的情况下。

  这样的改变,要想在嘉靖皇帝手中实现,那根本就是不可能的。

  所以,魏广德只能把目光转到裕王身上,潜移默化下改变裕王的立场,在将来裕王登基后逐渐推行。

  至于辽东蒙古人和女真人,魏广德还真看不上眼。

  别看百年后女真人如何厉害,这时期的女真人对上大明官军,那就是砍瓜切菜般吊打。

  否则,犁庭扫穴也不会时不时就发动一波,收割一茬。

  实际上,杨镐指挥对建州女真的围剿,也就是萨尔浒之战,本身就是犁庭扫穴计划的一部分,只不过万历皇帝确实有点惰政,战争发动晚了,或者说努尔哈赤确实厉害,能够在极短时间内快速积累起来力量。

  毕竟,只用了三十四年的时间积累,最终对宗主国明朝形成碾压实力,努尔哈赤的能力是毋庸置疑的。

  总之,就是因为种种原因给了他发展自身的势力的机会,最终为明朝倒塌敲响了晚钟。

  另外,魏广德还有种猜测,那就是明朝的援朝战争,或许也是拖慢明军围剿建州女真的重要原因之一。

  不过,既然他来了,自然不希望再次发生这样的历史。

  看到明朝在西南地区的动作后,魏广德就打算依葫芦画瓢,把改土归流政策照搬到辽东,第一个执行的地区就是建州,之后才是海西女真诸部。

  至于还有所谓的东海女真,那可是在更北方,暂时就算了。

  不过,魏广德其实最头痛的还是当地缺少汉人,执行流官制度在朝廷里会有很大的阻力,因为师出无名,还只能一步一步来。

  所以,才有了他向裕王提议,抬升辽东行政等级的事儿来。

  “据我所知,海西女真各部因为位置关系,早就和蒙古一些部族关系密切,尤以叶赫部为最。”

  魏广德说起他从辽东商人那条途径了解到辽东北面的消息,毕竟他们常年要往来于白山黑水之间收购商品,信息的掌握实际上比辽东官府还要准确快捷。

  “不过,因为官军武力的威慑,他们也只能对国朝阳奉阴违,至少在明面上不敢公开造反。”

  听到魏广德这么说,殷士谵倒是点点头。

  辽东那边局势,女真族人确实时不时就跑到汉人地界劫掠,抢劫一些财物和人口,不过很快就会被官军截杀回来,然后对他们的一些部族首领进行惩罚。

首节 上一节 536/1447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我在秦朝当神棍

下一篇: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