隆万盛世 第642节
劾奏大学士高拱屡经论列,不思引咎自陈,反指言官为党,欲威制朝绅,专擅国柄,亟宜斥罢。
“司直兄,你何必要趟这趟混水。”
魏广德大略看过欧阳一敬的奏疏就说道,不过手里的奏疏却没有递还回去。
“善贷,此事科道已经是炸了,若是不能让高拱离开朝堂,事态平息不了,我也是不得已而为之。
齐康那道奏疏激起了公愤,不只言路大哗,其他的官员亦摩拳擦掌,形势对高拱而言很恶劣,只有他离开,才会平息当下风波。
而且,内阁中走一、两个人,对你也是有好处的。”
欧阳一敬用意味不明的眼神看着魏广德,似乎暗含对他好的意思。
不就是想着高拱走人,内阁可能就有人补进去,自己有一线机会。
魏广德心里明镜似的,欧阳一敬应该就是打的这个主意。
自己进内阁,对他们这些“乡党”来说,绝对是天大的好事。
“此事没那么简单。”
魏广德只是摇摇头,“要是高拱被逼走,你以为陛下会这么轻易放下?”
补入内阁,他早就想过,不过以他对隆庆皇帝的了解,一年半载不用想了。
只怕此事在他看来,就是因为有人觊觎内阁之位,所以才暗中推动此事。
还敢争内阁位置,不怕皇帝把怒火发泄到你头上,尽管去试。
“难道不能?”
欧阳一敬狐疑问道。
“高拱走了,谁敢这个时候去争,就是倒拱主谋,陛下只怕是掐死你的心都有了。”
魏广德只好直接对欧阳一敬说明白,告诉他其中厉害。
“啊,陛下不是这样的人吧。”
欧阳一敬也担心起来,不过嘴上还是说道。
“你们很难理解高拱在陛下心中的位置,就算高肃卿离开裕王府多年,陛下遇事第一时间想到的还是找他,之后才是旁人。”
魏广德又说道。
“那我这道奏疏还要不要上?”
欧阳一敬思索起来,他也不是笨蛋,真要把皇帝得罪死的活儿,他也不愿意干。
“先压在手里,你不说科道还要发力弹劾吗?等他们先上奏以后,弹劾的奏疏多了,你的也混在其中也就不打眼了。”
魏广德说道。
这个时候,要是科道有人不上奏弹劾,在其他人看来就是政治不正确,也不是好事儿。
“那,我就先等两天,等其他人上奏后再上。”
欧阳一敬乘兴而来,败兴而归。
不过别的科道可就没有人给他们提示了,第二天一大早,潮水般的弹劾奏疏就飞入通政司,送入内阁几位阁臣的案头。
徐阶无疑非常会抓住机会,隆庆皇帝挽留,可他依旧没有出府,而是再上一份乞休奏疏,自然也不肯视事。
徐阶一副坚持要回家的姿态,李春芳也躲在府里不出来,连自辩也没有交。
不过毕竟才两天,一般朝臣是在被弹劾数日后才上奏自辩,倒是没话可说。
而此时内阁无主,只剩下郭朴、陈以勤和张居正三人,自然也当不起大任。
阁员无心理事,外朝更是一团混乱,整个大明朝堂濒于瘫痪。
徐阶这次一直都是一副低姿态,只要求乞休回家,像是怕了高拱一般,引起了两京几乎所有官员的同情。
就连先前在胡应嘉削籍事件中与高拱同一战线的杨博,也偕同数名重臣上疏,呼吁皇帝一定要挽留徐阶,表示耄耆老臣的心你伤不起,而认为高拱、齐康这一次对徐阶的诋毁太过分。
杨博的奏疏,无疑于火上浇油,让大臣们对高拱的看法更加恶劣。
虽然皇帝早已表示了对徐阶的信任和挽留,但并不能平息朝廷的躁动,“元凶大恶”尚逍遥法外,这样的结果如何能令人满意?
以杨博为开端,大员们闻风而动,怀着各种各样的心情,继续表达着自忖为非表达不可的态度。
第635章全力出手
隆庆皇帝登基数月,京城大明朝堂就陷入瘫痪,这是换谁也不可能事先想到的。
而造成这一切的原因,只是因为内阁首辅徐阶和辅臣高拱之家的争斗。
这种不死不休的争斗,或许是徐阶在草拟嘉靖遗诏的时候就已经开始布局。
在遗诏中,不仅是承认了自己的过失,虽然嘉靖皇帝生前似乎根本就没有这个意思,但遗诏里被徐阶和张居正写上去了,而最重要的则是要改正之前犯下的错误。
凡是因为进谏而获罪的臣子,还活着的一律重新起用,已去世的加以恤典封荫,还在监狱里的马上放出来官复原职。
这些可以收买、拉拢人心的事儿,全部都是徐阶亲力亲为。
由此,徐阶得到了偌大的好名声。
在这个时候,好名声巨大作用也充分体现出来。
绝大多数的大臣几乎都选择站在首辅一边,对高拱一边倒的批驳,弹劾,让朝中仅有的少量还支持高拱的官员都不敢发声。
兵部尚书赵炳然因疾乞归本事朝堂意料中的事儿,但是在这个时候在他们口中也变成赵炳然是以此表达对高拱的不满。
京城户部,葛守礼已经从高耀手中接过重任开始打理户部差事。
不过接手时间太短,处理部务主要还是仰仗户部的左右侍郎徐养正、刘自强二人。
这户部左侍郎徐养正与高拱是同馆授业的老同学,他们都是嘉靖二十年的进士,而右侍郎刘自强是高拱的同乡,两人平素皆与高拱相善。
不过此时,徐养正已经来到刘自强值房,屏退左右后开始密探。
同馆授业,是因为徐养正当年朝考后和高拱一起进了翰林院做庶吉士,只是散馆之后高拱被授任翰林编修,九年考满,升翰林侍读。
再之后,就是被嘉靖皇帝派到裕王身边,进府入讲,开邸受经。
而徐养正运气差点,散馆后去了任户科做给事中。
嘉靖二十七年与户科都给事中厉汝进、给事中查秉彝等控告两淮副使张禄及严世蕃等贿赂弄权的罪行,触怒严嵩,被廷杖六十,贬谪云南海通县任典史。
之后的仕途一直备受打压,持续到嘉靖四十一年,严嵩父子倒台,徐再次先后出任南京通政使司参议、光禄寺卿,再到如今的户部左侍郎。
这么多年的颠沛流离,让他此时不再偏向于他那位同科辅臣高拱,虽然之前他看上去和高拱相谈甚欢,交往甚密,他更加支持斗倒严嵩后又主持拨乱反正工作的徐阶。
而这次他主动来到刘自强的值房,也是想看看这位副手的意思。
对于葛守礼,毕竟初来乍到,以当下朝堂风向,徐养正不认为葛守礼会支持高拱。
“刘大人,朝会上裕袛殷士谵、魏广德他们支持的应该是开海之策,而未必是支持高拱,你看这些天,他们可有上过一篇支持高拱的奏疏?”
徐养正不认为自己一个人上奏弹劾高拱,他想的是拉上葛守礼和刘自强,以户部的名义上奏表态,支持徐阶而反对高拱。
之前弹劾高拱的奏疏很多,可多是官员个人意见的表达,而现在他想要做的是以户部衙门表态。
为了向首辅徐阶示好,或许也有因为羡慕嫉妒而选择在这个关键时候攻击高拱。
毕竟高拱的官运太好了,好到让他感到嫉妒,都是翰林出身,高拱已经入阁,而他却注定无法入阁。
这个时代,读书人的终极目标依旧是入阁,去实现所谓“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个愿望。
对于支持高拱的人来说,大多都是上一科的进士,高拱做为会试主考之一,是许多新科进士的恩师。
可以说高拱在朝中的荣辱将直接决定这些人将来的前途,他们不管主动还是被动,在参加会试的时候其实就已经被绑在高拱身上。
至于魏广德,运气很好,会试大主考乃是那位在家养病数年的吕本吕阁老,基本就不管事儿,自然是由的他们那科进士自己选择投靠朝中势力。
魏广德最终选择抱紧裕王大腿,尽管那个时候似乎这条大腿很细,但终究成功了。
而高拱的老乡,在这个时候虽然没人站出来弹劾高拱,但也大多不敢发声。
反对实力太大,即便今日徐养正来游说,刘自强依旧想要置身事外。
是的,在京河南官员大多选择装鸵鸟,避开这场纷争。
实在是闹得太大了,而高拱这边几无还手之力,也只能寄希望隆庆皇帝的宠幸保住阁臣之位就不错了。
“吉夫,你真要弹劾高相?”
尽管一直表态自己不掺和,可刘自强终于耐不住徐养正软磨硬泡,终于还是有些心动,但是顾虑也是不少,“若我记得不错,他可是你同科啊。”
“是啊,肃卿是我同科,可他现在做的是犯了朝野众怒,难道不该承担责任吗?”
叹口气,徐养正继续说道:“现在六部无心公务,还不都是因此事闹得,只有肃卿离开朝堂,朝廷才会恢复正常运转,我这也是为朝廷着想。”
“你拟的这奏疏,就算我署名,让我下面的司库,那些郎中、主事都签名,可你能保证葛大人也支持吗?”
刘自强的话,无疑已经表露了自己的心迹,他动心了,想要和朝廷主流舆论保持一致,这才是为官之道,而他也想继续做官。
“下面的人,应该不会反对,就算有人不愿意署名其实对大局无异,所以只要我们能说动葛大人就够了。”
徐养正一副信心十足的说道。
“那你的意思是,现在我们就去找葛大人,让他现在这份奏疏上署名,然后再让其他人也署上名?”
刘自强犹豫着说道。
“我觉得,还是我们先署名。”
徐养正看着已经被说动的刘自强,淡淡说道:“我们和各司郎中、主事都签好名,再拿着这份奏疏请说服葛大人。
他初来乍到,应该不想驳了衙门里其他人的意见才是,虽说他是尚书大人,可毕竟做事还得靠我们才行。”
俗话说新官上任三把火,应该是葛守礼想办法威压户部官员,可对于新官来说,在烧起这三把火前,一般都不会选择和下属因为意见不同而起争执,最好的选择就是和大家站在一起。
而且,现在做出这个选择,也顺应朝野舆论。
“而且他不管是和徐首辅还是高相,似乎都不沾边,没什么利害关系,就更应该选择户部衙门保持一致才是。”
徐养正继续说道。
刘自强想了想,虽然很不愿意倒拱,可当下局势,户部上不上这份奏疏似乎关系真不大。
能保下高拱的,似乎也只有隆庆皇帝。
大臣的意见,除非能够左右皇帝,但就当下的局面,隆庆皇帝或许宁愿支持高拱而不是百官。
当然,隆庆皇帝不会轻易这么做,因为这么做的结果就是朝廷将离心离德。