隆万盛世 第635节
开海,至少是尝试开海,在高拱和郭朴二人看来,这是众望所归之事。
至于朝中阻力,不过是一群井底之蛙呱噪。
他们懂什么?
高拱是很看不起京官的,觉得他们就是趴在帝国身上不断吸血的蚂蟥,只知道为自家利益考虑,贪污腐败捞银子,对国家一点贡献都无。
如果稍微有点廉耻之心,就不应该反对利国利民的政策,比如这开海一事。
高拱还想着等两日大朝会上出手,狠狠出一口恶气,他哪里知道不远处已经有人打算对他出手。
京官的议论,对魏广德来说,丝毫不会受到影响,虽然他也让人去抄了谭纶的奏疏,只是拿回来看了眼。
虽然不关心别人的议论,不过不得不说,魏广德到这会儿才是真的明白,开海这事儿真的非同小可,他还是低估了此事的影响力。
甚至,魏广德估计在皇宫里的隆庆皇帝这会儿看到东厂给的密报,怕也是冷汗直冒。
转眼第二天一大早,高拱高高兴兴走进内阁办公,只是不到一个时辰的功夫,他就满脸寒霜的走出了内阁。
一直到了宫外,家里的轿夫已经被人喊道了这里等待。
高拱一句话也没有说,气呼呼的钻进轿子里扬长而去。
今日,他又一次在内阁感受到徐阶深深的恶意。
处理公务不多时,他就被徐阶叫进值房,迎接他的是来自刑科给事中张缙的弹劾奏疏,弹劾他刚愎自用无大臣之量,支持开海有违祖制等等。
而之后不久,李春芳也拿着一份奏疏过来,这是来自南京都察院广东道御史李复聘的奏疏,疏中更是说劾奏大学士高拱奸恶五事,还请陛下罢之的话。
高拱只是默默看完张缙和李复聘的奏疏,把这两人记在心里,心里更是记恨徐阶。
虽然徐阶在他面前装的跟老好人似的,要说这两人和他徐阶无关,高拱打死都不会相信。
这个时候,因为李春芳召唤来的郭朴、张居正、陈以勤等人也到了,毕竟是弹劾内阁阁臣,需要回家避嫌,所以这样的大事自然要知会所有人。
不仅是让他们了解事件真相,也是为了让他们能引以为戒,这也是内阁的传统。
看了两份奏疏,郭朴和陈以勤的脸色都不大好看。
大家都不是傻子,就算是李春芳也是一样,只是时不时瞧一眼徐阶,也不多话。
高拱灰溜溜离开内阁的消息,第一时间就传遍了京城官场,也传进魏广德耳中。
对此,魏广德能说什么?
其实自从涂泽民的奏疏送进京城后,魏广德能做的就很少。
本来在他原本考虑里是应该联合支持者,分化反对者,寻找机会为这项政策通关的。
但是在此策有演变成内阁倾轧以后,魏广德能施加的影响就变小了,毕竟不在一个层次上。
内阁到目前为止,也没有召集过六部九卿等重臣部议过此事,而是有意无意放纵京官私下里讨论,只是不准被他们做出逾制之举。
这就是徐阶作为内阁首辅的好处,内阁发出的条子都避不开他,一切都在他的控制之下。
不久后,芦布有传来外面的消息,隆庆皇帝移驾内阁。
昨日谭纶奏疏到后,魏广德就知道有此一遭,皇帝应该是觉得事态发展也差不多了,虽然反对者众,可两封外臣的奏疏都持支持态度,可以试探内阁阁臣意见了。
但是想到刚刚收到的消息,高拱的离开,魏广德就知道,肯定是昨天徐阶在看到谭纶奏疏后改变的策略。
他刻意安排人激走高拱,为的就是隆庆皇帝在内阁咨询意见时,尽力反对开海一事。
和魏广德想的一样,在即将驾临内阁时,皇帝才知道高拱再次被弹劾而回家避嫌的消息,当时就有点傻眼。
没有高师傅的支持,隆庆皇帝不觉得有人能说服徐阶。
毕竟,就在涂泽民的奏疏上,内阁阁臣对此的态度都是摆明了的。
“.陛下,虽然从涂巡抚奏疏字里行间能感受到他对百姓困苦的怜悯,请求开海解决福建百姓生计也是为朝廷、为百姓着想,可祖制就是祖制,祖制不可违,还请陛下驳回涂巡抚的奏疏。”
在隆庆皇帝硬着头皮进了内阁说明来意后,首辅徐阶当仁不让率先发言反对。
“陛下,从这几日内阁收到百官奏疏也可以看出,绝大部分大臣都反对改动祖制,反对涂巡抚的建议。”
张居正这时候也站出来,恭敬的对皇帝说道。
此刻,内阁值房里,隆庆皇帝坐在上首,内阁五位阁臣分左右立于下首。
“朕今日来此,就是为了听取建议,众卿家有什么想法尽可说来。”
虽然一开头就被徐阶和张居正先后发言反对,可隆庆皇帝也知道,内阁还有郭朴和陈以勤是持支持态度的,高师傅虽然不在内阁,可也不是没有支持者的。
果然,听到皇帝这么说,郭朴当即就站了出来。
“陛下,臣是安阳人,对福建了解不深,也是因为看了涂巡抚奏疏才知道此事,昨日看过谭总督奏疏后,又找来早年谭总督汇报福建情况的奏疏观之,方知道闽粤两地多匪患的原由。
开海虽有违祖制,可细细想来,却可给当地百姓一条生计,臣请陛下开恩,准福建一地试行开海,以解百姓生活困苦。”
当年谭纶做福建巡抚时,郭朴刚好回家守孝,所以还真没看过谭纶对福建事的奏疏,还是昨日才翻出来看了遍,自然对福建的情况了解更深,知道福建百姓不开海就会为了生存铤而走险,要平靖地方,开海是唯一选择。
所以即便今日高拱不在,郭朴还是决定力挺开海。
毕竟,他能进内阁,本身在朝野中也是被议论颇多。
直到现在,说起内阁阁臣,还不时有人拿他和李春芳打趣,称他们是“青词宰相”。
李春芳为此,不得不低调做事,尽量避免涉及朝中大事,减小自己的存在感,而他因为与高拱乡里相得,不免走的近些。
“陛下,臣支持郭阁老的意见,为福建百姓计,请准开海。”
陈以勤在郭朴说完话后,马上站出来表态道。
徐阶以祖制反对开海,他们就以福建百姓福祉请求开海。
只要把这个基调定下来,反对开海虽然顺从祖制却置福建百姓生死于不顾,传出去未必能落个好名声。
福建百姓真因为不开海就会饿死?
当然不是,只是生活困苦些,但这些话这个时候不能说,而是要当做事实传进所有官员的耳中。
这些,自然也是魏广德想到的策略,面对祖制,无论如何都找不出开海的理由,那么就只能以百姓福祉这个大道理来说事。
至于开海可以搞钱,可以缓解朝廷财政困窘,这话在大明朝堂上是决计不能说出口的。
人家一句“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就可以把你驳死,大明朝始终秉持的是小农经济,以农为本。
到这个场面,李春芳有些坐蜡了。
内阁在场五人有四人已经表达了自己的态度,算人头的话那是旗鼓相当,泾渭分明,可就把他给将住了。
支持谁?
给谁站台?
按照原本的情况,有高拱支持,他以祖制为由不得不反对,那么支持反对就是平分秋色。
可今日高拱明显着了徐阶的道,他该怎么表态?
站徐阶,最后这个置福建百姓生死于不顾的罪名怕就要落到他头上。
站郭朴那边,自己似乎又有两面三刀之嫌
一时间,李春芳犹豫了。
第629章风波起
不知是否是天意,此时内阁值房里,隆庆皇帝坐在上首,内阁首辅徐阶和他学生张居正站在一侧,而次辅李春芳和陈以勤以及郭朴站在另一边。
或许,这也是郭朴、陈以勤不愿和徐阶为伍,故意为之。
“李师傅,你是何态度?”
隆庆皇帝看李春芳此时发愣,于是开口问道。
一时间,屋里所有人的目光齐刷刷聚集到李春芳身上。
此刻局势微妙,似乎全凭李春芳左右。
李春芳心里这会儿也是暗暗叫苦。
能拿下状元,虽然有诸多传闻乃嘉靖皇帝失误所致,可毕竟他的成绩也是名列前茅,否则试卷连面圣的机会都不可能有。
博览群书、熟知经史的李春芳深知官场险恶,特别是自嘉靖皇帝病重起,徐阶和高拱之间就已经明争暗斗多次,在隆庆皇帝登基后争斗更是趋于白热化,此时不管他站那头,必然彻底得罪另一边。
郭朴为何和高拱走得近,他心知肚明。
郭朴的问题,他身上其实也有。
只不过在严讷致仕后,他已经身为次辅,已经不可能入郭朴般倒向高拱。
毕竟,高拱的身后是隆庆皇帝,有皇帝对他的信任,李春芳看不出高拱有在这场争斗中失利的理由。
但是,徐阶毕竟大势已成,在朝中力量更是根深蒂固,就算隆庆皇帝这个新君,也是轻易不敢动他的。
所以,他干脆就选择装聋作哑,随便附议徐阶或者高拱之言就好了,给人一种为人谦恭,不以势凌人,勤廉为政,崇尚节俭,荐拔人才的良好印象。
说起来他也是时运不济,嘉靖四十四年四月入阁,刚好完美错过当年的会试。
按照大明朝内阁阁臣的潜规则,入阁后的阁臣必须主考一届会试,广纳门生,壮大在朝中的实力。
可他入阁三年,已经身为次辅,却没有主持过一次会试,虽不能说势单力薄,但确实影响力不大,处在这个位置上着实尴尬。
而四十四年的会试主考,因当时阁臣徐阶和袁炜都已经有过会试经历,所以反而是落在时任吏部左侍郎兼翰林院学士高拱和翰林院侍读学士胡正蒙头上。
这,也是高拱不惧徐阶的原因之一,他也有三百门生在朝,只要他一句话,在京百余名新进进士就会上疏弹劾徐阶,相互对垒。
比人数,高拱还真不惧徐阶。
不过僵在这里也不是个事儿,皇帝的问话,李春芳还是要应的。
踌躇片刻心一横,这才站出来躬身道:“陛下,开海之事关系重大,一边是祖制难违,而另一边关系百姓生计,臣也难以抉择。”
低着头,李春芳不敢偷看旁人反应,怕自己好不容易坚定下来的信心破灭。
“臣犹豫再三,唯有恭请圣裁。”
终于,李春芳说出这一句话,他知道,此刻他在隆庆皇帝的心目中,地位无疑会被连降不知多少级,甚至打上无用的标记,可他依旧只能这么选择。
皇帝不喜,大不了致仕回家养老,得罪别人,结局就说不好。
至于有些人认为这样的回答是把两边都得罪,那也得他们有这个实力。
不管怎么说,他李春芳是当朝次辅,也不是谁都能拿捏的。
若有人主动对他出手,让他倒向另一边,这局面能承受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