隆万盛世 第64节
魏广德回到家里,第二天他就去了孙夫子的私塾,毕竟是他的蒙师,尽管交了束脩,可也是授业老师。
对于魏广德的到来,孙夫子显得很是高兴,不仅是因为教出一个秀才相公,现在的魏广德地位说起来和他可是一样的。
送上带来的礼物,两人坐下后,孙夫子才饶有兴趣的问道:“这科的生员试什么时候举行啊?”
孙夫子说的,其实是新生员的入学考试,按照朝廷制度,优等生肯定是进府学学习的,稍次的则到所在的县学就读。
对于魏广德来说,他们这些初入学的都是附学生,考试合格后可以升为增广、廪膳生。
“先以六等试诸生优劣,谓之岁考,一等前列者,视廩膳生有缺,依次充补,其次补增广生。”
这就是明朝对秀才的要求,有了功名,白吃等死也是不行的,每年还有多次考试。
不过对于真正有志于功名的人来说,谁会去考虑一辈子做个秀才,都会积极的参加乡试,争取拿下举人,甚至是进士功名。
“还有半月,学生就要启程去九江府学参加考试。”
魏广德恭敬的回答道。
随后孙夫子就把第一次参加考试的心得,和他觉得比较重要的给魏广德一一详细介绍。
有些东西,可以在前辈和同年们那里打听到,有些则不会轻易示之,就算你舔着脸去问,人家不愿意说的大概率也是打哈哈过去。
之后,魏广德在家休息了几日,算着时间就去了彭泽县。
现在马当镇和彭泽县到处都在流传他魏广德出生时候天降异象,好吧,版本很多,他是没脸长期在家里呆着了。
上次去南昌府参加院试,带去的盘缠还余下二十多两,统共三十两银子,估计大头都是表哥承担了。
这次去九江府,上次剩下的银子大哥没要,另外有给了魏广德三十两银子。
虽然不知道在九江府要那么多银子做什么,不过既然大哥给了,他就安心的手下。
在表哥家里歇息了一晚,第二天就和曾元述等几个同年一起出发前往九江府府学。
这次府学的考试,县学的教谕带着一个训导早就已经去了府城,虽然说优等生可以进府学,可是也要看学生的心愿,并不是说必须留下。
所以县学的教谕和训导过去,其实也是防着优质学生被忽悠去了府学,对于他们这些人来说,学生的成绩真的很重要,如果有心仕途的话。
这个时候,他们就要注意那些成绩优秀的学生,本来不打算去府学的,但是被府学的教授给骗过去了。
一路无话,一行人依旧是乘坐卫所的船只到了九江府。
本来魏广德这次是打算住在外面,和同年们在一起参加考试,不过当船到了九江码头的时候,远远的就看见张宏福已经站在码头上在等他了。
看到这个场景,他知道无法推辞。
果然,下船后,张宏福很是热情的迎了上来。
“哈哈,我算着时间就猜到,广德今天应该会搭便船来九江,哥哥我已经准备了接风宴,这些是你的同年们,大家一起去。”
说完又对曾元述笑道:“元述,恭喜,我看到这次院试上榜生员中有你的名字也很是高兴。”
张宏福很是热情的把这次彭泽县来的生员拉到一处临近府学的酒楼里,众人安顿下来后就是被拉去一阵吃喝。
酒足饭饱,魏广德只好和同年们作别,跟着张宏福又住进了张家小院。
在叮叮当当的马车上,张宏福笑着对他说道:“对了,南京那边消息确定了,你父亲卫镇抚的位置没跑,等卫所大队回来后就可以走马上任。”
上次聊起这事儿的时候,语气还是有点棱模两可的,这次是直接肯定的语气,显然北京那边是已经批了。
“那真是有劳二叔奔走。”
魏广德立马笑着道。
“嗨,自家人。”
张宏福大气的笑道,不过随即又说道:“我爹想着魏叔到时候肯定要搬到府城来,已经叫我二叔整理出了几处院子,回头我带你去看看,哪个合适。
其实魏叔也是,非要文才继续待在崩山堡,就算跟来九江,将来卫镇抚这个位置还不是给他袭了去。”
卫镇抚只是个从五品官职,说起来确实比较好操作,特别是对于有背景的指挥同知来说,指挥使有时候也要让他三分。
“不管是崩山堡还是右军千户所,都是祖辈传下来,不能丢。”
魏广德笑着回道,“将来我哥要是有立功的机会,就算升迁怕是他也不愿意去。”
“谁说的,你们就是怕被人挤了去。”
张宏福有点不屑的摇头,“就说你们袭的那个职,就算调离崩山堡,咱们给他上个没有世袭职位的去做百户,或者你们信得过的人升任百户,到时候什么时候要拿回来,还不就是一张嘴的事儿。”
大明的世袭武职,其实区别还是很大的,最主要就是实职和闲职。
闲职,自然就是空有官名而无实权,除了定期可以从卫所领到一点禄米外,其他什么也没有,相对于于实职武将,待遇自然不可同日而语。
要想顺利袭职,对于大明朝的武将来说,唯一的办法就是父死子继,虽然明朝对年幼应袭舍人优给制度,但是对于大部分没有关系没有背景的人来说,一旦官位失去了,再想拿回来那是比登天还难。
其实就算后世被认为大明“战神”一样存在的如戚继光、李成梁,都曾因为袭职问题备受刁难。
不过对于魏家那个世袭百户,说实话,感兴趣的人还真不多,有这本事的可能都会把目标瞄向那几个千户官的位置。
魏广德知道张宏福是的有道理,不过魏广德也有猜测自己老爹不愿意让出崩山百户所的原因。
之前虽然被人强买了近二百亩田地去,可是说不定周围还有自家的什么资产,所以他虽然一直想要升官,可是怎么也舍不得崩山堡的家业。
当然,他的猜测他不可能对张宏福说起,就算是大哥魏文才,他也没开口问过。
到了张家,拜见了张世贵、张富贵兄弟和老太太,魏广德住进了小院准备起府学的考试。
第113章看宅子
因为怕影响魏广德的进学考试,所以后面两天张宏福都没有邀魏广德出去玩,让他安心备考。
不过魏广德是自家人知自家事,水平如此,而且这段时间他有点飘了,也没把心思放在学问上。
等魏广德第一次走进府学大门,再到考试完毕走出府学大门,魏广德感觉自己怕是要回彭泽读县学了。
虽然不是说,生员必须去官学学习,有的是法子不去,只要讨好教授、教谕,就可以用游学的名义光明正大的旷课了。
只不过,对于大部分秀才来说,考取秀才功名不过是他们科举之路上的起点,而不是终点。
“广德,考的怎么样?”
府学大门外,张宏福对迎面走来的魏广德笑嘻嘻的问道。
“考题简单,不过要出彩就难了,我怕是要回县学学习了。”
魏广德苦笑着回答。
“魏贤弟也别悲观,我明天去找教授说说。”
之前还和张宏福站在府学外聊天的朱世隆朱公子在一旁笑道。
张宏福微皱眉看了眼朱世隆,但也没说什么,有些话不能在大庭广众之下说出来。
“有劳费心,还是算了,水平不够,到了府学也会成为拖累。”
魏广德笑着拱拱手说道。
当晚,今科的几十个生员就被朱世隆朱公子请了一顿大餐,同行的还有现在府学里的大部分学子。
这是同窗之间的酒宴,张宏福自然没有跟去,只是问清楚了吃饭的地方,晚上安排了仆人赶着马车在酒楼外等候魏广德。
第二天睡醒后,张宏福才来到魏广德这里,拉着他出去看宅子。
按照张宏福的意思,二叔给魏广德找的房子在卫所和府学之间,其实两地距离有点远,隔了几条街,只是略微偏向卫所一点。
“这个位置呢,就是你去府学的时候要多走几步路,可是魏叔那就方便许多了。”
张宏福把魏广德带到一处宅子里说道。
这是个大宅子,虽然只是两进,但是内院还分了东西两个跨院。
外院当然是住下人的,内院才是住主子,里面还有个面积不小的花园和池塘。
“这是以前九江府一个同知的宅子,调职后要卖掉就被我二叔买下来了。”
走在宅子里,魏广德就感觉这宅子占地面积有点大,有点狐疑的问道:“这么大片地儿,就两进的院子?”
“那同知家里人比较简单,自然不会修什么深宅大院,他们这些都是流官,一般都不会在上任的地方落籍,调任或者致仕以后都会回到老家,这些宅子都会处理掉。”
张宏福一边带着魏广德在宅子里转悠,一边给他介绍宅子的情况。
“这宅子多少银子?贵了.”
魏广德感觉这宅子占地有点大,怕是不便宜,九江府的房价虽然不比京城和省城,可是也决不便宜。
“你还担心什么银子,这次我姨夫还有你爹在浙江那边的缴获就好几万两,那边留了些银子打点,这边也有些打点,到你爹手上的绝对超过万两。”
张宏福看到魏广德担心宅子太贵买不起,就在一边呵呵笑着打断他的话道。
那笔财货的分配,在张宏福简单的几句话里魏广德就听出来了,自家老爹那笔收入也算不少了。
其实在中国古代,有个很有特点的功劳分配模式。
底层官员立功,但是功劳并不都是你的,你只是执行了上面的命令,功劳的大部分都是上级主官的。
而在大明朝,在嘉靖年间,文官侵夺武将功劳的事儿也是常事,就更别说资财了。
这次舅舅吴占魁和魏老爹在浙江从倭寇手里抢到的财货为什么急着运走,其实就是怕时间长了被更多人知道。
要想人不知,除非己末为。
从倭寇手里抢到财货,这个消息是不可能掩盖的,别以为是兵荒马乱的就可以胡作非为。
所以这次的利益,他们是需要分润给九江卫其他指挥、浙江当地的文官,只有大家都参与了分钱,拿了银子,这事儿才算保险,没人能翻过来。
这些财货你可以说是缴获倭寇的,该不该上缴?
而这些财货也是可以查到主人的,就算查不到,编也能给你编一个出来,只要地方官找过来,看你怎么办?
其实主要就是这次的运出来的缴获都是丝绸、棉布这样的大件货物,如果是金银细软到是好隐藏,可那些大头都被倭寇带走了,根本就没缴获多少。
十多船的货物,消息根本不可能不走漏。
几万两银子的收入,自家老爹到手一万两,舅舅那里肯定只多不少,大头估计还是被卫里和那边的地方官分了。
当然,拿的最多的,可能还是舅舅和自己老爹,其他人虽然分了大头,可是架不住人多。
想明白这些,魏广德也就不纠结银子的事儿了。
“这处宅子不错,另外的和这宅子比起来怎么样?”
魏广德问道。
“这边看完了,我带你过去看看,说也说不清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