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隆万盛世

隆万盛世 第573节

  其实,那些人眼里,成守节不过就是最后的替罪羊。

  只要成守节坚持不住把银子分掉,以后出事儿就只往他身上推,自己和此事切割的干干净净。

  成守节应该也是看出他们的险恶用心,所以抢先出手,那把账上的东西报到京城来。

  至于最后,这些银子能不能追回来是一回事,可也把自己摘干净了。

  “成守节也是聪明人啊。”

  魏广德又感叹一句。

  奏疏里的文字,他可记得清楚,通篇都没有说到这些银子的情况,是在各地严家的铺子里。

  这么做的好处就是,既把自己摘出去,又不会把其他官员得罪狠了。

  若是成守节在奏疏里说银子在各地官府手里,已经被查抄了,但是他追缴不到,奏疏到了嘉靖皇帝手里会怎么样?

  皇帝绝对不会轻易放手,为了百多万两银子,他绝对会举起屠刀,勒令各地官府把银子一分不少交出来。

  而他不在奏疏里提及此事,也就是顾全了大家的面子,用拖字诀。

  拖一拖,你们最后能扛过去,那是你们本事,抗不过去就自己把银子吐出来。

  虽然也是得罪,可至少还不狠,给了他们一丝机会从中做手脚。

  毫不怀疑,魏广德不认为这二百万两银子能尽数到库,朝廷真正能拿到的一百万两就算下面官员有良心了。

  至于嘉靖皇帝,还有后面的皇帝追问此事时如何,那就像挤牙膏一样,一点一点交代实情就是了,大家的银子也一点一点往上交。

  想到这里,魏广德忽然发觉,自家老爹貌似也没给自己说出实情,这封信貌似也是在点自己。

  自家也接手了严家在九江的几个铺子,其中肯定也有银子和货物。

  这些铺子的情况,老爹之前的信件里可都没说的。

  估摸着是看事态发展有些失控,担心自己还蒙在鼓里,所以才在这封信里把江西那边的实情告诉自己。

  想到此处,魏广德有些坐不住了,起身在书房里来回走动,不断搓手。

  被人阴了。

  这是魏广德此时能想到的。

  自己给家里写信的时候,只说要那些没有挂在严家的田地,还只要九江府的田地,可最后魏老爹却把严家在九江的宅子铺子都要了,没有鼓动,魏老爹哪里会知道这些。

  那个林真人,真特么不是东西。

  魏广德此时起了杀心,随即坐回座位,铺好纸张开始给家里写信,所述之事自然是要魏老爹在全盘接手严家资产后绝对不能对林真人手下留情,余下后患。

  杀伐之气,不自觉流露在纸上。

  第二日,宫里消息也传出,嘉靖皇帝的旨意送到内阁,立时引发朝野哗然。

  各衙门自然继续上奏,述说自己的不容易,只有兵部从中得到便宜,上了一道替边关将士感谢皇恩浩荡的奏疏。

  而徐阶、严讷等内阁阁臣被召入西苑,等他们出宫后自然分散前往各处安抚百官。

  这就是嘉靖皇帝对内阁阁臣的考验,他要的自然要到手,然后就是内阁去处理接下来的烂摊子,处理的好就算是过关,处理不好就换人。

  当初严嵩用各种手段压迫各级衙门,无非就是完成嘉靖皇帝的命令,而今执行者变成了徐阶。

  张居正似乎是没有从严家田地里占到多少便宜,毕竟严家的资产大多分布在江西、南直隶和浙江三地,田地宅院,还有商铺皆集中在这里。

  张居正是湖广人,就算有想法也是鞭长莫及,何况魏广德发现似乎张居正为人还有些正直,未必会主动参与其中。

  当然,有些话,魏广德自然不会问出口。

  就当初他试探自己,给自己挖坑,让他参与到瓜分严家在江西的家产之时,魏广德就已经和他有了隔阂。

  严家的银子已经被嘉靖皇帝分配了,京官们眼见无望也逐渐失去了对这笔银子的兴趣,不再关注。

  这样的变化,让魏广德稍微松了口气。

  他最怕的,其实就是京官们反复诉求,一直记着这个事儿,纠缠不放。

  只能说,徐阶手段还是学了严嵩几分真传,此次倒是处理的很好。

  几天时间,京城已经风平浪静,即便还有人对此念念不忘,可都是位卑小吏,掀不起什么风浪,倒是景王妃进京,被安置在京郊。

  紧接着,内阁大学士徐阶上奏,请求将当初封赐之地景王封地数万顷归还楚地百姓,一时获得了朝野上下的称赞。

  对于这些把戏,魏广德也就是摇摇头,糊弄人的玩意儿。

  在后世,大部分人的眼中,有明一朝自朱元璋开始给自己的儿子封赐土地,皆是抢夺民间田产为王府田产,其实是极大的错误。

  造成这一原因主要还是多年的宣传,大家都把过去的土地制度看做地主拥有无上权利,似乎可以完全控制一块土地及寄生于这块土地上的佃户。

  明朝的土地制度其实来源于宋、元,只是稍有修改,但大多变化不大。

  土地主要分为官田和民田两大类,其中也有许多细分项,但主要还是归于这两类。

  明朝皇帝赐予藩王的封地田产,其实并不涉及民田,毕竟明朝对私有财产是保护的,而实际封赐的是官田。

  明朝亲王封赐的田地,由明初的几千顷到中后期的动辄万顷甚至更多,其实对于土地的所有权和使用权是没有什么大的变化。

  因为无论如何,亲王都不可能去耕作,所以田地始终还是需要农民去打理,而农民能得到的始终就只要那么多。

  亲王拥有庞大的土地,其实也分很多,不过主要是两大类,一是采邑,二是王府庄田。

  采邑,是皇帝赐给儿子的收取地租的权利,过去这些田地的产出税赋都是收归朝廷所有,而现在则转给亲王府。

  王府庄田则是王府所有的田地,可以理解为一种“民田”,王府拥有全部的权利,这些田地一是皇帝赐予的官田,二则是在被册封以后,通过各种手段获得的土地。

  比如亲王封地内的地租,亲王可以通过提高税收的方式,逼迫百姓把自家土地卖给王府,还有就是直接向皇帝要,以某地有大量荒地为理由,向皇帝要到这块土地,然后雇人开荒。

  只是这样土地,大多其实已经被人开垦出来,皇亲国戚以此为理由,不过是为了巧取豪夺这块土地的所有权。

  当然,这些土地也确实存在问题,那就是它们并没有被记入官府田册中,其实可以理解为“隐田”。

  所以景王所得田地,除了采邑权回收朝廷外,还有许多原先的官田要退回。

  而一切对楚地百姓来说,其实根本没有太大影响,因为该交的天赋不可能减少,只不过换了东家而已。

  以前是交给景王府,而现在复归官府所有,徐阶所说还田于民,其实就是个笑话。

  到这个时候,明朝的官田数量其实一直都在减少。

  历代天子的赏赐,官田到嘉靖朝的时候,已经减少一半多。

  在永乐年间,明朝的田赋近四成来自官田,而到了嘉靖朝已经不足两成,缺额部分则是被赏赐给了皇亲国戚,甚至还有皇帝自己的皇庄。

  所以后世有说在明朝,最大的地主是皇室,还是有依据的。

  仅从田赋就可以看出,皇帝赏赐给儿子的土地就占了纸面数据的两成,而私底下王府获得的土地就更多。

  明朝赋役制度规定士绅优免,其实只是可以免役,但明代役法是以民为役,以田治役。

  田亩和丁口都可以作为征役的对象,由“忧免田”而获得“忧免粮”,那就给以免役为名而实行逃税之实。

  由于法制废弛,官吏们和士绅们同流合污,自己也无视朝廷法规,从而导致他们的私产也不用纳税。

  而其根源,其实就是因为羡慕皇亲国戚、勋贵的永业田不交税的特权,所以他们也想法设法把自己的田地也包装成了免税的田地。

  由此,交税的田地减少,剩下的只能不断加重税收,直到田产主人完全承担不起,选择卖地逃避。

  明代赋税的基础是土地和人口,所谓“有田就有租,有田就有役”,既然所有赋税征收都以土地为基础,那就把土地卖了就不用交繁重的赋税了。

  因此,很多农民都把自己的土地卖给免税家族,投入权贵门下,再把土地租回来耕种。

  虽然租金也很高,但相比于越来越重的赋税来说,还是可以接受的。

  这种避重就轻的做法,也算得上是中国古代农民不得已而为之的生存之道了。

  在王府封地内的田地,自然也只有王府一家可以卖,别人谁敢接手?

  所以,这些卖给王府的土地价格往往被压的极低,让他们可以大肆兼并土地,朱家由此也成为北方的大地主。

  景王府那些退回的田地,背后会不会有猫腻,魏广德并不关心,可他知道张居正似乎很高兴就是了。

第581章内阁争执

  严家庞大的纸面财富呈现在皇帝和京官们的眼中,内廷因为有了这么一大笔进项,嘉靖皇帝腰杆子似乎硬起来了。

  在又召见徐阶、严讷等内阁阁臣商议两次后,就又内阁再次和礼部商议,将抄录士人由现在的三百人进一步增加到五百人。

  同时,宫里发下旨意,让江西巡按御史成守节尽快把已经收缴的金银细软尽数交运有司,发往京城入库。

  嘉靖皇帝要收获战利品,不想继续等待。

  至于最终他将收获多少,那就不得而知了。

  魏广德校录工作压力也陡然加大。

  之前只有百余名抄录士人的时候,他还可以很轻松惬意的慢慢翻书,不过到了三百人后,他能够抽出来的时间就大量缩短,在礼部进一步增加士人规模后,抄录书籍的速度也陡然加快,魏广德不得不把大部分时间都投入进去。

  对大部分读书人来说,看书,真不算是工作,而是学习,可对于现在的魏广德来说却感觉有些疲倦,都是以往几年工作太清闲所致。

  想想在翰林院里,一个月也未必能编出一、两本实录来供他检查,而现在几乎每日都有抄录好的大典送到值房。

  严讷和李春芳虽然腆居总校官,可内阁的差事太多,几乎不怎么过问这边的工作,各房完成抄录的书籍除了本房分校官检查外,还有另外两房分校官两次校阅,以保证抄录书籍的正确。

  无疑,两位阁老这样的安排,又增加了魏广德的工作压力。

  分摊下来,每日魏广德至少要校阅两三本书,才有可能完成分配到自己手里的差事。

  这日,魏广德因为连续奋战半月,给自己放了个假,休沐了一日,结果今天回到值房看到的,就是案头已经摆上五本新抄录的《永乐大典》。

  呼出一口长气,魏广德只好走到自己位置上,随手拿起上面一本书看了眼。

  “芦布。”

  在他一声呼喊后,芦布快速进屋向他行礼道:“大人稍待,泡茶的水马上就热了。”

  芦布送魏广德进屋后就急急忙忙去给他泡茶,这会儿听他呼唤以为是催茶,所以赶紧进屋解释道。

  “这几本书的正本给我提过来,还有,这些都是哪一房送来的书?”

  魏广德开口问道。

  校录,他就得先看《永乐大典》正本,不然怎么知道有无差错。

  “这四本是张居正、徐时行、王希烈、张四维四位大人处送来的,还有一本是本房抄录,昨日刚送来”

  严讷虽然靠青词起家,可做事确实严谨,所有抄录的书籍被分散的很开,魏广德桌上五本就没有一本重复的,居然来自五房。

  “好,知道了,快去把正本送来。”

首节 上一节 573/1447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我在秦朝当神棍

下一篇: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