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隆万盛世

隆万盛世 第54节

  吴栋这会儿小声插话道:“满朝文武半江西这个话,其实是严阁老说的。”

  说道这里吴栋又盯着魏广德和曾元述看了好一会儿才继续说道:“要是你们能够金榜题名,到时候必然会在仕途上得到首辅大人的提携。”

第95章多看一眼就好

  老乡,是一种称呼。

  具有狭义和广义之分。

  狭义上指:对具有相同或相近的习俗、风俗、方言口音等文化背景的同胞的称呼。

  广义上指:对来自同一地区或同一省区的同胞的称呼,也引申为对无论地域的同胞的称呼。

  在大明朝,实施着严格的路引制度,对民户流动进行严格的管制,加之古代交通确实受到技术制约,别说跨省自驾游,就算是穿府过县都很麻烦。

  当然,这样的限制仅限于普通人,对于有功名的人来说,自然不会有限制,否则怕是就没人参加会试和殿试了。

  这么一说,自然就能够为什么省一级考试,也就是考举人叫做乡试,其实古代的老乡,就是指的同省人。

  好吧,魏广德发现自己要是这两年就考到进士及第,说不好将来进入仕途以后还要多多仰仗那个后世普遍认定为奸臣的老乡帮助。

  严嵩什么时候倒的台?

  魏广德不知道,只知道这位最后肯定要倒霉,具体怎么倒霉也没什么印象了,还有他儿子严世番嚣张到了极点,最后盛极而衰。

  严家最后是白茫茫一片真干净,这条船能上吗?

  清算严家的时候,江西的官员会不会受到影响?

  魏广德心里有点忐忑,不过随着那边争吵声的加大,魏广德也醒悟过来,就特么一个童生,秀才都没考到,就想到进士以后,当官该怎么个当法上了,还真是会思想跳跃。

  不过魏广德也从表哥吴栋和曾元述的话里听出来点什么,那就是这个时代的人,似乎并没有多把严嵩父子看做大奸大恶之人,最起码在江西是这样。

  话里话外似乎还对有这么一个做到大明朝内阁首辅之位的同乡与有荣焉的感觉。

  还有表哥先前那句话,“满朝文武半江西”,这说明什么?

  说明江西籍贯的官员,在朝政上是对严嵩一系来说是一股助力,联想刚才吴栋说的,以后考上进士后还要靠他提携.

  那边争吵越来越激烈,魏广德这会儿也听出来了,还真就是在为吉安生员名额不公在争论,吉安的举人、进士比南昌府多,但是生员名额却是更少。

  话里话外的意思,他们吉安优等生太多,朝廷的名额定的少,实在是不公,这也难怪其他府县对他们不爽了。

  确实,福是祸所依,生在吉安,可以有优质的教育资源,但是院试这一关比乡试、会试还难。

  无他,大家条件都差不多。

  水平就在那里,只能窝里斗,斗完了才去乡试、会试撒野。

  “元述兄,那你怎么不去吉安求学?”

  魏广德忽然发现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吉安教育这么厉害,说明那里师资力量雄厚啊,去那里读书,怕比在南昌府要强许多吧。

  “你想左了,吉安确实有很牛的书院,不过咱们九江其实也有的,只不过门槛比较高,招收学子条件苛刻。”

  曾元述摇摇头说道。

  “什么?”

  魏广德不明白了,孙夫子可从没说过九江府的书院,而且他也知道,曾元述混在九江府府学,就是因为那里有不少有学识的秀才。

  “在我们江西有四大书院,九江白鹿洞书院、吉安白鹭洲书院、铅山鹅湖书院、南昌豫章书院,豫章书院上午咱们还从那里走过,元述当时可给你所了,那就是他的目标之一。”

  吴栋接话道。

  这么一说,魏广德记起来了,确实有这么会事儿,曾元述要考上秀才后就去求学。

  “白鹿洞书院?朱子那个?居然在九江?哪里?”

  魏广德是程朱理学的门人,至少现在是,因为他的老师孙夫子就是这门中人,不过现在他更关注九江的白鹿洞书院,守着家门口,为什么不去。

  白鹿洞书院的大名他听说过,而且知道这个书院和朱熹之间的关系,因为朱熹就担任过白鹿洞书院的山长,只不过当时他自称为“洞主”。

  不过曾元述听到吴栋、魏广德说起白鹿洞书院,明显脸色有点不自然。

  “庐山五老峰东南,我去过,不过离开了。”

  听到这话,魏广德更是好奇,有点不明白曾元述为什么会离开那里,都那么有名了。

  “阳明心学?”

  吴栋在一边小声嘀咕一句,一下子让魏广德猜出了原因。

  好吧,原因居然是这个。

  “白鹿洞书院,从山长到教授,还有下面的博士和教习,大多都将心学,你让我过去学什么?”

  曾元述的话让魏广德确定了,让学习程朱理学的士子进心学的大本营求学,这个难度不是一般的大。

  虽然不明白为什么白鹿洞书院会教授心学,那里可是因为朱熹而复兴的书院啊。

  怪不得孙夫子都没提过白鹿洞书院就在九江府,自己都一点不知道。

  孙夫子可是程朱一脉的,会告诉学生心学的书院才是怪事。

  魏广德还在考虑要不要抽时间去白鹿洞书院逛逛,那边吵架的两伙人似乎吵累了,也不再争吵。

  这会儿倒是有不少学子从那边人群中走出,去和自己熟识的朋友行礼打招呼。

  很快,九江府这边也过来几个,先来的是吉安的学子,不过只是礼貌的见礼,又和其他人相互介绍下,魏广德也就知道了,这些人有来自庐陵的曾子器、萧九峰萧九成兄弟,泰和县的陈良敬等人。

  过来的七八个人,一个吉水的也没有。

  魏广德暗地里吐吐舌头,都是被生员功名闹的,只要过了这一关,怕马上就变脸,见人怕不是热情似火,好展现自己好杵臼之交。

  没一会儿,南昌府这边也过来不少人,南昌的熊璟、罗大玘,丰城的李材、李贵,新建的喻南岳等人。

  虽然大家知道魏广德十三岁就成为童生,这次也是专门来南昌参加院试感到有些惊讶,不过也就仅此而已。

  二十岁的秀才,三十岁的举人,四十岁的进士。

  这句话当然不准,但是却道尽了其中的辛酸。

  二十多岁得中进士的学子不少,可是绝大部分进士都是三十多四十岁。

  魏广德十三岁就参加院试,这并不稀奇,除非这次院试他顺利过关,那么才叫厉害,因为这意味着他有可能在30岁以前得中进士,这就了不起了。

  现在嘛,多看一眼就好了。

第96章放牌

  之后的几天,魏广德和曾元述一起领到了院试考引,就等着进入贡院参加这次的院试。

  天气闷热,他们看书的时间也转移到晚上和清晨,其他时间不是睡觉就是吃去吃喝。

  桃林会之后,曾元述和九江府的童生,还有其他府县考生之间的联系又建立起来,之后说出所居住的客栈的时候,又发现原来那里也住了不少这次院试的考生,只不过他们入住时间短,所以没有碰到。

  院试已经是俗称的“小三元”的最后一关,只要跨过去,那就算是进入士大夫阶层,虽然只是最底层,但是因为有免除差徭,见知县不跪、不能随便用刑等特权,最最重要的就是你在本县读书人中算是杀出来了,不用再为官学那点名额和同窗好友们打破脑袋争取。

  其实对于古代科举来说,院试这关才是最最关键也是最最容易马失前蹄的。

  科举是一步一步来,你要一级一级往上考。

  县试府试都是由知县知府主考,作为地方官,自然和地方上接触颇多,用些手段拿到“童生”资格是真的很简单。

  可是到了院试又有不同,院试主考是本省提学官,主要工作就是督促生员践履孝悌忠信礼仪廉耻等伦理道德,讲究真才实学,为文要典实,习字要端正楷书,考察生员的学业,对廪膳生进学六年以上,不通文理,罚其充当吏员,增广生进学六年以上,不通文理,罢去生员资格,为民当差。

  核查生员投充他处的增广生,诈冒籍贯,参加科举考试。

  还有就是考察所属学校的教官,对德行文学俱优的教官要以礼相待,对学问疏浅的教官先要警告,再考还无改进,则送吏部罢免,对贪淫不肖、罪行昭著的教官,具奏逮问。

  这个其实就是赋予提学官管理官学从教师到学生全部都要管。

  当然,在地方军民利弊、官吏贪酷害人,可以从实奏闻,可以接受军民人等的诉状,但不能自己处理,案情轻的送府州县处置,重则送按察司提问。

  对地方上有一点监察作用,但是却没有实权。

  事实上,大多数的提学官都是本省御史兼任,可以想象,对于这样的人来说,科举上出现舞弊比如就要倒霉,而且是要负全部责任,自然对院试的重视程度就和县试、府试完全不同。

  而且江西这个地方,出了名的出大官,要是在院试这个环节上有一点点瑕疵,可能就会被人攻讦,丢官去职是小事,怕是锒铛入狱也平常。

  另外值得一说的就是,之前魏广德只考正场不参加后面复试的事儿,在院试也是行不通的。

  因为院试的正场考试,录取的名额是这科生员名额的两倍到三倍,但是至少人数上要达到两倍,在复试的时候进行二选一或者三选一。

  已经考到这一步,魏广德自然不会退缩,考就考呗,难道还能不参加复试。

  而且到这个时候,魏广德已经感觉到,这次院试应该也难不住自己。

  无他,穿越人士,必然受到上天的眷顾。

  虽然感觉他这样的来历其实有违天道,受到眷顾很不可理解,可是府试魏广德都觉得自己没有丝毫机会了,但是都能顺利通过,还能怎么解释。

  这天,魏广德懒懒的起床,店小二刚打来水进行洗漱,吴栋就急冲冲的进了屋。

  “广德,动作快点,我们去南昌贡院看看。”

  “现在去干什么?又没到考试的时候,也不知道什么时候确定考试时间。”

  魏广德一边洗漱一边嘟囔着。

  “提学官大人刚刚已经把院试的考牌挂出来了,我们去看看,九江府的学子什么时候进场。”

  吴栋急忙说道:“元述已经下楼吃饭了,你动作快点。”

  说完话,吴栋就站在门口,等着魏广德。

  魏广德无法,只好加快洗漱。

  其实考牌都挂上了,也不会跑,用得着那么急冲冲的去看。

  洗漱后,又整理好穿戴这才跟着吴栋出门下楼。

  对于读书人来说,任何时候穿戴都很重要,免得被人视为孟浪。

  吃饭的时候,楼下饭厅里已经坐了不少人,大多都是这次参加院试的学子,魏广德和吴栋下来又不免不住的拱手。

  不时有三三两两的学子吃过早饭出门,依旧免不了向其他还在用餐的学子行礼。

  好吧,礼多人不怪,古代貌似很讲究这个。

  等魏广德他们草草吃完饭出门的时候,也就只剩下三桌读书人还在那里慢嚼细咽。

  这就是比较传统的读书人了,魏广德在心里这么想着。

首节 上一节 54/1447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我在秦朝当神棍

下一篇: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